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詩,無以言。」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以豐富的內涵與深刻的思想為我們描繪了無比生動的社會歷史畫卷。
雖然《詩經》產生於中國詩歌發展的萌芽時期,其本身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這種不成熟的地方在今天來看也不失為是一種語言特色。
《詩經》當中的重章疊句,我們都已經非常熟悉,也都見識過。但是像這首詩這般厲害的,還真不是很多。
這首古詩的題目是《國風·周南·芣(fú)苢(yǐ)》,《詩經》中的這一首古詩一共6行,每一行只有一個字不一樣,絕世少見。不要說《詩經》中絕無僅有,在後世成熟的詩詞中,能重複到這個程度的,也是比較罕見的。
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袺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車前草,葉和種子都可以入藥,有明顯的利尿作用。
以第一章為例:「採採」二字,以《詩經》各篇的情況而論,可以解釋為「採而又採」,亦可解釋為「各種各樣」。有人覺得用前一種解釋重複過甚,故取第二種。然而說車前草是「各種各樣」的,也不合道理,應該還是「採而又採」。
到了第二句,「薄言」是無意義的語助詞,「採之」在意義上與前句無大變化。第三句重複第一句,第四句又重複第二句,只改動一個字。所以整個第一章,其實只說了兩句話:採芣苢,採到了。
這還罷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複,只改動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動詞。
也就是說,全詩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個動詞——採、有、掇、捋、袺、襭——是不斷變化的,其餘全是重疊,這確實是很特別的。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疊句,僅僅只變換了少數幾個動詞,其餘一概不變,反覆地表達勞動的過程,勞動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達出來,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
這種看起來很單調的重疊,卻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迴環的音樂感。同時,在六個動詞的變化中,又表現了越採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過程,詩中完全沒有寫採芣苢的人,令人讀起來卻能夠明白地感受到她們歡快的心情——情緒就在詩歌的音樂節奏中傳達出來。
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嫋嫋,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
代學者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所說的一句話:「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鄉野的窮人。
可見到了清代,還有窮人以此為食物的,在朝鮮族,以車前草為食物是普遍的習俗,春天採了它的嫩葉,用開水燙過,煮成湯,味極鮮美。朝鮮族是受漢族古代習俗影響極大的民族,朝語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漢語的讀音。可以推想,中國古代民間也曾普遍以車前草為食物,只是到了後來,這種習俗漸漸衰退。
按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諺云:三月戴薺花,桃李羞繁華。」
薺菜花實在說不上好看,只因薺菜是江南人所喜愛的野菜,對於窮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們連它的花兒也生了偏愛。車前草較薺菜更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愛。
如方玉潤之說,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婦女,在那平原曠野之上,風和日麗之中,歡歡喜喜地採著它的嫩葉,一邊唱著那「採採芣苢」的歌兒。
那真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情景,生活雖是艱難的事情,卻總有許多快樂在這艱難之中。
《詩經》中的這首詩就是之前描寫勞動生活的場面。這樣的詩歌當中對於現實主義傳統發揚的最為明顯,而且這種反映農村生活的詩篇,不但開啟了後人詩歌創作對田園生活的關注,而且對於後世研究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也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這段文字在《詩經》之中不過寥寥數字, 如果不是聽了這背後的故事的話,單看此文,若不是有相當的知識水準恐怕難以領會到其中奧妙。
《詩經》的地位益高,成了文人都不敢小覷的聖經。同時先賢聖哲對於《詩經》的解讀甚多,從孔子教《詩》,倡導「思無邪」的思想,至西漢武帝時代,尊經思潮湧起,治經之風大興,《詩》則列入「經」,《詩經》的經學地位確立。
無論是作為「詩」也好,作為「經」也罷,都推動《詩經》學的不斷發展,形成了璀璨的《詩經》文化。同時,也讓《詩經》越發的嚴肅起來,離普通大眾越來越遠。
而在《詩經是一本故事書》中,作者另闢蹊徑,將之作為一個個的故事看待,讓嚴肅的學術問題變為通俗易懂的大眾文學,人人都能讀得懂,看得透。
在回望周禮文明、回歸傳統文化的時代大背景下,將傳統文化以更加鮮活、更加立體的方式呈現,使廣大讀者以直觀、直接的閱讀體驗來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
這本「故事書」,不僅讓這些鮮活的形象躍然紙面,而且也科普了不少相關知識,真正稱得上打通了抵達《詩經》的最後一堵牆,讓讀者更容易與先人們產生共鳴。
現在購買的話只需39.5元即可,還送一本《楚辭是一本故事書》,折算下來一本就十幾塊錢,喜歡《詩經》的朋友們一定不可錯過!品讀《詩經是一本故事書》,喚醒當下我們沉睡的詩性和情感,我們失去的一切在這裡尋找。
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