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近日,中南大學發現生物鐘調節新機制!
罕見病致病基因可調控生物鐘
據中南大學官網,中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遺傳學研究中心李家大課題組在國際權威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IF: 11.50)在線發表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小胖威利症候群致病基因NDN在生物節律調控中的作用。
圖片來源:中南大學官網
公開資料顯示,小胖威利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疾病,該罕見病嬰幼兒時期即可發病,新生兒及嬰兒期的主要症狀為肌張力低下、餵養困難、四肢活動力差、生長緩慢、嗜睡、睡眠窒息等。
圖片來源:中南大學官網
他強調,此次研究成果可以促進人們進一步了解小胖威利症候群睡眠節律紊亂的基礎,為其提供了一個潛在的治療靶點。「課題組的研究揭示了小胖威利症候群致病基因Necdin對生物鐘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這個基因可以提高生物鐘核心調節蛋白BMAL1的穩定性,從而實現對生物鐘的調控。」李家大說。
李家大教授說,研究發現了一個普遍意義上的生物鐘調節新機制,課題組希望進一步利用這個機制,來研究可調節大多數人睡眠節律的方法。
什麼是生物鐘?
據瀟湘晨報,李家大教授表示,生物鐘是一個內源性的、周期為大約24小時的規律性生命現象。大部分人的節律接近24小時。有部分人晚睡晚起,通常稱之為貓頭鷹型,或者睡眠時相延遲症候群;還有一些人早睡早起,通常稱之為百靈鳥型,或者睡眠時相提前症候群。人們在規律作息下的「自然醒」,就是生物鐘控制的。
「但是有時候人們要熬夜,也能熬得住,說明生物鐘也有一定彈性,但是本身的節律在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比較小的」,李家大說。
偶爾破壞生物鐘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然而,很多人身上都有「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的習慣。李家大說,這樣長期對生物鐘的破壞會導致睡眠節律紊亂,增加腫瘤、糖尿病、肥胖、抑鬱症的患病風險,經常倒班、跨時區工作的人群,患病概率就大於常人。
如何改善睡眠問題?
儘管生物鐘是人的基因決定的生命現象,李家大認為,重要的是遵循一個正常且規律的作息時間,不要長期熬夜,並且保證良好的睡眠環境。
現代人難免遇到被迫進行不規律作息的情況,要降低破壞生物鐘帶來的患病風險,李家大給出了自己的建議:維持一個規律的作息時間,通常入睡時間為9至11點為宜;睡覺的時候,儘量屏蔽外面的噪音,房間儘量沒有燈光,「有研究表明,房間裡一個平板電腦的照明就可影響我們的節律」。
在不得不熬夜的情況下,提到「補覺」是否有效時,李家大給出了十分肯定的答案,他認為「補覺」是非常重要的,熬夜之後補充睡眠可以維持人體的穩態,且儘量在黑暗且安靜的環境睡覺,才能使身體儘快恢復。
談起課題組後續的研究計劃,李家大表示,將利用現有的小鼠模型,進一步研究小胖威利症候群患者情緒不穩定等病症的病理機制,同時,利用新發現生物鐘調節機制來開發節律調節藥物或者方法。
網友:真·熬夜黨福音!
你期待研究成果嗎?
中國青年報(ID:zqbcyol 編輯:羅伊璠)綜合中南大學官網、瀟湘晨報、網友評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