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一個人之所以自卑,往往是因為小時候有過這樣的經歷

2020-12-21 上官青曼

文|上官青曼

關注我的文字,溫暖你的心靈。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在生活中許多人受著自卑的困擾,不能夠勇敢地去做自己,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過得沒有底氣。

說實話,我就是一個從小就非常自卑的人。平時在公眾場合說話常不自在,在意別人的眼光,這一切都跟我的童年經歷息息相關。

小時候我們家裡的兄弟姐妹多,父母又是農民,一年下來都是入不敷出。對於我們姐妹而言,能夠上學已經是一種難得的奢侈。

每個學期開學的時候,別人家的孩子都歡歡喜喜,而我卻開心不起來。因為家裡太窮,所以交不起學費。

每個學期都是老師一再催促,當著全班學生的面數落我,父母才會去把學費交上。那種心酸的滋味,在我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陰影。

因為家裡窮,總是被家裡的親戚嫌棄,從來都是對我們家冷眼相待。所以,很小的時候,我就看懂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但是整個童年帶給我更深的是深深地自卑感。

不管你信不信,一個人的童年如果過得不快樂,即使成年之後也很難產生自信心。心理學:一個人之所以自卑,往往是因為有時候有過這樣的經歷,別不相信。

童年家境清貧,常常被小夥伴看不起。

貧窮,從小沒體驗過的人,根本不懂得其中滋味。

童年時期,原生家庭的貧窮真的可以影響一個人,直到今天,我都感覺做什麼都沒有自信,很想擺脫自卑的陰影。

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條件不佳,總是發現別人有的東西自己沒有,時間久了,就會滋生自卑的情緒。它會讓「我沒資格」「我不配」這樣的字眼深深紮根在孩子的心中。

貧窮對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根深蒂固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雖然有能力過上好的生活,但是那種自卑感會一直隱隱地存留於骨子裡。

童年時經常被父母斥責和貶低。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對孩子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童年時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和支持,孩子就會自信陽光地成長,成年後即便遇到挫折,也能從溫暖的童年中汲取力量,但有些父母卻是做不到這一點。

父母在常常鼓勵孩子的情況下,孩子大多數性格都是活潑開朗。相反,若是父母經常說一些貶低孩子的話,就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越來越沒有自信。

父母才是孩子最親的人,自己的父母都斥看不起自己,那麼孩子自己又怎麼會相信自己呢?

心理學:一個人之所以自卑,往往是因為有時候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父母經常貶低孩子,對孩子缺少讚美和,會導致孩子認為自己是一個「差勁」的人,從而變得更加自卑。

青曼寄語:克服掉內心的自卑,你的人生會更加精彩。

高爾基說:「只有樂觀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地沉浸在生活裡,並實現自己的意志。」

在個人成長的道路上,具備自信的心態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因此,遠離自卑、擁有自信,是每個人都應該培養的一種良好品質。

自卑是一種消極情緒,需要走出來,而不是去逃避。一個人之所以自卑,多半是因為童年時有過這樣的經歷,別不承認。

自卑的人,總是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評價,不敢表達自己,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因此,在與人交往中總是吃虧的那一個。他們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在人前自慚形穢,從而喪失自信。

阿德勒曾說,每個人都有自卑,自卑並不可怕,可怕是我們被自卑的情緒所阻擋,唯有認識自卑的真相,我們才會變得越來越自信。

克服自卑,才是是最好的成長方式。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越是自信的人,越能擁有強大的人生!扔掉內心的自卑,你會遇到一個全新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一個人自尊心過強,不是自卑而是生病
    一個人有沒有能力從細節裡能一眼看得出,裝是永遠裝不像的,與其過度在乎別人的看法,不如提升自身能力,自尊心一定要和能力成正比,否則很容易就會患上心病。有人說,自尊心過強就是自卑,從心理學上來看那種畸形的「自卑」已經不是正常的情緒,而是病,做人想要快樂就得學會坦然。
  • 心理學家:長大自卑的孩子,童年往往有過3種經歷,你娃有嗎
    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經歷對他將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兒時他人以及這個世界給孩子怎樣的體驗和評價,就是孩子的第一體驗。都說幸福的孩子一生都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孩子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時期孩子心理上的創傷,可能很長時間,甚至長大成人都無法釋懷。
  • 心理學:自卑的出路在哪?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來告訴你答案
    就它的來源來講,一個人從出生到後期成長的過程中,無論在生理或者心理上都會有不同的缺陷存在, 加上後期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各式各樣的壓力、挫折以及精神上的創傷,而這些因素都是自卑感成因道路上的催化劑。通過歸納與總結,心理學將自卑的根源因素匯總成了以下4種:自我生理缺陷自我定位上的缺失自我挫敗的經歷社會環境因素對自我的消極影響2、補償機制
  • 自卑的人往往成長中有三種經歷,中一個都是重傷,長大後很難治癒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自信是一個人魅力的加分項,而自卑卻會給人生減分,自卑的人普遍敏感焦慮、自尊心強,活得小心翼翼,一輩子被它的陰影籠罩,而這些人普遍在小時候經歷如下幾件事。
  • 往往拒絕別人施捨的人,不是因為自尊,而是因為自卑!
    甚至在很多人那裡,他的外在優秀正是對內心自卑的一個補償。就好像自己有一個短板在那裡,所以就拼命發展自己的長板,試圖通過這樣來改善自己不好的感受,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02 ·你內心有個強大的錯誤假設:「只有各方面優秀的人,才有資格自信。」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摘錄
    人在情緒上往往會自我欺騙,而且這種傾向非常強烈:我們總想說服自己,遵循著四五歲時形成的人生原型過日子。 孩子小時候出的差錯,日後往往得付出更高的代價;比較麻煩的是,即便事實明顯擺在眼前,大人卻鮮少對孩子伸出援手。為人父母者不知道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言行造成了孩子今後的苦果,使得孩子只能暗自摸索,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 自卑,能毀掉一個人
    小馬說的沒錯,當一個人處於極度自卑的情況之下,的確會有這樣的心理狀態,而他之所以對此如此了解,完全是因為他曾經就是一個非常自卑的人。他的自卑不是來自於別處,而是來自於他的原生家庭。像這樣的一個人,他活著就是一件特別痛苦的事情,也許他也曾經想過改變,但是想要改變這件事情卻並不容易,至少很多人都沒有做到過。一個自暴自棄,對人生充滿失望,並且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還有何前途可言?
  • 心理學:內心受過傷害的人,會有這4個特徵!
    其實,我們的內心真的會因為曾經的事情而留下傷痕。就像皮膚受傷之後會留下疤痕一樣,內心受過傷害之後,也會留下印記。這種印記,不是用眼可以看到的,但是通過對一個人行為的觀察,可以看到他內心傷痕印記的存在。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小時候經常被家長關在黑屋子裡的人,長大之後就會特別怕黑,或者是有幽閉恐懼症。有以下5種表現的人,內心一定受過傷害,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 心理學:擁有這5種心理的人,往往會活的很累
    心理學研究指出,每個人的都擁有一定的心理能量,而我們在著各種各樣的事情時,都會補充或消耗我們的心理能量。當能量消耗殆盡,我們就會覺得心累。而如果你有下面這5種心理品質的話,心理能量的消耗會異常激烈。(2)直覺太強直覺很強往往也會累覺不愛,因為他們總是可以感覺到人們的積極和消極的共鳴。他們能輕易的知道別人的所思所想,發現人們背後的意圖。
  • 心理學:一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往往是從這一點開始的
    一個人學會自我定位,他的人生必定不簡單。因為每個人都是屬於社會人,我們不可能脫離群體而存在,我們既需要忠實於自己內心,發揮自己價值。另一方面我們又需要懂得社會,我們才能如魚得水,越來越好。1.你的定位決定了你的自信與底氣一個人能到達的高度取決於自我定位,自我期許。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座高山,即使不會高聳入雲,你也會巍然屹立;如果你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土堆,那就只能被別人踩在腳下。我曾經認識一個女人,她或許長相有點兒怪,但是卻從來沒有人覺得她不漂亮,而這主要是因為她自己覺得自己漂亮。
  • 心理學:小時候缺愛的人,除了自卑,還有這3個特徵
    他們因為缺愛,所以他們把這種缺憾歸咎為自己不好,這就是最初的自卑,除此之外,他們還會有下面三個特徵:1、 害怕自己被拋棄很多成年人都懼怕被拋棄,特別是在情感關係中,當然在普通的人際關係中也會有這樣擔憂,這樣的感受最先開始於和父母的關係裡,特別是和媽媽的關係裡,例如下面的例子中。
  • 心理學:性格自卑的人,經常會有的三個特點
    一般來說,自卑的人往往不喜歡與別人溝通,對生活總是保持一種消極的態度,情節嚴重的人甚至還會出現精神問題,譬如常見的精神分裂疾病。董卿在剛上大學的時候,也自卑過一段時間。一般來說,人們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產生牴觸情緒,在過程中不斷否定自己的價值,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具體到實際生活中,自卑的人會有以下這三個特點。性格膽怯,害怕與別人交際自卑的人在人際關係裡,往往是處於被動的一方,不會主動與人交往。
  • 心理學淺析星爺巔峰之作《功夫》:超越自卑,才能由內而外的蛻變
    心理學意識療法創建人陳了凡在《意識療法》中說道:一個人如果必須通過外界的評價來證明自己,開啟「他證模式」,這只能說明內心不夠強大。當揭開人性內在深層的行為特徵,突然令人驚訝的發現,深藏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人性特徵是自卑,有的人選擇用優越感來掩蓋,有的人用排斥拒絕來逃避,但不管怎樣,自卑永遠是存在的。
  • 心理學:越是容易憤怒的人,骨子裡越自卑,內心越軟弱
    歡迎來到付費專欄《活出自己的心理學大課100講》第40節。本專欄的100節陸續更新,詳情請查看專欄簡介。作者:相先生,心理諮詢師,籤約作者。以下是本節摘要:摘要:1、憤怒的背後往往是恐懼,對於自我虛弱的恐懼,可以說越是容易憤怒的人,骨子裡越自卑,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成立的。
  • 心理學:潛意識的暗力量,正在操控你成為一個骨子裡自卑的人
    又因為這是面對至親至愛的父母、親戚、族人,所以自我變異和低落久而久之會被所謂的親情稀釋掉(想想看,一句「為你好」,扼殺過多少獨一無二)。在強權強勢者面前低頭哈腰,不認可自己就成了習慣心理和行為模式。 而且他自己並不知道這樣的模式將意味著有某樣東西已經丟失了,有可能再也找不回來。
  • 心理學解讀:自卑情結
    這就導致前者更有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自卑感對於他們而言更像是一種內在動力;而後者就有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孤僻不合群的人,自卑感讓他們變得更自私、更自我為中心。同時,後者也更容易成為那些有自卑情結的人。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每個人都體驗過,而且也是正常且健康的。但自卑情結卻往往是不健康的。
  • 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受歡迎,其實是因為不懂得吸引力法則的原理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經在一本研究心理學專欄的期刊雜誌中提到過吸引力法則這樣一個概念。他表示,在人類這樣一個社會性的群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和交往是需要一定的吸引力來維持的。而吸引力法則具備系統性和導向性,能夠更好的完善我們的人際交往。
  • 電影《綠皮書》:個體心理學告訴你,外在的努力源於內在的自卑
    在這部電影當中,唐學習鋼琴的過程,也並不比任何人簡單,他所進入的音樂學院,只有他一個黑人,可想而知他所處的環境究竟有多惡劣。所以,這篇文章將會通過唐·雪利的生活,結合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來講述:你所堅持的努力,其實源於你內心的自卑。1.
  • 心理學:自卑焦慮的你,要學會欣賞自己
    活著不易,情緒就會波動,而起伏的情緒背後,容易讓一個人自卑、焦慮,甚至是絕望。如果一個人一直處於負面的情緒中,生活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那麼,我們該怎樣走出負面情緒呢?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1.正確理解自卑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自卑並不是壞事,也不是缺點,因為它是可以被超越的。也就是說,自卑可以變成一種動力,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通過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
  • 心理學:當一個人,有了這兩個特徵,說明以後會很平庸
    1好的習慣可以成就一個人,而這些習慣的存在,會讓一個人的能力有所提升。其實,在現在的社會,讓一個人變廢很簡單,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你自然就會朝著平庸邁進。尤其在現在的社會,你想得到一些東西,就要有一定的付出,並敢於付諸行動去努力,你才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