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觸典」獨立成編,《民法典》這樣保護你的人格權

2021-01-10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 近日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有一個格外醒目的「人」字——人格權首次獨立成編,這被稱為民法典編纂最大的創新和亮點之一。

  人格權之於人民,是權利的宣言書。 6章、51條、近5000字的篇幅,首次「觸典」的人格權編,不僅是將以往散落在民法各處的人格權利「整理收納」,更是通過對公民人格權的莊嚴確認與嚴格保護,彰顯「人的價值」,傳達出民法典對個人的關愛——要讓每個人活得更有尊嚴。

  獨立成編凸顯「人的價值」

  談到每個人所擁有的權利,很多人可能會想到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等。其實,這些權利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人格權。人格權關係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力。

  在南京師範大學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立法發展研究所所長劉克希看來,人格權編可謂我國民法典「亮點中的亮點」。4年來,他所在的研究所就民法典向國家立法機關提出書面意見建議30份,共計55萬字。「在人格權編的51條條文中,超過一半的條文採納了我們的有關立法建議。」

  他認為,人格權獨立成編的價值在於更充分地保護我國民事主體的人格權,有利於憲法規定的「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更好地落到實處,較好地反映了《世界人權宣言》核心條文第三條「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與人身安全」在中國的實踐,是我國立法的重大創新,為世界法律文明作出貢獻。

  從這一立法創新背後,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眭泓明讀出了我國注重人的精神本性與精神追求的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已經從吃飽穿暖變成了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將人格權單獨成編,讓人格尊嚴得到全面保護,是對人民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回應,彰顯了我國以人為本的立法宗旨,也體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而對於司法實務界來說,人格權編不僅是一個權利宣言,更具有裁判規則和行為指引上的意義。記者了解到,目前江蘇省高院正在對照民法典,按照不同案件類型編制案件審理指引,從而更好地指導法院審判實踐。江蘇省高院民一庭法官楊曉告訴記者,以往的司法實踐中,人格權救濟常常通過侵權責任法實現,即權益受到損害再來主張維權。人格權編的積極確權,為法院審理人格權糾紛提供了明確依據,當人格權存在受損的風險或危險時,權利人即可主張要求行為人消除危險,不需要舉證侵權造成的損害以及行為人的主觀過錯。「比如個人號碼在網上被擅自公開,過去可能要舉證證明網站或發布者構成侵權,但現在權利人依據人格權編直接就可主張網站刪除個人信息,這樣的保護顯然更積極、更有力度。」

  他還注意到,對於生命權、健康權、隱私權等多種人格權利的典型侵權形態和免責事由,民法典進行了非常詳盡的規定。「這說明,民法典並不僅是寫給法律工作者看的,也是寫給廣大老百姓看的,具有行為指引和行為規範的功能。」

  「安寧權」入法保障「不被打擾」

  各種頻發的騷擾電話、簡訊、強制彈窗廣告以及噪音、煙塵等各種環境汙染等,讓人煩不勝煩,卻又無計可施?人格權編明確:這些行為都是對個人生活「安寧權」的侵害。

  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費蜜告訴記者,現實生活中,個人隱私權被侵犯的現象非常普遍,但是訴諸法律的並不多見。「我自己就遭遇過不少,比如才給小孩報了一個課外培訓班,很快就會接到各種教育機構打來的騷擾電話。」她初步統計發現,2014年以來,徐州地區以隱私權為案由的案件僅有10多件。案例鮮有的背後,折射出隱私權保護的困境。「針對隱私權受損進行起訴,不僅取證難,而且受害結果很難界定。」費蜜說。

  民法典首次對「隱私」作出清晰的法律界定,即「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尤其是將「私人生活安寧」納入隱私權,進一步豐富充實了隱私權的內涵和適用保護範圍。費蜜說,這意味著,侵犯隱私權不僅局限於此前人們熟知的各種非法獲取、洩露個人「私密空間、私密活動和私密信息」的行為,「午夜來電」、彈窗廣告、廣告傳單等任何可能破壞個人生活安寧或構成嚴重擾民的社會現象,也可被認定為侵權行為。「比如廣場舞擾民,過去最多只能藉助相鄰權中來維權,舉證門檻高、難度大,現在可以直接依據安寧權來維權。」

  眭泓明告訴記者,由於以往法律對於隱私權的界定過於模糊籠統,在隱私權侵權案件審理時容易出現法律適用上的混亂,「很多按照名譽權侵權來判」。此次民法典不僅明確隱私權的內涵,還列舉了5種具體的侵犯隱私權的行為方式,並設置了兜底條款,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回應了當下審判實踐的需要。

  隱私權的延續性保護,也是他關注的重點之一。此前上海踩踏事件發生後,就曾在網上掀起了保護死者隱私權的討論。根據民法典第994條,死者的隱私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或者其他近親屬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這樣的規定,捍衛了死者的人格利益,更彰顯了法律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和對天理公道的捍衛。」眭泓明說。

  周全保護擰緊個人信息「安全閥」

  在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早已不是新鮮話題。相關統計顯示,過半網民有過個人身份信息和網上活動信息被洩露的遭遇,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

  但與之相對的,是司法保護的乏力。楊曉坦言,與現實需求相比,涉及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制度供給明顯不足,導致法官在面對新類型案件時常覺得「捉襟見肘」。「比如,公民個人的電話號碼被擅自公開到網上,以往法官可能勉強會往隱私權上靠,但是作為被身邊親朋好友所熟知的個人信息,與傳統意義上的隱私有著明顯區別。」類似的維權困境,將隨著民法典的頒布施行而得到改善。民法典對個人信息從權利確認到侵權救濟進行詳細規定,明確信息處理者的信息安全保障義務,以及國家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保密義務,構成了對個人信息相對完善的私法保護。

  南京中院研究室法官孫政發現,為了解決信息技術發展對個人信息保護帶來的挑戰,民法典進行了不少制度創新,新增的人格權禁令等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現代社會,網際網路對損害後果具有一種無限放大效應,個人信息一旦在網上發布,幾秒之內就可實現全球範圍內傳播,一旦造成損害將如覆水難收。」他告訴記者,禁令制度可以在判決前給予當事人一種臨時救濟措施,防止損害後果的發生和擴大。「這對於及時制止侵害人格權的行為、有效預防侵害人格權損害後果的發生,尤其是有效制止網絡侵權行為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保護個人信息的同時,民法典也為平衡民事主體權益保護和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之間的關係,保障數據合法合理的流通和共享留出足夠的空間。「過度保護個人信息,就會加重數據開發者的責任和義務,妨礙數據價值的實現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楊曉注意到,民法典對個人信息的處理規定了免責事由,比如處理已經合法公開的信息、為維護公共利益合理實施的其他行為等,「這對於促進我國數字經濟高速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不過他也提出,對於民法典提出的「合法公開」等概念,還有待於在相關配套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中予以進一步明確。

  交匯點記者 顧敏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相關焦點

  •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強化對人格的保護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消息,從保障公眾私生活「安寧權」,到構築個人信息安全防火牆;從全面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到及時應對基因編輯等新技術對人格權的挑戰……保護人格權、維護人格尊嚴,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民法典加強人格權立法,使其獨立成編,強化對人格的全面保護,讓人民生活更有尊嚴。
  • 民法典中人格權為何被「特別關注」?
    作者 黃鈺欽  從密織個人信息保護網,到保障私人生活「安寧權」,從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到應對基因編輯等新技術對倫理的挑戰……隨著人格權益不再局限於生命與健康,如何適應社會變化、保障「人的尊嚴」成為民之所呼,亟待法有所應。  對此,中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給出正面回應。正在審議的民法典草案將人格權獨立成編,予以「特別關注」。
  • 盛世民法典丨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框定未來十年網際網路合規基本框架
    在此背景下,重新全面重視「人」,回歸「人」,強化對人格權的保護是當前網際網路法治發展的形勢所趨。今年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最大焦點,就是歷時五年編纂的中國首部民法典。在這部民法典中,人格權獨立成編作為整部法典最大的亮點「C位出道」,精準有力地回應了人格權保護在網絡資訊時代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一、網際網路技術發展給人格權保護帶來哪些挑戰?
  • 法律解讀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之人格權編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該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部法典,民法典從編纂到頒行都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它標誌著我國民法體系進入新的階段,我國公民民事權利保護開啟新的徵程。新編纂的民法典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
  • 人格權編:讓每個人活得有尊嚴
    閱讀提示:儘管學界對人格權的精準定義尚存爭議,但人格權獨立成編在全世界民法典中卻是首創。既規定了一般人格權,又規定了新型人格權,既嚴謹又成體系,為今後的制度發展預留了空間。在體例安排方面,它是此次編纂工作的最大爭議,也是唯一沒有通過單行立法,就直接出現在民法典中的部分。華東政法大學教授韓強在接受《新民周刊》採訪時表示,儘管學界對人格權的精準定義尚存爭議,但人格權獨立成編在全世界民法典中卻是首創。   「既規定了一般人格權,又規定了新型人格權,既嚴謹又成體系,為今後的制度發展預留了空間。」
  • 從民法典人格權編看我國人格權保障的憲法實施
    其中,與合同編、物權編等對現行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系統整合、修改完善不同,民法典在總結我國現有人格權法律規範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單獨設立了人格權編。自2018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之後,人格權編草案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審議,不斷修改完善。
  • 人格權獨立成編,明確隱私定義!
    隱私權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和保護。今年兩會即將審議的民法典草案中,人格權獨立成編,規定每一位自然人隱私權、肖像權、生命權、名譽權等合法權利的保護規則,強化了對人格的全面保護,這被認為是我國民法典體系的重大創新。
  • 「學「典」知識」肖像權保護,看民法典如何守護你的「臉面」
    雲南省楚雄州中級人民法院推出民法典宣傳片系列情景劇場,由楚雄中院幹警主演,帶你解讀民法典的亮點法條。本集提示: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民法典的一大亮點,彰顯了我國社會對於人的尊重與保護。該編對於肖像權保護規範進行了極大的充實與豐富,首次針對肖像權的客體、內容、財產利益及合理使用等進行了明確,並就姓名許可等和聲音保護的參照適用作出了規定。
  • 崔麗丨民法典第1009條:基因人格權的創設、證成與實現
    隨著民法典編纂進程的推進,2019年8月28日公布的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三審稿)在二審稿「不得違背倫理道德」之後增加規定:「不得損害公共利益」。至此,該條款得到進一步完善。2020年5月28日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1009條沿襲了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三審稿)的規定,確立了與人體基因保護有關的私法規範。
  • 我國民法典中的人格權請求權 | 學習民法典之62
    保護人格權、維護人格尊嚴,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加強人格權保護的呼聲和期待較多。為了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全會關於「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的精神,落實憲法關於「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要求,綜合考慮各方面意見,總結我國現有人格權法律規範的實踐經驗,我國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第四編)。
  • 《民法典(人格權編)》一般規定的體系構建
    中國《民法典》開世界民法典之先河,獨立設置了人格權編,為世界民法典編纂作出了中國貢獻,提供了中國方案。人格權編是因應人民人格權益保護發展的需要,是人格權理論的新發展,也是妥善安排人格權民事法律規範的最佳選擇。人格權編立足於網際網路、高科技和大數據時代,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色和時代特色。
  • 從法律實務角度解讀《民法典》人格權編
    作者:趙虎律師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我國現行的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將被替代,不再保留。我國民法典的形式是具有獨創性的七編制結構,其中的人格權編最為亮眼,單獨成編是在科技時代下對人文主義的弘揚和對人格權的重視。
  • 《民法典》相關文獻整理——第一部分:《民法典》總則編相關文獻
    人格權獨立成編利於正面宣誓人格權利,提高人格權保護水平,但並不意味著人格權可以轉讓。 2. 孫憲忠:《中國民法典總則與分則之間的統轄遵從關係》,法學研究,2020年03期【摘要】我國即將通過的民法典包括一千二百多個條文,採取總則與分則相區分的立法模式。
  • 人格權編:以法典化的方式保障公民人格尊嚴
    從全面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到構築個人信息安全防火牆,再到保障公眾私生活「安寧權」……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將「人格權」單獨成編,將所有相關人格權的基本內容規定放在一起,更加便於民眾去了解法律究竟保護了自己的哪些切身權益,以法律的形式把對「人格尊嚴」的保護提升到全新高度,彰顯了21世紀信息社會背景下人格權保護的特殊價值,從體系機構與內容上都展現了新時代立法的創新性、先進性。
  • 溫世揚:中國民法典體系構造的「前世」與「今生」
    其總體上仍繼受了潘德克頓體系,實現了親屬法的回歸,但對民法總則的結構作了改造,突出了民事權利民事責任對債法體系作了拆解,形成了特殊的債法結構;通過單設人格權編強化了對人格權的民法保護。此種立法體例,既是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典所未見(其或在總則編自然人一章規定人格權,或在債編的侵權行為之債部分規定對人格權益保護作出規定),也非1982年民法草案(徵求意見四稿)所既有,實現了實證法上民事權利體系的創新,並為我國人身權理論研究與立法發展開闢了空間。民法通則的上述立法安排,也為後來我國民法學界關於民法典編纂中債法之存廢、智慧財產權是否入典、人格權是否獨立成編等問題的爭論埋下了伏筆。
  • 多做家務多分錢,人格權保護,出軌家暴受懲罰,《民法典》告訴你
    這部將在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被稱作「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幾乎囊括了你自出生到讀書、到工作、到買房買車、到生兒育女、到分家析產、到安享晚年的一切大事小事。但是,《民法典》給予了家庭主婦和全職太太一把最強大的「尚方寶劍」!《民法典》明確規定:夫妻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負擔較多義務時,在離婚的時候,有權向另一方主張補償。
  • 《民法典》重要文獻整理彙編系列:總則編文獻
    人格權獨立成編利於正面宣誓人格權利,提高人格權保護水平,但並不意味著人格權可以轉讓。2. 孫憲忠:《中國民法典總則與分則之間的統轄遵從關係》,法學研究,2020年03期【摘要】我國即將通過的民法典包括一千二百多個條文,採取總則與分則相區分的立法模式。這種立法模式是立法體系化和科學化的結果,具有既節約立法成本又方便學習貫徹的優勢。
  • 民法典,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制定民法典,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的標誌。編纂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人的期盼。從上世紀50年代首次起草至今,歷經60餘年不懈努力,五次編纂終成法典。
  • 學好民法典 你我要先行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6月19日下午,市高法院民一庭、立案二庭共同組織開展了「學好民法典 你我要先行」活動。立案二庭副庭長劉曉龍結合自身學習情況,領學了民法典總則編,對民法典總則編與民法總則的條文變化、民法典總則編的創新和亮點進行了梳理和解讀,還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民法典學習計劃。
  • 【微普法】民法典百問百答——人格權編
    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工作、社會交往休戚相關。新編纂的民法典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下面小編將帶你走進民法典,分編分章總結100個你關心的問題。看看民法典是如何從「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各個方面影響我們的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