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武是誰?
簡單粗暴的概括,他就是日本版郭德綱+姜文。
如此形容偏差很大,因為北野武是一位相當個性的藝人,他肯定不樂意被如此簡單粗暴的概括。
我選擇用郭德綱和姜文總結,只是想說明:北野武先生是一位橫跨多個領域的大師,並且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和姜文、郭德綱一樣,都是演藝圈裡少見的猛人。
北野武的電影在我國頗受歡迎,《菊次郎的夏天》《壞孩子的天空》《花火》《座頭市》等等,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影迷自發組織觀影活動。
在這些影片中,我看到的北野武既天真、可愛、幽默;又可深邃、冷峻與殘酷。
尤其是這位日本大師的不友善的面孔,讓我感受到了強烈的衝突感,為了探究這些矛盾的特徵源自何方,我開始讀北野武先生的作品《北野武的小酒館》《菊次郎與佐紀》。
在這些帶有自傳性質的文字裡,我看到了家庭對在北野武身上留下的烙印。這些烙印延續到了他的電影裡人物身上。
獨特的家庭背景
為了讀懂北野武,我們需要從他的家庭成長背景開始入手。
《菊次郎與佐紀》是北野武回憶父親母親時寫下的文集,裡面記錄了很多家庭瑣碎趣事,從這些家庭記憶中,我們得以還原北野武的童年,以及對他性格養成起到關鍵作用的父親、母親是什麼樣的。
1
北野武的母親北野佐紀,是一位精明幹練、刀子嘴豆腐心式的人物;而他的父親菊次郎,則是一個有點懦弱、愛喝酒的油漆匠。
這樣的家庭組合,母親無疑是絕對的主宰,強勢的母親佔據了北野武的童年記憶,以至於在寫回憶文章時,北野武反覆詢問自己:父親在自己的童年擔任了什麼角色。
父親菊次郎,是一個混蛋又搞笑、善良又懦弱的小人物
老爸比別人加倍害羞又膽小,如果不喝酒,想說的話根本不敢開口。可是一旦發飆,就無法對付。
人家說父親會用背影向兒子傳達一些什麼,但是老爸讓我看到的儘是愚蠢的姿態。
北野武在文章中描述父親時,充分發揮了「漫才」天賦(類似相聲),採用了一種輕鬆戲謔的語態來回憶父親的糗事。
仿佛郭德綱調侃于謙父親一般。他沒有避諱父親性格中的懦弱、自大、暴力,反而如一個旁觀者般,清醒點評父親的所作所為。實在是有趣。
看罷這本書,再看《菊次郎的夏天》,你會發現的「菊次郎」原型就是北野武的父親。若是仔細對比電影,我們也大概可以從這部電影中,窺見北野武對父親的一些真實情感。
電影裡的菊次郎無所事事,喜歡賭博,是妻子眼中的廢物;他驕傲自大,卻經常搞出糗事。這與《菊次郎與佐紀》一書中的父親形象極為吻合。
電影裡的菊次郎陪著小男孩「正男去找媽媽,二人一路坎坎坷坷最終到達目的地時,發現正男媽媽已經重新組建了家庭,並有了自己的女兒。
正男看著這一幕,眼裡噙著淚花,直接扭頭離開了。原來自己是被拋棄的。
菊次郎看到此景,一改往日的混蛋本色,開始想盡辦法,在歸途中安慰心靈受傷的正男。
戲裡的菊次郎,大多數時候是個混蛋,總是想去做一些犯規的事兒。但他的身上卻也潛藏著善良、溫柔的一面,正男傷心的時候,他想辦法做遊戲,逗樂耍寶;安慰這個二年級的小孩兒。
自傳中的父親「菊次郎」同樣如此,一方面,他對北野佐紀女士有家庭暴力,經常一言不合就拳腳相向;另一方面,卻經常被佐紀女士罵的體無完膚,在孩子們面前做一些哭笑不得的蠢事,顯得尤為可愛。
北野武也正是從「滿是缺點」的父親身上,發現了小人物的可愛之處。在北野武的諸多作品中,經常有一個卑微、懦弱的小人物,以一種不經意的方式出糗。他以這種方式回憶父親在童年裡扮演的角色。
在書中,北野武也承認,他愛菊次郎,這個並不偉岸的父親,讓他感到陌生而溫馨。恰到好處的父子距離,使北野武可以理性的表現著父親的缺點,也得意洋洋的渲染著這個小人物身上潛藏的人性光輝。
正所謂,沒有缺點的好人是無聊的;而菊次郎這樣善良又懦弱、搞笑又混蛋的小人物,充滿矛盾,才讓人覺得有趣、真實。
這位糗事不斷的父親還給北野武提供無數喜劇靈感,在說「漫才」的那段時間裡,北野武經常把父親做過的蠢事,編成段子供觀眾欣賞。
從的「菊次郎」身上,北野武繼承了天然的樂觀,無論身處何種窘境,都能苦中作樂。有時候他敢於突破禁忌的混蛋,有時候,他也天真溫柔,像個孩子一般可愛。
我認為,一個人是不是長大成熟,要從他對父母的態度來判斷。當你面對父母,覺得他們「好可憐」、「真不容易」時,就是邁向成熟的第一步。一把年紀,還把「不能原諒我爸」掛在嘴上的人,充其量只是個小鬼。
從這段話來看,北野武與父親是心靈相通的好朋友。
起碼,他們是理解彼此的。
2·反抗母親的權威,迫切的想證明自己
相較於父親,北野武與母親的情感顯然更為親暱,也更為複雜。北野武從小便以與母親作對為樂趣。
他竭力反抗母親的安排,在《北野武的小酒館》中,他這樣寫道:
我被束手束腳地五花大綁著,因為我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所以我體會不到活著的感覺。
在一個以媽媽為核心的家庭裡,不管什麼事兒,一律老媽說了算。尤其是北野武作為家中老么,個人話語權幾乎被剝奪的所剩無幾。
在他沒有想清楚人生理想前,媽媽為他設計的人生路線是:讀一所理科大學,然後去大型企業就職。
但北野武考上大學後,便決心脫離媽媽的掌控,趁著媽媽不在家,把自己的東西悄悄搬走。不巧,正好碰到媽媽趕回來。
令北野武意外的是,媽媽並沒有阻止他,只是站在路邊說:想走就走,絕對不要給我回來,從今天起,我不是你媽,你不是我兒子!
年輕的北野武雖然很難過,但還是毅然的搬走了。他太想證明自己了。
然而,在外租房的北野武,很快陷入了自甘墮落的生活,連學校也很少去,更別提打工了,房租欠了好幾個月,每日都是翻窗戶躲避房東。
後來,房東告訴他:你媽媽已經替你把房租交了。
這更讓北野武羞憤,決定終結這墮落的生活。
隨後,北野武毅然選擇了「中途退學」,徹底脫離了母親給他安排好的既定軌道。他去了淺草,拜師學習漫才(類似中國對口相聲),並迅速成為當紅的喜劇演員。當時,一起學習漫才的新人有很多,但只紅了兩個人,其中之一就是北野武。
然而,成功並沒有讓北野武在母親面前獲得「驕傲的資本」。
母親依舊毒舌,要求他每個月寄錢來,直到去世前 ,又將這些錢原封不動的還給兒子。
無論北野武多麼厲害,在母親眼裡,他始終是個不讓人省心的孩子。直到母親去世,北野武也未能證明自己。
在《菊次郎與佐紀》一書中,北野武這樣總結他與目前的對抗:
這場最後的較量,我明明該有九成九的勝算,卻在最終回合翻盤。
一天是兒子,一輩子都是老媽不省心的兒子。北野武這輩子,唯一輸給一個人,那就是老媽佐紀女士。
家庭如何影響了北野武的成長之路?
1·「慈父嚴母」的組合,幫助北野武成為一個理想的現實主義者
心理學上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所有重要的外部關係,都是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投射的結果。
在北野武內心世界裡,有兩個人一直在左右他的世界。母親佐紀女士強勢,注重人生規劃,讓年幼的北野武倍感壓迫;父親菊次郎是個得過且過的小人物,對北野武幾乎不聞不問;性格迥異的兩人造就了獨特的教育環境。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北野武,看似是一個擰巴的人。
一方面,他推崇理想主義:
當時我所害怕的,也許並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無法按照自己的理想活著。我害怕的是那種既沉悶又無聊的生活。——《北野武的小酒館》
另一方面,出身平民的他又必須承認現實的殘酷
孩子長大成人後,等待他們的是一個「說不行就不行」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冷風吹的世界,沒有忍耐力的人勢必會被淘汰,這個道理我們都懂。
事實上,北野武並不擰巴,他活的相當自洽。
他將人生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他學習「漫才」,是因為他想要說好「漫才」這門藝術;達到自己的要求,他做導演,同樣是因為興趣。
他享受追逐理想的過程,而與之而來的「名利」,北野武並不是很看重。否則,他也不會80多歲選擇淨身出戶,與小女友私奔。
這裡頗有些斯多葛哲學的味道。北野武有一副像母親一樣堅強的外殼,內心卻如同父親一般充滿樂觀。這正是神奇的家庭教育的結果。
2· 因為沒有可模仿的偶像,所以他只能做自己
那些歐美的記者總喜歡問我:「你怎麼看黑澤明的電影?」回日本後,我趕緊把以前的黑澤明電影全部重新看了一遍。
北野武似乎從來不知道「規則為何物」。他什麼都敢做,什麼都敢說;媒體將他捧為「黑澤明」的接班人,他回頭就說了一句:「我和黑澤明是兩種人。」
在以「謙讓」「有禮」著稱的日本演藝圈,他像個黑社會老大一樣橫行,他不接受別人的吹捧,也懶得吹捧別人。
在這方面,他既不像膽小懦弱的父親,也不像推崇精英主義的母親。
因為北野武從小生長的家庭環境就是:要麼無人問津,要麼與母親對抗。他沒有崇拜、模仿的對象。他只能做自己。
北野武曾拍了一部《壞孩子的天空》,這部電影很明顯的反映了導演北野武在青年時期的迷茫。
影片中的兩位主角,沒有按部就班的讀書,而是選擇了拳擊和黑社會,最終撞得頭破血流,一無所獲。
但北野武仍然在結尾設計了一段經典的對白:
「我們完蛋了嗎?」
「胡說八道,我們才剛剛開始。」
北野武骨子裡有一種野性,無論從他的藝人生涯來看,還是從他的電影作品中總結;我能感受到這是一個天生兇猛好鬥的傢伙,他不屈服於命運,不知規則為何物。
出生於平民家庭的北野武,總是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種對全人類的責任感,或者說,是一種文明上的使命感。
甚至,他在電影節上說:即使沒有了藝術,人還是能活下去的。相比於投資崇高的藝術,他更希望金錢被用來救濟貧窮人口。
在他的書裡,他經常抱怨這個社會中的現象,如何如何不好。
甚至看到年輕人不努力,「宅文化」時,他還拍了一個公益片來激勵大家。
實在是天真可愛!
最近,年逾古稀的北野武,最火的新聞便是與妻子離婚,淨身出戶,與一位年輕的女性私奔。過了不久,北野武在節目上又調侃,年輕女人靠不住。自己財色兩空了。
一代大師如此任性,大概也只有北野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