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的作品「熔中外技法於一爐」,藝術造詣來源於真善美的統一

2020-12-27 藝術賞惜

◆今日分享徐悲鴻先生的作品!世人皆知「徐悲鴻畫馬、齊白石畫蝦」,觀徐悲鴻先生畫的馬,擁有「長嘯塵器處,狂蹄萬馬奔」的感受。他老人家的馬之所以可以畫活,因其常在馬後觀馬,看馬跑起來的樣子,他對作畫是非常著迷,整天沉迷在馬的世界裡,每天畫馬欣賞自己的作品。徐悲鴻先生在繪畫中品讀著藝術帶給自己的「萬馬奔騰」!

◆徐悲鴻先生1895年出生於中國浙江省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原名徐壽康,中國著名的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與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他所繪畫的國畫作品彩墨渾成,以「畫馬」而享譽於世,對中國畫壇影響甚廣。代表作品有:《奔馬圖》、《珍妮小姐畫像》等,他的一生創作了上千件中國國畫、油畫、素描等作品,被北京徐悲鴻先生紀念館收藏,少數作品流傳於世界各地,被更多的收藏愛好者收藏。

◆徐悲鴻先生作為中國現代畫壇的一代宗師,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家的奠基者,自幼學習詩文書畫,24歲赴法國學習美術,回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人們只要一提及徐悲鴻,都知道他是畫馬的高手,其實他的創作題材非常廣泛,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走獸畫、歷史繪畫、神話繪畫等諸多繪畫種類,他都畫得非常栩栩如生。他不僅擅長國畫,還對油畫、素描等方面也有極高的成就與造詣。他的作品融入了「熔中外技法於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博的藝術修養。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

◆晚年時期的徐悲鴻非常忙碌,他被任命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全國美術家協會第一屆主席。他經常下基層為勞動模範和志願者畫像,還創作了油畫《毛主席在人民中》。當他得知失散多年的女兒也參加了革命時,更是歡喜不已。1952年,徐悲鴻準備將全部的熱誠投入到美術創作之中,因其長期身體透支和積累成疾,令他猝然倒下。1953年,在全國人代會的主席臺上,正在主持會議的徐悲鴻突然腦溢血昏倒在會場,在北京醫院治療無效後,於1953年9月26日02:52,一代大師離開了我們,年僅58歲。

◆徐悲鴻先生的作品繼承了中國古代畫壇中,關於「師法造化」的優良傳統,又強調了藝術家要探究人生追求真理的歷程。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藝術者需要對藝術作品的態度,這種態度來源於真、善、美的統一,在「美術之大道中追索自然」,這也是徐悲鴻對現實主義美術理論的貢獻。

小編向藝術家們致敬。

歡迎您關注,歡迎您留言和點讚,讓我們相互學習,共同增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徐悲鴻國畫貓賞析
    (論文節選,閒著無聊鋪一下)        徐悲鴻先生是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
  • 徐悲鴻國畫作品欣賞
  • 徐悲鴻作品賞析
    徐悲鴻《田橫五百士》,布面油畫,197cm×349cm,1930,徐悲鴻紀念館藏「田橫五百士」取材於《史記》。秦末大亂,田橫是齊王田氏族人,成為抗秦隊伍中的一支。後劉邦剪滅群雄,統一天下。田橫及僅存的五百餘人入海島。漢高祖聽說田橫很得人心,恐日後為患,故派人招降:「田橫來,大者為王,小者乃侯耳;不來。
  • 徐悲鴻作品【下】
    以彩墨畫鷲是大師的獨創,從其寫生稿和兩件完成稿可以看出,傑出的造型能力為徐悲鴻的水墨畫創作提供了其它藝術家很難達到的一種寫實高度,尤其是動物姿態的塑造,在悲鴻浪漫、悲情的筆墨渲染之後,更呈現出一種英雄頌歌式的交響曲氛圍。這件作品堪稱徐氏創作中的稀世珍品,對於幫助我們認識徐悲鴻四十年代初的藝術創作的高度和他悲憫的民族情懷有著極大的幫助。
  • 【賞析】徐悲鴻作品賞析
    當時中國人民正遭受著戰火荼毒,使得百姓生活更加悽苦不堪,徐悲鴻憂從中來,奮筆創作了這件國畫巨製。整個畫面突出物像的神韻,主題思想上寓意深刻,意義深遠。技法上,用西洋畫法豐富中國畫的表現力,肌肉部分稍加皴染,在挑夫身上適當加強了筋肉體積感,突出人體的健勁有力,表現出勞作的繁重,使畫面的技法有較多的變化。
  • 京劇和藏戲如何熔為一爐?
    大屏木【京劇和藏戲如何熔為一爐?】11月25日,在西藏自治區藏劇團藏戲藝術中心的舞臺上,進藏途中的文成公主在夢境裡與李世民、松贊幹布相見,一場跨越時空的三重唱贏得臺下叫好不斷。今年是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成立60周年,在紀念活動的專場藏戲音樂會上,京劇藏戲《文成公主》三重唱選段作為壓軸節目再次被搬上舞臺。
  • 徐悲鴻畫馬的由來
    近現代喜歡畫馬的畫家依然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當然非徐悲鴻莫屬,事實上,他的名字早已與馬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在現代中國繪畫史上影響巨大的徐悲鴻,可謂人物、花鳥、走獸兼擅,尤其喜歡畫馬且能獨闢蹊徑,一生畫了多幅以馬為題材的作品,包括奔馬、立馬、走馬、飲馬、野馬、群馬等多種形式。他筆下的馬極具創新精神,既有西方繪畫中的精確造型,又有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意精神,融中西繪畫之長於一爐。
  • 方陣分享 | 大師背後的女人,誰的藝術造詣更高?
    齊白石夫人胡寶珠1958年鄒佩珠在製作彭雪楓雕像除卻李可染夫人的身份,鄒佩珠其實個多才多藝的女藝術家,不僅僅在雕刻藝術方面有著很高的成就,在水墨丹青方面更是有著很深的造詣。廖靜文(1923年4月~2015年6月),1945年與徐悲鴻結婚後,協助徐悲鴻工作並照顧其生活。
  • 【郵票上的中國繪畫藝術鑑賞】徐悲鴻《奔馬作品選》
    ▲徐悲鴻《奔馬作品選》10枚、《群奔馬》小型張1枚,1978年5月5日發行,印量(1)1500萬枚、(2.3)2500萬枚、(4.5)1000萬枚
  • 徐悲鴻駿馬圖畫冊
    其中,一者為林風眠,一者為徐悲鴻。林風眠於徐悲鴻二者雖然都是受「五四運動」思潮的影響但是其對於藝術的主張卻是各有傾向的。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 44幅作品亮相!湖南首個「二石二虹(鴻)」大師書畫、手札展開幕
    這一時期,繪畫名家層出不窮,「人民藝術家」齊白石承傳統正典而「衰年變法」,融人文意境與民間意趣、文人氣質與農民性情為一爐,為整個民族繪畫注入了新鮮活力;以「國畫民學觀」為學術取向的黃賓虹,潛心畫史畫論研究及金石書畫,其山水畫在「五筆七墨」的筆墨系統中獨創「渾厚華滋」的「內美」之境,既是傳統筆墨之大成,又暗合抽象形式的表現意味;「中西融合的藝術大師」徐悲鴻,熱衷於引進西方寫實主義繪畫技法,並以改革中國畫為己任
  • 孫多慈與徐悲鴻的愛情畫傳
    有的資料中說,徐悲鴻與孫多慈曾合繪「臺城夜月」圖,圖中的背景即是玄武湖畔的臺城。畫中,先生席地而坐,孫多慈則侍立一旁,白色圍巾飄揚,天際懸著一輪朗月。作品意蘊十分清幽。妥協之下,孫多慈任教於麗水的一所中學。飽受輿論爭議、身心俱疲的徐悲鴻也應邀去印度講學,一去就是四五年。愛情寥落,畫業有成
  • 徐悲鴻與孫多慈之間的愛恨情仇
    有的資料中說,徐悲鴻與孫多慈曾合繪「臺城夜月」圖,圖中的背景即是玄武湖畔的臺城。畫中,先生席地而坐,孫多慈則侍立一旁,白色圍巾飄揚,天際懸著一輪朗月。作品意蘊十分清幽。此圖後來落入蔣碧薇手中,不知所終。
  • 在神不在貌,從徐悲鴻藏任伯年畫作看「大師眼中的大師」
    9月26日,「在神不在貌——從任伯年到徐悲鴻」 展覽在北京徐悲鴻紀念館舉辦,首次集結徐悲鴻一生收藏的任伯年佳品,共計50餘件。在一些珍貴的作品上,徐悲鴻會鈐印上「悲鴻生命」的印章。細品展覽,觀眾能體會到兩人的藝術之緣,看到「大師眼中的大師」。
  • 【國畫人物】國畫寫意人物畫技法分享
    中國人物畫這一藝術的形成,是以線描為主要造型手段的一門民族繪畫藝術。他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人物畫的產生早於其他國畫科。在周代即有勸善戒惡的歷史人物壁畫。至戰國秦漢,以歷史現實或神話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動為題材的作品大量湧現。
  • 看油畫「第一代」方君璧、李叔同、陳抱一、徐悲鴻、劉海粟作品選
    如方君璧、李叔同、陳抱一、關良、常玉、餘本、徐悲鴻、劉海粟等。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領略這些大家之作,一睹油畫走進中國的初代風採。出生於名門望族,曾經留學法國,在巴黎期間其作品《吹笛女》作為第一位中國女性畫家的作品入選"巴黎美術展覽會"。1984年巴黎博物館為她舉辦了"方君璧從藝六十年回顧展",給予這位在巴黎起步的東方女畫家的業績以充分的肯定。被譽為"東方傑出的女畫家"。代表作品《吹笛女》、《拈花凝思》等。
  • 徐悲鴻們的法國初體驗:走進「學院與沙龍——法國國家造型藝術中心、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
    Beaux-Arts de Paris ©本報記者 張婷婷 1月30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等聯合舉辦的「學院與沙龍——法國國家造型藝術中心、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上,觀眾可以跟隨先輩的腳步,了解法國19世紀「學院派」藝術這一曾對徐悲鴻等中國美術家產生過重要影響的璀璨篇章。
  • 徐悲鴻發起的兩次論戰
    《徐悲鴻》一書再現了楊先讓記憶裡老校長的音容笑貌,通過來自徐悲鴻親友、學生的口述材料,大量的繪畫作品與歷史照片,展現了徐悲鴻在藝術家、丈夫、父親、教師、校長等多重身份下豐富的內心世界和複雜的人生選擇,還原了一個真實、立體、有血有肉的徐悲鴻。
  • 書畫頻道 |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2018畢業設計作品展
    6月13日下午,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2018屆畢業設計作品展在海大藝術館開幕。
  • 陳傳席專欄|聊藝術:徐悲鴻為什麼反對「中西結合」
    ————1926年《美的解剖》在先已受歐洲寫實主義刺激者,迨"九 一八"直至與倭寇作戰,此寫實主義繪畫作風,益為吾人之普遍要求,……抗戰前五十年中吾國藝術之可謂衰落時代,西洋美術乃一博大之世界,吾國迫切需要之科學尚未全部從西洋輸入,枝枝節節之西洋美術更談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