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矮小如孩童,張果老、葉法善瞧不起,和他鬥法,結果輸得很慘

2020-12-23 騰訊網

唐朝玄宗時期,有兩位著名的道人,一個是張果,一個是葉法善,這兩位都是仙級人物,道法高深,特別是張果,後人稱為張果老,將其列為「八仙」之一。除了張果老和葉法善,唐玄宗時期還有一位仙級道人,這位長得矮小如孩童,張果老、葉法善瞧不起他,和他鬥法,結果輸得很慘,張、葉都不知怎麼輸的。

張果和葉法善早已被唐玄宗召進宮中,授予官職。羅公遠早對張果和葉法善有耳聞,唐玄宗知道有羅公遠之後,也召他入宮,他便急忙入朝,想藉此機會認識一下張果和葉法善。羅公元入朝時,唐玄宗正在慶雲亭上看張果和葉法善下棋。見羅公遠個子矮小,跟小孩似的,就打心眼裡瞧不起,還一齊嘲笑:「八尺之童,有什麼見識,也敢稱異人?」

唐玄宗給羅公遠介紹張果和葉法善,問可知二位大名。張果笑著說:「小輩並不認識我。」葉法善說:「哪有神仙中不認識張果先生的?」羅公遠說:「世上沒有不知禮節的仙人,二位如此倨傲,我不認識,也不遺憾。」張果說:「人說你是異人,想必有異術,我先以小術試試你。」說完,和葉法善各拿幾枚棋子在掌中,問羅公遠:「我二人手中各有幾枚棋子?」

羅公遠輕輕一笑,說:「一枚也沒有。」二人哈哈大笑,張開手一看,頓時驚呆了,掌中果然一枚棋子都沒了。羅公遠從袖中伸出雙手,說:「棋子在這裡。」一張手,掌心裡全是棋子。張果和葉法善認輸了,但卻不知道怎麼輸的,棋子怎麼會跑到羅公遠手中。他們趕緊向羅公遠施禮謝罪,唐玄宗當即賜羅公遠宅第、冠禮包,贈號羅仙師。

相關焦點

  • 唐朝的活神仙:八仙之一的張果老跟他鬥法,都不知怎麼輸的
    唐玄宗時期,有一位活神仙,名叫羅公遠,八仙之一的張果老跟他鬥法,都不知怎麼輸的。羅公遠長得矮小,就跟個小孩似的。因為他長得其貌不揚,八仙之一的張果老開始瞧不起他。當時唐玄宗很尊重仙道,張果老和葉法善道術高深,就被唐玄宗召進宮當了官。
  • 此人道破天機而亡,張果老打他三拐杖,說聲「起來」,他又活了!
    清人版《隋唐演義》中有個故事,唐玄宗讓一個人道天機,他剛說完就死了,張果老打他三拐杖,說聲「起來」,他又活了。這個故事也是想說明,天機不可洩漏的道理。 唐玄宗晚年時追求仙道,他請來兩位神人,這兩個自稱成仙了,一個叫張果,一個叫葉法善。唐玄宗給他們封了官,讓他們留在宮中。
  • 二十集電視連續劇《張果老傳奇》
    張果老在兩當鸑鷟山學道,因得神人送符本一卷,故學得「符籙最絕」,「天下鬼神盡被果老招將,神祗無有不伏驅使」。遇玄宗「皇帝聖明」,「稱崇道教」,「果老自兩當鸑鷟山適長安」,20集電視劇接連寫他十多個驅使神鬼、斬妖除怪的故事。
  • 八仙中的張果老,在歷史上真有其人嗎?
    文/林巖歷史上的張果老真名叫張果,是唐朝一個奇人,最初隱居在恆州條山(今屬山西垣曲東南),常常遊歷於太原汾水之間,時人傳說他精通長壽秘術。當地一些老年人聲稱小的時候就見過張果,自稱已經好幾百歲了。武則天相信張果真的死了,可是不久,有人在恆州的山上又發現了張果的行蹤。從此,人們把張果傳成了得道的神仙,名字後面綴上一個「老」字,表示敬重。
  •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張果老真有神通?值得我們傳頌嗎?
    而"八仙"中有一位叫張果老,在早期的電視劇中倒騎驢的老翁形象很得人心,坊間流傳關於他的"光榮事跡"也有不少。然而我們用現代的眼光來辯證地看待,所謂他的"事跡",就有些可圈可點了。據歷史記載武則天曾慕名邀請張果,他卻沒有去,自己倒在一座廟前裝死,又趕上盛夏時節,很快身體上便爬出了許多蟲子,等到朝廷的使者到來,發現很多蟲子就以為是人已經死了,屍體腐爛所生的蛆蟲,只好回去復命。使者走後,他馬上活了過來,這一下子讓他的「名聲大噪」。這個情況如果放到現代,隨身攜帶一些蟲卵,憑藉夏季的高溫和身體的溼度,讓蟲卵孵化稱幼蟲是很容易辦到的。
  • 瘋評八仙(十一)張果老是八仙中正史留名者,名列盛唐三大道士
    而且他的那些神話傳說不僅在小說、戲劇、道教故事中流傳,更是在兩唐書和唐明皇實錄中有所記錄。因此從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角度看,張果老才是八仙中輩分最大的,成名也最早的。他在正史典籍中留下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在盛唐時代道教興盛的場景。
  • 農曆十月初十張果老仙師聖誕,張果老的法器是什麼?為何倒騎驢
    張果老仙師是中國古代赫赫有名的八仙之一,在中國民間有廣泛影響。張果老仙師(張果),他姓張名果,號通玄先生,受武則天和玄宗徵召,御賜邢州五峰山(今邢臺張果老山)。張果老仙師其神異事情多多 ,為八仙中最年長者。張果老仙師,確有其人,儘管他自己隱去出身、年歲和籍貫,而其得長壽胎息之法,時人有目共睹,況史不絕書。
  • 八仙中倒騎驢的神仙——張果老
    你看人一旦做了神仙,難免會意氣風發,走路都和別人不一樣。你看,八仙裡頭有七個是往前看的,唯獨一個是往後看,誰呢?就是今天咱們要講的張果老。說他張果老為什麼往後看呢?就一點,倒騎驢。驢腦袋衝前面,他拎著腦袋往後看,當年成仙的時候就是倒騎驢的樣子。而且這驢到後來弄得很神奇,怎麼神奇,沒事兒的時候,把它折成紙揣兜兒裡頭。
  • 以張果老為首的盛唐四大「神仙」,中秋讓皇帝登月,其實是現代這種...
    葉法善 張果隱居在中條山,時人都說他已經得道成仙,他自稱已經數百歲。據傳唐太宗、高宗都曾派人請他入宮,但都找不到他的蹤跡。武則天派人找到他,他卻在半路上突然倒地「死去」,連屍體都開始腐爛。直到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聽人報告說張果老沒有死,便派使臣去請。使臣見張果齒落髮白,不像得道高人,看不起他。張果老見狀,氣絕身死,使臣趕緊焚香相求,張果這才甦醒過來,卻不肯進宮。唐玄宗聽說後,認為使臣辦事不中用,又命中書舍人徐嶠帶璽書相請。張果進宮,唐玄宗問他:「先生已經得道,為什麼會發衰齒脫?」
  • 原來張果老的有這樣的三大愛好
    張果老是八仙之一,傳說中他是因為偷喝了人參湯才成的仙,成仙之前也是凡人,那麼是凡人就有愛好。張果老就有三大愛好,而在成仙之後,他的三大愛好仍然保留著。那這三大愛好到底是什麼呢?張果老一、愛唱。有人可能疑問張果老還會唱?的確是!
  • 葉法善:養生武義的不二代言人
    黃大仙和葉法善都是婺州故地聲名遠播的道仙,但黃大仙形象塑造更多來自民間傳說和百姓意願,而葉法善是鐵板釘釘的歷史人物。在唐朝,葉法善與張果老、羅公遠、金剛三藏等仙師齊名,因有對李家王朝50多年的御醫養生和輔佐貢獻,先後官拜鴻臚卿,封越國公,授金紫光祿大夫,贈越州都督,俸祿從一品。
  • 古人修煉傳說系列之五:張果老(上)張果老的法術
    這時恰巧張果老趕著毛驢從東方訪友歸來,風塵僕僕、飢餓交加,乾渴難忍,同時也辛勞疲憊不堪。老遠就聞得女山寺內異香四溢,撲鼻而來,沁人心脾,令人迷醉。他遂加快腳步進入寺內,見四下無人,即刻鑽入夥房,揭開鍋一看:呀,粉嫩粉嫩的一顆何首烏已經煮熟,象新生的嬰兒安詳地熟睡在那兒,可愛之極。饞得張果老垂涎三尺,他也顧不了許多,下手撈上來分割撕扯就吃,片刻之間就把整個何首烏根三下五除二給報銷了。
  • 神話故事——八仙第三的張果老
    以後他以「年老多病」為由,又回到中條山去。張果老雲遊四方,敲打著漁鼓簡扳(竹子做的一種說唱用具),在中國民間傳唱道情,勸化世人。於是,人們便將張果老說成唱道情的祖師爺了。所謂道情,源於唐代的道曲,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出世恩想。明清流傳甚廣。題材也更廣泛,在各地同民間歌謠結合而發展成多種曲藝如陝北道情、義烏道情、湖北漁鼓、山東漁鼓、四川竹琴等。
  •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張果老
    八仙中以奇特形象出場的張果老,來頭與出處皆是迷。他只為回首望萬事,倒騎毛驢遊走江湖,喜怒哀樂自在心。仙人給人的福分就是灑脫自如,不為塵世喧囂和瑣事煩惱所左右。放下則輕鬆,捨得則愉悅。人生路說長也短,說短也長,一切全在你自己身上、面前、心裡擱著,回望也能產生動力,可能就是張果老的魅力所在。
  • 鬼斧神工趙州橋,看柴王爺和張果老怎麼戲魯班!
    老百姓們的熱鬧場面,被遊仙張果老看見了,怎麼也不相信魯班能一夜之間造出這麼好、又這麼大的大石橋,除非他是故弄玄虛,搞的「豆腐渣」工程,恐怕用不了多久就會出現問題,槽害百姓。於是,他決定免費當一-回質檢員,對工程質量進行承重測試。正好,遇上柴王爺推車過來,張果老就跟他說了自己的想法兒,不想這柴王爺也是為這個來的。當即他二人準備妥當,找到魯班說:「你造這橋結實不?」
  • 沒想到八仙裡倒騎驢的張果老,家鄉是在山西長治漳澤湖畔
    可見張祖村是張果老故裡的說法由來已久。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一代代的張祖村村民為什麼願意把他認成是同鄉呢?張果老,姓張名果,號通玄先生,由於他年紀很大,所以人們在他的名字上加一個「老」字,以示尊敬。在傳說中,他有兩個鮮明的特點為人們所熟知,一是壽命長,歲數大;二是倒騎毛驢。
  • 這是一個關於張果老的故事,你知道他為什麼倒騎驢嗎?
    張果老是我國古代神話中非常著名的一個神仙,他是八仙之一,八仙可以理解為一個神仙組合,他們分別是:呂洞賓、藍採和、鐵拐李、張果老、鍾漢離、韓湘子、曹國舅、何仙姑,我國還有一個諺語就是說的這八個神仙,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 「張果老」確有其人,他為什麼要倒騎驢呢,竟然是心理害怕
    張果老是八仙中的最老的一個,所以人們才尊稱他「張果老」。史書記載,當時卻有這麼一個人。唐代的時候居住在恆州中條山,自稱是堯時代的人,有長生不老的法術。唐太宗,唐高宗都要見他,被他拒絕了。後來武則天也要招見他,見他不從就派人來找,張果老就在廟前裝死,當時是盛夏,沒過久,看見的人都說張果老的身體都腐爛發臭了,武則天只好作罷。
  • 戲談八仙之張果老
    張果老以紙驢渡海的。據《東遊記傳》,八仙過海時,呂洞賓倡議,謂不得乘雲而過,須各以物投水,乘所投之物而過。於是,鐵拐李投杖水中,自立其上,乘風逐浪而渡;韓湘子以花籃投水中而渡;呂洞賓以簫管投水中而渡;藍採和以拍版投水中而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