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副棺材板,引出一個義忠老親王,他會是老睿親王多爾袞嗎?
第13回上,寧國府的長房孫媳婦秦可卿去世了,她公公賈珍悲痛欲絕,要「儘其所有」為秦可卿辦喪事。壽材是秦可卿要貼身用的,賈珍疼愛秦可卿,這一定要用上好的,也不假人手,一定要親自驗看,看了幾副杉木板子,都覺得不合心意。
正在煩悶之時,薛蟠前來弔唁,見賈珍苦惱,就說自家木店封著一副好板子,是薛蟠父親時,「義忠親王老千歲要的,後來他壞了事,不曾拿去」。有清一代,說是壞了事是一種隱晦的說法,只因涉及謀逆大罪,不便直說,義忠親王涉及謀逆了,他的東西誰敢用?躲還躲不及了。賈政也覺得不老合適的,可是賈珍此時只為心愛的女人,哪裡聽得進叔叔的話去,直接要來解鋸糊漆。
曹雪芹的膽子真是夠大,什麼都敢說
因為《紅樓夢》中人物往往脫胎現實人物,影射時政利弊,而且往往涉及宮闈秘聞、朝局隱晦,不愧是「膽大包天曹雪芹,包羅萬象石頭記」。賈珍的事且放下不說,這個驚鴻一瞥的「義忠親王老千歲」可是讓讀者上了心,大家紛紛猜測他的原型到底是誰?曹雪芹在此處到底想要說明一個什麼事呢?
有人根據「義忠親王」這個稱呼,猜測他是老睿親王多爾袞,其理由是:
一、他是親王,那肯定是皇帝的兒子或者兄弟啦,那麼他一定是愛新覺羅家的。
二、他封號裡面有「忠」字,清朝親王諡號裡有「忠」字的只有兩位,一位是睿忠親王多爾袞,一位是恭忠親王奕,奕肯定要排除的,時間太晚了。
三、順治七年,多爾袞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被順治帝追封為「清成宗」,賜諡號:「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諡號裡面有個「義」;後來乾隆皇帝又「追諡曰忠,補入玉牒」,這下子「忠"也有了。
按照這三個條件,義忠親王的原型,舍多爾袞其誰?可是這個推理有個bug,就令整個推到不成立的。
乾隆皇帝實行親親睦族政策,為不少人平反
乾隆皇帝為多爾袞翻案,修復墳塋,復其封號,追封為「忠」,是在乾隆四十三年,那個時候甲戌本《紅樓夢》已經在世了,這個本子只存了第一至第八回、第十三回至第十六回、第二十五回至第二十八回,共十六回,也就是乾隆十九年的《紅樓夢》殘本中第13回中就有了「義忠親王」,那個時候不可能知道二十四年以後,皇帝會追封多爾袞為「忠」啊。
而且多爾袞是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去世的,順治八年二月就壞了事,被褫奪封號,開墳掘墓。之前我們說過,《紅樓夢》對應的是康熙後期到乾隆前期的事,薛蟠的父親做買賣時也不過是康熙前中期,不可能到順治年那麼早。且多爾袞去世時還沒有壞事,皇帝追封為「成宗義皇帝」,喪禮依帝禮,祔享太廟,什麼棺材板子沒有,他犯得上去薛蟠家買棺材板子?而且他還下葬了,棺材是用了的。這些情況完全就不符合睿忠親王的情況了。
平西王吳三桂
二、那義忠親王是誰呢?
因為順治皇帝駕崩的年紀比較早,康熙皇帝成年的兄弟不多,只有福全、常寧二人,兄弟之間感情很好,且康熙朝前期一直在對外擴張,不容易內卷,產生爭鬥。老一輩的宗親都處理的很妥帖,家族內部沒有謀逆之事,所以這個「義忠親王」不姓愛新覺羅。
那就奇怪了,皇族之中沒有壞事的,那誰有資格稱親王啊?
這就要提及清初的幾個特殊情況了。清朝的親王幾乎都是皇族,只有愛新覺羅家的人才能當,但是也有特殊情況,因為要拉攏各方勢力,迅速完成並鞏固統一,封了不少異姓為王。
有三家異姓親王:定南武壯親王孔有德、平南敬親王尚可喜、平西親王吳三桂;
四家異姓王:靖南王耿仲明、義王孫可望(追降義公)、武勳王揚古利(追封)、梁王程彩;
五家異姓郡王:嘉勇郡王福康安(追封)、忠襄郡王黃芳世(追封)、忠勇郡王黃芳度(追封)、嘉勇郡王傅恆(追封)、、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
孔有德、尚可喜、吳三桂雖然不姓愛新覺羅,卻也是親王。
定南王府
孔有德在追擊南明時,被南明李定國打敗,被困桂林,自殺殉國。以此忠烈,朝廷破格厚葬,並追諡為武壯。他沒有壞事,還厚葬了呢,義忠親王不是他。
尚可喜
尚可喜一生戎馬,晚年留鎮廣州,時吳三桂反清,尚可喜誓效清室,以彈丸之地,牽制十萬叛軍不能北上,並於後院堆積柴草,一旦城破便自焚殉國。後其子尚之信叛清,圍困尚可喜府邸,尚可喜誓死不降,幽死宅邸,臨終之時,強撐而起,穿上皇太極所賜冠服,衝北磕頭而死。康熙皇帝聞訊震悼,賜諡號曰「敬」。他兒子尚之信壞事被賜死,他沒有壞事,皇帝是分清的,沒有株連。
影視劇中的吳三桂
三位異姓親王就是一個吳三桂了,因為康熙皇帝要削三藩,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白頭起事,興兵造反。康熙十七年八月十八日吳三桂病死衡州(衡陽)。吳三桂死後,其家族遭到通緝,吳三桂之子吳應麒護送陳圓圓等人躲避到雲貴交界地帶,並悄悄來到岑鞏縣安身隱藏。吳三桂遺體也被秘密安葬在岑鞏馬家寨。
因吳三桂是康熙十七年三月在衡州稱帝,八月就去世。因為衡州動蕩,吳三桂並沒有在衡州裝殮,而是由其女婿胡國柱,用棉絮包裹,經寶慶秘密運到貴州。其子吳世璠到貴陽迎接,並即帝位,所以吳三桂也沒有用到之前準備的棺材板。這些細節都與義忠老千歲吻合。
吳三桂和陳圓圓
這些情節吻合,可是「義忠」二字怎麼解釋呢?
吳三桂封的是平西親王,反清時國號大周,年號昭武,那跟「義忠」扯不上邊啊。況且「三桂為明季罪人,又為本朝反賊,其生平亦何足道!」他哪裡配「義忠」二字啊。這是他造反之後評價,在這之前,他可是天下所望,好評如潮,正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史料裡面對他的評價可不是「貳臣」、「反賊」啊。《吳三桂紀略》中說他:「孝聞九邊,勇冠三軍。」崇禎皇帝說他:「才武可用,召對平臺。」南明福王朱由崧:「雪恥除兇,功在社稷。」史可法評價他:「先國讎之大,而特釋前嫌,借兵力之強,而盡殲醜類。」
而且可笑的是《明檔》中對他有這樣的評價:
《明檔》:以報君橋之讎,以雪國家之難,以甦四民之困,揆此數行,千古之下可稱大忠、大義、大仁孝之聖賢也。
這個「義忠」不就來了麼?《明檔》裡說的,曹雪芹拿過來用的,這是反話正說,啪啪地打臉啊。
冷杉
只有這些證據,還不算完,解讀《紅樓夢》穿鑿附會的,多了去了,咱們不是只為了編造個說法就完事了,儘量嚴謹,符合歷史本來面目。就像是有人為了解釋本段中,提到的「檣木」,把羅川王朱由(木+玄)的名字篡改成朱由檣,來增加其通順程度,這種事咱們不能幹。
那這個「檣木」的棺材板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檣「的含義很單一,就是帆船的桅杆,沒有別的意思,頂多可以引申為帆船,這是古文中常見的借代的修辭手法。脂批說:檣者,舟具也。所謂人生若泛舟而已,寧不可嘆?這是在打馬虎眼,包括下面對潢海鐵網山的註解:謂迷津易墮,塵網難逃也。這是為了避免《紅樓夢》被禁而放的煙幕彈。具體指什麼,我們下面慢慢解釋。
帆船
「檣木」是什麼木啊?就是杉木,過去的桅杆就是用冷杉木做的,因為只有杉木才夠直、夠輕、夠結實、夠耐腐蝕,是製作桅杆的不二之選。而且杉木不能用單根的,用單根的,容易出毛病,一個地方壞了,不能修,很快就爛到其他地方了。主桅杆需要用十八段杉木(吳三桂死在八月十八)拼接而成,九根一組,用複雜的榫卯縱橫卡在一起,才夠解釋穩定。有一處損壞,可以拆下這塊,用新板修補。當然帆船使用的杉木不是普通的水杉,是用冷杉,且沒有疤節,比普通的杉木板子強多了。但是也是屬於杉木,這個檣木是從此處而來。
杉木紋
可這有什麼好隱晦的啊?
冷杉的樹紋也沒有特別的,就是直溜點,怎麼地也不會「紋若檳榔」啊。檳榔入藥時是橫切,有放射狀的紋理,非常漂亮,給大家上個圖。
檳榔紋是這個樣兒的
這個檳榔就有問題了,後還提到「以手扣之,玎璫如金玉」,金枝玉葉,這是誰?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康熙元年時,吳三桂的心腹吳國貴在昆明篦子坡用弓弦勒死了永曆帝父子及眷屬25人。吳三桂有這個罪過,他就不得好死。
還有一個檣木的產地「潢海鐵網山」又是怎麼回事呢?
鐵網山在《紅樓夢》中出現過兩次,一次在第13回,一次在第26回。第十三回這處說的不夠清楚,在第26回中,馮紫英說他去鐵網山打圍,叫兔鶻捎了一翅膀,把臉打青了。而且馮紫英還說,是三月二十八日去鐵網山打圍,說這個話時是五月初一,前兒回來的,就是四月二十八日,整整去了一個月,肯定不是去郊區玩兩天這麼簡單,而且這一次馮紫英的父親也一起去了,這裡離都中是相當遠的。馮紫英的父親是神武將軍馮唐,他必須參加的打圍活動,應該是皇帝也都去了,這個鐵網山就只能在木蘭圍場了。
木蘭圍場
圍獵之時,要布圍、觀圍、行圍、罷圍,將野物驅逐至一處,若鐵網四圍,不使走脫,然後射獵,這就是鐵網山的來歷吧。鐵網山字面意思應該就是指這裡,可以有一點,木蘭圍獵又叫木蘭秋獮,舉行日期多在八月前後,為何要在三月打圍,這又隱伏一大事樣,之後我們另起一文來寫。
西拉木倫河
潢海又是怎麼回事呢?既然鐵網山是指木蘭圍場附近的山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海,頂多是湖,甚至就是條河。這個潢字也不常見,《說文》:潢,積水池也。《左傳·隱公三年》註:「蓄水謂之潢。」《國語·周語》註:「大曰潢,小曰汙。」就不是個正經稱謂。我們找一下潢水,就很容易發現潢水就是現在的西拉木倫河,為西遼河北源,就在木蘭圍場北邊不遠的地方。吳三桂先為明朝鎮守遼東,後又投降清朝,為清朝南徵北戰,驅逐南明如圍獵野獸一般,這個事情不能明說,所以作者用潢海鐵網山做這個隱喻。
戴公公的絡腮鬍子茬好重
三、襄陽侯的兄弟老三,永興節度使馮胖子只是隨口說說的嗎?
棺材板一事後面,賈珍因賈蓉不過是個黌門監,靈幡經榜上寫著不好看,就向太監戴權提起要蠲個前程。戴權說了這樣的一段話:
戴權道:「事倒湊巧,正有個美缺。如今三百員龍禁尉短了兩員。昨兒襄陽侯的兄弟老三來求我,現拿了一千五百兩銀子送到我家裡。你知道,咱們都是老相與,不拘怎麼樣,看著他爺爺的份上胡『亂』應了。還剩了一個缺,誰知永興節度使馮胖子來求,要與他孩子捐,我就沒工夫應他。既是咱們的孩子要捐,快寫個履歷來。」
這段話聽著好像隨意的很,太監麼,有點老太太性兒,念念叨叨婆婆媽媽的,都是些瑣碎事,可是這裡提到了襄陽侯和永興節度使,這兩個職位不是白提的。
永興
康熙十七年三月,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稱帝,親點大將馬寶,並授計率5萬大軍南下,攻擊衡州門戶永興。一戰擊斃都統宜裡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奪據清軍河外營地;一戰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託岱、宜思孝所率援軍,營壘被衝垮,河南岸失陷,清軍被迫退回廣東,這就是永興之戰。可惜八月(幫底皆厚八寸)十八日,吳三桂病死,眾人公推吳國貴總理軍務,吳國貴要實行北伐連鄭計劃:
「從前所為大誤,今 日大計,應該捨棄雲南而不顧,北向以爭天下:以一軍圖荊州,略襄陽,直趨河南;一軍下武昌,順流而下,經略江北。吾輩勿畏難,勿惜身,寧進死,勿退生,拼死決戰,剜中原之腹心,斷東南之漕運,即令不能混一,黃河以南,我當有之。」
吳三桂死後,吳國貴的計劃之一就是要從襄陽而取河南之地。
襄陽
這個襄陽侯和永興節度使都不是隨意而說的,和義忠親王老千歲是相互印證著的。將康熙前期「撤三藩」的相關情節嵌入了進去,而這些情況距離曹雪芹生活的時間有些遠,他在創作《紅樓夢》的時候,很有可能使用了其祖、叔的一些原始作品。種種證據都可證明義忠親王老千歲的原型不可能是多爾袞,而是指向了平西王吳三桂。至於為何作者會用吳三桂來摻和賈珍的形象,我們猜測,這個恐怕是跟賈珍的結局有關,他最後是攪進了後朝的謀逆案件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