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斧聲燭影」之謎——看扶弟魔皇帝的悲慘下場

2021-01-18 執筆談古今

嫁人不嫁媽寶男,娶妻不娶扶弟魔。如今這兩句話在網絡上特別流行,身邊也確實見過這兩類人,處理不好自己的家庭關係,導致一系列家庭悲劇的發生。

但是有時候不光姐姐是扶弟魔,哥哥當起扶弟魔來,後果更為可怕。比如今天講的宋太祖趙匡胤,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扶弟魔的悲劇。

趙匡胤在960年,發動「陳橋兵變」登基為帝,建立宋朝。

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

可以在說在趙匡胤在為政上是一個有為的明君,但是在對待自己的弟弟上,趙匡胤就像是一個毫無原則喪失理智的扶弟魔。

趙匡胤登基時,他最大的兒子趙德昭才九歲,趙光義已經二十一歲。因為當時身處五代亂世,國賴長君。

為了安定人心,而自己的兒子年齡又小,所以在建國初期,趙匡胤一直是將趙光義當做儲君培養的,對這個弟弟非常疼愛。

有一次,趙光義生了重病,昏迷不醒。趙匡胤親自點燃艾草,為弟弟艾灸。甚至怕灼傷了趙光義,太祖先在自己身上試驗,找到灸得不痛又有效果的距離,再如法炮製給趙光義灸,直到趙光義甦醒過來病情轉好,趙匡胤才放心地離開。

還有一次,趙匡胤考慮到弟弟府邸地勢較高,於是親自步行到晉王府查看,命人做了一個大水車,把金水河的水抽上來,注入晉王府的水池中,解決用水問題。工程進行期間,趙匡胤多次親臨工地視察。愛護弟弟之心,不言自明。

趙匡胤對弟弟光義,不僅在生活上關心,在政治上也屢加拔擢,使得趙光義年紀輕輕就得以任開封府尹,管理京師長達十五年之久,並且每次出徵,也都讓其留守京城,給予了充分的信任和關。

這個職位在五代時期不僅管理京城。在五代這是準王儲的象徵。而且盡在天子腳下,又便於籠絡文武大臣和宮中宦官。

當時的宰相趙普看出了趙光義不是心思純良之輩,其屢次在趙匡胤面前陳述利害,建議他慎重對待這位皇弟,但是宋太祖卻從未懷疑過他的弟弟。等到後來趙光義即位,感慨的說「如果趙普在中書,朕不得此位」。

但是當時的宋太祖將趙普和趙光義之間的爭鬥,錯以為是趙普想獨攬大權,加上趙普為相十年,確實是獨斷專行。

比起宰相宋太祖更相信自己的弟弟,於是在開寶六年,將趙普罷黜,趙光義最大的制約便沒有了。

結果到了開寶九年,便發生了著名的「斧聲燭影」事件。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八月,宋太祖趙匡胤下詔,出兵進攻北漢,真正統一全國。此次北伐,趙匡胤動用了五路大軍。

任命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党進為河東道行營馬步軍都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為都監,虎捷右廂都指揮使楊光義為都虞候,統一調度五路兵馬。短短的半個月內,五路宋軍,幾乎全面開花,大獲全勝。

就在趙匡胤的心腹都在前線奮戰的時候,在後方的趙匡胤卻突然死了。前兩天趙匡胤還到處轉悠,不是「幸綾錦院」,就是「幸西教場」,完全看不出不久於人世的跡象。

駕崩的過程宋史記載的很簡單,就十二個字:「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而根據司馬光等人的史料記載,當時情況是這樣的。

十月十九日夜,天降大雪。太祖召趙光義進入大內,酌酒對飲。

並將宦官、宮妾全部屏退,宮女太監們只能遠遠在燭影中看到殿內景象,只見趙光義時而離席,時而擺手,似乎在退謙避讓。

除此之外還聽見太祖用斧子擊打地面,發出咚咚的聲音,並大聲說:「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

當夜,趙光義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趙光義受遺詔於柩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詔罷,聲慟,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玉色溫瑩如出湯沐。

這是一種記載,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疑點重重。

第一,趙匡胤生前最後與之接觸的人,只有趙光義,而且還屏退了身邊所有的侍從,二是趙光義當晚留宿禁內。有作案時間的人,只有趙光義。

第二,趙匡胤死後,趙光義特地「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

而趙匡胤的遺體「玉色溫瑩如出湯沐」。「如出湯沐」這個詞,似乎在暗示屍體被清洗過,而且屍體如玉色,大家知道失血而死的人身體都是慘白的。

第三,趙匡胤當晚對趙光義說了一句話:「好做,好做!」這句話的意思理解成是好好幹的意思,也可以說是:你做的好事!這都說的通。

還有一種記載只寫了趙光義繼位的過程,並沒有寫宋太祖駕崩過程,

十月二十日,上崩於萬歲殿。時夜已四鼓,宋皇后命宦官王繼恩召皇子趙德芳入宮。

王繼恩自以為太祖素來是打算把皇位傳給趙光義的,竟然自作主張沒有去召見趙德芳反而直接去開封府見趙光義。

這時候卻看見趙光義的心腹,醫官程德玄早已經坐於府門等候。

問其緣故,程德玄對曰:「我宿於信陵坊,當夜有人叫門,說是晉王(即趙光義)召見,但是開門卻沒有人,連續三次都這樣。吾恐晉王有疾,故來。」

王繼恩很驚訝,便告訴他來此的原因,兩人一起進門拜見晉王。晉王大驚,猶豫不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

很久沒出來,王繼恩督促道:「事久,將為它人有矣。」

時大雪,遂與晉王於雪中步至宮。王繼恩讓趙光義先在寢宮外等候,自己進去稟報。」程德玄卻說,這種時候還等什麼,直接進去就行了。

皇后後聽見王繼恩回來,問曰:「德芳來了嗎?」繼恩曰:「晉王至矣。」皇后看見晉王,愕然失色,只好改口稱趙光義為官家(宋朝皇帝專稱),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

晉王泣曰:「共保富貴,勿憂也。」

這一即位過程同樣疑點重重。

第一,宋皇后讓王繼恩召德芳進宮,王繼恩卻自作主張去了晉王府。一個奴才在這樣的大事上,竟然敢這樣自作主張。

第二,在封建社會,皇位繼承是天下最大的要聞,王繼恩肯定知道此事的分量。何況,他還是背著宋皇后,自作主張來通知晉王的。

這麼重要的事,他居然就輕易告訴了坐在晉王府門前的程德玄。而聽聞這種大事,程德玄居然沒有太大的反應,而是和王繼恩一起叩門而入拜見晉王,這種舉止太反常。

第三,在古代,皇帝的寢宮可不是能擅自進入的的。王繼恩也要先行稟報,讓晉王在外面等候,而程德玄居然無所顧忌,徑直闖宮,他哪來的膽子。

第四,從宋皇后見到趙光義時的鄂然失色的反應,和急呼 「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這句話,完全可以看出來。趙匡胤根本就沒明確過要傳位給趙光義。趙光義繼位對於宋皇后來說,完全是意料之外。

綜上所述,基本上確定宋太祖是非正常死亡,最可能的兇手就是他最疼愛的弟弟。真不知道趙匡胤臨死的時候是何等感受,是心痛還是後悔?

所以說自古扶弟魔皆沒有好下場,因為被扶的弟弟不僅不會感恩,反而覺得哥哥姐姐們給他的一切都是他理所應當的,甚至還會激發他更大的欲望,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

相關焦點

  • 斧聲燭影:趙光義謀殺了趙匡胤?
    斧聲燭影
  • 燭影斧聲-宋太祖趙匡胤死因之謎
    然而,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晚上,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突然去世。第二天,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即歷史上的宋太宗。然而,對於趙匡胤的死,史記中只有寥寥數語,而趙匡胤為什麼沒將帝位傳給其子而是傳給了其弟趙光義,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千古謎團。
  • 趙匡胤之死與「燭影斧聲」
    趙匡胤身體非常強健,而且正史上並沒有其患病的記錄,因此趙匡胤的死因成為了千古之謎。「社稷永存,福綿子孫」是中國古代歷代封建帝王恪守的皇位繼承制度,宋太祖死後,他的兩個兒子都已經成年且身體康健,但宋太祖駕崩第二天,他的弟弟趙光義就接受遺詔,於宋太祖靈前即位。巧合的是,宋太祖駕崩當夜,只有趙光義人在場。
  • 揭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燭影斧聲千古之謎
    有的說是因飲酒過度而暴死,有的說是因腹下腫瘡發作而病亡,使得宋太祖趙匡胤之死得不到合理解釋,更普遍的一種看法則認為太祖之死與宋太宗有很大的關係。在宋人作品《湘山野錄》曾經記載這樣一個故事,說在宋太祖沒有當皇帝的時候,曾經和一位道士在關河遊玩,這位道士預言趙匡胤當於那一年當皇帝,之後果然應驗。
  • 宋太祖趙匡胤身死的千古之謎——斧聲燭影
    縱觀宋朝歷史,最大的未解懸案應該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死了,即所謂「斧聲燭影 千古之謎」。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宋史·太祖本紀》上只說了兩句話:一句是「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一句是「受命於杜太后,傳位於太宗。」
  • 燭影斧聲,宋太祖趙匡胤之死
    而野史中記載又說法不一,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為歷史留下了又一樁懸案。《湘山野錄》中記載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一個雪夜裡趙匡胤急召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入宮,兄弟二人在寢宮對飲,喝完酒已經是深夜了。趙匡胤酒後有些不舒服,就躺下休息。趙光義讓所有的人都離開,自己來照料哥哥。太監們在門外遠處站著,只看見趙匡胤和趙匡義說了些什麼?
  • 「燭影斧聲」與「金匱之盟」: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的歷史疑案
    以上,是當時官方和半官方的文獻對太祖之死的主要記錄。太祖臨終之際,只有太宗一人在場,那神秘的燭影斧聲,太祖臨死那一聲慘烈的叫聲,不能不使人對太祖的死因、太宗繼位的合法性產生懷疑。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燭影斧聲」之謎。
  • 千古懸案斧聲燭影解密
    01趙匡胤一生留給世人諸多謎案,黃袍加身和斧聲燭影更是撲朔迷離。黃袍加身是趙匡胤輝煌人生的開始,斧聲燭影是趙匡胤璀璨人生的謝幕。黃袍加身可基本斷定是他的傑作,而他謝幕的斧聲燭影則至今無人參透。他在杯酒釋兵權的宴會上說,自己無法安然入眠,因此,所有的威脅都退居二線。而在斧聲燭影的落幕中,他酒酣而眠安心的睡下後卻再也沒有醒來。難道真的是一言成讖,還是久久不能放下多年前的心結?
  • 斧聲燭影
    大宋風雲:第一集:歷史上的一場發生在春節期間的政變第二集:陳橋驛之十年磨一劍第三集:陳橋驛之歷史的意外第四集:杯酒釋兵權第五集:雪夜定策第六集:兵發兩川第七集:趁虛而入第八集:嶺南煙雨第九集:橫掃江南第十集:斧聲燭影
  • 燭影斧聲是什麼
    公元976年,此時正值宋朝建立第16年,這一年就發生了一件很奇特的怪事,宋太祖趙匡胤50歲正值壯年,身體也沒什麼不對勁的地方,然而他偏偏是死了,在一個不該老死的年紀裡突然就猝死,所以就引來了很多的陰謀論。
  • 燭影斧聲,這一千古謎案的真相是什麼
    ,宋朝建立後的第一次皇位傳承,留下了「燭影斧聲」這一千古謎案。一直以來,人們對於這場謎案始終是眾說紛紜。由於各種人為因素的幹預,事情的真相或許將永無出頭之日。但透過現存史料的蛛絲馬跡,我們多少還是能夠一窺該案的是是非非。那麼,這場謎案究竟是怎麼回事?宋太祖的死和宋太宗的繼位之間,到底有沒有陰謀充斥其間呢?
  • 斧聲燭影疑雲重重:宋太祖趙匡胤英年暴斃之謎
    不久,便聽見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同時大聲喊道:「好為之,好為之。」兄弟二人飲酒至深夜。趙光義告辭兄長出去後,宋太祖才解衣就寢。然而到了次日凌晨,宋朝的開創者太祖忽然離奇駕崩,年僅五十歲。這是歷史上稱為「斧聲燭光」的其中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出自宋代文瑩的山林老僧名為《湘山野錄》的書裡。
  • 燭影斧聲,趙匡胤究竟是死於趙光義之手?還是得病死的?
    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勇武過人,最開始,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在行伍中鍛鍊出來了,並於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時,擊北漢和南唐,立下了不少戰功,深受柴榮信任和重用。 柴榮病重時,趙匡胤升為殿前都點檢,成為當時禁軍的最高統帥。
  • 兩宋風雲1——斧聲燭影背後的真相
    你看先有大遼從石敬瑭那裡佔去了燕雲十六州。然後又是西夏李元昊的崛起,金朝的靖康之恥。再有後來元朝的崛起,滅了南宋,兩宋的歷史基本上可以說是風雨飄搖,沒個安生的。在這種情況下,天下就亂,所以兩宋的時候故事特別多。但從一開始宋朝故事就多,話說啊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獲得了皇位,做皇上做了16年駕崩了。
  • 斧聲燭影閒談
    於是嘛,就有傳言,說趙光義得位不正,甚至有人編出了斧聲燭影的段子,說趙光義謀殺了趙匡胤,才得到了皇位。這個說法的原始出處在哪呢?在下面:文瑩《續湘山野錄》記載,「上御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
  • 宋太祖死亡之謎:斧聲燭影故事是真的嗎?其中蹊蹺甚多
    引言 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可以算是風光無限,可就是這樣,自己平定天下的願望還沒有完成就莫名去世了,斧聲燭影成為歷史研究中的一大懸案
  • 趙光義奪皇位的「燭影斧聲」疑案最有可能的真相
    燭影斧聲疑案,是宋初趙光義從死去的兄長趙匡胤手中接過皇位以後,從宮中流傳出來的說法。
  • 破解千古謎案「斧聲燭影」 (七)——放手一搏
    因為歷來皇儲一旦被廢,絕大多數的命運都不好,很多還很悲慘,即使哥哥心地仁慈,但他得罪過的人進上幾句讒言,那就有可能處境不妙。即使哥哥高官厚祿把他養起來,但新繼任的皇帝還能繼續這樣嘛,能容忍一個勢力很強大的原來的皇儲嘛?即使新皇帝也網開一面,他手下的大臣能不做文章嗎?而且他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能允許他放棄嗎?所以他的反應也是必然的,他要搏,要搶先動手。
  • 斧聲濁影:宋太祖死亡之謎?
    宋朝的史料,較前代豐富,史事記載也十分詳細。可是在宋太祖離奇死亡這件事上,官方的史書卻輕描淡寫,令人懷疑史官企圖在隱瞞著什麼。我們且來看看《宋史·太祖本紀》上簡略的記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 斧聲燭影的背後,宋太祖趙匡胤死亡真相
    本來作為宋代開國之君的趙匡胤一生的事跡在《太祖本紀》中都記載的極為詳實,可唯獨對他的死因只記了這十二個字,過於簡略,顯然從這個記載看宋太祖之死不簡單。其次,按照我國歷史的傳統,皇位繼承傳統為父死子繼,除非前任帝王沒有兒子才選擇兄終弟及。但趙匡胤明明有兒子最終繼位的卻是他的二弟趙光義,從制度傳統上推斷,宋太祖之死也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