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到過美洲嗎?一份地圖讓專家百思不得其解

2020-12-24 騰訊網

對西方人而言,發現美洲的是哥倫布,但是,對於當地的土著來說,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當屬印第安人。

那麼,中國明代的航海家鄭和是否到過此地呢?

印度媒體曾經有份報導,說一位來自中國上海的律師劉剛,於2001年從印度當地的地圖和書籍商人那購得了一份地圖。當時,這份地圖喚起了劉剛律師極大的好奇心。於是,研究地圖的起源後,劉剛得出了一個結論:這份可以追溯到15世紀初的地圖,甚至顛覆了歐洲人發現新大陸的認知。

根據報導,這張畫在竹紙上的地圖,名為《天下全輿總圖》。按照製作者的說法,內容是有關當年向明朝進貢的蠻族。地圖上標有的藍色波形線,是製作中國地圖的典型特徵。不過,從地圖的繪製細節,尤其是繪製各大洲和兩個南北半球的輪廓方式,完全可以看出是歐洲人的手法。

歷史學家加文·孟席斯在其書《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曾以這份地圖作為證據,來研究是誰發現了美洲。在他看來,這份地圖上所標記的地點,應是15世紀中國航海家鄭和曾經去過的地方。此外,報導還說,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曾經多次派人「遠徵探險」。

當時,朱棣認為,通過商貿活動或者建立友好的聯盟關係,都將有利於拓展中國的影響力。於是,曾經協助其登基的宦官鄭和,便奉命開始遠徵,這一舉措增加了向中國進貢的國家數量。

其實,目前可以定論的是,鄭和所率的船隊曾到達過南亞、東南亞、中東及非洲的大部分地區。不過,有些學者還認為,鄭和可能去過更遠的地方,或者來過美洲。

這種說法如果被證明是真的,那麼,鄭和發現美洲的時間就要早於哥倫布70年。如果這張地圖也是真的,那麼,之前關於歐洲探險的相關歷史可能就會畫上一個大問號。

只是,有關鄭和航海的文獻記載並不多,但他在那個時期所取得的航海成就在同期是無人超越的。如今,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還有許多紀念鄭和的寺廟,可見當時他在文化交流上的傑出貢獻。

在1405到1424年間,鄭和作為正使太監六下西洋,對於鄭和被選中不外乎三點原因:

一是、頗得朱棣信任;

二是、有軍事才能;

三是、鄭和兼有佛教和伊斯蘭教的背景。

關於鄭和的軍事才能,在他第一次出使時便已嶄露頭角。

在船隊經過三佛齊舊港時,鄭和被舊港廣東僑領施進卿告知當地海盜陳祖義猖獗。對此,鄭和先是勸諭,但是,陳祖義卻是詐降,並暗中準備襲擊他的船隊。之後,陳祖義的陰謀被鄭和識破,不僅帶兵剿滅了海盜,還生擒了陳祖義等三賊首。

這次的航行終點是古裡,就是現在的印度西南部。關於此次遠航的規模,史料記載卻是不一,有說人數是2萬,有說人數是37000人。但《明史·鄭和傳》卻記載的是27800 餘人。此後的幾次遠航,人數都在2萬以上。單從規模看,這是15世紀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船隊,大小船舶有200餘艘。

當年,哥倫布是在西班牙女王的資助下,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開始了自己的理想之航。雖然,哥倫布被認為是第一個發現美洲的歐洲人,但有資料顯示,在他之前已經有一位維京人來過此地。只不過,哥倫布的發現讓歐洲和美洲有了真正的密切接觸。

如果,有資料能確鑿證明鄭和也到過美洲,那麼,環航世界的歷史就將改寫。雖然,斐迪南·麥哲倫是目前公認的第一位環航世界的人,但他的記錄卻是在鄭和後的100年。1430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後卒於途中,有說是在古裡國,今天印度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一帶。

為此,中國的學者正在當地尋找有關鄭和逗留該地的相關遺蹟,包括埋葬地點。當時,外媒就此事也採訪了相關專家,認為純屬瞎掰。在蒂莫西·布魯克看來,這張地圖就是一個仿製品,仿製的是17世紀的歐洲地圖。不過,蒂莫西·布魯克也表示,其中關於鄭和的故事,倒是蠻有趣的。

不過,為何會添加具有中國特色的藍色波形線呢?當年,鄭和的船隊到過現今印度的南端和西南岸,那這張地圖能否看成是當地民眾紀念鄭和之舉呢?如果真是這樣,可見當年當地民眾對遠道而來的中國使者是相當歡迎。而且,在他們眼中,鄭和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航海家。

其實,看似一個不可能存在的「假說」,卻是承載了一種最樸質的想法。要知道,這樣陣容的船隊,應是能夠到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但不管怎樣,鄭和下西洋航路之遠、之繁複,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劃時代的。儘管,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和各種局限性,地理大發現的歷史使命未能由鄭和船隊來完成,但他們所經歷的航路,還是加強了各國之間的聯繫,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參考資料:

【《明史·鄭和傳》、《前聞記·下西洋》、《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相關焦點

  • 鄭和發現美洲?明代西方傳教士繪製的地圖為你揭秘
    有專家認為,這一觀點「挑戰了世界史三大經典學說」,也就是「明代鄭和下西洋止於東非」「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和「利瑪竇把西方的地理知識帶來中國」這三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觀點提出的主要依據之一,就是明代梁輈在公元1593年繪製的地圖《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
  • 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新華社「向陽紅09」船4月27日電  題: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明代大航海家鄭和率領的船隊七下西洋,途經南海時是否有因天災人禍而船沉海底?對此,考古學家沒有像打撈宋代沉船「南海一號」那樣,給出響亮的答案。
  • 中國人最早發現美洲大陸,最早認識到地球是圓的
    一直以來,這幅堪稱時代巨製的歷史地圖,被認為是李之藻在義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的幫助下繪製的,特別是其中涉及的歐洲、美洲地理部分,並說《利瑪竇中國札記》書中有所謂的記載,說其「母圖」是基於1570年的《奧特裡烏斯世界地圖》;甚至還有一種聲音,說這圖壓根就是利瑪竇的作品,利氏在自己所攜帶來的歐洲地圖的基礎上,翻譯一下,把中國移到中央,再細化、添加點中國的地方而已。
  • 《坤輿萬國全圖解密》:從研究一幅地圖的真相開始—新聞—科學網
    不過,居美香港學者、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前副院長、美洲鄭和學會會長李兆良提出不同觀點,他認為《坤輿萬國全圖》不但不是利瑪竇繪製,而且母本也不是出自歐洲地圖,而是根據中國地圖摹抄的。 如果這一觀點成立,那就意味著要改寫世界史上的三大經典學說,即明代鄭和下西洋止於東非洲、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利瑪竇把西方的世界地理知識帶來中國。
  • 中國航海日南京沿鄭和足跡採集「八方之水」
    在南京市航海辦看到一份份封裝完好、陸續抵達南京的「八方之水」,金陵晚報記者將一連串問題連珠炮似的拋了出來。  得到的答案是這樣的:聚集五洲四海之水是航海日每年固定的重要儀式,也是航海日開幕式的固定儀式——聚水儀式的前奏,以此緬懷鄭和偉績,傳承鄭和文化,弘揚鄭和精神,發展海洋經濟,促進和平友好基本國策。
  • 到底誰先發現的美洲大陸?有證據表明,中國人比哥倫布早了上千年
    有網友問:美洲大陸到底是誰先發現的? 根據傳統的說法,航海家哥倫布是發現美洲大陸的第一人,為此作為哥倫布的家鄉,西班牙每過10年都會舉辦一場哥倫布紀念會。
  • 鄭和下西洋的大海船,狂風暴雨中如何採光?那時可還沒玻璃呀.
    旁邊的故居管理員,一位中年大姐,急忙叫我:「你小心一些,碰壞了都沒地方修!」我假意應允,以電光火石之速度,拍下幾張照片,我心裡已經有了答案。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宦官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大明朝皇家船隊遠航。
  • 鄭和七下西洋值得炫耀嗎?外國:明朝的巔峰,中國:更值得反思
    而明代頗具有爭議的事,就是鄭和下西洋,在《明史·兵志》當中對於鄭和船隻的大小的描寫只有巨大,缺少具體尺寸,不過《瀛涯勝覽》《明史·鄭和傳》當中有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鄭和,出生雲南,累死印度,7下西洋,出使36國
    文/史逍遙每年的7月11日,是中國航海日。2005年7月11日,是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
  • 科普| 西方近代地圖發展(中)
    從我國鄭和揭開15世紀海上探險的序幕,到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等的地理大發現,基本上奠定了世界地圖的地理輪廓,荷蘭製圖學家墨卡託繪製的世界地圖堪稱地理大發現初期人類認識世界的出色總結。隨著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航海家們懷著對黃金的欲望遠航冒險,在長期的航海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遠海經驗及地理知識。
  • 中國偉大的航海創舉的見證,歷史傳聞,鄭和航海資料竟被人銷毀?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從永樂到宣德年間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本應留下諸多檔案資料,見證明朝下西洋的壯舉。但後人發現,相應的史料卻寥寥無幾。一些史料記載,明朝下西洋的相關資料被毀了,而毀掉這些資料的是成化弘治年間的名臣劉大夏。例如明朝學者顧起元在《客座贅語》中記載劉大夏將這些資料燒毀,嚴從簡的《殊域周諮錄》則記載劉大夏將這些資料檔案藏匿。
  • 揭秘鄭和七下西洋搭檔王景弘
    鄭和不幸病逝在途中,又是他獨自統帥船隊安全回航。他和鄭和一樣,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偉大航海家、外交家。只是,有關他的史料嚴重匱乏,後人知之不多。幸好我市近年考古的一項新發現逐步揭開了有關他身世的諸多謎團。
  • 美人魚原型其實是海牛 鄭和下西洋時或見過
    影片中鄭先生畫像上是一副明朝宦官打扮,使得很多人懷疑,「鄭先生」就是從南京出發遠航西洋的偉大航海家鄭和。「鄭先生」就是鄭和?《美人魚》中,人魚族的長老級人物「人魚師太」,向族人講述人魚族的悲慘往事,說到人魚族歷史上屢次被人類圍捕、殺害。「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我們被人類的水軍圍捕了七次,若不是鄭先生仗義相救,我們就滅族了。」
  • 華裔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一學生的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這位使者就是明代永樂、宣和年間進行七次下西洋海上遠航活動的鄭和,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然而就在一眾學者專家們討論鄭和下西洋的影響時,一種打破陳規的聲音出現了,有些人認為鄭和下西洋不過是一場騙局,實際上根本不存在!這種論斷最早是由一畢業於加拿大的一所大學,並且獲得了理科學位的加拿大華裔博士提出的,雖然是華裔,但其出生和成長都在加拿大,還是一位理科博士。
  • 鄭和艦隊去日本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航海家,其最知名的活動莫過於「下西洋」了,這指的是在明代早期1405年至1433年間的七場連續的大規模遠洋航海,根據記載,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在中東方向最遠曾達麥加
  • 鄭和下西洋如果憑藉武力,能開疆拓土,開創一個大航海時代嗎
    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海上探險,在古代航海史、科技史、經貿史、外交史上,都具有開創性的重要歷史意義。不過,到了近代,有一些人在反思中國之所以在近代落後於西方時,認為就是源於中國錯失了「大航海時代」的機遇,沒有像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那樣致力於海外殖民擴張。
  •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哪裡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在哪裡
    歷史中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最早的溝通西方各國的行為,加強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國之間的聯繫,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那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是哪裡呢?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
  • 這位溫州人是助力鄭和下西洋的「後勤部長」,告老還鄉時帶回船模
    明朝永樂年間開始的「鄭和下西洋」,是中國人盡皆知的一件壯舉,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鄭和七次下西洋,開啟了中國的大航海時代,為古代中國的貿易發展和東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麥哲倫、哥倫布等人。
  • 萬明:明代中國與爪哇的歷史記憶——基於全球史的視野
    七次下西洋,明朝使團每次必經爪哇,明代中國與爪哇之間的航線,當時是一條從佔城國新州港(今越南歸仁港Qui Nhom)出發,直航爪哇的航線。 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通事馬歡《瀛涯勝覽》記載:「自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五虎門開船,往西南行,好風十日可到」佔城國。費信《星槎勝覽》云:「自佔城起程,順風二十晝夜可至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