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嘀嗒出行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據招股書數據顯示,嘀嗒已是順風車市場的頭號玩家,市佔率達66.5%。伴隨著嘀嗒的搶先一步,滴滴的新動向也成了關注的焦點。
幾乎就在同時,滴滴推出了針對下沉市場的「花小豬」,高調宣布了未來三年的目標,以及對社區團購業務的投入不設上限。與前面這些關注度較高的動作相比,滴滴另一個動作的關注度明顯更低,這就是它的金融業務。
從2015年上線車險到最近灰度測試「滴滴月付」,這些都說明滴滴並沒有放棄金融業務。滴滴內部對金融有很高的期待,這點從金融部門在滴滴內部的代號就可見一斑,它被賦予了與美國原子彈研究計劃同名的代號「曼哈頓」。
不過,滴滴版「曼哈頓計劃」的外部環境要更糟。它要面對的不僅是已經上升到國民高度的微信和支付寶,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巨頭都注意到了金融業務的價值,美團、拼多多、字節跳動等企業都或多或少地進入了金融行業。
這不僅使得滴滴的金融業務前路不明,也讓金融業務成了兩代網際網路巨頭之間的又一個交集。
01 低調的滴滴金融
滴滴在網約車行業雖然有眾多對手,但沒人可以撼動其地位已是事實,與此相比,滴滴在金融方面的表現就有些不如人意了。
一本財經今年11月份的報導顯示,滴滴金融員工曾透露,「滴滴金融的在貸餘額不到200億」,而其2017年的GMV就達到了250-270億美元(約1500億-1620億人民幣),可見即便是經過三年的發展,滴滴金融業務的體量仍然與交易規模不匹配。
更加直觀的是,如果以營收為尺度,金融業務已經是美團的第三大業務。金融業務在2016年到2019年分別為美團貢獻了2.9億、12億、88億、161億的營收,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分別從2.25%提升至16.57%。而二者的起步時間均在2015年前後,起步階段二者相差並不大。
同時,儘管滴滴手中已有六塊金融牌照,但消費金融、銀行等核心牌照仍處於缺位狀態對此,滴滴相關負責人表示,滴滴將會深耕金融生態,加速獲取更多有價值的金融牌照。
雖然現狀不如人意,但從滴滴的動作來看它並沒有後退的打算。
今年6月,滴滴升級了金融事業部架構,集團財務和經營管理副總裁卓越將同時擔任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向高級副總裁朱景士匯報。同時成立金融生態管理部,專注持牌業務的經營管理,並持續深化外部合作。
最近滴滴又灰度測試了「滴滴月付」,這款產品與支付寶的花唄和京東的白條相似,它的規則也是「本月消費,下月還款。」用戶最長可獲得38天免息期,逾期超過15天以上的用戶,滴滴將暫停其使用打車服務,同時採取不限於帳戶採取凍結、限制提現/消費等措施。
界面新聞從知情人士處獲得一份滴滴金融旗下支付業務的月報顯示,自今年下半年來,其支付業務的日訂單已達百萬級,用戶近3000萬。
一直以來流量和場景都是網際網路巨頭進入金融行業的最大落腳點,同時也是它們的優勢所在,滴滴不肯後退的原因也與此有關。
今年十一月初,滴滴官方宣布10月國內月活突破4億,此前在滴滴官宣的未來三年目標中,MAU直指8億,可見滴滴在用戶側有巨大的先天優勢;在場景上,滴滴在金融方面的排頭兵正是與汽車密切相關的車險業務,在滴滴官網對金融業務的介紹中展示的正是「滴滴車險」的內容。
與此同時,在業務上,滴滴則圍繞保險代銷牌照、小額貸款牌照、第三方支付牌照、融資租賃、融資擔保和保險牌照這六塊牌照做了布局。目前滴滴的金融產品在獨立的滴滴金融App中被劃分為三個類,分別是理財、借錢、保險,包括滴水貸、金桔寶等單品。
這其中,保險是滴滴最早進入的領域,可追溯到2015年7月,當時滴滴與平安合作推出了「滴滴司乘意外綜合險」,隨後又上線了針對司機的「滴滴車險」。同時,滴滴還和中國人保、眾安保險等險企合作,為後者進行導流。
即便如此滴滴金融業務的進展仍不如意,原因恐怕還是與滴滴的屬性有關。與美團吃喝玩樂的高消費頻次、更豐富的消費場景相比,滴滴固然與「車」的距離近,但整體的消費場景還是太單一,而且就「車」上也存在競爭者,同時在小額貸款等其他子板塊上還要面對支付寶這樣的巨頭。可以說,滴滴金融業務的現狀是內外部的「壓力」之下共同導致的。
02兩代巨頭再次登上同一艘船
2014年1月26日,財付通模仿了中國人在春節期間發紅包的習俗,在官方公眾號上推出了「新年紅包」,用戶關注帳號就可以向好友發送或領取紅包。
這個功能在推出後實現了病毒式傳播的效果,極大地縮短了微信支付與先行者支付寶之間的差距。從此國內的行動支付行業的大部分市場份額都被騰訊、阿里佔有,二者也因此被視為網際網路公司做金融的代表。
時至今日,雖然二者仍然在行動支付上佔有巨大的領先優勢,但包括支付在內的整個金融行業,仍有其他網際網路企業不斷湧入。
以支付為例,僅在今年就有多家網際網路巨頭布局了這項業務。
6月,360金融推出了信用分產品,對標螞蟻的芝麻信用分;7月,美團「月付」產品正式上線;字節跳動也在11月入局信用支付領域,推出了「放心花」。
儘管競爭對手越來越多,但從目前市場的情況來看,騰訊和阿里仍是業內的兩座大山,地位無可撼動。
其實後續跟進的企業並非低估了騰訊、阿里的實力,也沒有高估自己的能力,而是包括出行行業的滴滴在內,大家都有著不得不為的理由。
首先,無論是傳統金融行業,還是網際網路金融,都有著高利潤的特點,這對任何企業都是巨大的誘惑,尤其是在虧損是常態的網際網路行業當中。
以滴滴為例,僅程維承認公開的虧損額就高達上百億人民幣,他曾在2018年的一封內部信中表示「2018年上半年公司整體淨虧損超過40億人民幣,6年來我們還沒有實現過盈利。」
曾有業內人士推測,「如果滴水貸能夠做到1000億餘額,按賺三個點差價而言,意味著30億元的收入,這是可以把公司拉向盈利的。」金融業務對滴滴的誘惑之強可見一斑。
其次,從交易的角度看,中國全球第一的行動支付普及率將規模龐大的交易數據送給了涉足其中的企業。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僅2019年前三個季度國內行動支付的交易規模就超過了250萬億元人民幣。
而無論是出行行業的滴滴還是本地生活行業的美團,在支付方式上都不得不依賴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寶,這就讓二者不得不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競爭對手掌握己方的用戶交易數據,從而提高對手的競爭力。
還是以滴滴為例,阿里系的哈囉出行就和滴滴在單車、網約車領域存在競爭,如果滴滴在支付上完全依賴支付寶,無疑存在不小的風險。
同理,與阿里在本地生活領域激戰正酣的美團,如果在支付上依賴支付寶,也會面臨相同的問題。
再次,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網際網路企業們雖然缺少相關經驗,但卻有著獨有的優勢,那就是規模龐大的個人用戶。
其實梳理下來不難發現,推出金融業務的網際網路公司都有著自己的超級App,用戶規模都是數以億計。比如,根據騰訊2020年三季報顯示,微信及WeChat月活躍用戶達12.1億;螞蟻集團的月活躍用戶為7.11億。
因此,就算是僅做導流,網際網路公司們從金融機構中收到的「過路費」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且在初期幾乎沒有成本。
03網際網路公司們的焦慮
2016年,美團CEO王興最先提出了「網際網路下半場」的觀點, 從網際網路到「網際網路+」,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另一個時代的到來 。
對於「網際網路+」王興表示這也是美團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過去20年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很多變化,但這些變化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表面,接下來需要去考慮如何幫助傳統行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王興所說的「網際網路+」並不是簡單地將傳統行業搬到線上,而是更進一步的深入到傳統行業之中。
促使巨頭們擁抱傳統行業的一大原因在於,無論是社交還是電商、團購,都屬於消費網際網路範疇,這離不開龐大的用戶規模做支撐,而現實卻是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人口紅利開始減少。
在整體上,《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規模達13.19億,佔總人口的94.2%,增長空間十分有限。以阿里為例,在2020年三季度末,阿里的月活達8.81億,環比增長僅有700萬,創造了2017年四季度以來的最低值。
也就是說,被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們玩的爐火純青的應用層面的養料已經快不夠用了,所以大小巨頭們都必須找新的增量,早一點找到就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
目前的主流做法是調頭以及繼續做加法。
其中的調頭,指的是向B端客戶傾斜,這點從第一代網際網路企業阿里和騰訊,以及第二代的代表美團、字節跳動新業務的方向中都有所體現。
如果做得好,這固然可以幫助網際網路巨頭們獲得第二個增長飛輪,建立更深的壁壘,但難度同樣不小,無論是思維的轉變還是專業知識的學習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在線上房產上擁有先發優勢的58同城,沒能遏制住貝殼找房的崛起。根本原因正在於後者對房地產這個傳統行業的深刻理解,並用網際網路技術將之落地。
「做加法」則是繼續挖掘C端用戶的需求,從大小巨頭的動作看,金融是他們發力的重點,今年多個巨頭密集落地支付產品就是明顯的例子。
與「難啃」的TOB相比,對網際網路巨頭來說,金融業務其實不失為一個轉型過程中過渡的好手段。
原因在於,除了上文提到的交易數據會更安全,金融業務自身的高利潤屬性,以及網際網路公司的先天優勢使得這類業務具有較高的性價比外,騰訊、阿里的珠玉在前,也讓包括滴滴在內的其他企業可以少走彎路,同時效仿阿里利用零售打造自己的金融生態,提升競爭力也不是遙不可及的。
【本文作者魏宇奇,由投資界合作夥伴微信公眾號:科技新知授權發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繫原出處。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投資界立場。如內容、圖片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