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漢山城》一些碎碎念(4.5)

2020-10-26 青旗

這是一部很特殊的片子,其特殊簡言之:只有韓國這種自己小國寡民,但是處於多個大國交鋒第一線的國家,其大眾才會產生對這種題材文藝作品的需求。危機感使得他們不停的再反思歷史上相似的危機點。其它國家有沒有這種歷史時刻,有,但是沒有市場,沒有需求。這和品位高下沒有關係,完全是不同國家不同的現實條件在文藝作品需求上的不同反應。 我其實是很想看白登之圍 汴京之圍 崖山之躍的,但是估計這輩子都在國內銀幕上看不到,倒不是說禁了不讓拍,而是現如今拍這種題材在國內完全是費力不討好,賣不出去還容易被批被罵。但是這種題材又是極容易出 好戲 的,所以只能看別人娶媳婦幹過癮了。 這個片子最精彩的地方在於,鷹派鴿派的鬥爭不是權力鬥爭,而是路線鬥爭,一個要站著死,一個要跪著活,但這兩個截然相反的手段所通向或者說試圖通向的目標都是一樣的,即維持現政權的合法統治,維持儒家的合法統治。 他們的堅持是沒有通常意義上的私利的,不求利 不求權 不求名,甚至為了「江山社稷」的延續可以身死 可以背上千古罵名。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個體為了拯救團體而做出的毫無保留的犧牲,是對儒家文化狂熱信仰的一種體現。

唯一的區別就是一個願意變,一個不願意。

後者認為敵人是野獸,人,尤其是人的統治者——王,怎麼能夠向野獸低頭呢?

哪怕打不過,也要打。死也要站直了,死的像個人。不能靠向野獸乞求而苟活。

而後者則認為打的贏要打,打不贏要跑,跑不了求也是可以接受的。雖然過程很痛苦,結果更痛苦,但是為了政權的延續為了儒家統治的延續,這些痛苦都是值得忍受的。當然忍受過後的變革也是必須的。這也是為何鴿派會在最後說出如果不想再發生這種事,變是肯定的,而且我們這些舊人是肯定要被淘汰的。

這兩種道路是很難分出高低對錯的。所以導演也採用了完全中立的觀點,並沒有在兩個角色身上有偏重,負面形象則加在了搖擺不定的騎牆派身上,這些騎牆派對所謂的尊嚴 權威 階級高低看的最重,但是他們的行為不僅沒有幫助他們穩定階級,反而一步步加深了他們所在的統治階級的崩潰。豬隊友名副其實。 只有兩個主角像李中堂糊紙房子那樣,用命糊。

說句題外話,兩位主角,作為歷史人物看是值得欽佩的。但是作為家人 朋友 是真的有多遠要躲多遠。因為他們時刻可以為了信念犧牲自己,更不介意為了信念犧牲別人。 比如片頭帶路的老人,帶路時主角對他很尊重,有分歧時也很尊重的再三懇請他放棄當帶路黨,但被再三拒絕後就毫不留情的殺了老人。並且沒有什麼心理負擔(如果女孩不出現的話),因為在他看來老人已經違背了民族大義,死,不足為惜。

另外一點很有意思的是,全片第一次提出要打破階級高低分享資源的,是一位宦官。一位統治階層裡的最底層,被士大夫最為鄙視的幾個群體之一。整部影片這個角色也只有這一句臺詞,甚至只有這一個正面鏡頭。

當然隨即遭到大臣們的否定。理由正是 有損體統。

皇帝想了想,同意了。

片中也再三出現為了體統而犧牲底層利益的橋段,但最終造成失敗的,也恰恰是不斷被犧牲後的底層最終對政權本身失去了信心。也就是所謂的堡壘從內部破裂了。這一點翻譯官看的最清,因為他是奴隸出身,是危機中第一個被犧牲的人,

另一點有意思的是,作為更強一方的統治者的皇太極,在某些方面反而能理解韓方主要是韓王,比如不打擾韓方向大明的獻祭朝拜(將軍要開炮,因為他是將軍,皇太極阻止 因為他此時是王,在某些層面和明朝的皇帝 韓國的王 是一個階層,此時不打斷,因為之後韓王要朝拜獻祭的對象就是他。),稱對方的不投降實際上是自己的失德。乃至最終的戰略目的也不是要消滅韓方,而是要逼迫對方承認自己的地位,要對方納降書歸順表,建立主屬關係。從而在法理上能更名正言順的接收明朝的遺產,建立自己的政權。

演員上也多說一句,綿社長真的是能文能武,李秉憲雖然一直想轉型走正劇路線。但是總感覺差點意思。包括最新的南山部長。

相關焦點

  • 《南漢山城》南漢山城&工作:槍戰&動作片到「舌戰片」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一些令人耐人尋味的電影,今天就要談一下其中一部被人熱議的電影--《南漢山城》。《南韓山城》在韓網稱為「舌戰片」。儘管它並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後一部」舌戰片」,但卻讓韓國觀眾們重新重視起「語言的力量」以及 「臺詞的重要性」。顧名思義,「舌戰片」故事的主調不是靠刀光劍影,而是靠唇槍舌劍。
  • 電影《南漢山城》殺青 李炳憲金允石表感言
    4月27日,據CJ娛樂方面消息,電影《南漢山城》經歷5個月的艱苦拍攝,於23日在江原道平昌順利殺青。
  • 《南漢山城》兩個忠臣
    公元1636年(明崇禎9年、朝鮮仁祖14年),後金國汗皇太極稱帝,定都瀋陽。5月30日,八旗兵十萬攻明,十二月,皇太極率大軍進攻朝鮮。左翼入長山口取道昌城;皇太極親率右翼,從東京大路經鎮江進入朝鮮。十四日清軍大隊抵達安州,朝鮮國王逃到漢江南岸的南漢山城。二十九日皇太極南渡漢江,包圍了南漢山城。
  • 和比戰難——《南漢山城》
    電影《南漢山城》講述的就是1636——1637年的「丙子胡亂」,朝鮮君臣被困在南漢山城之內47天。面對四面被包圍,朝鮮君臣在「死社稷,還是降清」之間進行著艱難的選擇。 南漢山城之內,」主和派「和」斥和派「之間的矛盾是主線,也看出朝鮮當時內部黨爭矛盾的激烈。這部電影最被稱道的地方是它對歷史的態度。長久以來,我們的歷史教育有一個刻板的印象:主戰=愛國,主和=投降=賣國。
  • 《南漢山城》:位卑未敢忘憂國?
    故事的歷史背景並不複雜:明崇禎九年(1636),滿洲首領愛新覺羅·皇太極將國號由「大金」改為「大清」,並率軍入侵時為大明屬國的朝鮮。「滿萬不可敵」的八旗鐵騎以摧枯拉朽之勢將朝鮮王室趕到了南漢山城,仁祖李倧在此避難47日,最終喪節受辱,此為朝鮮歷史上的晦暗一頁。
  • 從電影《南漢山城》看「丙子胡亂」
    (當然現實題材的也很多佳作,譬如《黃海》)最近剛剛看完的《南漢山城》,則是把這股歷史片的潮流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反映得是1636年,皇太極稱帝後不久率領清朝軍隊攻打朝鮮的事件。這是清政權第二次攻打朝鮮,因爆發於丙子年,故而又被稱為「丙子胡亂」。2011年有一部電影《最終兵器:弓》也反映了這段歷史,注重於兩軍戰士之間的對戰(樸海日參演了這兩部電影)。
  • 《南漢山城》——歷史教會了我們什麼?
    《南漢山城》——歷史教會了我們什麼?雖然很少看韓國電影,但比較幸運的是,看過的每一部都可謂經典,印象很深刻的有拷問人性的喪屍片《釜山行》、質問政府的劇情片《計程車司機》…到這兒,《南漢山城》所演繹的是一部在歷史上為奇恥大辱的戰爭片——1636年丙子之役時朝鮮國王仁組及眾臣被清軍圍困在南漢山城四十七天的故事。
  • 《南漢山城》賽德克巴萊 與 南漢山城
    《南漢山城》給了另外一個出路。為了避免身死族滅的下場,選擇投降,三跪九叩,不得不承認,苟且偷生,也是需要勇氣的。拋棄所有的道德判斷和感情成分,投降,或者是反抗,這兩種策略,都隱藏在人類基因之中。人類基因能夠審時度勢,選A或B。這是智人得以一統江湖的重要原因了。如果不管不顧的一味反抗,智人是鬥不過老虎獅子的。很驕傲的大和民族,儘管神風特攻隊風行一時,後來到底也沒有選擇玉碎的戰略。
  • 《南漢山城》生之路
    生之路——觀《南漢山城》  《南漢山城》被譽為韓國2017年評分最高的電影,但它的知名度卻遠不如幾年前的同類歷史電影《鳴梁》。前一個星期我在尋找這部電影時發現,主流的網站都無法找到這部電影的片源,據我看的剪輯來推測,這極有可能是因為片中的主題是朝鮮反抗大清帝國的入侵之故。  我撇開敏感問題不談,就以朝鮮民族的角度,以這部電影本身的角度來淺談這部電影。
  • 《南漢山城》:秋風寶劍孤臣淚
    在這種情況下,看到黃東赫導演的新作《南漢山城》,突然就感嘆不已。不迴避敵人的強大,不醜化對手的面目,不吹噓自己有蓋世神功,冷靜呈現所有做過的努力和堅守,也敢於直面曾經屈膝下跪的恥辱,並且正視國家在「或戰或和」的痛苦抉擇中遭受的兩難處境。在那座漫天飛雪的南漢山城,朝鮮君臣度過了史上最寒冷的47天,最終開城投降。
  • 《南漢山城》一份歷史的厚重感
    看電影,總有一些是看完之後無論如何都會讓我在之後的幾天中時不時想起的,《南漢山城》就是這樣一部好片。雖然我對朝鮮歷史上這次事件並不了解,也對片中主要演員不甚了解,但是片子的前10分鐘就讓我對故事的大背景和主要演員的性格有了極大的認識。隻身獨闖敵營的青衣崔鳴吉,無情殺害協助渡河的漁夫金尚憲。兩人性格立即顯露出來,雖然此時還不知道二人的政治主張,但是針鋒相對之勢立即就在後面朝堂議事中顯露出來。
  • 韓國電影《南漢山城》所沒提到黑歷史
    ▲南漢山城舊照片,左上角可以清晰看到折線型城牆、以及城內外的包穀式地形(城牆沿著谷底周圍山頭修築,將山谷包圍、即為包穀式山城,為朝鮮古代常見山城模式)▲明末山城曲城或者說稜堡式要塞設計,注意圖中左、右上角和下圖南漢山城圓臺(山城西北角)以及東北角出城,對比結合第一副南漢山城城圖,朝鮮人可以說直接抄襲了中國山城城池圖裡的構型
  • 《南漢山城 》儒家思想的電影
    南漢山城 2017導演: 黃東赫編劇: 黃東赫 / 金薰主演: 李秉憲 / 金允石 / 樸海日 / 高修 / 樸熙順
  • 《南漢山城》反民族主義
    1、老人給金尚憲帶完路,拒絕了一起去南漢山城的美意,等清兵來了,他還要給清兵帶路。對老百姓來說,無論是朝鮮國王還是清兵都是一個意思,無非是換了一批人騎在他們腦袋上拉屎。並且往往自己人更壞,給朝鮮的王帶路,老人連一碗粥的賞賜都沒要到,清兵來了或許還會要好一點。對生存都成問題的老百姓,談大義和民族氣節什麼的是可笑的。
  • 《南漢山城》南漢山城——私利與公義的扭打
    之前就發現韓國的歷史片有獨到之處,尤其像之前的《鳴梁海戰》《思悼》等給人印象深刻,而《南漢山城》一出,感覺不僅是韓國歷史片的新高度,也是世界歷史片的新高度。電影難得之處在於直面歷史,我們很多觀眾一看韓國歷史片,尤其是涉及清王朝的,都會來句「我大清」,好像自己姓愛新覺羅、鈕鈷祿一樣。這樣,在心態上就輸了。
  • 《南漢山城》一部戰爭歷史片的選擇
    本片主要講述的是,在丙子之役中,朝鮮皇帝被清軍圍困在南漢山城47天中發生的故事。該片雖然是以戰爭為題材,但是並沒有製作出宏大的戰鬥場景,即使最為激烈的也只不過幾百人。因此震撼人心的畫面不是它的出彩之處。作為一部歷史劇,本片對丙子胡亂這一歷史事件的審視基本上是較為冷靜的,它在描繪主和派和主戰派的人物時,不吹不黑,沒有夾雜多少主觀的傾向,不扣帽子。
  • 韓國歷史片的新高度——《南漢山城》
    而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部電影也是今年最受矚目的一部歷史大作——《南漢山城》。但是這部歷史片為什麼說是韓國歷史片的新高度呢?因為這部戰爭片和一般戰爭電影不同講述的是一個戰敗的故事,講述的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 無愧高分的《南漢山城》:看韓國如何直面國難的屈辱
    比如,這部好評如潮的2017年新片《南漢山城》,改編自2007年著名的小說(據說在韓國屬於家喻戶曉型的作品)。其背景是1636年丙子之役,女真(大清)入侵朝鮮,朝鮮君臣被困在南漢山城47天內發生的故事..這幾乎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雖然部分人物最終結果跟歷史略有出入,但大部分內容和走向還是還原了史實)。
  • 借電影《南漢山城》,管窺皇太極徵明前穩定東北局面的一段歷史
    與此同時,境外也湧現了眾多反映清代歷史的優秀影視作品,如韓國在2011年出品的《最終武器:弓》和2017年出品的《南漢山城》,就是朝鮮李朝時期與當時清政權有關的歷史故事。公元1636年,清軍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對朝鮮發動了第二場戰爭(第一場戰爭發動於1627年),這段歷史在韓國史書中被稱為丙子胡亂(병자호란)。
  • 電影《南漢山城》:韓國正視歷史,再現被清軍徵服的歷史
    電影《南漢山城》便是講述清朝渡鴨綠江攻打朝鮮王朝,圍困南漢山城40餘日,逼其成為清朝的1637年1月至2月(丙子年十二月至丁丑年正月),清朝攻打《南漢山城》沒抬高主戰派鄙視蠻夷、奉明朝為正朔的豪情,沒貶低主和派保全蒼生社稷的忍辱,以理性的角度再現了那段為活下去而投誠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