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很特殊的片子,其特殊簡言之:只有韓國這種自己小國寡民,但是處於多個大國交鋒第一線的國家,其大眾才會產生對這種題材文藝作品的需求。危機感使得他們不停的再反思歷史上相似的危機點。其它國家有沒有這種歷史時刻,有,但是沒有市場,沒有需求。這和品位高下沒有關係,完全是不同國家不同的現實條件在文藝作品需求上的不同反應。 我其實是很想看白登之圍 汴京之圍 崖山之躍的,但是估計這輩子都在國內銀幕上看不到,倒不是說禁了不讓拍,而是現如今拍這種題材在國內完全是費力不討好,賣不出去還容易被批被罵。但是這種題材又是極容易出 好戲 的,所以只能看別人娶媳婦幹過癮了。 這個片子最精彩的地方在於,鷹派鴿派的鬥爭不是權力鬥爭,而是路線鬥爭,一個要站著死,一個要跪著活,但這兩個截然相反的手段所通向或者說試圖通向的目標都是一樣的,即維持現政權的合法統治,維持儒家的合法統治。 他們的堅持是沒有通常意義上的私利的,不求利 不求權 不求名,甚至為了「江山社稷」的延續可以身死 可以背上千古罵名。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個體為了拯救團體而做出的毫無保留的犧牲,是對儒家文化狂熱信仰的一種體現。
唯一的區別就是一個願意變,一個不願意。
後者認為敵人是野獸,人,尤其是人的統治者——王,怎麼能夠向野獸低頭呢?
哪怕打不過,也要打。死也要站直了,死的像個人。不能靠向野獸乞求而苟活。
而後者則認為打的贏要打,打不贏要跑,跑不了求也是可以接受的。雖然過程很痛苦,結果更痛苦,但是為了政權的延續為了儒家統治的延續,這些痛苦都是值得忍受的。當然忍受過後的變革也是必須的。這也是為何鴿派會在最後說出如果不想再發生這種事,變是肯定的,而且我們這些舊人是肯定要被淘汰的。
這兩種道路是很難分出高低對錯的。所以導演也採用了完全中立的觀點,並沒有在兩個角色身上有偏重,負面形象則加在了搖擺不定的騎牆派身上,這些騎牆派對所謂的尊嚴 權威 階級高低看的最重,但是他們的行為不僅沒有幫助他們穩定階級,反而一步步加深了他們所在的統治階級的崩潰。豬隊友名副其實。 只有兩個主角像李中堂糊紙房子那樣,用命糊。
說句題外話,兩位主角,作為歷史人物看是值得欽佩的。但是作為家人 朋友 是真的有多遠要躲多遠。因為他們時刻可以為了信念犧牲自己,更不介意為了信念犧牲別人。 比如片頭帶路的老人,帶路時主角對他很尊重,有分歧時也很尊重的再三懇請他放棄當帶路黨,但被再三拒絕後就毫不留情的殺了老人。並且沒有什麼心理負擔(如果女孩不出現的話),因為在他看來老人已經違背了民族大義,死,不足為惜。
另外一點很有意思的是,全片第一次提出要打破階級高低分享資源的,是一位宦官。一位統治階層裡的最底層,被士大夫最為鄙視的幾個群體之一。整部影片這個角色也只有這一句臺詞,甚至只有這一個正面鏡頭。
當然隨即遭到大臣們的否定。理由正是 有損體統。
皇帝想了想,同意了。
片中也再三出現為了體統而犧牲底層利益的橋段,但最終造成失敗的,也恰恰是不斷被犧牲後的底層最終對政權本身失去了信心。也就是所謂的堡壘從內部破裂了。這一點翻譯官看的最清,因為他是奴隸出身,是危機中第一個被犧牲的人,
另一點有意思的是,作為更強一方的統治者的皇太極,在某些方面反而能理解韓方主要是韓王,比如不打擾韓方向大明的獻祭朝拜(將軍要開炮,因為他是將軍,皇太極阻止 因為他此時是王,在某些層面和明朝的皇帝 韓國的王 是一個階層,此時不打斷,因為之後韓王要朝拜獻祭的對象就是他。),稱對方的不投降實際上是自己的失德。乃至最終的戰略目的也不是要消滅韓方,而是要逼迫對方承認自己的地位,要對方納降書歸順表,建立主屬關係。從而在法理上能更名正言順的接收明朝的遺產,建立自己的政權。
演員上也多說一句,綿社長真的是能文能武,李秉憲雖然一直想轉型走正劇路線。但是總感覺差點意思。包括最新的南山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