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都知道,關羽在攻打了北方的襄樊以後,劉備所在的整個陣營就受到了一連串的巨大損失。首先就是關羽丟掉了荊州並且被捉住,丟掉了性命,這下子直接就讓劉備失去了最重要的一個城池和最得力的一個手下大將。後來在劉備討伐東吳的時候,在夷陵遭到了慘敗,他自己也沒過多長時間就抑鬱而終了。假如說在關羽去世之後,劉備他沒有出兵去討伐東吳,那麼蜀漢是不是就能夠避免衰弱了。
其實這樣的想法太過於簡單了,因為劉備討伐東吳是一個必不可少的事情,打了這一仗之後,才能夠讓吳蜀兩個國家的關係更加的順暢,如果說沒有這一仗的話,那麼以後的危害會更大。其實小說裡面的情節和真正歷史上的事件是有一些區別的,在小說之中說劉備討伐東吳的損失要比歷史上劉備真正的損失大了很多。小說裡面說在夷陵之戰的時候,火燒連營劉備有七十多萬大軍都被燒死在了這場大火中這個數字有一些太過嚇人了,這是小說裡面誇張的一種手法。
其實真正赤壁之戰中,曹操並沒有八十三萬的軍隊,最多也就才二十多萬。而劉備的夷陵之戰自然也是沒有七十多萬大軍的,當時他實際的人數大概也就八萬人左右,其中還有很多是借來的蠻兵。這是火燒連營的那一場大火,只是讓劉備的主力軍隊受到了一些損失,後面的大批軍隊都完好無損,根本就談不上什麼傾家蕩產。在小說中說黃忠在伐吳的時候被箭射中丟掉了性命,其實歷史上黃忠是在劉備做皇帝之前就已經去世了,和夷陵之戰根本就沒有任何的關係。
像張飛確實是在出兵討伐東吳的前夕,就被他手下的將領給殺死了。他之所以會被他手下的人給殺掉,主要是因為張飛他經常的虐待這些手下就算沒有討伐東吳這件事情,他被手下的人殺掉也是早晚的事。劉備確實是在經歷了夷陵之戰以後才去世的,可是劉備去世的時間距離那場戰爭已經過了大半年的時間了,所以並不是在夷陵之戰中損失巨大,才讓劉備鬱鬱而終的。在小說裡面說,關羽被殺劉備會舉兵討伐東吳是為了報仇,其實這在歷史上也確實是真實存在的,但這個說法只是他們出兵的一個藉口。
就算是劉備跟關羽的關係非常好,但是關羽已經去世了。而劉備作為一個統治者,不可能為一個人甘願冒這麼大的風險,其實他真正出兵的原因只是因為荊州這個城池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而且劉備陣營裡面的根本方針,也就是說諸葛亮隆中對中所提到的跨越荊益兩個州,那麼他的天下就會有很大的變化,兵分兩路,共同奪取中原。
因此奪取荊州是實行這個戰略的一個基礎,如果說沒有把荊州拿下的話,那麼劉備就只能在荊州以外的區域裡面蝸居,所以劉備是一定要把荊州奪回來才可以有後面的發展。所以咱們從這一點上來看劉備所作出的選擇不能說是錯誤的,不能因為說這場對戰失敗了,就說劉備不該打這一仗。因為在出兵對戰之前,誰也不知道這場戰爭是勝利還是失敗。小說裡面說群臣都反對劉備討伐東吳的這個想法,實際上真正反對劉備這個做法的就只有趙雲和黃權這兩個人。
雖然說那個時候諸葛亮也說過,要是法正還活著的話,就可以勸阻劉備起兵討伐東吳了。但是他當時並沒有明確的表示自己的態度和觀點。因此劉備討伐東吳的目標非常的明確所以不管他遭遇到什麼樣的阻力,他都不可能放棄。
如果有萬一的話,萬一劉備真的碰到了像法正這樣的心腹大臣,把他勸得心服口服,沒有去攻打東吳,那麼這樣的結果似乎要比打了敗仗更壞。因為那個時候劉備,到了荊州很長時間都沒有歸還,再加上鎮守荊州的關羽不同意跟孫權聯姻,所以這也就導致了他們兩家產生了間隙。
後來在關羽北伐襄樊之後,曹操幾乎要用遷都避開災難,而那個時候劉備兵強馬壯,東吳肯定對他非常的不滿。後來又經歷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後,劉備討伐東吳,實際上就是為了對付孫權。就是說那個時候吳蜀這兩個國家,如果團結的話,那麼都是互惠互利,如果說對戰的話,那麼他們兩方都會有損傷的,並且東吳殺掉關羽奪取了荊州這個事情,讓雙方得以再續前緣,所以這場夷陵之戰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如果說不打這一仗危害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