上海為何將這個青年版畫展辦在高校?90年前魯迅倡導的思想仍具現實...

2020-12-26 騰訊網

距離2021年僅有一周的時間。明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魯迅倡導發起的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90周年。在這特殊的時間節點,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在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推出了別開生面的「2020上海青年版畫展」。

雖然展覽以「上海」冠名,但應徵送稿者的範圍遠不止上海一地,共計有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等全國20個省、直轄市的186位青年版畫家的670件版畫作品應徵。經評選,50位青年版畫家的150件各具特色的作品入展,儼然是一個全國性的青年版畫展的聲勢和規模,顯示出上海這樣一個國際性大都市對於全國青年版畫藝術創作人才的吸引力。

展覽展出的150件版畫作品題材廣泛,種類齊全、藝術語言豐富,風格多元,兼具藝術性、思想性和創作性,既富含生活和時代氣息,又有內涵的抽象表達,讓人們看到了年輕一代對於版畫藝術創作的新思考、新嘗試、新拓展,呈現出版畫更多更新更豐富的藝術表達可能性。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吸引了學校許多師生前來參觀,他們一邊欣賞,一邊交流。

「我們的定位是辦一所有文化根基的高職院校,大文化平臺的創建很重要。」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校長皋玉蒂表示,這個展覽無疑將提升師生們的藝術素養,尤其對該校藝術設計學院的學生來說是一次珍貴的專業學習機會。而除了該校的7000多名學子,此次展覽還將輻射周邊其他多所院校近3萬名師生以及附近的社區居民。「展覽還沒開,周邊的學校已經提前來預約了,說要帶學生來參觀。」皋玉蒂說。

事實上,將高質量的全國性的青年版畫展開進高校,開到青年學子身邊 ,既方便青年學子的觀摩,促進高校的美術教育、版畫專業教育,又對藝術展覽的舉辦機制進行了有益的創新,整合專業機構和社會高校的力量,探索出了一條與傳統有別的藝術展覽舉辦新模式——開門辦展。

而在此過程中,對於藝術新興力量的培養也大有幫助。」以前,大家關注的比較多的是已經有名氣的藝術家,但藝術金字塔的底座還是青年人,多培養對藝術有感覺的學子,將藝術的種子激發出來,才能真正地做到後繼有人。」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秘書長丁設透露,此次將版畫展下沉到高校,是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和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合作的開始,未來,雙方經開展深度合作,逐漸形成開發文化創意課程——培養文創設計人才——研發版畫藝術設計衍生品這一產教融合模式,不斷增進相關專業內涵和學生專業綜合能力與創新能力,進一步拓寬學院師生的藝術人文視野,提升師生公共藝術修養和審美素養。

在評論家徐明松看來,建立這樣的合作,對美術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代表了一個方向。「展覽有兩個面相,一個是針對實踐,為藝術家同行提供借鑑;還有一個重要面相,是文化的連接性,它讓人們深度思考版畫的發展路徑。」徐明松說,在現實主義創作方面,版畫起了很大的作用。90年前新興木刻出現,就倡導在藝術表現上要更加直面人生,貼近生活,反映現實。在上海舉辦這樣一個展覽,是有著特殊含義的——在文脈上,上海是魯迅倡導發起的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的發源地。「版畫應該是藝術性與思想性的完美結合,我們希望青年版畫家自覺地將藝術追求與深厚的思想內涵有機結合,在今天這樣一個視覺圖像異常發達的時代,以青年人的責任和使命擔當弘揚正氣,也用實踐告訴人們江南版畫有何不同。」

業內專家指出,當年魯迅倡導發起新興木刻版畫運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宗旨便是挖掘 、發現、舉薦青年藝術創作人才。在魯迅的大力支持下,青年木刻人才脫穎而出。他們組織木刻創作團體,聽木刻創作講座,創作木刻作品,舉辦藝術展覽,出版木刻作品集,很快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力,並將木刻藝術從上海推向了全國。雖然時代不同,今天版畫的創作環境、藝術特質、傳播功能與90年前已迥然有別,但是對於新人的挖掘、發現,推出一批適合當下審美需求的版畫青年創作群體,依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和任務。

圖片:主辦方提供

作者:李婷

編輯:吳鈺

責任編輯:宣晶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賞析這些藏品,追憶作為「中國新興版畫之父」的魯迅
    楚天都市報記者徐穎 通訊員王有珍 李娟 11月18日,由武漢市江漢關博物館與上海魯迅紀念館聯合主辦《茂林嘉卉——上海魯迅紀念館藏版畫精品展》,在江漢關博物館二樓交流展廳開展。
  • 趙京華|日本戰後思想史語境中的魯迅論
    1966年,全球反戰運動達到高潮而「68年革命」即學生造反運動山雨欲來之際,由新日本文學會所辦「魯迅與當代」系列講演,將思考帶入個人與社會、傳統與現代等重大問題中來;戲劇家花田清輝則圍繞現代與「超現代」問題展開思考,用荒誕派手法成功改編《故事新編》而對魯迅文學提出獨特闡釋。
  • 對話|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在魯迅研究中,用文物「說話」
    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鄭亞近日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2021年是魯迅誕辰140周年和逝世85周年,我們計劃在明年秋季對館藏的一批重要的魯迅手稿進行集中展示,這是以往所沒有的。今後將更多地發揮館藏文物的作用,供大家學習、傳播。魯迅的研究不僅要側重魯迅生平、思想和著作,還應更多地向博物館、紀念館的專業職能上轉換,用文物『說話』。」
  • 徐悲鴻為何要稱劉海粟辦的上海美專是「野雞學校」?
    最終蔡元培和葉恭綽出面一錘定音,以儘快在柏林舉辦展覽為由,力排眾議,將事情平息下來。於是1932年11月7日,中國現代畫展在上海福開森路(今武康路)「世界社」舉行預展後,劉海粟在1933年11月14日,帶著一個工作班子和30多隻裝滿繪畫展品的大木箱子,乘船赴德國,於1933年12月8日抵達柏林。再經過一個多月的布展工作,中國現代畫展於1934年1月20日在柏林普魯士美術院隆重開幕。
  • 魯迅早期思想受到了誰的影響?
    民國大師魯迅的性格剛正不阿,嫉惡如仇。正如其同鄉許壽裳所言:魯迅性格「嚴氣正性,寧願覆折;憎惡權勢,視若蔑如。皓皓焉堅貞如白玉,凜凜焉動烈如秋霜,很有一部分和孔、嵇二人相類似的緣故。」使得上世紀的文學青年對魯迅無不知曉。(一)上個世紀「五四」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和錢玄同等人一道倡導了新文化運動,他們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 王朔:魯迅到底有什麼思想?
    第一本魯迅的書就是這孩子借給我看的,不是《野草》便是《熱風》或是另一本,上面有罵狗這一段。我一向有一特異功能,無論什麼書,拿來一翻,必先翻出涉嫌黃色那一段。魯迅的書也不例外,一翻翻到一篇雜文,主要內容是摘抄當年一分流氓小報登載的社會新聞,說的是上海一婦人訴上法庭告其夫雞姦,似乎引的是原始卷宗。我當時是一特別正經的人,就是那種對這類下流故事愛看,看完之後又奮起譴責的傢伙。
  • 80年前劉海粟青島辦畫展,與康有為蔡元培有師生情誼
    文|曲海波上世紀30年代,青島美術創作日漸繁榮,在本土畫家經常舉辦各種畫展的同時,一些聞名全國的大畫家也垂青於青島的人文環境,慕名來青島舉辦畫展。1936年夏,劉海粟先生應青島市政府之邀,在太平路29號舉辦畫展,在島城文化史上書寫了值得紀念的一頁。
  • 精神病人「廣州畢卡索」辦畫展 自稱畫風是理象派
    就在阿剛治療期間,他的作品曾參加德國「『內心的交匯』——廣州市與法蘭克福市殘疾人藝術作品交流展」和香港「藝術無疆界」畫展。設計繪製書籤送給來畫室參觀的人之後廣州日報的跟蹤報導《精神病院「畢卡索」阿剛有望在「五層樓」辦畫展》,直接披露了阿剛埋在心底的願望。在精神病院住了近9年。
  • 回味藝術盛宴——「美麗臺灣」上海畫展觀眾留言綜述
    4月26日,由全國臺聯、臺灣文化會館基金會、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上海文化聯誼會、上海市中華藝術宮共同主辦的「美麗臺灣—臺灣近現代名家經典作品上海展」在上海中華藝術宮隆重開幕,來自兩岸的嘉賓、專業人士、新聞媒體200餘人出席了開幕式
  • 臺灣大學生,有多少人知道魯迅?
    70年代,因美國單方面將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移交日本,臺灣學生掀起「保釣運動」。從這個時候開始,臺灣的知識分子終於可以不必偷偷摸摸地傳閱、討論魯迅,或是馬列思想,而要擔心被秘密員警抓去關」。圖註:周令飛和張純華在臺灣結婚4、90年代後,魯迅作品被選入部分臺灣教科書,但對多數人來說,魯迅依舊陌生90年代至今,
  • 魯迅拒用真名罵蔣介石:文章容易寫,但上海就沒法住了
    從日本留學所見中國人之麻木,到辛亥革命波及紹興後的種種親身經歷,再到進入官場後的所見所聞,魯迅早已打消了對這個「新世界」的希望,從大歡喜到大幻滅,魯迅對未來的悲觀情緒,已經深深根植於骨髓。「這種悲觀情緒讓他對一切都有不信任感,不論是當下的政府,還是新文化的『權威』,他遠離這些,將自我放逐到社會的邊緣。」北京魯迅博物館副館長孫鬱說。
  • 【速寫客】為故去的父親辦了一場畫展
    ▲  「彷彿看見他生前畫畫的背影」女兒為父親辦畫展《張賢能個人回顧展》,最美的百日紀念。她解釋,因為父親像許多臺灣的男性一樣,承受著許多責任和壓力、框架,但他依然挺直著腰杆生活,所以加入了雲杉、香杉等天然精油,來象徵必須靠著腎上腺素挺拔的精神,不過在靈魂上仍有與眾不同的輕盈,以及渴望被肯定的內心,「這個氣味,呼應著父親的生命歷程,他真的應該從年輕時就好好地畫畫。」
  • 魯迅作品教學的三個基本向度及其現實性價值
    魯迅作品教學的三個基本向度及其現實性價值 針對魯迅學術研究和中學語文關於魯迅作品教學中出現的的負面聲音和曲解現象,錢理群教授曾提出「把魯迅精神在孩子心上紮根」的教育命題。這既是魯迅精神及其載體文學作品的語文價值體現,也是培養真正意義上人的現實需要。
  • 魯迅、丁玲等49位現代作家手稿亮相松江這個展覽
    魯迅、丁玲等49位現代作家手稿亮相松江這個展覽 2020-06-17 0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育人潤物細無聲,上海高校首創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
    復旦應屆博士畢業生顧卓雅對「用奉獻回答時代之問」特別有共鳴,她表示,作為一位年輕的科學工作者,她將在未來投身科普,要通過科普工作把生物的美和其中的哲思傳播出去。上海高校還開門辦思政,向社會大眾輻射馬克思主義理論魅力。6月21日晚上,「空中課堂:『奮鬥吧,我和我的國!』
  • 中國為何沒有諾獎級大師研究所?90歲李政道在交大辦了一所!
    李政道先生是開創華人獲諾貝爾獎的物理巨擘,是滿懷熱忱推動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炎黃赤子,是倡導科學與藝術相交融的智慧使者。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院士與李政道先生多年前就因為物理而結緣,多次得到李先生的指點與提攜,並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李政道先生開創並起始於1979年的中美高能物理合項目中,張杰院士曾擔任過3屆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聯合委員會會議的中方代表團團長。
  • 7種兒童藝術牆:孩子的畫展,在家就可以辦!
    而高顏值的畫作收納,真的可以美成一場畫展。今天, 跟大家分享有這樣一面展示牆,孩子們就可以在家裡辦畫展~小朋友的想像力是豐富的,將畫隨意拼貼在牆上,再加上字母和彩色絨球作裝飾。五彩斑斕的畫組合在一起,每一幅畫的背後會不會都藏著不同的故事呢?☞ 貼畫時可以使用藍丁膠。
  • 北京倡導高校生「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是對大學生的歧視?是否違法...
    以下為部分內容節選:倡導「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是對大學生群體的一種「歧視」?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 狄濤: 我們倡導「非必要不出校」是希望能成為學生的一種自律。應當看到高校的防控確實與社區和中小學不同,高校最大的特點是集體生活,同學們不僅吃在一起,而且住在一起。
  • 魯迅和蔡元培:你是我恩人,我也要罵你
    正是因為蔡元培的任命,魯迅才成了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的科長。 這個科長,魯迅一當就是14年(周科長)。 1916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長,魯迅又被聘為北大教師(講師)。 魯迅又靠著蔡元培的關係,把自家老三周建人安排進了商務印書館。
  • 魯迅題字的廈門大學,學字沒了寶蓋頭,為何這樣寫,寓意是什麼?
    大學牌匾竟然是錯別字,書寫的人還是魯迅,為何還能矗立在門口如此多年,其中有什麼隱秘和寓意呢?當年我去過福建工作兩年,經常回去廈門開會,閒下來會去廈門大學等地方走走,發現廈門大學的學字,確實如人所說,少了一個寶蓋頭,當時也很奇怪,為何一個錯別字還能矗立在這所知名的高校門口,不過也沒太追究,後來才在和一個廈門大學的老師聊天中才知道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