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去世之後,劉備如果不討伐孫權,那麼危害會更大?

2021-03-05 洞天講壇

咱們都知道,關羽在攻打了北方的襄樊以後,劉備所在的整個陣營就受到了一連串的巨大損失。首先就是關羽丟掉了荊州並且被捉住,丟掉了性命,這下子直接就讓劉備失去了最重要的一個城池和最得力的一個手下大將。後來在劉備討伐東吳的時候,在夷陵遭到了慘敗,他自己也沒過多長時間就抑鬱而終了。假如說在關羽去世之後,劉備他沒有出兵去討伐東吳,那麼蜀漢是不是就能夠避免衰弱了。

其實這樣的想法太過於簡單了,因為劉備討伐東吳是一個必不可少的事情,打了這一仗之後,才能夠讓吳蜀兩個國家的關係更加的順暢,如果說沒有這一仗的話,那麼以後的危害會更大。其實小說裡面的情節和真正歷史上的事件是有一些區別的,在小說之中說劉備討伐東吳的損失要比歷史上劉備真正的損失大了很多。小說裡面說在夷陵之戰的時候,火燒連營劉備有七十多萬大軍都被燒死在了這場大火中這個數字有一些太過嚇人了,這是小說裡面誇張的一種手法。

其實真正赤壁之戰中,曹操並沒有八十三萬的軍隊,最多也就才二十多萬。而劉備的夷陵之戰自然也是沒有七十多萬大軍的,當時他實際的人數大概也就八萬人左右,其中還有很多是借來的蠻兵。這是火燒連營的那一場大火,只是讓劉備的主力軍隊受到了一些損失,後面的大批軍隊都完好無損,根本就談不上什麼傾家蕩產。在小說中說黃忠在伐吳的時候被箭射中丟掉了性命,其實歷史上黃忠是在劉備做皇帝之前就已經去世了,和夷陵之戰根本就沒有任何的關係。

像張飛確實是在出兵討伐東吳的前夕,就被他手下的將領給殺死了。他之所以會被他手下的人給殺掉,主要是因為張飛他經常的虐待這些手下就算沒有討伐東吳這件事情,他被手下的人殺掉也是早晚的事。劉備確實是在經歷了夷陵之戰以後才去世的,可是劉備去世的時間距離那場戰爭已經過了大半年的時間了,所以並不是在夷陵之戰中損失巨大,才讓劉備鬱鬱而終的。在小說裡面說,關羽被殺劉備會舉兵討伐東吳是為了報仇,其實這在歷史上也確實是真實存在的,但這個說法只是他們出兵的一個藉口。

就算是劉備跟關羽的關係非常好,但是關羽已經去世了。而劉備作為一個統治者,不可能為一個人甘願冒這麼大的風險,其實他真正出兵的原因只是因為荊州這個城池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而且劉備陣營裡面的根本方針,也就是說諸葛亮隆中對中所提到的跨越荊益兩個州,那麼他的天下就會有很大的變化,兵分兩路,共同奪取中原。

因此奪取荊州是實行這個戰略的一個基礎,如果說沒有把荊州拿下的話,那麼劉備就只能在荊州以外的區域裡面蝸居,所以劉備是一定要把荊州奪回來才可以有後面的發展。所以咱們從這一點上來看劉備所作出的選擇不能說是錯誤的,不能因為說這場對戰失敗了,就說劉備不該打這一仗。因為在出兵對戰之前,誰也不知道這場戰爭是勝利還是失敗。小說裡面說群臣都反對劉備討伐東吳的這個想法,實際上真正反對劉備這個做法的就只有趙雲和黃權這兩個人。

雖然說那個時候諸葛亮也說過,要是法正還活著的話,就可以勸阻劉備起兵討伐東吳了。但是他當時並沒有明確的表示自己的態度和觀點。因此劉備討伐東吳的目標非常的明確所以不管他遭遇到什麼樣的阻力,他都不可能放棄。

如果有萬一的話,萬一劉備真的碰到了像法正這樣的心腹大臣,把他勸得心服口服,沒有去攻打東吳,那麼這樣的結果似乎要比打了敗仗更壞。因為那個時候劉備,到了荊州很長時間都沒有歸還,再加上鎮守荊州的關羽不同意跟孫權聯姻,所以這也就導致了他們兩家產生了間隙。

後來在關羽北伐襄樊之後,曹操幾乎要用遷都避開災難,而那個時候劉備兵強馬壯,東吳肯定對他非常的不滿。後來又經歷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後,劉備討伐東吳,實際上就是為了對付孫權。就是說那個時候吳蜀這兩個國家,如果團結的話,那麼都是互惠互利,如果說對戰的話,那麼他們兩方都會有損傷的,並且東吳殺掉關羽奪取了荊州這個事情,讓雙方得以再續前緣,所以這場夷陵之戰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如果說不打這一仗危害會更大。

相關焦點

  • 當年如果孫權不殺害關羽將他送給曹操,曹操又會怎樣對待關羽呢?
    並且還多次擊退了曹操派出的援兵,從中也可以看出關羽十分的勇猛。隨後東吳孫權看到關羽現在越來越強大,便偷偷的將之前籤過的盟約撕毀,從中也可以看出是一個小人。最後還派一員大將呂蒙白衣渡江,命令他在後面偷襲荊州最終將其攻下並將關羽俘虜。但是對於關羽來說,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孫權會做出這一決定。面對小人得志的孫權他是概不投降,最終孫權將其殘忍的殺害了,這也是關於最終意思的原因。
  • 如果關羽答應孫權,把女兒許配給他,蜀國的結局是否會不一樣?
    在正史中,自從打贏了漢中之戰之後,魏蜀吳三方就發生了非常微妙的變化。東吳受到了威脅,所以在危急時刻,東吳是一定會攻打荊州的,然而在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國》電視劇中卻不是這樣的,在劇情中孫權要求關羽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這樣的話蜀國和吳國就會聯手,這樣一來曹操就會收到非常大的損失,三國的歷史也會徹底的改寫。
  •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殺死,劉備和孫權統一的機率會增加嗎?
    諸葛亮同樣也看出來這其中的利弊,想借周瑜之手殺曹操,可就是因為這兩人的想法導致曹操反而活的還不錯,可惜他華容道被關羽截住,但是關羽還是放了他。如果曹操在赤壁喪命,劉備和孫權統一的機率會增加嗎?長子曹昂是最理想的人選,但是,曹昂早年跟隨曹操時戰死,次子曹丕,根基最深,但是曹植才華出眾,曹彰也有將帥之才,都是有力的競爭者,那麼這種局面會導致北方大亂,再一次會出現割據現象,那麼此時對劉備和孫權來說,他們的最大敵人曹操,會變成很多個小軍閥,這樣他們的目標就不會只放在荊州和益州,他們也可以去北方發展。孟德云:「亂世,治天下,已然成為不可能,取天下則有可能。」
  • 劉備關羽都死了,曹丕為何還不敢攻蜀?難怪他能當皇帝
    曹操生前的最後一戰,便是與劉備相約在漢中之戰,那次曹操被迫撤出漢中,足以讓他臉上無光,而又損失了城池,讓他心中陰影面積加大,最終加速了曹操的死亡。不久,曹操便去世了。所以,無論從哪種角度來講,劉備都是曹魏的仇人。曹丕為何不為父報仇?他當上皇帝之後,權力無邊,況且那會兒劉備關羽也都去世了,蜀漢十分空洞,國力衰弱,曹丕為何不趁虛而入?
  • 關羽絕對不可殺,不然劉備肯定會拼命,就看孫權懂不懂了!
    關羽絕對不可殺,不然劉備肯定會拼命,就看孫權懂不懂了!-15 00:00 來源:認真你就熟了就 原標題:關羽絕對不可殺
  • 劉備還在西川苦戰,沒有支援的關羽,為何會孤軍北伐?
    但是後來在周瑜去世後,原本掌握在孫權手中的南郡遭受了來自曹魏的猛攻,魯肅向孫權建議將南郡借給劉備,讓劉備去跟曹操相互消耗,手下沒有能臣猛將的孫權暫時接受了魯肅的建議,於是荊州大半掌握在了劉備的手中。無奈的劉備只能讓留守荊州的大軍來益州增援,諸葛亮和趙雲張飛等人也一起入川,只留關羽一員大將留守荊州,諸葛亮給關羽定下了「東和孫吳,北拒曹操」的計策,讓他不要輕舉妄動,所謂「拒」的意思就是據險以守,不主動發起進攻,可是後來關羽並沒有聽他的意見,擅自進攻樊城,最終導致自己被東吳偷襲讓蜀漢丟了荊州,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關羽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孤軍北伐呢?
  • 三國時期劉備稱帝,關羽如果不死的話,會不會反對
    關羽是三國演義裡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但嚴格說來,關羽並不能算是三國時期的人,因為三國時期應該從曹丕篡漢自立算起,那個時候關羽已經被殺了。只不過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是從東漢末年開始寫起,而關羽在那個時代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讓人感覺到關羽似乎是三國裡面的人物。
  • 關羽死後,曹丕、劉備稱帝孫權稱王,可謂「關羽之死,皆大歡喜」
    顯然,這點誰都明白,雖按關羽的理解,這是降漢不降曹的標誌。但問題就在於,當劉備自稱漢中王后,封賞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以關羽義氣深重的秉性,應該立刻就換掉這個「漢壽亭侯」,改立劉備封賞的才對。可關羽卻還是繼續高揚「漢壽亭侯」的大旗,難道關羽就沒考慮過劉備的感受嗎?雖劉備一直是宣稱要匡復漢室,但匡扶手法,卻是最後劉備稱帝了。所以從這點來看,若關羽在劉備稱帝時還活著,他是否會答應劉備稱帝?
  • 關羽的「虎女」不嫁孫權的「犬子」,那麼「虎女」最終嫁了何人?
    雖然跟隨劉備的過程中,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的罪,但是關羽從未想過要背叛兄弟情義,撂挑子不幹了。即使在兄弟走散,加入曹操集團的時候,關羽仍一直牽掛著兄長劉備,希望早日找到他,能兄弟團聚。當關羽一聽說劉備的消息之後,便迫不及待地向曹操辭別,不管曹操開出什麼樣的誘人條件,關羽仍不為所動,毅然決然的起身離開,過五關斬六將之後終於見到了劉備。
  • 孫權殺了關羽,是不是鼠目寸光呢?如果不殺的話,什麼事情呢?
    孫權殺關羽當然不是鼠目寸光啊,咱們別被《三國演義》迷惑了啊。可別真的以為孫權有多麼的怕劉備啊,那是不存在的。《三國演義》裡寫的孫權為了讓劉備退兵,要割讓荊州還要送回孫尚香,可惜這是「演義」,在陳壽的《三國志》裡孫權可沒有這麼慫。
  • 曹操、孫權,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誰不屬於三國時期
    標誌著漢朝正式滅亡,之前叫名存實亡; 蜀漢,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這是三國的第二年; 東吳,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這是三國的第10年。
  • 武聖關羽緣何單刀赴會?劉備孫權決裂之前,竟暗藏驚心動魄的博弈
    劉備從當初被曹操攆的四處奔命,靠著與孫權聯手才擊敗了曹操倖存下來,而短短五年的時間之後,就擁有了荊、益二州,實力飛漲,這不但激起了孫權的妒忌,更引起了他的警惕。而孫權連續兩次獨自擋住了曹操的進之後開始信心爆棚,覺得有必要展示一下武力給劉備看看,進行威懾。4、長沙郡、零陵郡和桂陽郡的開發雖然欠缺,但是沒有經過戰亂蹂躪,土地肥沃糧賦充足,是塊大肥肉。
  • 劉備是「大耳兒」,孫權是「碧眼兒」,那麼曹操是什麼呢?
    另一個原因就是呂布想讓劉備向曹操求情救自己一命,結果劉備非但不救,還向曹操提起了呂布的醜事,拐著彎說呂布是個不忠之人,害死了丁原和董卓,於是曹操就不敢收留呂布,呂布在臨死前,就對著劉備破口大罵:大耳兒,是個最不講用的人,不記得轅門射戟了嗎?於是大耳兒就成為劉備的外號,這個外號是呂布叫出來的,有些罵人的感覺。
  • 關羽敗走麥城,劉封為何不救,救了之後兩人的結局會如何
    如果說身在益州成都的劉備因為太遠以漢中之戰的巨大損耗無法救援關羽的話,那麼身在上庸的劉封是離荊州最近的蜀漢勢力了,上庸到麥城有560裡路左右,而正是劉封的不救,也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劉封在上庸兵敗回到成都之後,劉備在諸葛亮的勸說下,逼死了劉封。
  • 漢賊不兩立與王業不偏安,曹丕劉備和孫權的稱帝理由
    打個比方說,就好比父親栽樹,澆水,施肥,等到秋天果實快成熟的時候,父親去世了,兒子繼位,於是不費什麼力氣,就輕而易舉的獲得豐收的果實。曹丕就是這個摘果子的兒子,曹操已經把什麼都做好了,他只要水到渠成、順水推舟就可以完成這個過程。
  • 劉備稱帝,如果關羽還活著他會支持嗎?一細節或能說明關羽的態度
    如果關羽活著,會不會反對劉備稱帝?這一點其實可以借鑑荀彧之死。為曹操效力近三十年之久的荀彧在曹操稱公時,站出來公然反對,因為他非常清楚,曹操稱公只是第一步,以後會逐步稱王、稱帝,荀彧本人有漢臣情結。當年投奔曹操,也是因為曹操展現出了「漢室之能臣」的一面。
  • 曹操,劉備,孫權都有什麼才能呀?
    曹操,劉備,孫權都有什麼才能呀?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筆者還是勉為其難,試著從以下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一,起事之初,他們能因勢利導發揮優勢。曹操、孫權、劉備等三人各有優勢。曹操的優勢是祖上有錢;孫權的優勢是祖上有地;劉備的優勢是祖上有名。曹操是宦官之後,家有萬貫。
  • 劉備生前為何厚此薄彼,僅僅追諡法正而不追諡關羽?原因有三
    ,所以追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視作對某人一生的蓋棺定論,如果是在位的君王追諡某位臣子那麼意義更是不同。三國時期劉備和關羽的關係天下皆知,可是有點令人奇怪的是劉備生前曾經追諡過唯一的一位臣子,此人卻不是關羽而是法正,對劉備而言追諡一人是追諡,追諡兩人也是追諡,那麼劉備生前為何厚此薄彼,僅僅追諡法正而不追諡關羽?原因有三,我們來分析一下。
  • 樊城之戰,如果孫權不在後面幫助曹操,關羽有機會擊敗徐晃嗎?
    對於劉備來說,漢中之戰的勝利穩固了益州,而樊城之戰則粉碎了劉備進一步北上勝利的可能性。那麼再回頭看看樊城之戰失敗的原因的時候,許多人把關注點放在孫權身上,假如當初孫權顧全大局,不從背後攻擊關羽,那麼關羽有機會擊敗當時的勁敵徐晃嗎?徐晃其人其事。徐晃和關羽是老鄉,倆人同是河東人。
  • 曹操劉備死後,孫權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
    因為東吳的地盤和人口都擴大了一倍,而劉備對東吳的壓力也銳減。但是,讓孫權沒想到的是。曹魏方面對劉備根本看不上。之前關羽在荊州時,魏國還派重兵防著關羽。等於關羽替孫權分擔了一部分的壓力。然而當關羽被孫權殺死後,魏國的壓力就全部壓倒東吳身上了。夷陵大戰之後,曹丕以孫權對自己不恭敬為藉口,迅速調集了曹仁、張遼、張郃、曹真和曹休等一幹曹魏大將徵討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