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了不起的我》3、沒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島——關係攻略

2020-12-20 曉書童頻道

關係中的自我

之前我們聊了行為的改變,以及行為背後的心智模式。今天這期節目我們從人際關係這個更加廣闊的視角,來看待自我的發展與改變。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能夠自全,所有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

當我們從個體的角度看待自我的時候,這個自我是獨立的,是相對穩定的。所有問題都來自自身。

從關係的角度思考,我們的行為和思想都是在關係中被塑造的,每種關係裡的自我其實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和陌生人講話的時候會臉紅,可跟熟人在一起就放的很開。有的人在單位上非常的勤快,可是回到家裡就葛優躺,家務活從不沾手。內向、外向、勤快、懶惰,這些都是在不同關係中展現出的不同自我。

一位媽媽正在大聲的訓斥孩子,突然老師來電話了,媽媽的態度立馬改變,話說熱情禮貌。不是媽媽的個性突然轉變了,而是她處在不同的關係中,調動了不同的語言和情緒表達方式。

再有,一些平時看似無解的問題,在關係中也會得到合理的答案。

陳海賢的一位編輯朋友,覺得自己拖延症很嚴重。拖延症在個人視角下,被看做是個人的病。但是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他負責的稿子作者是一位知名學者,比較難以相處,他擔心作者反駁自己的修改意見,所以一再拖延這件事情。因此拖延不是編輯自己的問題,而是他與作者關係下的產物。

當我們使用關係的視角,把曾經那個頑固的「自我概念」,放到具體的關係和情境中重新審視,我們自然能得到更多改變的空間。

關係的語言

理解關係的語言,是解開人際關係的密碼。我們很多時候的交流,表面上是在說事情,其實都是在說關係。認知到這一點,我們能聽懂很多原來並不理解的話。

舉個例子,一位諮詢者,他的朋友老周找他借了20萬,他和老周交往多年,關係可靠,就借給他了,之後也如期歸還了。

拿到錢之後他就和自己的妻子說起這件事情,沒想到妻子聽了之後很生氣,責怪他怎麼把錢借給別人。

「你生什麼氣啊,人家不是已經把錢還了嗎?而且老周很靠譜你是知道的啊。」

「那你為什麼不告訴我?」

「我現在不是告訴你了嗎?」

你看,這對夫妻再吵什麼?表面上是妻子生氣丈夫把錢借給別人,而其實是妻子覺得借錢之前怎麼不和我商量。在關係中的意思則是我們家裡的重要決定,需不需要經過我的同意。妻子在生關係的氣。

而丈夫之前不說是擔心妻子不同意,之後告訴妻子是覺得不應該隱瞞,自己的誠實收穫了妻子的埋怨,丈夫又很委屈。

我們從關係的角度去理解,就能找到應對關係的回答。丈夫應該這樣說:「老婆,我很想告訴你,但是我擔心你不同意,我會沒有面子。」這就是對關係的回應。

情侶吵架經常有的橋段,男孩說:「好了好了,我錯了。」女孩說:「說說看你錯在哪了?」這句話中男孩的意思其實是我不想和你說了,而女孩的意思是你不要這麼敷衍我。

之後,多半換來的是男孩的沉默,沉默沒有內容,但是從關係的溝通上,沉默卻可以表達出你不可理喻,我不想和你說話了。

關係中有我們最深的愛和怕,人們只談事兒,迴避談關係,這是一種本能。而其實無論我們討論的內容是什麼,內容本身都會是關係的一面鏡子。迴避討論關係,不僅不能迴避矛盾,還會適得其反,令誤會加深。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親人朋友中,是否存在尚未解決的問題,嘗試著從關係的角度出發,會有新的發現。

角色期待

在關係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角色,是人與人在關係中產生的一種行為期待,也是人們共同達成的隱形契約。啥意思呢?

話說一位剛畢業的學弟向陳海賢請教自己該不該加入一家公司,那家公司是做身心靈運動的,發展的不錯。陳海賢說,如果想掙錢可以去,但是從專業發展的角度考慮還是算了,這類公司通過兜售虛構的世界,讓人們逃離生活中真實的苦難。

正巧過了一段時間,一位記者問陳海賢,最近社會上很多身心靈培訓班,用誇張宣傳斂財,你怎麼看?這時候陳海賢回答說,我不知道。

同樣是關於身心靈,為什麼他的說法不一樣呢?

因為在於學弟的關係中,學弟請教職業規劃,期待他作為心理諮詢的前輩有所建議。陳海賢接受了這個角色,強調專業發展。而記者對於他的角色期待,是想他作為一個正統心理學的代言人。如果接受了這個角色,他當然應該說身心靈運動不靠譜。但是陳海賢並不想接受這個角色期待,相比於嚴苛的衛道士,他更願意扮演一個開放與包容的角色。所以那些話他面對記者就說不出口了。

面對關係中的角色,我們在回應對方的時候,先想想看,對方對我有什麼樣的角色期待,我願意接受這個角色嗎?

其次,當自己和別人相處時的感到有些不舒服,就需要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角色出現了問題。

話說畢業多年的小艾在北京工作,好朋友小月剛剛研究生畢業,問小艾自己應該留在北京還是回老家。

小艾說:當然留在北京,這裡機會多,你可以先住我這裡,再慢慢找房子。

於是小月便留了下來,可是找工作的過程不順利,屢屢碰壁。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摩擦越來越多。

有時小月說,看來真不該留在北京,早知道這樣當初就應該回老家進農業局,現在那邊招聘都結束了。小艾聽了很不舒服,感覺是在抱怨自己。於是反駁說,你要再努力些,你這麼懶怎麼行?

你看,在這裡,小艾就把自己的角色搞錯了。他只應該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出建議,而不是把別人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小月找不到工作不是小艾的責任,批評說你太懶沒做好,是想說我給的建議是對的,這更不是小艾該做的事情。

兩個人都沒有看到事情背後自己角色的錯位,因此矛盾才會越來越深。

系統塑造關係

我們每個人都處在某個關係構成的系統之中,比如家庭、公司,甚至是社會。而系統想要正常運作,就需要分配不同的角色,系統中的人也會慢慢適應這個角色然後固定下來。

舉個例子:在某個家庭裡。妻子非常的勞累,因為丈夫和孩子從來都不會收拾家。妻子下班還要幹家務活到很晚,心中有很多的怨氣。

一方面妻子覺得因為丈夫孩子不收拾,所以這些事情自己不得不做,而另一方面也正因為妻子會付出,所以丈夫和兒子可以忍著不收拾。這便是妻子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家庭3人共謀的結果。

接下來,妻子心中的怨氣進而變成了抱怨與控制欲,這可能讓兒子叛逆,丈夫疏離。這時候他們更不願意為妻子分擔家務,而反叛與疏離會引發妻子更多的抱怨。

從個體的角度出發,我們只會看到一個辛勞的,愛抱怨的母親和妻子,但是從系統關係的角度出發,我們看到的是這一切都是系統運轉的結果。

在關係中,人與人之間的行為和角色就是一個拼圖而已,是他們把彼此都塑造成了現在的樣子,為的是共同完成系統這個大拼圖。

從系統的角度理解,一個行為的改變僅僅只是開始,最終需要重塑一個系統。改變發生,系統產生一定的混亂,我們也會遇到很多的阻力。但是混亂之後最終會達成新的平衡,一個有更多可能性的,利於系統中每個人自我發展的平衡。

都是你的錯

在關係中,我們經常都會逃避自己的責任,陳海賢稱之為「都是你的錯」。關係中很多的憤怒與抱怨都是在指責別人的錯誤。

這類思想的根源竟然也是個體視角這個站位出現了問題。

關係問題,我們從個體視角出發,得到的答案是這是某個人的個性所造成的結果,比如說,媽媽的控制欲很強,所以老公孩子對她很有意見。領導太軟弱,所以員工都不聽他的話。

似乎這樣一說就因果清晰,對錯鮮明了。但真實情況絕非如此,在關係中,每個人都是彼此的因與果。關係雙方是一種因果循環式的相互加強,每個人最終都淪為關係中的受害者。

用關係的視角,我們不僅關心媽媽做了什麼讓老公與孩子有意見,還會關注老公孩子做了什麼讓媽媽如此愛控制。

再仔細想想,關係中真的有對錯嗎?關係中的對錯無非就是「你沒有順我的意」在此之前還有一句話「你對我很重要」,因為你對我很重要,所以你不順我的意我難以接受。

其實關係中的行為都是相互塑造的,根本沒有明確的因果對錯。想要改善關係,總要有人做出改變,那如果沒有了對錯,誰來改變呢?答案很簡單:自己。

經常都會有遇到關係問題的夫妻找陳海賢諮詢,妻子會責怪丈夫不思進取,丈夫怪妻子不夠體貼,吵來吵去其實就是一句話:「都是你的錯。」

有人會說:「遇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意思是我能這麼做,但是你不能,都是你的錯。

有人會說:「我跟別人溝通都沒問題,就是和你說不通」意思是都是你的錯。

有人會說:「我可以改,但是他也要改。」意思是因為他不改,所以我改不了,都是你的錯。

這時候陳海賢會說:「關係中沒有對錯,也沒有好人壞人,只有相互影響。你們已經羅列了太多對方的錯誤,嘗試讓對方改變的方法,但並不奏效,現在你們回歸到自身,想想自己能做什麼讓關係改變。」

回到自身,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是突破的最直接辦法。

有同學可能會說憑什麼是我改?當然,你可以不改,因為關係是可以破裂的,你可以選擇結束關係。但是這段關係對你很重要,你需要改變自己去修補它。

如果面對一段關係,我們一邊覺得它無比重要,而另一邊又不願意改變自己,反而試圖一再的要求對方改變,那這不就正是我們自己的錯嗎?

都是我的錯

「都是你的錯」是要求別人負責,逃避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責任,還有一種人想要為別人負責,承擔自己不應該承擔的責任,讓自己生活在不必要的內疚中,陳海賢稱之為「都是我的錯」。

難道還有這麼傻的人嗎?是的,而且很普遍,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

有諮詢者問陳海賢:「我有一個朋友,一直不開心,我懷疑他得了抑鬱症,勸了他很多次,他也不願意做心理諮詢,看著他一天天的消沉下去,作為他的朋友我很內疚。」

陳海賢說:「你已經做了你能做的事情,而最後的決定他只能自己做,如果我是你我也會內疚,但是內疚是我自己的情緒,需要我自己處理好它。」

這裡表現出的就是因為我沒有幫助他去做心理諮詢,所以都是我的錯。其中有同情,還有一種假設,覺得自己很重要,重要到能夠影響朋友的決定,甚至能夠為朋友的人生負責。

在心理諮詢中,「邊界」是一個很重要的詞,它的意思是我們需要承認和尊重彼此的獨立性,各自只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絕不輕易越界。

這就像是兩枚雞蛋,帶著自己的殼,無論想要多麼親近,最多也只是一個籃子裡的雞蛋,永遠不可能成為同一枚雞蛋。

我們當然渴望親近別人,有為至親的人分擔痛苦的願望,但是我們也需要承認,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的愛心和能力不夠,而是邊界就在那裡,我們必須遵守。

有位諮詢者是一位年輕有為的女士,她認為自己很對不起父母。因為他的爸爸很想要一個男孩,可媽媽不想要,在她5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問他的意見,他惡狠狠的說如果你們給我生個弟弟,我就掐死他。最終家裡沒要弟弟,後來父母關係不好,她覺得都是自己的錯。再後來她讀書工作都在外地,她覺得自己如果我能在父母身邊,他們的關係也不會那麼差。

陳海賢說:「這麼重要的決定,是不會交給一個5歲孩子決定的,與其說是你的決定,不如說是你幫媽媽說出了她的想法。如果你在家,你和爸爸媽媽的關係會更好,但是他們倆的關係你依然無能為力。」

她嘆了口氣說:「也許是吧,但這讓我更難過,原來我還能覺得是自己做的不夠好,才讓他們的關係不好,我不想承認對如此重要的事情竟然什麼都做不了,相比之下我更希望是我的錯。」

這個聰明的女士,其實說出了「都是我的錯」的根源:之所以扛起那些不是自己的責任,原因竟然在於我們寧肯忍受內疚和自責,也不想承認,自己無能為力。相比於自責與內疚,無力感更令人難以承受。

「都是你的錯」是向外攻擊,引發憤怒,「都是我的錯」是向內攻擊,引發內疚與自責。即便是最近親的人,我們也需要承認邊界的存在,有些困難只能他自己面對,有些選擇也只能他自己決定。每個人只能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如果我們經常感到內疚和自責,也許應該提醒下自己:這不是我的錯。

課題分離

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就是我們在《被討厭的勇氣》介紹的,阿德勒所提出的「課題分離」。人際關係的苦惱就在於分不清什麼是別人的事情,什麼是自己的事情。要理清人際關係,就是把別人的課題與自己的課題區分開。有一個簡單的區分準則,就是行動的直接後果由誰來承擔,就是誰的課題。

許多令人頭疼的人際關係問題使用課題分離的思路就能夠化解。

比方說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需求。室友太吵,朋友借錢不還,同事搶了自己的功勞。不表達,是因為總是按照想像中別人的回應,來決定我自己要不要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如果我們曾經遭遇很多的拒絕,那現在想要表達就更為困難。

課題分離,表達是我自己的課題,接受還是拒絕那是別人的課題。我不能把自己變成一個探測他人需要的敏感雷達,而看不到自己的需求。

再比方說,不知道怎麼拒絕別人,總當個老好人。擔心別人說自己小氣,這麼點忙都不願意幫。正如剛才所說,別人提出請求是他的課題,接受還是拒絕是我自己的課題。別人提出請求應該,我拒絕也自然應該,而拒絕之後別人怎麼評價,又是別人的事情了。別人的評價不是我們的行為準則。

課題分離簡單清晰,極為實用。處理普通人際關係得心應手,但是面對親密關係呢?特別是家人之間的關係。其實原則是一樣的,但是因為情感聯繫更加緊密,我們對於家人的感受也更加敏感,所以使用課題分離也會覺得更有障礙。

有一對母女找陳海賢諮詢,父親在外做生意,媽媽獨自帶著女兒,把女兒養育成材成為了媽媽唯一的人生目標,她把房子都賣了,在學校旁租房子陪女兒上學。對女兒各種控制,隨時打電話追蹤,甚至跟著女兒參加同學會。女兒當然對此非常抗拒,兩人經常吵架。

媽媽之所以這麼做,因為她覺得女兒自我管理能力還不行,心智也還不成熟等等,其實就是想說女兒需要我。可問女兒是否需要媽媽管的時候,女兒拼命的搖頭,媽媽黯然神傷。

陳海賢講了個電影故事,女孩出生在一個封建家庭,她愛了一個男孩,但最終沒有突破家庭的束縛,嫁給了一個自己不愛的人。結婚後,有了孩子,她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孩子長大要離開家了,臨走時他問媽媽:「媽媽,我走了你會孤單嗎?你孤單的時候誰來安慰你呢?」媽媽說:「你走了我會孤單,也找不到人安慰我,但是我不能把自己的苦難,變成束縛你不離開的理由。」

說完這個故事來諮詢的媽媽沉默了很久,他說:「我一直覺得我把最好的都給了女兒,現在我知道,原來我自己成了一個負擔,我選擇退一步。」

她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有很多心酸,可是母女二人過於緊密的牽絆,讓他們兩人都不快樂。

這是講給父母的故事,如果諮詢者是孩子,那還有另外一個故事。

有一個來訪者,幹著媽媽給他找的工作,好多年了還是和父母住在一起,媽媽每天都照顧著他的生活起居。有一天他想換一座城市工作,可是不知道怎麼面對媽媽的失望,他抱怨說自己想要一個懂得放手的媽媽。

陳海賢說,你並非是不想要媽媽的照顧,而是你不僅想要照顧,還想要媽媽主動的離開。可是媽媽總是愛子女的,她並沒有錯。去別的城市是你的課題,不是你媽媽的課題,你應該主動去爭取,而不是埋怨她沒有主動的放手。

這兩個對稱的故事看起來矛盾,但說的道理相同:在感情糾纏中分清楚什麼是自己的事情,並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課題分離是沒有條件的,不用期待別人做什麼,只管完成我們自己的課題。

就像之前節目中我們所說的控制兩分法一樣,控制我們能控制的,不要妄想去控制我們不能控制的。課題分離也就是人際關係中的控制兩分法。如果我們都只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別人的事情留給別人自己去操心,那來自人際關係中的煩惱和羈絆,都不會再困擾著我們。

在懂得了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之後,你會發現我們不再把自己放在被動的位置上,我們的行為不再取決於他人,同時我們也能夠容忍自己與別人的不一樣,寬容矛盾與差異。

之前無論是順從還是反抗都是拘泥於人際關係的陷阱,脫離之後我們獲得了獨立的自由,把自己與他人分開,能夠理解他人,也能尊重自己。

陳海賢有一位朋友,孔武有力,年輕的時候經常在街頭和人打架。後來慢慢的棄武從文變成了高級白領。陳海賢說你啥時候覺得自己成熟了?他說,年輕的時候有混混招惹到自己,一定會打一架,而現在,我會拍拍屁股離開。

為什麼他把逃避視為成熟呢?因為之前的應對方式雖然英勇,但行為來源只是個混混,現在他有了選擇的權利,可以選擇動手也可以選擇離開,選擇的自由就是成熟。

當時陳海賢開玩笑的說:「是你沒了血腥,變懦弱了,這可真是中年男人的悲哀啊。」他一點也不生氣,笑笑說不值得而已。

可見他真的成熟了,他人的挑釁和「懦弱」的評價都沒法影響他,他有自己的行事原則。

「真正的英勇是認清現實以後還能選擇熱愛。」主導我們行為的,不是他人的態度,而是自己內心的信念,我們就擁有了一種主動的,對自己負責的姿態。

獨立的孤獨

節目的最後,我們對之前所講述的內容進行一個反思。一開始我們說,沒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島,但是孤獨,也許正是人生中的某種真相。

我們讓自己成為一個面對人際關係獨立而自由的人。可這也讓我們遇到麻煩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也不再對周圍的人懷有「理所當然」的期待。我們知道自己可以求助,但是別人是否援手完全是別人的課題。

從獨立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失去了抱怨的理由與資格。當然,我們也不需要對別人的情緒有什麼理所當然的責任,因為這是別人的課題。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習以為常的用控制和期待來維持關係的方式,獨立怎麼可能不孤獨呢?

我們總說,這是我的家人,我的愛人,我的孩子,我最好的朋友,就好像我們擁有某個人似的。擁有其實是人際關係中最大的幻覺,沒有人能擁有另一個人,我們只是在各自的旅程相遇,彼此同行。

而正是因為別人沒必要一定對我們好,才有了感恩的理由;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對方會不會欺騙我們,我們才追求信任;也正是因為我們能夠離開,堅守才顯得可貴。

獨立並不會加劇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因為我們還相信人性的善良,即使沒有必須和應該,我們仍然願意對他人表現出善意,而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不再是害怕別人失望,也不再是為了別人的感激,只是出於對另一個人本能的愛與同情,儘管我們也知道,自己不必這麼做……

最後用一個故事作為結尾吧。

一位有名的畫家,希望兒子能夠子承父業,教他畫畫並且非常的嚴格,從小都泡在畫室裡。青春期兒子叛逆,不想畫畫了。父親逼著他報考了藝術院校。結果兒子4年沒有拿過畫筆,輟學做生意去了,父子之間的矛盾徹底爆發,父親只好遺憾的放棄了。

幾年之後,父親病重,臨終前和兒子說:「是爸爸不對,我不該逼你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你就原諒爸爸,做你想做的事情去吧。」

父親去世後,兒子去到了另外一座城市,重新拿起了畫筆,在40多歲的時候成為了一名小有名氣的畫家。

關係就是這麼神奇,它讓我們迷失,也讓我們重新找回自己,也許只有放下對於關係的糾纏,我們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總結

第一,我們把目光從個體視角切換到了關係視角,個體視角中,每個人的自我是穩定不變的,而其實每個人的行為與思想都在被關系所塑造,每種關係中的自我都不一樣,關係視角中有夠更多改變的空間。

第二、關係的語言是解開人際關係的密碼,人們表面上是在談論事情,其實本質都是在爭論關係。從關係的角度去思考,與應對,能輕鬆化解很多問題。

第三、每個人都在某段關係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我們要知道別人對自己是有角色期待的,而是否願意接受這個角色需要考慮。如果一段關係令我們不舒服,就需要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角色出了問題。

第四、很多時候,我們的角色是系統分配的,這個系統很可能是家庭或者單位。系統中角色的行為,是系統整體運轉的結果。我們需要考慮讓系統重塑之後達到一個新的平衡,以此讓其中的角色得以釋放。

第五、「都是你的錯」關係中是沒有因果對錯的,關注別人的行為,要求別人做出改變於事無補。如果關係對你很重要,想要修補關係它的話,那就請承擔起責任,關注自己的行為,讓自己做出改變。

第六、「都是我的錯」我們需要承認和尊重人與人之間邊界的存在,各自只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當然想要為心愛的人承擔更多,也明白無力感比內疚和自責還要糟糕,可是邊界無法跨越,我們也無可奈何。

第七、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課題分離」,行為的直接後果誰來承擔,這就是誰的課題,只做好自己的課題,別人的課題,留給別人去操心,我不幹預。來自人際關係的煩惱和羈絆都將不再困擾我們,他將賦予我們獨立的自由。

第八、也許孤獨是人生中的某種真相。我們永遠都不能擁有某一個人,所有人都只是各自旅程上的同行者。但也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有離開的自由,陪伴才彌足珍貴。相信人性中的善良,即便沒有了那些應該與期待,我們依然會選擇因為愛和同情對別人付出

相關焦點

  • 安妮海瑟薇演繹的《摩登情愛》,沒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島
    去年很火的一部美劇《morden love》,一集一個溫情的小故事,其實翻譯成《摩登情愛》或者《現代愛情》都不是很貼切,因為這裡的love不僅僅是愛情,更是一種泛愛、大愛。這世上沒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島,生活縱有各種坎坷不平,關係就是滋養人生的最好武器,不要閉上眼睛假裝天黑,敞開門窗,就會有光照進來。
  • 【英國】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兩個地球兩端的人, 會在彼此的命運裡有所關聯嗎? 極慢上漲的海平線, 會對深居內陸的人造成影響嗎?
  • 草堂讀詩|賞析:約翰·多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衝刷,歐洲就會失去一角,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一座莊園,無論是你的還是你朋友的。無論誰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裡。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繪本《不是我的錯》中的校園欺凌角色類型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英】 約翰·多恩我的記憶中有這麼一句話,但今天,我才知道這首詩的全部內容,才發現另一句很網紅的句子也出自這首詩: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
  • 約翰 · 多恩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一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如果海水衝掉一塊歐洲就減小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是十七世紀英國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1572—1631)的著作。
  • 摸摸頭,「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若你需要,我一直都在。
    李佳琦,直播時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總有人來安慰你。」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每個人都有情感和歸屬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係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得細緻。飯桌上外婆不停的給讓萍萍吃紅薯,女孩搖著手說:「奶奶,下次不要再弄這些了,我又不吃。」外婆聽完停頓了一會,低聲說了句:「你小時候最愛吃這些啊!」後來,通過姨媽的口中,她才知道。外婆老了,身體一直不好,平時都很少去菜市場了。知道她要來,今早一起來,就早早去菜市場買紅薯。如今,女孩長大了,生活條件也好了,但作為外婆,能為她做的就只有一頓可口的稀飯了。
  • 疫情下我的春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我的大伯帶著微醺的酒意說:「我們單位初五就要上班,趁這幾天要好好安排下活動。」我姨丈接著他的話說:「聽你這話就知道你又手癢想打牌了吧,哈哈。」眾人聽了都紛紛笑了,所有的一切與往日相比沒什麼差異,顯得是那么正常。席間只有舅媽看了下手機說:「最近好像武漢的疫情很嚴重啊,傳染了很多人。」
  • No Man Is An Island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原本我以為,最多半年,出國旅行就可以報復性地反彈。世界都亂了,哪裡都是病毒,下半年基本上也不太可能出境遊。So,就算不憂國憂民,也知道這是關係到自己的大事情,不可能不關注。你看,我們那些做旅行戶外的同行,紛紛都改做微商賣東西了。註:本文最後也會有一個推薦,店家是我最好的朋友。報星子的名字可能一分錢不打折,也可能有個三塊五塊的。祝大家好運!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
    他寫到,世界很大,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我和同學們有一個共同心願,為這個世界作點貢獻。他還說,願意將自己和班上小夥伴們做垃圾分類收集到的飲料瓶等可回收物品,換取成班級活動費用捐給世界衛生組織。最後他呼籲全世界的青少年攜起手來,盡其所能,努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
  • 有聲│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我們立志做最優質的朗誦學習基地作者|約翰 · 多恩 朗誦|謝東升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如果海水衝掉一塊歐洲就減小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
  • 奧斯卡獲獎電影《小丑》告訴我們:沒有人能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
    2、沒有人能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3、用愛去拯救世界,和平自然會到來英國詩人約翰·多恩寫過一首詩,題目叫《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他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衝刷,歐洲就會失去一角。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一座莊園,無論是你的還是你朋友的。
  • 我再也借不到錢了,沒有人會借給我,終成為了一座孤島
    可有的人,說好的1個月就還,現在3年過去了還沒還上。也有的人開始借得很少,很快就還你了,後來突然借多了就不還了。為了能幫助朋友,甚至刷信用卡也要借給他,結果自己需要錢的時候,每次都搞得欠別人錢一樣,於是暗暗發誓,從今天開始,不會再借一分錢給任何人,從今往後,愛誰誰,絕對不借錢。這是個例嗎?不是,這是目前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
  • 評:疫情面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疫情面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應對疫情,許多小區的居民積極聯合起來,相互之間比往日更多了一份理解和關愛,生動詮釋了「遠親不如近鄰」的內涵。有市民說得好,「你安全了,小區也就多一份保障;反過來,小區安全了,你也會更安全。」防控疫情,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大家緊緊凝聚在一起,就能眾志成城!
  • 「我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心中有愛,才會享受孤獨
    文/學乃身之寶小說《圍城》裡有這樣一段話:"擁擠裡的孤寂,熱鬧裡的悽涼,使他像許多住在孤島上的人,心靈也仿佛一個畔的孤島。"這是作者錢鍾書在描寫方鴻漸和妻子孫柔嘉回上海後,內心孤獨寂寞的狀態。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和方鴻漸的狀態相似,包括我們自己:或因生活不如意而心生煩悶,亦或因缺少自我認同而意志消沉;再或是遭遇挫折而對生活喪失信心,總之就是,有種"我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的感覺。對於這樣的孤獨感,我們該怎麼應對呢?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如何享受孤獨心境。
  • 記者手記:病毒面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抗擊新型肺炎)記者手記:病毒面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中新社柏林2月6日電 (記者 彭大偉)「我不是病毒!」——近日,在中國全力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之時,一個法語寫成的話題標籤「#JeNeSuisPasUnVirus」(我不是病毒)被身處歐洲的亞裔人群頻頻在社交媒體推特等處使用。
  • 《島》: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
    湯姆·漢克斯表示,「希臘是一個避風港……我去過世界各地,我去過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沒有哪個地方能超越希臘。土地、天空、水對靈魂都有好處,這是一個療愈的地方。」這個浪漫的國家,前不久剛剛授予了這位美國影帝榮譽公民的稱號。
  • 寧靜的長相經常讓別人對她的評價誤會,沒有人可以活成一座孤島
    至於她是不是「兩面派」不是你我能判斷的,也沒必要對別人要求那麼高吧??退一萬步,就算她把自己贏放在第一位那又怎麼樣呢?她不想明確表示出來也是性格的一種,每個人性格都不同。寧靜的長相經常讓人誤以為她才不在乎別人的評價,但沒有人可以活成一座孤島,很多時候,她也做不到徹底灑脫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 一周互動
    局長想說的是,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如果海水衝掉一塊,歐洲就減小,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它就為你而鳴。今天精選了本周6條留言,略作回應。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也沒有困境是真正的絕望
    如果說別人的所見所聞, 讓我覺得只是有些擔憂和難過的話,那我親眼見到的事情,就讓我更覺得難受了。前兩天去買食鹽,路過一家烤餅店,發現窗戶開了一條縫。以為是店主忘了關,走過去想要幫忙關上,烤餅的大姐問我要不要買,我問她怎麼還不關門,大姐嘆了口氣說沒辦法。
  • 世界上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其實無人為孤島,當我們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坎坷,他人的溫暖會是非常治癒的力量。溫暖可以是一句話,可以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也可以是輕輕拉你的一把手,哪怕只是一小下,哪怕只有一次,也會給人重生的希望,它也會改變人一生的選擇,也會讓人終身難忘。是呀,」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沒有鼓勵,就沒有力量;沒有鼓勵;就沒有希望;沒有鼓勵,就沒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