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這首詩一共6行,每一行卻只有一個字不一樣,絕世少見

2020-12-24 歷史中人生百味

不學詩,無以言。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以豐富的內涵與深刻的思想為我們描繪了無比生動的社會歷史畫卷。

雖然《詩經》產生於中國詩歌發展的萌芽時期,其本身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這種不成熟的地方在今天來看也不失為是一種語言特色。

《詩經》當中的重章疊句,我們都已經非常熟悉,也都見識過。但是像這首詩這般厲害的,還真不是很多。

這首古詩的題目是《國風·周南·芣()苢()》,《詩經》中的這一首古詩一共6行,每一行只有一個字不一樣,絕世少見。不要說《詩經》中絕無僅有,在後世成熟的詩詞中,能重複到這個程度的,也是比較罕見的。

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袺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車前草,葉和種子都可以入藥,有明顯的利尿作用。

以第一章為例:「採採」二字,以《詩經》各篇的情況而論,可以解釋為「採而又採」,亦可解釋為「各種各樣」。有人覺得用前一種解釋重複過甚,故取第二種。然而說車前草是「各種各樣」的,也不合道理,應該還是「採而又採」。

到了第二句,「薄言」是無意義的語助詞,「採之」在意義上與前句無大變化。第三句重複第一句,第四句又重複第二句,只改動一個字。所以整個第一章,其實只說了兩句話:採芣苢,採到了。

這還罷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複,只改動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動詞

也就是說,全詩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個動詞——採、有、掇、捋、袺、襭——是不斷變化的,其餘全是重疊,這確實是很特別的。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疊句,僅僅只變換了少數幾個動詞,其餘一概不變,反覆地表達勞動的過程,勞動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達出來,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

這種看起來很單調的重疊,卻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迴環的音樂感。同時,在六個動詞的變化中,又表現了越採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過程,詩中完全沒有寫採芣苢的人,令人讀起來卻能夠明白地感受到她們歡快的心情——情緒就在詩歌的音樂節奏中傳達出來

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嫋嫋,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

代學者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所說的一句話:「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鄉野的窮人。

可見到了清代,還有窮人以此為食物的,在朝鮮族,以車前草為食物是普遍的習俗,春天採了它的嫩葉,用開水燙過,煮成湯,味極鮮美。朝鮮族是受漢族古代習俗影響極大的民族,朝語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漢語的讀音。可以推想,中國古代民間也曾普遍以車前草為食物,只是到了後來,這種習俗漸漸衰退。

按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諺云:三月戴薺花,桃李羞繁華。」

薺菜花實在說不上好看,只因薺菜是江南人所喜愛的野菜,對於窮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們連它的花兒也生了偏愛。車前草較薺菜更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愛。

如方玉潤之說,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婦女,在那平原曠野之上,風和日麗之中,歡歡喜喜地採著它的嫩葉,一邊唱著那「採採芣苢」的歌兒。

那真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情景,生活雖是艱難的事情,卻總有許多快樂在這艱難之中。

《詩經》中的這首詩就是之前描寫勞動生活的場面。這樣的詩歌當中對於現實主義傳統發揚的最為明顯,而且這種反映農村生活的詩篇,不但開啟了後人詩歌創作對田園生活的關注,而且對於後世研究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也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這段文字在《詩經》之中不過寥寥數字, 如果不是聽了這背後的故事的話,單看此文,若不是有相當的知識水準恐怕難以領會到其中奧妙。

《詩經》的地位益高,成了文人都不敢小覷的聖經。同時先賢聖哲對於《詩經》的解讀甚多,從孔子教《詩》,倡導「思無邪」的思想,至西漢武帝時代,尊經思潮湧起,治經之風大興,《詩》則列入「經」,《詩經》的經學地位確立。

無論是作為「詩」也好,作為「經」也罷,都推動《詩經》學的不斷發展,形成了璀璨的《詩經》文化。同時,也讓《詩經》越發的嚴肅起來,離普通大眾越來越遠。

而在《詩經是一本故事書》中,作者另闢蹊徑,將之作為一個個的故事看待,讓嚴肅的學術問題變為通俗易懂的大眾文學,人人都能讀得懂,看得透。

在回望周禮文明、回歸傳統文化的時代大背景下,將傳統文化以更加鮮活、更加立體的方式呈現,使廣大讀者以直觀、直接的閱讀體驗來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

這本「故事書」,不僅讓這些鮮活的形象躍然紙面,而且也科普了不少相關知識,真正稱得上打通了抵達《詩經》的最後一堵牆,讓讀者更容易與先人們產生共鳴。

現在購買的話只需39.5元即可,還送一本《楚辭是一本故事書》,折算下來一本就十幾塊錢,喜歡《詩經》的朋友們一定不可錯過!品讀《詩經是一本故事書》,喚醒當下我們沉睡的詩性和情感,我們失去的一切在這裡尋找。

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詩經》中這首詩只有31個字,卻寫了一個女子和三個男人的故事
    這是《詩經·陳風》中的一首小詩,只有短短的三十一個字,卻講述了陳國一段很荒唐的故事。陳國,是周朝時期的諸侯國之一,故址大約就在今天的開封和安徽亳縣一帶。舜雖然是古代的聖君之一,但他的後代卻並一定像他一樣英明神武,到了陳靈公,更是做出了一件令人瞠目結舌的荒唐事。 那麼,這首詩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我們先簡單地翻譯一下:為什麼要到株這個地方去呢?是為了去和夏南遊玩?目的不是因為株林裡有什麼好玩的,只是因為那裡有一個人叫夏南。駕起我的馬車,飛一樣地跑到株林再休息;駕起我的馬車,是為了早上能在株林吃飯!
  • 孔子點評《詩經》只用三個字:「思無邪」!
    第二篇第2章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三百》:即《詩經》。《詩經》分為三部分,即風、雅、頌。相傳周天子命人去民間搜集各地民歌加上宮廷樂曲編撰而成,原先有三千多首,後整理刪減到305首,孔子曾參與其中。 蔽:小草也,形聲字,原意為小草,由小草覆蓋地面而延伸為遮住,掩蓋。
  • 怎樣優雅地誇一個男人很帥?你可以試試這6首古詩詞!
    豫薦你|文【全文2292字,圖片9張】怎樣優雅地誇一個男人很帥?你可以試試這6首古詩詞!第一次看到像肖戰、王一博這樣的帥哥,你是怎樣的感受?是不是語竭詞窮?想誇獎又不知如何表達,也只有在別人一番讚揚後,跟上一聲「俺也一樣」,明明知道很美好,卻不知道怎麼去說,都是吃了文化的虧,一起看看古代人怎麼誇帥哥吧!看完學到了,別忘了點個讚!公子只應見畫,此中我獨知津。寫到水窮天杪,定非塵土間人。
  • 「女人不壞,男人不愛」,《詩經》中的這首詩告訴你戀愛需要浪漫
    《詩經》作為一部傳世經典巨著,它似一面鏡子,反映了社會大變革時代的社會現實。當然,愛情也是《詩經》中的重要話題。連孔子也認為「詩三百,思無邪」,愛情是美好的,是符合傳統的婚戀觀的。01 靜女的容貌對於《詩經》中的愛情,大多時候女主人公的外貌是朦朧的、模糊的,甚至是根本未提,寥寥可數的只有「清揚婉兮」幾句,整部《詩經》因描繪美貌而走進詩歌的女子恐怕也只有莊姜一人。
  • 詩經第一首詩是什麼 《詩經》的第一篇是什麼
    說起《詩經》,大家第一反應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麼大家知不知道這句詩出自哪首詩呢?《詩經》中的第一首詩又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帶著疑問去文中尋找答案吧。  《詩經》第一首詩是什麼  《詩經》的第一首詩是《國風·周南·關雎》,詩中通過描繪一個男子對一位姑娘一往深情的追求,充分表現了古人們內心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和追求
  • 《詩經》中一首千古流傳的詩,乃千古第一首把女人比作花的詩!
    這首詩的意義,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因為新奇的比喻,把女人比作了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開創了女子如花的先河,(周星馳惡搞的如花排除在外)「桃之夭夭」成為千古名句之後,後來經過幾百年的演化,又延伸為了「逃之夭夭」,逃之夭夭和桃之夭夭意義相差甚遠,「逃之夭夭」意思為逃跑的無影無蹤,桃之夭夭為花朵盛開,茂盛的樣子,兩個意義完全不一樣的詞彙
  • 古代最「懶」的一首詩:全詩31個字有24個重複,卻成千古經典!
    古代最「懶」的一首詩:全詩31個字有27個重複, 卻成千古經典!如果沿著中國詩歌的發展史溯源,其源頭一定會與《詩經》有關。《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所以,《詩經》又有個別名,叫《詩三百》。
  • 《詩經》裡這首小詩,為何暗合了千年之後宋代詞人辛棄疾的心願
    本期話題《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詞人辛棄疾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在這首小詞中,辛棄疾所描寫的那個驚喜的愛情故事很可能暗含著某種深刻的寓意,而這種寓意又與《詩經》裡邊兒一首名為《摽有梅》的小詩有關。究竟辛棄疾的寓意是什麼,它又是怎麼和《詩經》扯上關係的呢?
  • 知我者 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 謂我何求——詩經《黍離》賞析
    而且從此詩序於王風之首,確見其為編詩者之意旨。但歷來爭訟頗多,三家詩中韓、魯遺說與毛序異,宋儒程頤更有臆說以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近人讀詩,新說迭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將其定為舊家貴族悲傷自己的破產而作,餘冠英則在《詩經選》中認為當是流浪者訴述他的憂思。還有藍菊蓀的愛國志士憂國怨戰說(《詩經國風今譯》),程俊英的難捨家園說(《詩經譯註》)等。
  • 「大海啊你全是水」算詩嗎?讀完這兩首詩,讓人不敢再小看這7字
    綜上,這段話從詩的本源來看,確實算是一首詩,那這首詩的水平到底如何呢?作為一首現代詩,不能像古詩詞一樣用格律和工整度來評價它的水平,只能通過比較比較的方式來判斷。第一首是「梨花體」,代表人物是詩人趙麗華女士,十幾年前這種詩體剛出現的時候,曾在網絡上出現過「萬人模仿梨花體」的現象,網友親切地稱這種詩為「口水詩」。很多人認為這種詩就是隨便拿一行話,拆分成幾行 ,就成了一首詩,哪怕是幾歲的孩子說出來的話可以當成一首梨花體詩。但在當時,這種詩體卻獲得了不少詩壇名家的認同,他們認為這種文字是有內涵的。
  • 詩經裡最悲傷的故事,短短76個字,讓人讀後久久無法釋懷
    雖然太史公把孔子認定為《詩經》的刪定者,說是孔子進行了刪減及選詩,讓他自己說的話少了幾分可信度,但坊間對《詩經》正式成型之前王室留存有數千首詩倒是沒有太多爭論。《詩經》中三百餘首詩從數千首中脫穎而出,並正式入列,可見其中的每一首作品不說全部都堪稱經典,也一定在某一個方面或細節上值得稱道。
  • 《詩經》中最悲涼的一首詩:我在他鄉,思念故裡
    每一首詩歌,都有它的靈魂,也就是它的主題,它蘊含著獨有的思想感情,或是愛國忠君,或是懷才不遇,或是男女相思,或是歡樂喜悅,或是憂愁苦悶,或是豪邁奔放……細細讀來,仿佛是穿越了千百年的時光歲月,看到早已成為塵埃的種種場景,讓人心有所感,深有所思,今天,就來說一說《詩經》中最悲涼的一首:我在他鄉,思念故裡。這首詩便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採薇》,全詩為:採薇採薇,薇亦作止。
  • 《詩經》中清冷少見的古風女孩名,好聽到毫無人間煙火氣!
    我國素來有「女取詩經,男取楚辭」之說,所以,今天就來分享一些《詩經》中清冷少見的古風女孩名,好聽到毫無人間煙火氣!綠竹出自《國風·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青青。」綠竹指的是碧綠竹林,為女孩起這個名字,以竹子為喻,是希望女孩有竹子般高潔脫俗的氣質。
  • 「女取詩經,男取楚辭」,這6首藏在詩詞裡的好名字,你都知道嗎
    通常女孩起名會偏向賢惠、甜美方向,男孩子取名則偏向堅強、奮鬥、賢良等方向,下面我們分享6首適合從中取名字的古詩,希望大家能有所獲,現在知道也不算晚。《歸嵩山作》: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 國學經典《詩經》究竟是何方神聖編訂的?能流傳到現在真的不容易
    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將會根據不同歷史時期,分類、分階段地與大家分享、探討古詩詞,總有那麼一首詩,能觸碰到你心靈中最柔軟的一寸淨土,從此詩情畫意在這裡生根發芽,長成你最堅硬的鎧甲。那麼,就讓我們從古老而美好的《詩經》談起吧。「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們對《詩經》的認識,貌似都是從這首唯美的求偶詩開始的。那麼,《詩經》中的311篇詩歌究竟從何而來?
  • 《詩經·綠衣》|你死我葬,我死誰埋,千古悼亡詩從這首詩開始
    這世上悲劇很多,然而最痛的不是你離我遠去,而是天人永隔。每一首悼亡詩,背後都有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然而斯人已去,獨留自己處孤室而悽愴,睹遺物而傷神,一景一物,一草一木,目之所及,便會令思念泛濫成災。中國的悼亡詩,是從《詩經》裡開始的,而按詩三百的排序,《綠衣》算是第一首。《孔子詩論》評曰:「《綠衣》之憂,思古人也。」古人者,故人也。
  • 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史第四講 最美《詩經》:詩三百,思無邪(上)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一個人不讀《詩經》,就不懂如何說話。墨子說到喪葬傳統時說:「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在喪葬期間,不辦喪禮的間隙裡,要背誦《詩經》,彈奏《詩經》,歌唱《詩經》,用舞蹈表現《詩經》。兩千多年過去了,詩經是高冷的,裡面的大多數句子,都已經變得陌生。很多人都要結合注釋和譯文才能看懂它。
  • 馬家輝:夏宇的詩每一個字都很純粹
    我們第一本介紹的書比較軟性的好了,我們讀一些詩吧。臺灣一位女作家,非常出名的,叫做夏宇,她最近出版了一本詩集,一本書,選了88首她自己的作品,很薄的一本書,是她從80年代一直過來的,她的作品。她出了不同的詩集,然後她從裡面選的每一本書,選了幾首,組成這本書,好小的書。夏宇是誰呢?
  • 王勃的這首詩,僅僅只有二十個字,卻滿滿的都是思鄉之情!
    這兩句到現在,依舊還是被人引用,經常也會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口語中。這便是王勃的偉大之處,無論是寫詩,還是寫駢文,那都是堪稱一絕。那麼說起王勃的詩,雖然一些知名度並不是很高,但是同樣的很是值得一讀,小編今天就要與大家分享,王勃一首比較冷門的詩作,那便是他的《山中》,在這首詩中,儘管沒有高超的表現手法,在這首詩中沒有了兒女情長,卻是多一份對於故鄉的思念之情,很是值得一讀。
  • 14首經典數字詩,一首一個名句,讓人拍案叫絕
    高明的詩人將數字入詩,有的使情感更加深厚,有的使描寫更加細緻,有的使音律更和諧…… 今天推薦14首經典而有趣的數字詩,一起體會數字與文字結合的奇妙。 賈島是知名的苦吟詩人,為了一個字而絞盡腦汁,這首詩的前兩句利用數字形象地寫出了賈島苦吟的情況:這兩句詩我琢磨三年才寫出,一讀起來禁不住兩行熱淚流出來。 《詩經·王風·採葛》 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