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看一個公考題。有些地方也考過類似的語文中考題喲!
幹支紀年是中國古代曆法的一大發明。2009年1月26日我國進入農曆己丑年,也即進入了牛年。有位先生與新中國是同齡人,他的生肖應是 [ ]
A、鼠或牛 B、牛或虎 C、虎或馬 D、上述說法都不對
正確答案是? A 。這個考題,就涉及中國古代曆法知識。如果你認真讀本文,這個題便會迎刃而解。
中國曆法,是我國古代先民自創的各種曆法。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曆法的出現對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01紀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這種紀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戰國時代。如《左傳.曹劌論戰》:「十年春,齊師伐我。」,「十年」指魯莊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
小測試:《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十六年」指哪一年?
答案:趙惠文王即位第十六年。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範仲淹《嶽陽樓記》開頭一句:「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慶曆,宋仁宗趙禎的年號。慶曆四年,指公元1044年。文章結尾:「時六年九月十五日。」指的是哪一年呢?很顯然,「時六年」指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
小測試:《續世說新語》中一文《劉仁軌諫唐太宗校獵》:「貞觀十四年,太宗將幸同州校獵。」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貞觀元年是公元627年,貞觀十四年是哪一年?
答案:貞觀元年是公元627年,貞觀十四年指公元640年。
3. 幹支紀年法。幹支就字面意義來說,相當於樹幹和枝葉。我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幹相連叫天幹,地和支相連叫地支。天幹+地支=幹支。我國古人用六十對幹支來表示年月日時的序號,周而復始,不斷循環,這就是幹支紀年法。
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小測試:請列舉幾個用幹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
答案:「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小測試:甲午戰爭發生在1894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以幹支紀年是( )。
A. 乙亥年 B. 庚子年 C. 辛丑年 D. 壬寅年
答案:B
4. 年號幹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幹支列後。如人教版八下課文《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嘉宗朱由校的年號,「壬戌」是幹支紀年。
測試題:清代袁枚《祭妹文》:「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於上元之羊山。」寫出此句中的年號和幹支紀年。
答案:「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的年號,「丁亥」是幹支紀年。「乾隆丁亥冬」指乾隆三十二年冬。
5.公元紀年。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公元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公元1949年。
02紀月法
1.序數紀月法。即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歲首的一月也叫正月。如唐朝李嶠的詩歌《風》:「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詩中的「二月」就指早春二月。又如《採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同樣指陰曆(農曆)三月、四月。
測試題:杜甫《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三月」指什麼?
答案:「三月」指什麼?一般有兩種解讀。解讀一:春天的三月,因前文有「城春草木深」之語;解讀二:虛指,表示時間長,是「多」的意思,不確指三個月。指戰火已經持續多時。
2. 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一年十二個月和天上的十二辰聯繫起來,由東向西配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依序稱為建子月,建丑月,建寅月等。按夏曆,將北鬥星的鬥柄指向寅的叫正月,稱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以下各月依次類推。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曆十一月。
小測試:庾信《哀江南賦》:「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請依據地支紀月法,推算出「建亥」指農曆幾月?
答案:「建亥」即農曆十月。
小測試:陰曆以十一月為子月,十二月為丑月。請依次寫出其它月份。
答案:一月為建寅月,二月為建卯月,三月為建辰月,四月為建巳月,五月為建午月,六月為建未月,7月為建申月,8月為建酉月,九月為建戌月,十月為建亥月。
3. 時節紀月法。一年分四季,每季中的三個月,按孟仲季的順序依次排列。如春季依次稱為:孟春(農曆一月)、仲春(農曆二月)、季春(農曆三月);如陶淵明《擬古詩九首》「仲春遘時雨」,「仲春」指農曆二月。
小測試:《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孟冬」指農曆幾月?
答案:「孟冬」指農曆十月。
小測試:峻青的散文《海濱仲夏夜》,「仲夏」指農曆幾月?
答案:「仲夏」指農曆5月。
03紀日法
1.幹支紀日法。用幹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來記錄日序,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六十天為一周,循環記錄。如《左傳.崤之戰》:「夏四月辛巳,敗秦軍於餚。」「四月辛巳」指農曆四月十三日。古人還單用天幹或地支來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禮記.檀弓》「子卯不樂」,「子卯」,代指惡日或忌日。
小測試:清朝姚鼐《登泰山記》:「是月丁未」,指哪一天?
答案:指這個月的二十八日。(是:這;是月:這個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2.月相紀日法。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如:朔(農曆每月初一)、晦(農曆每月最後一天)、胐(農曆每月初三)、望(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既望(望後的第一天)。如清朝袁枚《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望日」,陰曆每月十五,日月相對,月亮圓滿,所以稱為「望日」。
測試題:南宋周密《觀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既望」指哪一天?
答案:「既望」指農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既:已經。既望,已經過了農曆十五,那就是農曆十六日。)
3.幹支月相兼用法。幹支置前,月相列後。如《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戊申」就是幹支,「晦」就是月相。
中國古代曆法知識,內容十分豐富,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等多個科學領域。這一寶貴傳統文化,作為國人務必珍惜並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