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中的自我
之前我們聊了行為的改變,以及行為背後的心智模式。今天這期節目我們從人際關係這個更加廣闊的視角,來看待自我的發展與改變。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能夠自全,所有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
當我們從個體的角度看待自我的時候,這個自我是獨立的,是相對穩定的。所有問題都來自自身。
從關係的角度思考,我們的行為和思想都是在關係中被塑造的,每種關係裡的自我其實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和陌生人講話的時候會臉紅,可跟熟人在一起就放的很開。有的人在單位上非常的勤快,可是回到家裡就葛優躺,家務活從不沾手。內向、外向、勤快、懶惰,這些都是在不同關係中展現出的不同自我。
一位媽媽正在大聲的訓斥孩子,突然老師來電話了,媽媽的態度立馬改變,話說熱情禮貌。不是媽媽的個性突然轉變了,而是她處在不同的關係中,調動了不同的語言和情緒表達方式。
再有,一些平時看似無解的問題,在關係中也會得到合理的答案。
陳海賢的一位編輯朋友,覺得自己拖延症很嚴重。拖延症在個人視角下,被看做是個人的病。但是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他負責的稿子作者是一位知名學者,比較難以相處,他擔心作者反駁自己的修改意見,所以一再拖延這件事情。因此拖延不是編輯自己的問題,而是他與作者關係下的產物。
當我們使用關係的視角,把曾經那個頑固的「自我概念」,放到具體的關係和情境中重新審視,我們自然能得到更多改變的空間。
關係的語言
理解關係的語言,是解開人際關係的密碼。我們很多時候的交流,表面上是在說事情,其實都是在說關係。認知到這一點,我們能聽懂很多原來並不理解的話。
舉個例子,一位諮詢者,他的朋友老周找他借了20萬,他和老周交往多年,關係可靠,就借給他了,之後也如期歸還了。
拿到錢之後他就和自己的妻子說起這件事情,沒想到妻子聽了之後很生氣,責怪他怎麼把錢借給別人。
「你生什麼氣啊,人家不是已經把錢還了嗎?而且老周很靠譜你是知道的啊。」
「那你為什麼不告訴我?」
「我現在不是告訴你了嗎?」
你看,這對夫妻再吵什麼?表面上是妻子生氣丈夫把錢借給別人,而其實是妻子覺得借錢之前怎麼不和我商量。在關係中的意思則是我們家裡的重要決定,需不需要經過我的同意。妻子在生關係的氣。
而丈夫之前不說是擔心妻子不同意,之後告訴妻子是覺得不應該隱瞞,自己的誠實收穫了妻子的埋怨,丈夫又很委屈。
我們從關係的角度去理解,就能找到應對關係的回答。丈夫應該這樣說:「老婆,我很想告訴你,但是我擔心你不同意,我會沒有面子。」這就是對關係的回應。
情侶吵架經常有的橋段,男孩說:「好了好了,我錯了。」女孩說:「說說看你錯在哪了?」這句話中男孩的意思其實是我不想和你說了,而女孩的意思是你不要這麼敷衍我。
之後,多半換來的是男孩的沉默,沉默沒有內容,但是從關係的溝通上,沉默卻可以表達出你不可理喻,我不想和你說話了。
關係中有我們最深的愛和怕,人們只談事兒,迴避談關係,這是一種本能。而其實無論我們討論的內容是什麼,內容本身都會是關係的一面鏡子。迴避討論關係,不僅不能迴避矛盾,還會適得其反,令誤會加深。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親人朋友中,是否存在尚未解決的問題,嘗試著從關係的角度出發,會有新的發現。
角色期待
在關係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角色,是人與人在關係中產生的一種行為期待,也是人們共同達成的隱形契約。啥意思呢?
話說一位剛畢業的學弟向陳海賢請教自己該不該加入一家公司,那家公司是做身心靈運動的,發展的不錯。陳海賢說,如果想掙錢可以去,但是從專業發展的角度考慮還是算了,這類公司通過兜售虛構的世界,讓人們逃離生活中真實的苦難。
正巧過了一段時間,一位記者問陳海賢,最近社會上很多身心靈培訓班,用誇張宣傳斂財,你怎麼看?這時候陳海賢回答說,我不知道。
同樣是關於身心靈,為什麼他的說法不一樣呢?
因為在於學弟的關係中,學弟請教職業規劃,期待他作為心理諮詢的前輩有所建議。陳海賢接受了這個角色,強調專業發展。而記者對於他的角色期待,是想他作為一個正統心理學的代言人。如果接受了這個角色,他當然應該說身心靈運動不靠譜。但是陳海賢並不想接受這個角色期待,相比於嚴苛的衛道士,他更願意扮演一個開放與包容的角色。所以那些話他面對記者就說不出口了。
面對關係中的角色,我們在回應對方的時候,先想想看,對方對我有什麼樣的角色期待,我願意接受這個角色嗎?
其次,當自己和別人相處時的感到有些不舒服,就需要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角色出現了問題。
話說畢業多年的小艾在北京工作,好朋友小月剛剛研究生畢業,問小艾自己應該留在北京還是回老家。
小艾說:當然留在北京,這裡機會多,你可以先住我這裡,再慢慢找房子。
於是小月便留了下來,可是找工作的過程不順利,屢屢碰壁。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摩擦越來越多。
有時小月說,看來真不該留在北京,早知道這樣當初就應該回老家進農業局,現在那邊招聘都結束了。小艾聽了很不舒服,感覺是在抱怨自己。於是反駁說,你要再努力些,你這麼懶怎麼行?
你看,在這裡,小艾就把自己的角色搞錯了。他只應該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出建議,而不是把別人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小月找不到工作不是小艾的責任,批評說你太懶沒做好,是想說我給的建議是對的,這更不是小艾該做的事情。
兩個人都沒有看到事情背後自己角色的錯位,因此矛盾才會越來越深。
系統塑造關係
我們每個人都處在某個關係構成的系統之中,比如家庭、公司,甚至是社會。而系統想要正常運作,就需要分配不同的角色,系統中的人也會慢慢適應這個角色然後固定下來。
舉個例子:在某個家庭裡。妻子非常的勞累,因為丈夫和孩子從來都不會收拾家。妻子下班還要幹家務活到很晚,心中有很多的怨氣。
一方面妻子覺得因為丈夫孩子不收拾,所以這些事情自己不得不做,而另一方面也正因為妻子會付出,所以丈夫和兒子可以忍著不收拾。這便是妻子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家庭3人共謀的結果。
接下來,妻子心中的怨氣進而變成了抱怨與控制欲,這可能讓兒子叛逆,丈夫疏離。這時候他們更不願意為妻子分擔家務,而反叛與疏離會引發妻子更多的抱怨。
從個體的角度出發,我們只會看到一個辛勞的,愛抱怨的母親和妻子,但是從系統關係的角度出發,我們看到的是這一切都是系統運轉的結果。
在關係中,人與人之間的行為和角色就是一個拼圖而已,是他們把彼此都塑造成了現在的樣子,為的是共同完成系統這個大拼圖。
從系統的角度理解,一個行為的改變僅僅只是開始,最終需要重塑一個系統。改變發生,系統產生一定的混亂,我們也會遇到很多的阻力。但是混亂之後最終會達成新的平衡,一個有更多可能性的,利於系統中每個人自我發展的平衡。
都是你的錯
在關係中,我們經常都會逃避自己的責任,陳海賢稱之為「都是你的錯」。關係中很多的憤怒與抱怨都是在指責別人的錯誤。
這類思想的根源竟然也是個體視角這個站位出現了問題。
關係問題,我們從個體視角出發,得到的答案是這是某個人的個性所造成的結果,比如說,媽媽的控制欲很強,所以老公孩子對她很有意見。領導太軟弱,所以員工都不聽他的話。
似乎這樣一說就因果清晰,對錯鮮明了。但真實情況絕非如此,在關係中,每個人都是彼此的因與果。關係雙方是一種因果循環式的相互加強,每個人最終都淪為關係中的受害者。
用關係的視角,我們不僅關心媽媽做了什麼讓老公與孩子有意見,還會關注老公孩子做了什麼讓媽媽如此愛控制。
再仔細想想,關係中真的有對錯嗎?關係中的對錯無非就是「你沒有順我的意」在此之前還有一句話「你對我很重要」,因為你對我很重要,所以你不順我的意我難以接受。
其實關係中的行為都是相互塑造的,根本沒有明確的因果對錯。想要改善關係,總要有人做出改變,那如果沒有了對錯,誰來改變呢?答案很簡單:自己。
經常都會有遇到關係問題的夫妻找陳海賢諮詢,妻子會責怪丈夫不思進取,丈夫怪妻子不夠體貼,吵來吵去其實就是一句話:「都是你的錯。」
有人會說:「遇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意思是我能這麼做,但是你不能,都是你的錯。
有人會說:「我跟別人溝通都沒問題,就是和你說不通」意思是都是你的錯。
有人會說:「我可以改,但是他也要改。」意思是因為他不改,所以我改不了,都是你的錯。
這時候陳海賢會說:「關係中沒有對錯,也沒有好人壞人,只有相互影響。你們已經羅列了太多對方的錯誤,嘗試讓對方改變的方法,但並不奏效,現在你們回歸到自身,想想自己能做什麼讓關係改變。」
回到自身,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是突破的最直接辦法。
有同學可能會說憑什麼是我改?當然,你可以不改,因為關係是可以破裂的,你可以選擇結束關係。但是這段關係對你很重要,你需要改變自己去修補它。
如果面對一段關係,我們一邊覺得它無比重要,而另一邊又不願意改變自己,反而試圖一再的要求對方改變,那這不就正是我們自己的錯嗎?
都是我的錯
「都是你的錯」是要求別人負責,逃避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責任,還有一種人想要為別人負責,承擔自己不應該承擔的責任,讓自己生活在不必要的內疚中,陳海賢稱之為「都是我的錯」。
難道還有這麼傻的人嗎?是的,而且很普遍,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
有諮詢者問陳海賢:「我有一個朋友,一直不開心,我懷疑他得了抑鬱症,勸了他很多次,他也不願意做心理諮詢,看著他一天天的消沉下去,作為他的朋友我很內疚。」
陳海賢說:「你已經做了你能做的事情,而最後的決定他只能自己做,如果我是你我也會內疚,但是內疚是我自己的情緒,需要我自己處理好它。」
這裡表現出的就是因為我沒有幫助他去做心理諮詢,所以都是我的錯。其中有同情,還有一種假設,覺得自己很重要,重要到能夠影響朋友的決定,甚至能夠為朋友的人生負責。
在心理諮詢中,「邊界」是一個很重要的詞,它的意思是我們需要承認和尊重彼此的獨立性,各自只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絕不輕易越界。
這就像是兩枚雞蛋,帶著自己的殼,無論想要多麼親近,最多也只是一個籃子裡的雞蛋,永遠不可能成為同一枚雞蛋。
我們當然渴望親近別人,有為至親的人分擔痛苦的願望,但是我們也需要承認,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的愛心和能力不夠,而是邊界就在那裡,我們必須遵守。
有位諮詢者是一位年輕有為的女士,她認為自己很對不起父母。因為他的爸爸很想要一個男孩,可媽媽不想要,在她5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問他的意見,他惡狠狠的說如果你們給我生個弟弟,我就掐死他。最終家裡沒要弟弟,後來父母關係不好,她覺得都是自己的錯。再後來她讀書工作都在外地,她覺得自己如果我能在父母身邊,他們的關係也不會那麼差。
陳海賢說:「這麼重要的決定,是不會交給一個5歲孩子決定的,與其說是你的決定,不如說是你幫媽媽說出了她的想法。如果你在家,你和爸爸媽媽的關係會更好,但是他們倆的關係你依然無能為力。」
她嘆了口氣說:「也許是吧,但這讓我更難過,原來我還能覺得是自己做的不夠好,才讓他們的關係不好,我不想承認對如此重要的事情竟然什麼都做不了,相比之下我更希望是我的錯。」
這個聰明的女士,其實說出了「都是我的錯」的根源:之所以扛起那些不是自己的責任,原因竟然在於我們寧肯忍受內疚和自責,也不想承認,自己無能為力。相比於自責與內疚,無力感更令人難以承受。
「都是你的錯」是向外攻擊,引發憤怒,「都是我的錯」是向內攻擊,引發內疚與自責。即便是最近親的人,我們也需要承認邊界的存在,有些困難只能他自己面對,有些選擇也只能他自己決定。每個人只能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如果我們經常感到內疚和自責,也許應該提醒下自己:這不是我的錯。
課題分離
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就是我們在《被討厭的勇氣》介紹的,阿德勒所提出的「課題分離」。人際關係的苦惱就在於分不清什麼是別人的事情,什麼是自己的事情。要理清人際關係,就是把別人的課題與自己的課題區分開。有一個簡單的區分準則,就是行動的直接後果由誰來承擔,就是誰的課題。
許多令人頭疼的人際關係問題使用課題分離的思路就能夠化解。
比方說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需求。室友太吵,朋友借錢不還,同事搶了自己的功勞。不表達,是因為總是按照想像中別人的回應,來決定我自己要不要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如果我們曾經遭遇很多的拒絕,那現在想要表達就更為困難。
課題分離,表達是我自己的課題,接受還是拒絕那是別人的課題。我不能把自己變成一個探測他人需要的敏感雷達,而看不到自己的需求。
再比方說,不知道怎麼拒絕別人,總當個老好人。擔心別人說自己小氣,這麼點忙都不願意幫。正如剛才所說,別人提出請求是他的課題,接受還是拒絕是我自己的課題。別人提出請求應該,我拒絕也自然應該,而拒絕之後別人怎麼評價,又是別人的事情了。別人的評價不是我們的行為準則。
課題分離簡單清晰,極為實用。處理普通人際關係得心應手,但是面對親密關係呢?特別是家人之間的關係。其實原則是一樣的,但是因為情感聯繫更加緊密,我們對於家人的感受也更加敏感,所以使用課題分離也會覺得更有障礙。
有一對母女找陳海賢諮詢,父親在外做生意,媽媽獨自帶著女兒,把女兒養育成材成為了媽媽唯一的人生目標,她把房子都賣了,在學校旁租房子陪女兒上學。對女兒各種控制,隨時打電話追蹤,甚至跟著女兒參加同學會。女兒當然對此非常抗拒,兩人經常吵架。
媽媽之所以這麼做,因為她覺得女兒自我管理能力還不行,心智也還不成熟等等,其實就是想說女兒需要我。可問女兒是否需要媽媽管的時候,女兒拼命的搖頭,媽媽黯然神傷。
陳海賢講了個電影故事,女孩出生在一個封建家庭,她愛了一個男孩,但最終沒有突破家庭的束縛,嫁給了一個自己不愛的人。結婚後,有了孩子,她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孩子長大要離開家了,臨走時他問媽媽:「媽媽,我走了你會孤單嗎?你孤單的時候誰來安慰你呢?」媽媽說:「你走了我會孤單,也找不到人安慰我,但是我不能把自己的苦難,變成束縛你不離開的理由。」
說完這個故事來諮詢的媽媽沉默了很久,他說:「我一直覺得我把最好的都給了女兒,現在我知道,原來我自己成了一個負擔,我選擇退一步。」
她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有很多心酸,可是母女二人過於緊密的牽絆,讓他們兩人都不快樂。
這是講給父母的故事,如果諮詢者是孩子,那還有另外一個故事。
有一個來訪者,幹著媽媽給他找的工作,好多年了還是和父母住在一起,媽媽每天都照顧著他的生活起居。有一天他想換一座城市工作,可是不知道怎麼面對媽媽的失望,他抱怨說自己想要一個懂得放手的媽媽。
陳海賢說,你並非是不想要媽媽的照顧,而是你不僅想要照顧,還想要媽媽主動的離開。可是媽媽總是愛子女的,她並沒有錯。去別的城市是你的課題,不是你媽媽的課題,你應該主動去爭取,而不是埋怨她沒有主動的放手。
這兩個對稱的故事看起來矛盾,但說的道理相同:在感情糾纏中分清楚什麼是自己的事情,並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課題分離是沒有條件的,不用期待別人做什麼,只管完成我們自己的課題。
就像之前節目中我們所說的控制兩分法一樣,控制我們能控制的,不要妄想去控制我們不能控制的。課題分離也就是人際關係中的控制兩分法。如果我們都只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別人的事情留給別人自己去操心,那來自人際關係中的煩惱和羈絆,都不會再困擾著我們。
在懂得了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之後,你會發現我們不再把自己放在被動的位置上,我們的行為不再取決於他人,同時我們也能夠容忍自己與別人的不一樣,寬容矛盾與差異。
之前無論是順從還是反抗都是拘泥於人際關係的陷阱,脫離之後我們獲得了獨立的自由,把自己與他人分開,能夠理解他人,也能尊重自己。
陳海賢有一位朋友,孔武有力,年輕的時候經常在街頭和人打架。後來慢慢的棄武從文變成了高級白領。陳海賢說你啥時候覺得自己成熟了?他說,年輕的時候有混混招惹到自己,一定會打一架,而現在,我會拍拍屁股離開。
為什麼他把逃避視為成熟呢?因為之前的應對方式雖然英勇,但行為來源只是個混混,現在他有了選擇的權利,可以選擇動手也可以選擇離開,選擇的自由就是成熟。
當時陳海賢開玩笑的說:「是你沒了血腥,變懦弱了,這可真是中年男人的悲哀啊。」他一點也不生氣,笑笑說不值得而已。
可見他真的成熟了,他人的挑釁和「懦弱」的評價都沒法影響他,他有自己的行事原則。
「真正的英勇是認清現實以後還能選擇熱愛。」主導我們行為的,不是他人的態度,而是自己內心的信念,我們就擁有了一種主動的,對自己負責的姿態。
獨立的孤獨
節目的最後,我們對之前所講述的內容進行一個反思。一開始我們說,沒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島,但是孤獨,也許正是人生中的某種真相。
我們讓自己成為一個面對人際關係獨立而自由的人。可這也讓我們遇到麻煩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也不再對周圍的人懷有「理所當然」的期待。我們知道自己可以求助,但是別人是否援手完全是別人的課題。
從獨立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失去了抱怨的理由與資格。當然,我們也不需要對別人的情緒有什麼理所當然的責任,因為這是別人的課題。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習以為常的用控制和期待來維持關係的方式,獨立怎麼可能不孤獨呢?
我們總說,這是我的家人,我的愛人,我的孩子,我最好的朋友,就好像我們擁有某個人似的。擁有其實是人際關係中最大的幻覺,沒有人能擁有另一個人,我們只是在各自的旅程相遇,彼此同行。
而正是因為別人沒必要一定對我們好,才有了感恩的理由;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對方會不會欺騙我們,我們才追求信任;也正是因為我們能夠離開,堅守才顯得可貴。
獨立並不會加劇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因為我們還相信人性的善良,即使沒有必須和應該,我們仍然願意對他人表現出善意,而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不再是害怕別人失望,也不再是為了別人的感激,只是出於對另一個人本能的愛與同情,儘管我們也知道,自己不必這麼做……
最後用一個故事作為結尾吧。
一位有名的畫家,希望兒子能夠子承父業,教他畫畫並且非常的嚴格,從小都泡在畫室裡。青春期兒子叛逆,不想畫畫了。父親逼著他報考了藝術院校。結果兒子4年沒有拿過畫筆,輟學做生意去了,父子之間的矛盾徹底爆發,父親只好遺憾的放棄了。
幾年之後,父親病重,臨終前和兒子說:「是爸爸不對,我不該逼你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你就原諒爸爸,做你想做的事情去吧。」
父親去世後,兒子去到了另外一座城市,重新拿起了畫筆,在40多歲的時候成為了一名小有名氣的畫家。
關係就是這麼神奇,它讓我們迷失,也讓我們重新找回自己,也許只有放下對於關係的糾纏,我們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總結
第一,我們把目光從個體視角切換到了關係視角,個體視角中,每個人的自我是穩定不變的,而其實每個人的行為與思想都在被關系所塑造,每種關係中的自我都不一樣,關係視角中有夠更多改變的空間。
第二、關係的語言是解開人際關係的密碼,人們表面上是在談論事情,其實本質都是在爭論關係。從關係的角度去思考,與應對,能輕鬆化解很多問題。
第三、每個人都在某段關係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我們要知道別人對自己是有角色期待的,而是否願意接受這個角色需要考慮。如果一段關係令我們不舒服,就需要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角色出了問題。
第四、很多時候,我們的角色是系統分配的,這個系統很可能是家庭或者單位。系統中角色的行為,是系統整體運轉的結果。我們需要考慮讓系統重塑之後達到一個新的平衡,以此讓其中的角色得以釋放。
第五、「都是你的錯」關係中是沒有因果對錯的,關注別人的行為,要求別人做出改變於事無補。如果關係對你很重要,想要修補關係它的話,那就請承擔起責任,關注自己的行為,讓自己做出改變。
第六、「都是我的錯」我們需要承認和尊重人與人之間邊界的存在,各自只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當然想要為心愛的人承擔更多,也明白無力感比內疚和自責還要糟糕,可是邊界無法跨越,我們也無可奈何。
第七、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課題分離」,行為的直接後果誰來承擔,這就是誰的課題,只做好自己的課題,別人的課題,留給別人去操心,我不幹預。來自人際關係的煩惱和羈絆都將不再困擾我們,他將賦予我們獨立的自由。
第八、也許孤獨是人生中的某種真相。我們永遠都不能擁有某一個人,所有人都只是各自旅程上的同行者。但也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有離開的自由,陪伴才彌足珍貴。相信人性中的善良,即便沒有了那些應該與期待,我們依然會選擇因為愛和同情對別人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