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日)是國際檔案日,檔案文獻遺產,作為承載社會發展和文明賡續的歷史憑證,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對珍貴檔案文獻遺產開展保護和開發利用,對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推動文化傳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共有24件檔案分別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和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有一份保存完好的《赤道南北兩總星圖》珍貴檔案,這份檔案製作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在2014年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 ,看上去貌似密密麻麻小星點,放大看卻藏著大乾坤。每個半球圖直徑約160釐米,外圈標有赤道和黃道12宮。圖上的星畫成大小不一,既有星座,也有星雲,甚至銀河系。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 胡忠良:《赤道南北兩總星圖》 很多圖的名字,又有西方的,又有東方的。它既有西方的十二宮,又有東方的二十八(星)宿。
作為一座裡程碑式的歷史文獻檔案,《赤道南北兩總星圖》見證了中西方科學文化交流史。國家檔案局有關人士介紹,我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上最早建立世界記憶國家名錄的國家之一。1995年,由國家檔案局牽頭,世界記憶項目中國國家委員會成立,開始分批次組織申報評定工作。
這是2005年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清代大金榜,像這樣的清代科舉大金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共有18件,它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目前,我國已有《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納西東巴古籍》《本草綱目》《甲骨文》等13件(組)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11件(組)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另外,還有142件(組)入選世界記憶中國國家名錄。
最古老最完整皇家檔案庫皇史宬將開始修繕
在北京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皇史宬,它是我國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皇家檔案庫。如今隨著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的進行,皇史宬的修繕即將開始,不久的將來這座古老的皇家檔案庫將呈現給公眾。
皇史宬是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館,位於北京天安門東邊的南池子大街南口。1982年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皇史宬始建於明嘉靖13年7月,建成於明嘉靖15年7月。主要建築有皇史宬門、正殿、東西配殿、御碑亭等,四周圍以朱牆。皇史宬門額由滿漢兩種文字書寫。
皇史宬正殿氣勢恢宏,是大型無梁殿建築,整體仿中國古代「石室金匱」之制建造。通體磚石砌成,南北牆厚度分別為6.10米和5.84米,西牆的厚度是3.70米,無一釘一木,即謂「石室」,可以保持室溫基本恆定。走進正殿,映入眼帘的是一種穿越歷史的感觸,殿內石臺上放置著152個明清兩代 「金匱」,金匱使用名貴的楠木,外用銅皮包裹並鎏金,還雕刻有各種形制的雲龍紋圖案,既美觀又實用。
總臺央視記者 高偉強:它的櫃高是1點31米,寬1點 34 米,柜子的厚度是0點71米。他的重量達到166公斤 皇家檔案儲放在櫃中。它做工精良,功能齊全,華貴耐用,即能防火、防潮、防蟲、防黴,且冬暖夏涼,溫度相對穩定,非常適宜保存檔案文獻。
金匱內存放的實錄和聖訓為大紅綾本,為蝴蝶裝,裝幀精美,實錄有滿、漢、蒙文3種文本,聖訓有滿、漢2種文本。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長 孫森林:下一步我們還將對皇史宬的正殿還有一些部分進行修繕,主要是下一步對公眾開放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據了解,隨著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推進,皇史宬南院居民已經進行了騰退。目前,南院拆遷整治工作正在進行,皇史宬修繕也即將開始。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長 孫森林:將皇史宬南院一些居住的居民進行搬遷,現在正在拆遷,準備工作做完了以後,皇史宬對公眾開放,更多的公眾了解這座精美的古建築。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