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孩子打架有助於適應集體生活,你認可?

2021-02-08 騰訊網

在幼兒園,孩子在交往過程中難免遇到小矛盾和小衝突,很多時候甚至會「動手解決」。若家中的小寶寶被其他小朋友「暴力欺負」,家長,是教育孩子做「狼」主動攻擊,還是當「羊」默默忍受?爸爸媽媽們為此爭論不休。

「還手」派:霸道比懦弱好

案例:前幾天,張女士從幼兒園接回4歲的兒子樂樂時,發現樂樂一見她就滿臉委屈,臉頰上還明顯腫起了一塊青紫,隱約可以看出兩排小牙印。幼兒園老師解釋是同班小朋友搶玩具起衝突咬的。老師表揚樂樂很乖,挨打了並沒還手,是小朋友學習的榜樣。張女士聽了,心裡很不是滋味:「寶寶從小就打不還手,在這遍地是『狼』的社會,就怕善良的寶寶會成為『美德』的祭品……」「不主動打人,但被打了一定要還手。」同是4歲孩子的家長,王先生說,自從進入幼兒園後,寶寶已不止一次被打,每次他都教育寶寶要適當還手。他坦言,他為孩子的「懦弱表現」感到擔憂:「近幾年頻頻發生的校園暴力案,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孩子懦弱非常危險。霸道總比懦弱好。」

「忍讓」派:不能以暴制暴

案例:黎女士說,她常常教育5歲的兒子,不能動手打人,甚至被打都不應該還手。黎女士認為,動手解決不了問題,這樣你打我,我打你,最後受傷也是孩子。「孩子對父母來說都是寶貝,傷了誰都不好。」對此,同為媽媽的劉女士很認同,她說同事的兒子很老實,在幼兒園老被欺負。同事心疼兒子,教孩子要還手。結果孩子下手太重,敲破了同學的腦袋。「小孩子不知道哪些地方不能夠打。一旦造成嚴重的傷害,家長會一輩子內疚和難過。」

專家:讓孩子「學會」打架

「打架看似小問題,卻影響孩子性格成長,家長不願孩子當『狼』,也不忍心他當『羊』,失去自我保護能力。」專家認為,不能簡單地以「還手還是不還手」看待此問題,關鍵在於樹立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引導孩子自己尋找解決的方式。「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怎樣讓孩子掌握好這個『度 』,尤為重要。」

父母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被打後回家哭,父母在此時應該引導其自己找到解決方式。比如父母可以問問孩子為什麼被打,讓孩子回想一下自己的行為是否先有不當,若孩子沒有不當之處,教孩子向對方表達抗議,倘若遇上不講道理、專愛欺負弱者的孩子,不妨鼓勵自己的孩子跟他狠狠幹上一架,讓對方知道欺負人的結果。

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根據當時的情境,自己和對方的力量對比,以及老師的態度,決定自己是還手、躲避、和這個孩子化敵為友,還是去請大人幫忙。「對幼小的孩子來說,能想出躲避或求助的辦法,也並不總意味著怯弱,有時反而是機智的表現,能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家長不妨讓孩子學會打架,「孩子通過打架可以逐漸適應集體活動,並從中學會許多知識,如挨打時何等痛苦、怎樣調節情緒、如何激怒對方、怎樣相互原諒等。」

相關焦點

  • 「有小朋友打我」,是時候教會孩子「打架」了!
    知道她沒敢還手,我拍了拍她的後背,說叔叔知道你難過、委屈,但是以後在外面受欺負,記住要還手,打不打和打不贏是兩回事。打輸了,我想你檢討,但不能退縮。只要別人不動手打你,咱也不動手,她特別認真地跟我說好。
  • 這本書引導孩子適應有弟弟妹妹的生活,學會分享與寬容
    隨著二胎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計劃給家中增添新成員,家裡添了弟弟或妹妹,讓原本圍著一個孩子轉的父母,變成了要照顧兩個孩子,時間被分走了一半,精力也被分走了一半,大寶的心理難免會有落差,這時候最讓人棘手的就是如何引導大寶適應新生活。
  • 適應群體生活|一天一個育兒小知識
    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老師,大多數幼兒都會不適應,他們往往會表現出恐懼、焦慮、膽怯、退縮等「不良反應」,這些「不良反應」往往會干擾幼兒正常的成長發展。改善這些「不良反應」,縮短幼兒的「焦慮期」,免去家長後顧之憂,讓幼兒能有良好的情緒順利適應集體生活,不僅有利於幼兒身心和諧發展,而且還能促進幼兒社會行為的形成。
  • 如何幫助黏人娃成功適應幼兒園?
    當孩子開始表現出對幼兒園的美好嚮往的時候,再「順便」告訴他,到時候媽媽會走開一下,不過很快就會回來接你的,媽媽不在的時候,有老師會照顧你。說這件事的時候語氣要輕鬆,讓孩子覺得這不是一件很大的事情。當然,少不得要用各種繪本頻繁洗腦一下,讓孩子知道幼兒園是什麼樣美好的所在。當年毛頭看的是巧虎關於入園的書和視頻,效果不錯。
  • 如果孩子在學校和人打架了,我們怎麼樣共情性溝通
    現代人都知道溝通在生活中非常重要,這可以說是關係著家庭幸福、工作順利、親子和諧等等一切我們生活的全部。設想一下,你小孩和同學在學校打架了,老師請雙方家長到學校,這是真正考驗溝通能力的時候到了。如果處理才能既不傷害孩子,又能讓孩子在學校不留隱患呢?
  • 孩子剛入園,家長不用送禮多說這三句話,老師自然懂孩子多受關注
    孩子上幼兒園,是幼小的生命第一次真正離開家人的呵護和家庭的保護。家裡大人說不擔心不焦慮都是假的,因此每年秋季幼兒園開學,在校門口除了孩子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哭聲外,最令人注意的就是偷偷摸摸躲藏著的新生家長了。新生入園,孩子剛開始不適應,家長更不適應。
  • 一個移居島國三年的華人,談在日生活的適應情況
    日本學校在義務階段承擔的使命,我感覺更多的是分擔家長帶孩子的痛苦,學業成績的好壞並不在第一位,這點也需要適應。另外,我想談談物價。除非你特別有錢,或者已經開始賺日幣,否則這個物價並沒有那麼容易適應,尤其在東京這樣的大城市市中心。當你習慣物價的時候,才敢說自己開始適應日本了。
  • 孩子幾歲送去幼兒園更好呢?專家這麼說,來看看你是不是送早了?
    我朋友的女兒4歲3個月了,就找了家附近的幼兒園送去了,但是孩子去了三周了還是整天哭鬧,比她小的孩子都沒像她一樣,每天老師還需要專門照看她,老師也跟我朋友說,如果女兒還不能適應就需要帶回家、等等再看了。朋友也理解老師們的難處,但是也疑惑為什麼別人家孩子3歲都在幼兒園好好的,自己女兒4歲多了咋還不適宜,等5、6歲再去那就晚了。
  • 返校啦,一起快速適應校園生活
    相比小學高段和初中、高中的哥哥姐姐們,一到四年級的孩子們適應能力要弱一些。宏遠外國語學校小學二年級班主任徐夢萍告訴記者,還沒返校就已經有不少家長求支招:「孩子聽說要返校了很焦躁,怕自己跟不上進度,擔心被老師批評。有的孩子乾脆就說不想回學校。」那麼小學中、低段孩子們返校後可以怎樣快速適應校園生活,快樂地融入到集體中去呢?
  • 生活在群體中的孩子,從《奇蹟男孩》看孩子如何走出社交困境
    以他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改變——進入學校開始集體生活為話題展開故事描述。電影很全面地考慮到了其他角色的思想活動,從不同的角度展開了青少年複雜微妙的社交世界。它的主題是在愛與理解中得到救贖,但電影也同時向人們展現了一群在社交困境中的孩子,他們是如何面對偏見,擺脫衝突,收穫友情與自信。從中我們可以學會如何正確面對孩子的社交。
  • 職場新人,如何適應職場環境?
    可以想像得到,畢竟十幾年的校園生活,現在要步入一個新的工作環境,心裡滲雜的顧慮在所難免,陳老師作為前輩,給他提了一點建議。作為剛入職場的新人,切記不能用校園的衡量標準去評價每個人的水平和能力。即使你的學歷高,成績好,也並不代表你的工作能力強,能力是知識和實踐合成的結果。
  • 打架前,對對手說「你再說一遍」,是咋個意思?
    打架前說「你再說一遍」是一種什麼心理?在說「心理」之前,我們還是先看看說這句話要表達什麼意思,或者傳達給對方(或自己,或觀眾)一個什麼樣的信息。Say yolo again,I dare you!英語中有一句極其類似的話,說的可能更「露骨」一些,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Say yolo again!或Say yolo again,I dare you!翻譯過來就是:再說一次,我借你個膽!
  • 孩子的身高誰決定?5種食物有助於孩子生長發育,父母要記住
    不得不說,孩子的壓力也是很大了,但是父母也是希望孩子能夠在以後的社會生活中有一定的發展空間,畢竟現在是一個既看臉又要求身材的年代,除了讓孩子學習好一點之外,這些也要儘量達到。孩子的身高誰來決定?5種食物有助於孩子生長發育,父母要記住朋友家的孩子今年2歲了,因為自己身高並不是很高,所以一直擔心孩子的身高問題,時不時的就給孩子「伸一伸」,因為老人都有這個說法,「伸一伸」有助於孩子長大個兒,但是大家都知道,這並沒有科學依據。
  • 「孩子一上幼兒園就和別的小朋友打架,害羞,不合群」,非常後悔沒有教給孩子這些技巧!
    平時尾巴爸爸也會收到一些媽媽們的留言:「我家孩子很害羞,不愛與人打招呼」,「孩子一上幼兒園就和別的小朋友打架,不合群」.到底該怎麼引導和幫助孩子呢
  •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返校學習的不適應?
    既慶幸終於盼到了「小神獸歸籠之日」可以鬆口氣了,又擔心孩子在家學習期間抓得不夠緊,返校後學習會掉隊,想要在返校前的最後階段再幫孩子把功課惡補一下。居家上網課已有兩個多月了,經歷這麼長時間的「家庭學習」,孩子返回學校或多或少會有些不適應。首先,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為孩子的「學校學習」做好準備;然後,才能幫助孩子克服返校學習的不適應。
  • 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的重要性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從依賴到獨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獨立意識是逐步建立起來的,而這個逐步建立的過程就是家長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的過程。一個不懂得獨立、沒有獨立意識的孩子不僅僅不懂得如何去交際,而且不會在往後的生活中很好地生存下去。那麼,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的重要性是什麼?
  • 夢見和別人吵架打架什麼意思意思 夢見和別人吵架打架什麼意思
    夢見和別人吵架打架什麼意思意思 夢見打架,通常表示人際關係狀況,有時也表示身體健康狀況。 夢到一大群人在打架,表示你將會患上消化系統的毛病,如腸胃炎、盲腸炎等等,所以最近一定要注意飲食,千萬不可暴飲暴食,尤其年輕人要更注意。
  • 孩子 集體生活最重要是「合群」
    或者說,胡適與蘇州青年會是怎樣一種關係,可以為其出版物欣然題籤呢?須知,胡適所題籤的這本書的內容與之毫無關聯(並無其本人演講內容),甚至還有不少演講內容皆為「舊文學」與「舊文化」範疇,與其一貫倡舉的「新文學」與「新文化」頗有些格格不入。令人費解的是,為出版物題籤特別慎重的胡適,何故對此視而未見呢?
  • 孩子終其一生都在等著被父母認可
    在一次接受採訪時,有人問「郭德綱老師有沒有誇你」,郭麒麟一副嬉皮笑臉、沒心沒肺的一句「我爸從來不看我演戲,我爸不知道我演了慶餘年」,四兩撥千斤地就應對過去。可是這次,郭德綱老師一句「演的比我好,我一早就看著了」,言語之中的驕傲和自豪,讓郭麒麟再也「藏」不住了。來自爸爸的認可,是他得到的最好的禮物。
  • 我們無法調整環境來完全適應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調整態度適應環境
    人生在世,我們無法調整環境來完全適應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調整態度適應環境,畢竟你的生活並非全數由生命中所發生的事來決定,而是由你自己面對生命的態度與你的心靈看待事情的態度來決定。曾經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做積極,一個叫做消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