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的一場分享會,作者竟然抱出泡菜罈,在罈子上簽名,這是什麼情況?
今天下午,成都著名詩人、美食作家石光華攜新書《我的川菜味道》,在九方購物中心文軒Books書城,為讀者朋友解讀他眼中的川菜文化。「四川人生活最講究審美,生活不一定要有聲有色,但一定要有滋有味。」他分享了每一道菜背後的趣味歷史文化,回鍋肉、擔擔麵、泡椒魚、麻婆豆腐……一場新書分享會,越聽越餓。活動進行到一半,石光華拿出幾個泡菜罈,現場教大家做最「資格」的泡菜。
石光華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少時愛詩,至今人寫老了,詩越寫越簡單。寫詩的人愛酒,總要一些下酒菜。於是,愛吃,做得幾個小菜,以待親朋好友。做了,吃了,忍不住要說上幾句,寫上幾段,久之成集。2004年,一本《我的川菜生活》悄然入市,長銷多年。13年過去,這本書成為川菜基礎讀物,很多人因為這本書,知道了川菜,愛上了川菜。終於,石光華再端出了一盤菜來,便是2017年出版的新書《我的川菜味道》。
石光華指著 《我的川菜味道》新書封面上的12個字:「清鮮為底,麻辣見長,重在味變。」他說,這是對川菜靈魂的高度概括。「這12個字來自川菜大師史正良,他說得極是,味道的變化才是川菜的靈魂」。
石光華說,他最喜歡《謝謝苦筍》這篇。因為苦味有一種獨特魅力,好的苦味,最後都是清甜。
現場,石光華和大家聊起川菜歷史文化,川菜源起已久,沉澱厚重。川菜作為中華飲食的代表菜系之一,有30多種基本味型,3000多個基本菜品,其中不乏竹蓀肝膏湯、芙蓉雞豆花這樣的清流。川菜味型和菜品之豐富,不應只用「辣乎乎、麻乎乎、油乎乎、黑乎乎、馬馬虎虎」這樣的「五乎上將」來概括。然當下各路食客對川菜文化的認識幾乎千篇一律,臉譜化的解讀已濫觴。活動現場,石光華為川菜溯本清源,闡清了當下大眾對川菜的種種誤解,解讀了他眼中的四川家常飲食傳統,更分享了不少江湖上幾近失傳、獨特又平凡的川菜秘方。
現場的主婦們都紛紛請教: 「芹菜炒牛肉絲如何炒好吃?」「魚怎麼做才能嫩?」石光華耐性分享一次在詩人何小竹家中炒肉絲的經歷。他說這些慢慢聊。
初入12月,已是一家人圍爐烹茶的季節,也是起泡菜罈子的好時節。石光華拿出泡菜罈,跟讀者分享了他的秘方泡菜做法。他說要用石罈子,老鹽水,泡出美味泡菜。「第一,放糖最好放甘蔗,其次才是冰糖、麥芽糖。第二要放檸檬。」泡菜裡面倒雪碧,加新鮮筍這是大家萬萬沒想到的。活動結束,石光華在泡菜罈上簽名,參加的讀者還從現場抱一罈子泡菜回家。
今天,知名美食評論人楊航也來到活動現場,與石光華一起聊食材、講烹飪、講態度,分享他們飲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陳謀
編輯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