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忠親王老千歲的原型是多爾袞?錯了,而是平西王吳三桂

2021-01-18 四眼觀天
多爾袞

一、一副棺材板,引出一個義忠老親王,他會是老睿親王多爾袞嗎?

第13回上,寧國府的長房孫媳婦秦可卿去世了,她公公賈珍悲痛欲絕,要「儘其所有」為秦可卿辦喪事。壽材是秦可卿要貼身用的,賈珍疼愛秦可卿,這一定要用上好的,也不假人手,一定要親自驗看,看了幾副杉木板子,都覺得不合心意。

正在煩悶之時,薛蟠前來弔唁,見賈珍苦惱,就說自家木店封著一副好板子,是薛蟠父親時,「義忠親王老千歲要的,後來他壞了事,不曾拿去」。有清一代,說是壞了事是一種隱晦的說法,只因涉及謀逆大罪,不便直說,義忠親王涉及謀逆了,他的東西誰敢用?躲還躲不及了。賈政也覺得不老合適的,可是賈珍此時只為心愛的女人,哪裡聽得進叔叔的話去,直接要來解鋸糊漆。

曹雪芹的膽子真是夠大,什麼都敢說

因為《紅樓夢》中人物往往脫胎現實人物,影射時政利弊,而且往往涉及宮闈秘聞、朝局隱晦,不愧是「膽大包天曹雪芹,包羅萬象石頭記」。賈珍的事且放下不說,這個驚鴻一瞥的「義忠親王老千歲」可是讓讀者上了心,大家紛紛猜測他的原型到底是誰?曹雪芹在此處到底想要說明一個什麼事呢?

有人根據「義忠親王」這個稱呼,猜測他是老睿親王多爾袞,其理由是:

一、他是親王,那肯定是皇帝的兒子或者兄弟啦,那麼他一定是愛新覺羅家的。

二、他封號裡面有「忠」字,清朝親王諡號裡有「忠」字的只有兩位,一位是睿忠親王多爾袞,一位是恭忠親王奕,奕肯定要排除的,時間太晚了。

三、順治七年,多爾袞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被順治帝追封為「清成宗」,賜諡號:「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諡號裡面有個「義」;後來乾隆皇帝又「追諡曰忠,補入玉牒」,這下子「忠"也有了。

按照這三個條件,義忠親王的原型,舍多爾袞其誰?可是這個推理有個bug,就令整個推到不成立的。

乾隆皇帝實行親親睦族政策,為不少人平反

乾隆皇帝為多爾袞翻案,修復墳塋,復其封號,追封為「忠」,是在乾隆四十三年,那個時候甲戌本《紅樓夢》已經在世了,這個本子只存了第一至第八回、第十三回至第十六回、第二十五回至第二十八回,共十六回,也就是乾隆十九年的《紅樓夢》殘本中第13回中就有了「義忠親王」,那個時候不可能知道二十四年以後,皇帝會追封多爾袞為「忠」啊。

而且多爾袞是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去世的,順治八年二月就壞了事,被褫奪封號,開墳掘墓。之前我們說過,《紅樓夢》對應的是康熙後期到乾隆前期的事,薛蟠的父親做買賣時也不過是康熙前中期,不可能到順治年那麼早。且多爾袞去世時還沒有壞事,皇帝追封為「成宗義皇帝」,喪禮依帝禮,祔享太廟,什麼棺材板子沒有,他犯得上去薛蟠家買棺材板子?而且他還下葬了,棺材是用了的。這些情況完全就不符合睿忠親王的情況了。

平西王吳三桂

二、那義忠親王是誰呢?

因為順治皇帝駕崩的年紀比較早,康熙皇帝成年的兄弟不多,只有福全、常寧二人,兄弟之間感情很好,且康熙朝前期一直在對外擴張,不容易內卷,產生爭鬥。老一輩的宗親都處理的很妥帖,家族內部沒有謀逆之事,所以這個「義忠親王」不姓愛新覺羅。

那就奇怪了,皇族之中沒有壞事的,那誰有資格稱親王啊?

這就要提及清初的幾個特殊情況了。清朝的親王幾乎都是皇族,只有愛新覺羅家的人才能當,但是也有特殊情況,因為要拉攏各方勢力,迅速完成並鞏固統一,封了不少異姓為王。

有三家異姓親王:定南武壯親王孔有德、平南敬親王尚可喜、平西親王吳三桂;

四家異姓王:靖南王耿仲明、義王孫可望(追降義公)、武勳王揚古利(追封)、梁王程彩;

五家異姓郡王:嘉勇郡王福康安(追封)、忠襄郡王黃芳世(追封)、忠勇郡王黃芳度(追封)、嘉勇郡王傅恆(追封)、、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

孔有德、尚可喜、吳三桂雖然不姓愛新覺羅,卻也是親王。

定南王府

孔有德在追擊南明時,被南明李定國打敗,被困桂林,自殺殉國。以此忠烈,朝廷破格厚葬,並追諡為武壯。他沒有壞事,還厚葬了呢,義忠親王不是他。

尚可喜

尚可喜一生戎馬,晚年留鎮廣州,時吳三桂反清,尚可喜誓效清室,以彈丸之地,牽制十萬叛軍不能北上,並於後院堆積柴草,一旦城破便自焚殉國。後其子尚之信叛清,圍困尚可喜府邸,尚可喜誓死不降,幽死宅邸,臨終之時,強撐而起,穿上皇太極所賜冠服,衝北磕頭而死。康熙皇帝聞訊震悼,賜諡號曰「敬」。他兒子尚之信壞事被賜死,他沒有壞事,皇帝是分清的,沒有株連。

影視劇中的吳三桂

三位異姓親王就是一個吳三桂了,因為康熙皇帝要削三藩,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白頭起事,興兵造反。康熙十七年八月十八日吳三桂病死衡州(衡陽)。吳三桂死後,其家族遭到通緝,吳三桂之子吳應麒護送陳圓圓等人躲避到雲貴交界地帶,並悄悄來到岑鞏縣安身隱藏。吳三桂遺體也被秘密安葬在岑鞏馬家寨。

因吳三桂是康熙十七年三月在衡州稱帝,八月就去世。因為衡州動蕩,吳三桂並沒有在衡州裝殮,而是由其女婿胡國柱,用棉絮包裹,經寶慶秘密運到貴州。其子吳世璠到貴陽迎接,並即帝位,所以吳三桂也沒有用到之前準備的棺材板。這些細節都與義忠老千歲吻合。

吳三桂和陳圓圓

這些情節吻合,可是「義忠」二字怎麼解釋呢?

吳三桂封的是平西親王,反清時國號大周,年號昭武,那跟「義忠」扯不上邊啊。況且「三桂為明季罪人,又為本朝反賊,其生平亦何足道!」他哪裡配「義忠」二字啊。這是他造反之後評價,在這之前,他可是天下所望,好評如潮,正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史料裡面對他的評價可不是「貳臣」、「反賊」啊。《吳三桂紀略》中說他:「孝聞九邊,勇冠三軍。」崇禎皇帝說他:「才武可用,召對平臺。」南明福王朱由崧:「雪恥除兇,功在社稷。」史可法評價他:「先國讎之大,而特釋前嫌,借兵力之強,而盡殲醜類。」

而且可笑的是《明檔》中對他有這樣的評價:

《明檔》:以報君橋之讎,以雪國家之難,以甦四民之困,揆此數行,千古之下可稱大忠、大義、大仁孝之聖賢也。

這個「義忠」不就來了麼?《明檔》裡說的,曹雪芹拿過來用的,這是反話正說,啪啪地打臉啊。

冷杉

只有這些證據,還不算完,解讀《紅樓夢》穿鑿附會的,多了去了,咱們不是只為了編造個說法就完事了,儘量嚴謹,符合歷史本來面目。就像是有人為了解釋本段中,提到的「檣木」,把羅川王朱由(木+玄)的名字篡改成朱由檣,來增加其通順程度,這種事咱們不能幹。

那這個「檣木」的棺材板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檣「的含義很單一,就是帆船的桅杆,沒有別的意思,頂多可以引申為帆船,這是古文中常見的借代的修辭手法。脂批說:檣者,舟具也。所謂人生若泛舟而已,寧不可嘆?這是在打馬虎眼,包括下面對潢海鐵網山的註解:謂迷津易墮,塵網難逃也。這是為了避免《紅樓夢》被禁而放的煙幕彈。具體指什麼,我們下面慢慢解釋。

帆船

「檣木」是什麼木啊?就是杉木,過去的桅杆就是用冷杉木做的,因為只有杉木才夠直、夠輕、夠結實、夠耐腐蝕,是製作桅杆的不二之選。而且杉木不能用單根的,用單根的,容易出毛病,一個地方壞了,不能修,很快就爛到其他地方了。主桅杆需要用十八段杉木(吳三桂死在八月十八)拼接而成,九根一組,用複雜的榫卯縱橫卡在一起,才夠解釋穩定。有一處損壞,可以拆下這塊,用新板修補。當然帆船使用的杉木不是普通的水杉,是用冷杉,且沒有疤節,比普通的杉木板子強多了。但是也是屬於杉木,這個檣木是從此處而來。

杉木紋

可這有什麼好隱晦的啊?

冷杉的樹紋也沒有特別的,就是直溜點,怎麼地也不會「紋若檳榔」啊。檳榔入藥時是橫切,有放射狀的紋理,非常漂亮,給大家上個圖。

檳榔紋是這個樣兒的

這個檳榔就有問題了,後還提到「以手扣之,玎璫如金玉」,金枝玉葉,這是誰?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康熙元年時,吳三桂的心腹吳國貴在昆明篦子坡用弓弦勒死了永曆帝父子及眷屬25人。吳三桂有這個罪過,他就不得好死。

還有一個檣木的產地「潢海鐵網山」又是怎麼回事呢?

鐵網山在《紅樓夢》中出現過兩次,一次在第13回,一次在第26回。第十三回這處說的不夠清楚,在第26回中,馮紫英說他去鐵網山打圍,叫兔鶻捎了一翅膀,把臉打青了。而且馮紫英還說,是三月二十八日去鐵網山打圍,說這個話時是五月初一,前兒回來的,就是四月二十八日,整整去了一個月,肯定不是去郊區玩兩天這麼簡單,而且這一次馮紫英的父親也一起去了,這裡離都中是相當遠的。馮紫英的父親是神武將軍馮唐,他必須參加的打圍活動,應該是皇帝也都去了,這個鐵網山就只能在木蘭圍場了。

木蘭圍場

圍獵之時,要布圍、觀圍、行圍、罷圍,將野物驅逐至一處,若鐵網四圍,不使走脫,然後射獵,這就是鐵網山的來歷吧。鐵網山字面意思應該就是指這裡,可以有一點,木蘭圍獵又叫木蘭秋獮,舉行日期多在八月前後,為何要在三月打圍,這又隱伏一大事樣,之後我們另起一文來寫。

西拉木倫河

潢海又是怎麼回事呢?既然鐵網山是指木蘭圍場附近的山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海,頂多是湖,甚至就是條河。這個潢字也不常見,《說文》:潢,積水池也。《左傳·隱公三年》註:「蓄水謂之潢。」《國語·周語》註:「大曰潢,小曰汙。」就不是個正經稱謂。我們找一下潢水,就很容易發現潢水就是現在的西拉木倫河,為西遼河北源,就在木蘭圍場北邊不遠的地方。吳三桂先為明朝鎮守遼東,後又投降清朝,為清朝南徵北戰,驅逐南明如圍獵野獸一般,這個事情不能明說,所以作者用潢海鐵網山做這個隱喻。

戴公公的絡腮鬍子茬好重

三、襄陽侯的兄弟老三,永興節度使馮胖子只是隨口說說的嗎?

棺材板一事後面,賈珍因賈蓉不過是個黌門監,靈幡經榜上寫著不好看,就向太監戴權提起要蠲個前程。戴權說了這樣的一段話:

戴權道:「事倒湊巧,正有個美缺。如今三百員龍禁尉短了兩員。昨兒襄陽侯的兄弟老三來求我,現拿了一千五百兩銀子送到我家裡。你知道,咱們都是老相與,不拘怎麼樣,看著他爺爺的份上胡『亂』應了。還剩了一個缺,誰知永興節度使馮胖子來求,要與他孩子捐,我就沒工夫應他。既是咱們的孩子要捐,快寫個履歷來。」

這段話聽著好像隨意的很,太監麼,有點老太太性兒,念念叨叨婆婆媽媽的,都是些瑣碎事,可是這裡提到了襄陽侯和永興節度使,這兩個職位不是白提的。

永興

康熙十七年三月,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稱帝,親點大將馬寶,並授計率5萬大軍南下,攻擊衡州門戶永興。一戰擊斃都統宜裡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奪據清軍河外營地;一戰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託岱、宜思孝所率援軍,營壘被衝垮,河南岸失陷,清軍被迫退回廣東,這就是永興之戰。可惜八月(幫底皆厚八寸)十八日,吳三桂病死,眾人公推吳國貴總理軍務,吳國貴要實行北伐連鄭計劃:

「從前所為大誤,今 日大計,應該捨棄雲南而不顧,北向以爭天下:以一軍圖荊州,略襄陽,直趨河南;一軍下武昌,順流而下,經略江北。吾輩勿畏難,勿惜身,寧進死,勿退生,拼死決戰,剜中原之腹心,斷東南之漕運,即令不能混一,黃河以南,我當有之。」

吳三桂死後,吳國貴的計劃之一就是要從襄陽而取河南之地。

襄陽

這個襄陽侯和永興節度使都不是隨意而說的,和義忠親王老千歲是相互印證著的。將康熙前期「撤三藩」的相關情節嵌入了進去,而這些情況距離曹雪芹生活的時間有些遠,他在創作《紅樓夢》的時候,很有可能使用了其祖、叔的一些原始作品。種種證據都可證明義忠親王老千歲的原型不可能是多爾袞,而是指向了平西王吳三桂。至於為何作者會用吳三桂來摻和賈珍的形象,我們猜測,這個恐怕是跟賈珍的結局有關,他最後是攪進了後朝的謀逆案件中去了。

相關焦點

  • 平西王吳三桂權勢究竟有多大?難怪康熙要他死
    替代他登上歷史舞臺的另一位投降將領便是吳三桂。  事實上,吳三桂在清政府的職位遠低於洪承疇倒並非是因為他才能不如後者,而是因為吳三桂是所有投降的明朝將領之中唯一有自己軍隊的,清政府始終不信任他,一直到與李國翰一起入川,殺了張獻忠,還屠殺了大量的反清復明人士。
  • 《紅樓夢》背後的兩派鬥爭丨「義忠親王老千歲」、「北靜王」和「忠順親王」之間的博弈.
    上次推文後,有讀者點名想看忠順親王和義忠親王老千歲的兩派鬥爭,本期我們一起探討。壞了事的「義忠親王老千歲」「義忠親王老千歲」這個人物出現在小說《紅樓夢》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龍禁尉 王熙鳳協理寧國府」,賈珍一心要給秦可卿找一副上好的壽材,看了不少杉木的都不滿意,後來薛蟠就送來了幾塊好板,但這個板子卻大有來頭。
  • 明明勢均力敵,為何吳三桂慘敗於康熙?躲在背後的吳應熊才是關鍵
    1康熙十二年最大的事情,莫過於鎮守南方的三大藩王:平南王尚可喜的請老歸養,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的疏請撤藩,都被康熙帝同意。尚可喜請老在前,他同時請求準其長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結果被康熙帝拒絕。尤以吳三桂,鎮守雲貴多年,手下的隊伍都是徵戰南明的精銳。全國不少地區的提督、總兵,都是他推薦的老部下,如陝西提督王輔臣、貴州提督李本深、四川總兵吳之茂。雲南提督張國柱及馬寶等十餘名總兵,都是吳三桂的心腹大將。這個平西王,其實就是西南王。2康熙撤藩,打破了吳三桂「世鎮雲南」的美夢。
  • 《鹿鼎記》之大奸臣吳三桂的前世今生!
    吳三桂本來在李自成的多次招降後動了心思,但後來一聽媳婦被李自成搶走了,頓時滿頭綠火,想搶回自己的媳婦。奈何自己實力不濟,無法和李自成的大軍相比。於是吳三桂投降了,把清軍引進了山海關,這不僅打擊了李自成的農民軍,也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在多爾袞的巨大壓力之下,吳三桂放棄了聯清抗李,而是完全降清。
  •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始末:四封信和一份協議,改變了三個王朝的命運
    吳三桂退守山海關主動把自己放在驢肉火燒的位置上,當然不是要當那塊燉得稀爛烤得金黃的驢肉,他是另有所圖:跟明朝的死敵做一筆交易,寧肯把疆土送給外人,也不能便宜了李自成。 吳三桂在山海關剛站住腳,就馬上給大清睿親王多爾袞寫了一封信。
  • 吳三桂的一生到底哪一步走錯了?
    吳三桂的三萬兵馬,處於大順軍和清軍的夾縫中,難以獨存。面對大順政權派來的使臣,吳三桂與其他明軍一樣選擇了投降,願意歸順李自成。這個選擇不能算錯,畢竟大明已亡,無力回天,自己的父親吳襄和愛妾陳圓圓也都在北京。於是吳三桂由明朝的平西伯、勤王忠臣變成了大順的降將。
  • 李自成把吳三桂推向多爾袞懷抱?
    他們認為,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後,北方大的政治軍事勢力有三支,分別是李自成農民軍、清王朝和吳三桂明軍,其中吳三桂的力量最弱,而且吳三桂所率明軍被夾在中間,因此吳三桂要麼聯合農民軍抵抗清軍,要麼聯合清軍鎮壓農民軍,由於吳三桂的父親被農民軍關進大牢、愛妾被農民軍的將領劉宗敏霸佔,為報此仇,吳三桂選擇了聯合清朝的道路,但這並不能說明他投降了清朝。而且以下幾點也可以作為佐證。
  • 皇太極病逝後多爾袞如何掌權?說說親兄弟—豫親王「多鐸」
    四股勢力可能皇太極自己也心裡有數,病逝的前一天頒發一道賞賜諭旨「命賜和碩禮親王代善、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碩肅親王豪格、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多羅豫郡王多鐸、多羅郡王阿達禮……各馬一,甲冑全副」。
  • 假如沒有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歷史會怎樣改寫
    崇禎萬般無奈之下,詔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其放棄關卡,入關勤王。此時吳三桂是遼東總兵,駐守山海關。吳三桂接到勤王旨令,統兵入關,當到達出山海關不遠的河北豐潤(今河北唐山市內)突聞噩耗,京城失陷,崇禎自縊身亡,遂帶兵返回山海關。四月初,吳三桂親率所部進京謁見新皇帝李自成。但途中又聽聞大順軍在北京捉拿大批勳貴高官,拷掠追銀,他父親吳襄也在其中。而更刺激他的是,他的愛妾陳圓圓也被搶走了。
  • 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後來還當了皇帝
    清軍不能打下吳三桂駐守的寧遠,於是繞道直逼北京,公元1643年春天,吳三桂奉命馳援京師,但是行軍緩慢,等到達北京時,清軍已經退去,崇禎帝還是很高心,賜吳三桂尚方寶劍。九月,清軍繞過寧遠,攻下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前後七八天,三座城池全部失陷,吳三桂的寧遠,成為山海關外一座孤城,已經失去戰略意義。
  • 吳三桂為陳圓圓衝冠一怒而降清,為何最後卻拋棄她,讓她當尼姑?
    然而在路上,聽說崇禎帝自縊而亡,這一下,吳三桂沒有了靠山,就在各種政治勢力間活動。大順李自成多次招降,可吳三桂一直在猶豫,也有過投降李自成的念頭。但是沒過多久,吳三桂的密探回來跟吳三桂說,吳府被抄了,陳圓圓也被劉宗敏帶走了。
  • 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對滿清有何貢獻?為何會被封為異姓王?
    康熙年間,以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為首的三位異姓王率眾反叛,佔據半壁江山,差點兒讓滿清覆滅,但可惜的是,在吳三桂死後,聯盟分崩離析,最終一敗塗地。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人,能被滿清封王,都算的上是人中龍鳳,那麼他們究竟對滿清做了哪些貢獻,才被滿清封為異姓王的呢?
  • 本該功成身退,吳三桂卻三次與機會擦身而過
    找到了這樣的靠山,使得吳三桂的發展如魚得水,不到二十歲就考中武舉,正式在明朝軍隊中開啟了軍旅生涯。吳三桂仕途一帆風順,27歲時就當上了總兵。在與清軍的多次交戰中,吳三桂雖立下了不少戰功,不斷升官,但面對岌岌可危的局勢,還是心下慌亂。
  • 這才是真實吳三桂
    吳三桂與陳圓圓的故事被後人作為對愛情謳歌的範本,但是事實是這樣嗎?今天重明鳥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這位放清軍入關的漢賊將領吳三桂的故事。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是天啟四年的武進士,在明末動蕩的歲月裡,吳襄在遼西一帶操辦團練,抵抗後金的入侵,功勳顯赫,被明廷授予遼東團練總兵一職,在此期間,吳襄戰功赫赫,與一些抗金明將交情深厚,後與抗金名將祖大壽的妹妹成親,可以說吳三桂是將門虎子,從小受到軍事策略的薰陶,成人後在舅舅祖大壽與父親的幫助下,十六歲成為武舉人,並立下赫赫戰功,受封都指揮之職,可謂少年得志。
  • 吳三桂鑄造的「昭武通寶」
    因平日少見,有些好奇,但對其底細不甚知曉,甚是納悶。回家後,經查找書籍,才知道這枚「昭武通寶」錢,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三桂所鑄行的錢幣之一。 吳三桂(1612—1678),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王,鎮守山海關。
  • 皇太極死後,豪格怎麼會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他卻不爭不搶呢?
    在清朝親王當中,最著名的要屬多爾袞了,多爾袞一生戰功赫赫,權傾朝野,從當時的親王一路坐上攝政王的位置。多爾袞在權力的道路上並不是一路的順風順水,中間也有著很多競爭對手在權力的道路上給多爾袞使絆子,不過就不一一列舉了。
  • 從清代的封爵制度,探析親王、郡王和藩王的具體區別
    禮親王代善劇照二、具體區分1、血緣親疏1644年入關的清朝,在很多方面基本沿襲了明朝的制度,而關於封爵這塊來講,雖然同明朝一樣,在清朝初期也存在藩王體系一說,但與明朝兩百餘年的藩王制度相比,清朝在此就遜色很多了。除了對清朝入主中原有功的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等人被封藩王之外,縱覽清史再無藩王記錄可尋。
  • 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最終病死,那麼另外兩位藩王是什麼結局?
    對於清朝初年的「三藩」是指三個割據一方的藩王,即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清軍在進入山海關後,由於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和原先明朝疆域的廣大,利用投降的明朝將領,作為攻擊李自成大順軍和南明的先鋒。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這一策略,促使清朝得以迅速攻佔了原先明朝的疆域,也即完成了對明朝的取代。
  • 吳三桂為名妓陳圓圓向多爾袞下跪?背叛大明朝只是"衝冠一怒為紅顏"?
    ——詩酒仙 金庸在《鹿鼎記》中把平西王吳三桂塑造成一個「腹黑漢奸」形象,從大明王朝的軍官引清兵入關,讓兒子娶建寧公主卻意圖造反,最後因為主人公韋小寶結局潦倒悲慘而終。
  • 老師不會告訴你,歷史上真實的吳三桂,其實並沒有那麼高尚
    吳三桂遂召集手下商量,分析了如今「闖王勢大,我軍孤立」的形勢,表達了自己投降的想法。而這也得到了吳三桂部下的同意。於是唐通接防山海關,吳三桂率軍向京城進發,準備入城朝覲李自成。但在路上,吳三桂得到消息,李自成部下劉宗敏強佔自己的女人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轉而投向了多爾袞的懷抱。事實上,這裡有點英雄主義的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