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叔用祖傳手藝做芝麻糖,糖裡還能灌餡料,這技藝傳了數百年

2021-01-18 鄉土河南

臘月二十三兒即將來到,離過年越來越近了,按理說這到了各行各業都快要休息放假的時間了。可在河南安陽縣崔家橋鎮東曹馬村一座糖坊裡,鄉親們正忙得熱火朝天。正在製作芝麻糖的是申運海和他的姐姐申海珍,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他們最忙碌的時節,因為按照傳統的過年習俗,臘月二十三祭灶用的東西,就是他們正在製作的芝麻糖。

芝麻糖在北方很多地方都產,可為啥申運海所在的村莊製作的芝麻糖這麼有名氣?這其中除了用料上乘,純手工製作等因素外,他們這裡的芝麻糖有一個獨特的地方,那就是「灌糖」,你平常吃的芝麻糖是空心的,可他們做的芝麻糖是有「夾心」 的,這種芝麻糖裡夾花生碎或者乾果的吃法,讓人感覺很神奇。

據申運海介紹,他們這個村莊製作芝麻糖的歷史有五百多年了,之前村裡做的人家很多,不過如今堅持下來的不多。他們家已經傳了十五代,他和姐姐是第十五代傳承人,市裡還給他們發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證書,也是對他們這項技藝的認可。

很多人喜歡吃芝麻糖,但是不知道這是啥做的,覺得是糖做的吧,可這顏色和形狀也不太對。據申師傅介紹,做芝麻糖的主料是小麥、小米和芝麻,其中小麥和小米是用來製作麥芽糖的,這麥芽糖是我們古人的智慧結晶,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蔗糖,麥芽糖是古人獲取甜味的主要方式之一。

申運海把八九十度的熱糖疙瘩進行疊合,待到手感適合的軟硬度後,就開始拉白,經過申運海和姐姐二人十幾次的拉白,就開始制孔,制孔是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八變十六,十六成三十二,最後合攏一個大孔。總共33個孔,也可以拉65或129個孔,只是太費功夫了。

糖餡,是用花生碎、核桃仁碎、芝麻等果仁粉碎做成,經過炒制後,再加入葡萄乾。灌糖的過程十分「驚險」,倒餡兒的時間只有一秒鐘左右,三個人下手的力度和時間都要掌握的十分準確,否則就會合籠失敗,不帶餡兒的芝麻糖做失敗了可以回鍋,但是夾了餡兒的做失敗就廢了。

從原料到芝麻糖,要經歷很多道環節,比如製作麥芽糖漿、熬糖稀、炒糖、拔糖、成形、冷卻、上芝麻和包裝等等。這些製作環節不能用機器代替,可以說幾百年來都是這麼做的,只是運用的個別工具有一點現代化。

這是一位老師傅正在給芝麻糖上粘芝麻,糖條端出來以後,放進蒸汽箱裡面加熱加溼,一兩分鐘後取出,然後立刻放入籮裡撒上芝麻,然後滾動糖條。粘芝麻的動作要反覆兩次,這樣才能保證糖條粘上足夠多的芝麻。

申師傅家的糖坊規模不大,可也需要不少人手,因為這個每一步都需要人工製作,這也讓一些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找到了工作。據申師傅介紹,他們一般在十月份就開始忙碌了,一直忙到年前,然後過了年還再幹上一倆月,到了天熱這芝麻糖的製作就停止了。

申師傅家做的芝麻糖質地細膩,酥、薄、輕、空、無渣適口,不粘牙,不粘手,在整個豫北都頗有名氣。特別是灌糖,製作工藝複雜,一天才能做百十來斤,經常有顧客上門來搶貨,這讓他感到哭笑不得,可也沒有好的辦法,畢竟這是季節性食品,然後還必須是手工製作。攝影記錄|楊學材(圖文鄉土河南原創,剽竊必究)

相關焦點

  • 芝麻糖:如何登上大雅之堂
    ,這一售於街頭巷尾的傳統食品歷經數百年而不衰。  芝麻糖的「前世今生」   在曹縣韓集鎮大劉莊村,芝麻糖被簡稱為麻糖。在大劉莊村口的小路上,記者看到赫然立著的一塊牌子,上書「中國麻糖第一村」。初看到這塊牌子的人會暗吃一驚,這個普普通通的村子,竟然還有這麼一個「中國第一」。村黨支部書記劉松寶笑著告訴記者:「據傳,大劉莊芝麻糖有六百年歷史,早年間,全村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會做麻糖。
  • 給範冰冰做旗袍的百年老店,手藝或失傳!
    在濟南的芙蓉街深處,有一家旗袍店,這家旗袍店從清代同治年間開店,已有百年多的歷史,店鋪也從未變換過位置,這就是遠近聞名的「玉謙旗袍店」。提起芙蓉街80號,許多人即便在這條老街上吃喝遊走過多年。喧囂與古樸往往只有一牆之隔,「門前聖水芙蓉泉,旗袍世家數百年」,玉謙旗袍店經四代祖傳手藝的繼承和創新,至於仁謙已是玉謙旗袍第五代傳承。
  • 平陽坑王家的祖傳手藝怎麼流到了曹村?譜師的收入究竟高不高?
    到了元大德年間,安徽旌德縣尹王禎讓工匠製作木活字30000多個,印製他纂修的《旌德縣誌》獲得成功,還在其《農書》「造活字印書法」中詳細介紹了這一技藝,是木活字印刷術最早的記載。東源木活字印刷技術的傳承歷史可以追溯到與王禎同時代的元代初年,距今已有近八百年歷史。
  • 手藝不光有傳,更得守
    所以我們要明白傳承裡有一個重要的的原則——守,傳的人要守,承的人也要守,這是傳承的重要原則。如何理解呢?其一,保守。傳承包括文化、禮儀、手藝等等,其中手藝是最能代表民族智慧和精神的,它是無形的資產,是隱形的力量。
  • 清朝皇妃佩戴的通草花,全國僅剩一位老人會做,百年手藝面臨失傳
    在之前的熱播的宮廷劇《延禧攻略》裡面,有這樣一段劇情:當時後宮的妃子吃穿用度十分奢侈浪費,富察皇后為了節源開流,提出要將宮中的珠寶翠玉用通草花來替代。因為珠寶翠玉消耗快,往往用過一次就擱置了,而用精緻的通草花來代替,不僅不失皇家顏面,還達到了節約的效果。
  • 舌尖上的非遺|赤峰街百年炒貨技藝——瓜子張
    「瓜子張,瓜子張,百年老字號,名聲響噹噹。瓜子張,瓜子張,炒貨樣樣棒,吃著噴噴香。」大街小巷,這首兒歌赤峰人耳熟能詳。從第二代傳人張景芳之後,歷經百年傳承,不斷改進炒制技藝,形成了張記自己的品牌。第三代傳人張雲起在解放前後一直以經營炒貨為主業,後經工商業改造、十年文革,作坊停業。20世紀80年代,張雲起重操舊業,並把技藝傳給第四代傳人張少春。現已在紅山區農畜產品加工園區建廠,註冊「登月」牌商標,主要生產打瓜子、葵花子、西瓜子、角瓜子、奶香花生、香酥豆等產品。
  • 尋味浙江無名老店:鐵鍋裡炒出歲月餘味
    這一套流程對於黃文進來說再熟悉不過了,這40年來他幾乎每一天都要重複一遍。  「我的手藝是跟我爸爸學的,家傳的技藝。」黃文進言語間透著驕傲。他父親黃大喜是一位傳統手工烤糖師傅,在黃巖西城大橋頭做著烤糖批發的生意。「當時手藝人非常吃香,會一門手藝就能吃穿不愁。」1978年,黃文進兄弟二人便一邊跟著父親學習,一邊幫著經營鋪子。
  • 「面人」簫佔行:從祖傳手藝到非遺傳承人
    捏麵人也稱「麵塑」,舊社會的麵塑藝人挑擔提盒,走街串巷,做於街頭,成於瞬間,深受群眾喜愛。如今,這一門起源於民間的藝術已步入了國家級藝術殿堂。2008年,麵塑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簫派麵塑-「面人蕭」的手藝生涯蕭佔行,人稱「面人簫」蕭佔行1958年出生於北京,在永定門外一個書香門第的四合院裡長大,是老北京面人的典型代表,以手藝精湛,歷史悠久廣受矚目,人稱「面人蕭」。
  • ღ_胖發祥丨芝麻糖,童年最甜蜜的記憶!
    芝麻糖,童年最甜蜜的記憶!不知道現在小孩子對這個還感興趣嗎?反正印象中,每年冬天趕集、唱戲、放電影的時候,在熱鬧地方總少不了賣芝麻糖的。
  • 河南大叔深「藏」巷子裡賣燒餅一天七八百個,秘訣竟在餅餡兒上
    而隨著網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深藏在小巷子裡的美食被網友們發覺了出來。在河南濮陽一個小縣城的一條很偏僻的小巷子裡,作者也偶遇了這樣的一家不起眼的小店。但和老闆簡單交談後發現,這家深藏起來的小店有著令人驚訝的魅力。小店位於濮陽縣的一個百年古街旁的小巷子裡,如果不是路邊,一般人如果真找過去還真的不容易。
  • 農村老人堅守木梳製作60年 用匠心傳承傳統手工技藝
    南辛店村做梳子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現在手藝製作人普遍年事已高,年輕人對傳統工藝不感興趣,木梳製作手藝傳承困難,製作行業日益萎縮,行業經營十分困難,製作技藝面臨失傳。師貴生老人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如果在我們這代人手上把南辛店手工木梳製作的傳統技藝丟失了,將是最大的遺憾,首先對不起老藝人。」
  • 江門金聲獅鼓傳承人:傳承百年技藝 展嶺南文化魅力
    胡沃鎰傳承百年製作技藝 金聲獅鼓響徹嶺南大地  沿襲百餘年,家傳四代,在開平三埠街道的一條騎樓老街裡,有一家金聲獅鼓店仍在堅持手工製作獅鼓。金聲獅鼓流傳百年,聲音洪亮,質量過硬,不僅在江門五邑地區赫赫有名,還深受不少國家和地區醒獅隊的鐘愛,2009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 東石黃祖傳:72歲「造船匠」的堅守
    「五一」前兩天,在晉江東石鎮埕邊村的石頭老宅裡,黃祖傳一邊整理著父輩留下來的造船工具,一邊念叨著「,去年永和那邊約了要做兩艘王船,到現在還沒辦法做。這幾個月出不了門,工事都耽誤了。」今年72歲的黃祖傳是一名造船匠,從16歲開始學習木船製造技藝到現在,已經和木船技藝相伴整整56年。從早期的製造漁船、貨船,到現在製造王船,他一直保持手工建造木船的技藝。
  • 芝麻糖,口感很棒的小零食,香酥中帶著些許甜膩
    現在糖果的種類更是多到數不過來,有的人比較喜歡吃水果糖,這些水果糖大部分都是由純植物果汁提取的,而且都是手工做成的,所以味道非常香,而且不同的水果也會具有不同的風味,有的人比較喜歡吃牛奶糖或者是花生糖,這些糖大部分也都是手工做成的,不是工廠直接加工出來的,所以在吃的時候會有一種很親切的味道,而且這種糖非常甜膩,與其說它是糖,還不如說這種糖是一種甜品。
  • 匠心傳承 | 貞豐祖傳三代百年老字號「文華先月餅」,媽媽的味道,貴州人最愛!
    可一年多過一年的月餅各種品牌、各種口味讓人挑這分明就是在搞事情啊!小編聽說在貞豐縣有家祖傳三代的百年老字號店賣的月餅那味道不擺咯好吃得無法(真勒假勒?去看看就知道了)說起「文華先月餅」這個貞豐老品牌,許多老顧客都知道,這是由現在店主劉小姐的外婆姓名演變而來,當時她外婆是貞豐縣糖廠的一名糕點師傅,一個偶然的機會,被廠裡派去上海,與一名老師傅繼續學習做糕點。學成歸來後,就在貞豐縣田壩街開始做月餅和糕點。
  • 花生糖是童年時的零食,教你在家裡做,簡單攪拌一下
    當然,除了這些,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零食還有媽媽經常做的小時候,唐僧肉,李子,西瓜泡泡糖,親愛的,小浣熊,大白兔奶糖……和花生芝麻糖,我家每年種花生,所以,我媽媽經常給我們做這種零食,他又甜又脆,就像那時候生命一樣甜蜜。童年時吃的花生芝麻糖可以在家裡做,簡單攪拌一下,香甜又脆又好吃。周末在家休息,偶爾聽到小時候老歌,讓我懷念花生和芝麻糖的味道。
  • 詩詞:叮咚敲響心靈美,難買千金手藝高
    珍惜祖傳手藝不能丟精雕細琢幾春秋鐵杵能鑄千斤鼎以慰風塵萬古悠麟山行者每日題詩老銅匠贊鑄鐵錘銅手藝精,掐絲鏨刻苦心呈。匠工良品傳天下,鍋碗壺盆寓雅情。匠心(題圖)文/悟道(平水韻)工匠精神勤探討,琳琅滿目器已成。
  • 去皮綠豆沙餡:細數餡料製作的種種誤區
  • 老鹿苑小學旁火了20年的炒米糖,價格沒漲味道不變!
    臨近年關,除了瓜子花生,關於零食的記憶中張家港人或多或少還能從記憶片段中找到米糖的身影。做這種手藝的師傅大多是流動的,可能出現在某個街巷,或許上一秒還在路口瞥見那轉了一圈又一圈的鐵爐,下一秒再想回頭找他們時,身影早已消失不見了。
  • 1碗芝麻,1碗白糖,教你做個老人小孩都喜歡的香酥芝麻糖
    1碗芝麻,1碗白糖,教你做個老人小孩都喜歡的香酥芝麻糖。現在的零食和糖果可以說是琳琅滿目的,讓你看的都能花眼,但是有這幾樣小零食是老人們都飛行喜歡的,這個就是香酥的芝麻糖,這個是比較傳統的一個糕點,也老式糕點的一種,吃起來香甜酥脆的,特別的好吃,吃完嘴裡的香味久久都不會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