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中人格權為何被「特別關注」?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兩會·看典)民法典中人格權為何被「特別關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題:民法典中人格權為何被「特別關注」?

  作者 黃鈺欽

  從密織個人信息保護網,到保障私人生活「安寧權」,從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到應對基因編輯等新技術對倫理的挑戰……隨著人格權益不再局限於生命與健康,如何適應社會變化、保障「人的尊嚴」成為民之所呼,亟待法有所應。

  對此,中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給出正面回應。正在審議的民法典草案將人格權獨立成編,予以「特別關注」。該編含6章、51條、近5000字,詳細規定了一系列人格權保護制度,成為中國民法典編纂中最大的創新和亮點之一。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對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權利,關係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2018年8月,人格權編草案首次亮相。此後,草案經過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審議,不斷修改完善。

  當前,在世界各國民法典中並沒有獨立成編的人格權制度。有評論指出,中國民法典中人格權獨立成編,不僅彌補了傳統大陸法系「重物輕人」的體系缺陷,更為人格權法未來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

  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對於人格權是獨立成編給予「特別關注」,還是涵蓋於侵權責任編之內,曾一度引發廣泛討論。對此,著名民法學者、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副組長王利明指出:「人格權獨立成編強化了對人格尊嚴的維護,也回應了人格權保護在網絡資訊時代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解決了實踐中的諸多新情況、新問題。」

  為了更加形象地理解「資訊時代的挑戰」,公眾不妨設想如下生活場景:頻頻響起的騷擾電話、悄悄收集個人信息的手機應用程式、花樣百出的電信詐騙、賓館中藏匿的微型攝像頭、「AI換臉」後用於不法勾當……

  不難發現,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公眾的私人生活邊界不斷拓寬,人格權保護的邊界卻越發模糊。當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成為難點與痛點,公眾期待是否還能擁有不被打擾的私人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在民法典人格權編中,上述具體生活場景有了一一對應的法律條文約束,草案首次明確「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並規定:

  ——不得以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

  ——不得以刺探、侵擾、洩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不得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

  ——不得以醜化、汙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

  ……

  有分析指出,民法典草案人格權編,既對現在日趨蔓延的個人信息洩露問題做出規定,還把一些剛剛萌芽的新興領域可能帶來的風險消弭於無形。

  「(人格權獨立成編)意味著我國法律對公民人格利益的充分尊重,將對『人的尊嚴』的保護,提升到了一個全新高度。」全國人大代表、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陳晶瑩表示。

  除了應對信息化時代的隱私保護問題,如何避免科學倫理「不能承受之重」,也成為人格權編格外吸引外界關注的原因之一。針對此前基因編輯等技術對人倫道德造成的衝擊,人格權編草案明確要求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的,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不得危害人體健康,不得違背倫理道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

  隨著社會進入信息化和大數據時代,時下的人格權益已不再局限於生命與健康,人格的精神權利保護越發受到重視。觀察指出,當人格權被予以「特別關注」,「人的價值」在其間被不斷彰顯且具有鮮明時代特點,人們可以盡享生活之安寧,避免陷入技術之囹圄,可以彰顯科學之光輝,避免陷入倫理之困境。(完)

相關焦點

  • 法律解讀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之人格權編
    「人格權編」有哪些主要內容?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民法典的一大亮點,彰顯了我國社會對於人的尊重與保護。該編對於肖像權保護規範進行了極大的充實與豐富,首次針對肖像權的客體、內容、財產利益及合理使用等進行了明確,並就姓名許可等和聲音保護的參照適用作出了規定。
  • 我國民法典中的人格權請求權 | 學習民法典之62
    這是因為,人格權是絕對權,權利人之外的任何人,在未經權利人同意又無法定違法阻卻事由的情況下,其行為對人格權之侵害、妨礙或危險本身就是非法的。基於絕對權的排他性,權利人當然有權排除之。二、我國民法典中人格權請求權的類型       值得研究的問題是,我國民法典中的人格權請求權究竟有哪些類型。
  •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強化對人格的保護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消息,從保障公眾私生活「安寧權」,到構築個人信息安全防火牆;從全面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到及時應對基因編輯等新技術對人格權的挑戰……保護人格權、維護人格尊嚴,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民法典加強人格權立法,使其獨立成編,強化對人格的全面保護,讓人民生活更有尊嚴。
  • 從民法典人格權編看我國人格權保障的憲法實施
    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有關要求,為保障民法典編纂工作順利推進,全國人大憲法法律委、常委會法工委在民法典編纂工作中高度重視民法典草案中有關合憲性、涉憲性問題的研究工作,專門召開專家座談會研究有關憲法問題,梳理總結我國關於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保護的憲法規範、制度發展和立法實施,妥善回應社會關切,有力保證了民法典人格權編等符合憲法規定、原則和精神。
  • 崔麗丨民法典第1009條:基因人格權的創設、證成與實現
    關鍵詞:基因編輯 基因人格權 人格尊嚴 人格利益 新興權利 民法典第1009條一、問題的提出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給倫理學和法學帶來了空前的挑戰。2018年11月26日,一對經過基因編輯能天然抵抗愛滋病病毒的嬰兒的出生,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
  • 首次「觸典」獨立成編,《民法典》這樣保護你的人格權
    交匯點訊 近日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有一個格外醒目的「人」字——人格權首次獨立成編,這被稱為民法典編纂最大的創新和亮點之一。  人格權之於人民,是權利的宣言書。其實,這些權利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人格權。人格權關係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力。  在南京師範大學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立法發展研究所所長劉克希看來,人格權編可謂我國民法典「亮點中的亮點」。4年來,他所在的研究所就民法典向國家立法機關提出書面意見建議30份,共計55萬字。「在人格權編的51條條文中,超過一半的條文採納了我們的有關立法建議。」
  • 盛世民法典丨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框定未來十年網際網路合規基本框架
    在這部民法典中,人格權獨立成編作為整部法典最大的亮點「C位出道」,精準有力地回應了人格權保護在網絡資訊時代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一、網際網路技術發展給人格權保護帶來哪些挑戰?網際網路的飛躍發展給人格權的保護出了一道難題。首先,計算機聯網和信息共享使得個人信息的收集、儲存和公開變得容易,數據的流動只在眨眼之間。
  • 民法典,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王晨副委員長在民法典草案說明中指出,編纂民法典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編訂纂修。「編訂纂修」這四個字,含義深刻。「編」不是對現行法的簡單彙編,而是將現有的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民事法律和制度進行系統整理、統合,進行科學化、體系化的整理。「修」「訂」是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法律規定進行修改完善。
  • 民法典 | 《民法典》的88處重要變化
    (三)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的籌集、使用情況應當定期公布;增加規定緊急情況下使用維修資金的特別程序《民法典》規定:"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屬於業主共有。經業主共同決定,可以用於電梯、屋頂、外牆、無障礙設施等共有部分的維修、更新和改造。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的籌集、使用情況應當定期公布。
  • 溫世揚:中國民法典體系構造的「前世」與「今生」
    民法典共分設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七編,共計1260條。對這部民法典的結構與內容、制度與規則,關注者難免見仁見智、眾說紛紜。筆者僅從體系構造的角度檢視中國民法典的「前世」與「今生」,以期對民法典的解釋與適用有所助益。一、潘德克頓體系之繼受現代中國民法典編纂始於對以德國民法典為典範的潘德克頓法學體系的繼受。
  • 從法律實務角度解讀《民法典》人格權編
    本次立法對人格權的看重將會影響各行各業,尤其會影響法官、律師的實務法律工作。一、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的規定有哪些亮點這次《民法典》的編纂,人格權獨立成編是亮點之一。不但如此,人格權編條文不少,對很多以前沒有細化規定的人權權進行了規定。肖像權,《民法通則》在規定上有一個前提,要求「以盈利為目的」。
  • 多做家務多分錢,人格權保護,出軌家暴受懲罰,《民法典》告訴你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這部讓律師調侃道「半生所學,毀於一旦」,且意味著《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物權法》等九部法律同時廢止,《民法典》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呢?
  • 《民法典》相關文獻整理——第一部分:《民法典》總則編相關文獻
    特別感謝各位同學的辛苦付出。1.彭誠信:《論民法典中的道德思維與法律思維》,東方法學,2020年04期【摘要】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係無論採何種觀點,民法典中某些法律制度及理念均受到道德思維的一定影響。其中討論結論需要落腳在民法典規則設計上的民法問題,又可以依據關注對象、討論內容的差異,進一步區分為事實判斷問題、價值判斷問題、解釋選擇問題、立法技術問題。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圍繞各類民法問題都存在爭議,其中爭議最大的當屬立法技術問題。討論的結論無須落腳在民法典規則設計上的純粹民法學問題,也可以依據關注對象、討論內容的差異,進一步區分為事實判斷問題、價值判斷問題、解釋選擇問題、表達技術問題。
  • 學習民法典 | 涉網際網路重點條款的源流梳理、內容解讀與案例提示
    今天我們推出《民法典》涉網際網路重點條款的源流梳理、內容解讀與案例提示希望能幫助大家了解《民法典》這本「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民法典·總則編》一、第127條 數據和虛擬財產保護:確立了數據和虛擬財產依法受到保護的基本原則
  • 《民法典》視角下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
    《民法典》延續了《民法總則》第111條關於自然人個人信息保護的一般規定,並於人格權編中專章探討民事主體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明確規定了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定義、保護原則以及基本權利義務框架。[1]這不僅表明立法者關注網絡隱私安全、強化個人信息保護的立場,同時在基本法律層面,為我國未來構建科學完善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奠定基礎。
  • 張文顯:中國民法典的歷史方位和時代精神
    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對民法典的編纂具有最直接、最深刻、最多向影響。制定民法典、完善民事法律體系,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嚮往。我們常說,民法是生活的「百科全書」,其理應回應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百科」需要,特別是豐富權利體系的需要。   以上分析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編纂中國民法典的歷史方位。所謂歷史方位,首先是指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
  • 一起看「典」 | 《民法典》來了:倒屣欣逢迎
    徜徉在《民法典》深沉的懷抱中,從法律文本中透視著專屬於這一時空大地的價值追求,讓人油然而生「法者,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的感慨。在學習《民法典》的過程中,我無時無刻不被法典飽滿的精神內涵與煥發的勃勃生機所觸動,暫且從法院人的角度談一些心得體會。
  • 《民法典(人格權編)》一般規定的體系構建
    人格權制度維護人格尊嚴,便直接與此目標相聯。人格權制度規定得好,就是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助推劑。範式民法典和傳統民法理論多注重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係,存在著「重物輕人」的傾向。民法典以人為名,更應關注人的保護,尤其是人之尊嚴和自由的維護。我國《民法典》編纂正視了傳統民法典「重物輕人」的傾向與民法之「人法」本質的牴牾,試圖改變這一不甚合理的體例安排。
  • 法官說 | 民法典 佑護尊嚴生活 定分民商權益
    石佳友教授首先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法典的重要講話導入,闡述民法典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意義,接著從民法典與治理現代化、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繼承編及侵權編的主要創新等六個層面進行詳細講解。石教授在講解過程中融入了案件實例、社會熱點等內容,闡述了民法典相關內容制定的背景和意義。
  • 民法典的產生對社會有什麼「好處」?
    5月28號,十三屆全國人大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議案,這部法律將於2021年1月1號開始施行,民法典是我國民法制度內容的補充和進一步的完善。先來說民法吧,民法是我們實體法律部門裡的一個小分類,這裡面還有如憲法相關法,商法以及刑法等其他組成部分。民法也是一種法律規範,遵循著民事主體地位平等、自願、公平、誠信、有序、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等基本原則。我國原來就制定有一部民法總則,現在還有效行使的,民法總則是明法典的開篇,在民法典中起統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