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一壺開水,如果斷斷續續地燒,1萬個小時也燒不開,如果連續燒,1個小時就夠用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教授曾提出了這樣一個見解:「對於一個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個月內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門學問。」
西蒙教授理論所依據的實驗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一個人1分鐘到1分半鐘可以記憶一個信息,心理學把這樣一個信息稱為「塊」,估計每一門學問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約是5萬「塊」,那麼5萬「塊」大約需要1000個小時,以每星期學習40小時計算,要掌握一門學問大約需要6個月。
教育心理學界稱這種學習法為西蒙學習法。
1、金庸:平談之中現神奇
我有一個朋友,上高中時作文不好,語文成績一直「拖後腿」,高一下學期的期末考試,語文成績竟然考了個倒數,但總成績卻是全班第二,而且與第一名差別不大。
朋友深愛刺激,要是作文好一點不就可以第一了嗎?於是他在暑假裡突擊學習了《記敘文100篇》、《說明文100篇》、《議論文100篇》,寫了大概100多篇,開學後作文果然有了突飛猛進的效果。
但他最後高考時的作文寫得卻不好,語文成績得分並不是很高,雖然最後也考了個不錯的大學。
這是因為他作文的學習有瑕疵,他只學會了寫作的一些技巧,記住了自己練習過的題目怎麼寫。但他沒有時間去完成素材的積累,沒能學會從看似普通平凡的小事中,感悟到某種情感或某種認知,也就不能把這們打造成一個個有深意、有情感的作文素材。
當年韓寒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時,老師隨便把一張紙揉成一團,塞進一個有水的杯子裡,要求他寫篇作文。結果,韓寒僅憑這麼一個簡單的情節,寫出了《杯中 窺人》,獲得大獎。
家長送孩子的場景,幾乎每個人都有經歷,普通而平凡,朱自清卻能把它寫成經典——《背影》。
如果說韓寒、朱自清可能離我們有點遠,那麼我們可以隨便在網上搜一下中高考滿分作文,文中用的那些寫作素材,往往都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小物,或是一言一行,或是一花一葉,但那些作者卻總能從某個角度,發掘這些小事小物的不同尋常,並以飽滿的情感或睿智的感悟,形成一篇讓人能有得、有所感的好文章。
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中有這樣的說法:「真正的烹調高手,愈是在最平常的菜餚之中,愈能顯出奇妙功夫,這道理與武學一般,能在平淡之中現神奇……」
寫作文和做菜是不是也有相通之處呢?顯然是的。
2、最能幫孩子的是家長
我把孩子寫好作文總結為三個方面:多知(積累素材)、善感(對素材的感觸)、會寫(寫作技巧)。
現在很多孩子學作文,都主要是在學習「會寫」,而如果沒有「多知」和「善感」的話,仍然會遇到面對一個題目不知道寫什麼的情況。
孩子要想寫好作文,必須在這三個方面形成突破。
那麼有家長會問應該怎樣突破呢?是報個作文補習班嗎?
作文補習班有必要的話可以報一個,但補習班只能教孩子「會寫」,而對「多知」、「善感」基本上無能為力。
能對孩子在這兩方面有所幫助的,除了孩子自己,最有潛力的是家長。
有家長朋友會說,真的嗎?我們對寫作文一點都不專業,真的能幫上忙嗎?
當然可以,至少你可以在「多知」上是可以幫助孩子的,要把每日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等分享給孩子,也是對孩子很大的助力。
這種來自家長的素材,僅次於孩子本身的一手素材,往往要比從其他渠道獲得的二手素材要生動得多,印象也會深刻得多。
就像是做菜,孩子是學做菜的那個人,但做菜需要食材,別的你可能幫不上忙,但幫孩子買點菜還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當然,在「善感」和「會寫」方面,通過一定的學習,也是可以幫上孩子忙的。
3、「學習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不止一次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某位家長,孩子作文不太好,他除了給孩子報輔導班,還做了兩件事情:1、、他先是通過多種方式(包括查數據、與老師溝通)了解了中考語文對作文的要求,作文的評分標準,閱讀學習了大量優秀作文;2、、他採取了一個措施,每天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給孩子討論3-5篇作文,題目是從網上找的往年考試的真題。對每個題目,他和孩子討論的內容是:如果我們來寫這篇作文,要表達什麼主題?用什麼素材?用什麼樣的寫作技巧?討論完這3個問題,其實就和寫了一篇作文差不多。一天3-5篇,一個月下來就是100多篇。從那以後,孩子每次考試的作文基本上都是討論過的,在考場上,通常他孩子都寫了一小半了,有的同學還在構思。不但寫得快,得分也都在班級的前幾名。」
這樣幫助孩子提高作文的方法,就屬於西蒙學習法,它持續不斷地讓孩子「多知」、「善感」和「會寫」,不斷地為作文「這壺水」添柴,最終把它燒開。
科學家們對大腦的研究告訴我們:人類每一個新的行為的完成,都會在大腦的諸多神經元中建立新的連接、形成信息傳遞,一種行為重複的越多,這種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就越牢固,信息傳遞也會越快速。
每天不間斷的討論作文,大腦神經元中就形成了一種關於作文的連接,「多知」、「善感」和「會寫」都會持續不斷得到加強。
陶淵明說:「學習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日積月累的效果往往會超乎我們的想像。
有家長朋友會說,每天討論,孩子會願意嗎?會不會厭煩呢?或許有的孩子最初真的是不太願意,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嘗到這樣的「甜頭」。
有個孩子和家長按這種方式持續了兩個星期後,孩子月考,結果作文單項得分進入班級前5(之前在20名)左右,一下就激起了孩子的興趣。
從人類大腦的工作原理來說,作文的好成績是對孩子的一種獎勵,得到過這種獎勵後,引起這種獎勵的行為(每天討論作文)就會刺激大腦的「獎勵系統」,使其分泌多巴胺,我們都知道多巴胺可以讓人們對某種行為上癮。有些家長和孩子堅持這種方式探討作文,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如果哪天因某種原因不能探討,家長和孩子都會感覺少了點什麼,這大概就是有點「上癮」的意思了。
正如居裡夫人所說,「知識的專一性像錐尖,精力的集中好比是錐子的作用力,時間的連續性好是不停頓地使錐子往前鑽進。」
4、「有些事,真的可以幫孩子很多」
「我現在估計也就能為孩子在『多知』幫點忙,但也想在『善感』和『會寫』為孩子做點什麼,有沒有什麼辦法呢?」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想法,後來我們就想了一個辦法:由家長、孩子和我建一個3人群,每天結合不同的作文的題目,從以往的積累中匹配合適的素材、表達什麼主題、用什麼樣的寫作方法;還可以探討孩子或家長今天經歷的某件事、看到的某個新聞、或讀的某本書的情節等,這些是不是可以當作素材?可以用在哪類的作文題目中?
在孩子學會了「多知」、「善感」和「會寫」的同時,家長同時也會獲得進步,一段時間後,家長和孩子就可以單獨探討了。
一位從這種方式中得到成長的家長說:「提高孩子的作文一直是我近1年來的心事,現在,這件心事終於了結了。其實,有些事情我們真可以幫孩子很多。」
·END·
【輔你做更好的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成長。匯集上海百餘位教育專家(同時是成功家長),給您分享有效的教育經驗、方法、理念和思想。如需個別交流,可關注後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