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明仁、德仁父子
文 | 楊津濤
按照日本方面公布的計劃,現任天皇明仁4月30日舉行退位儀式後,皇太子德仁緊接著於5月1日即位為新天皇。為示慶祝,日本全國將連續放假10天。
日本天皇現今的即位儀式,與以往相比,有什麼不同?
三件神器須世代相傳
在日本神話中,天照大神將八坂瓊曲玉、八咫鏡和草薙劍三件神器傳給子孫,作為他們世代統治日本的象徵。因此,新天皇即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繼承這三件神器。
日本天皇即位,原先和中國一樣,被稱為「踐祚」。天皇即位時,先要祭祀天神、神器,然後發布即位詔書,接受群臣拜賀。從日本典籍來看,這時的即位儀式上,天皇繼承的神器只有鏡和劍,不包括玉。有學者推測,玉是一件後來才被追加的神器。①
圖:日本皇室的三件神器(示意圖)
這個儀式至697年發生改變,當時的文武天皇在踐祚十幾天後,才發布即位詔書,導致踐祚和即位從此分離為兩個儀式。其中,踐祚儀式是事實上的繼承皇位,保證「萬世一系」的皇統不斷絕;即位儀式則是在法律上確認天皇身份。
踐祚儀式通常在老天皇駕崩、退位的當日或次日舉行,由近臣向新天皇呈上草薙劍和玉璽,故又稱「劍璽繼承儀式」。八咫鏡此時已被供奉起來,不再輕易示人。
除特殊情況外,天皇的即位儀式在踐祚後當年或次年舉行。相比於踐祚,即位儀式要盛大很多。首先,使者要到伊勢神宮、神武天皇陵等處,奉告新天皇即位;然後,新天皇身穿袞服,在太極殿舉行儀式,由近臣宣讀即位詔書,接受百官朝拜。
儀式後,新天皇在太極殿或紫宸殿前搭建「大嘗宮」,秘密舉行「大嘗祭」——除侍女外,連王公大臣都不能參與。祭禮中,新天皇向祖先天照大神進獻新谷製作的食物和酒,感謝神的賜予,然後品嘗這些食物和酒,表示與神「共食」。當晚,新天皇就寢於「大嘗宮」內的「真床追衾」,其寓意在於:
「包裹於這種神聖的覆衾中,意味著一種生命的斷絕。在此狀態中,祖宗靈即永久靈附體,天皇得以新生。」②
意即第二天醒來,新天皇獲得「新生」,實現「神人合一」,成為「現人神」。
圖:供奉八咫鏡的伊勢神宮
在日本文化中,大嘗祭至關重要,仲恭天皇因「承久之亂」的幹擾,沒能在即位後舉行大嘗祭,以至其被人視為「半帝」,而非真正的天皇。 ③
不可重現的盛大儀式
明治天皇即位後,將首都從京都遷往東京(原名江戶),但是大正天皇、昭和天皇即位時,還是從東京前往京都,遵循舊有禮節。
明治二十二年,即1889年,日本頒布憲法及《皇室典範》,使有關天皇繼承的問題實現法制化。《皇室典範》中有關「踐祚即位」的內容有三條:
第十條 天皇崩,皇嗣即踐祚,承祖宗之神器。
第十一條 即位之禮及大嘗祭於京都行之。
第十二條 踐祚之後,建元號,一世之間不再改,從明治元年之定製。④
1915年,皇太子嘉仁成為第一位按照《皇室典範》即位的天皇,是為大正天皇。他早年因腦部患病,即位後精神失常。從1921年起,皇太子裕仁即奉命攝政。因此,當裕仁在1926年12月25日凌晨踐祚時,他早已有多年的政務經驗。
1928年1月,裕仁開啟「祭祀之旅」,參加了數十場宗教活動。整整一年,有關新天皇登基的報導從未間斷,裕仁被刻意打造為明治天皇的化身。
11月10日,即位儀式在京都舉行。日本為向國內外炫耀國力,將儀式辦的極為隆重,出席儀式的2000多名官員、議員、軍人及他們的夫人,全部身穿傳統貴族服裝。⑤
圖:裕仁即位儀式中的一幕(視頻截圖)
11月14日,裕仁舉行「大嘗祭」,完成「神化」。隨後,裕仁連續多日舉辦慶祝宴會,並參拜伊勢神宮、神武天皇陵等處,於當月30日返回東京。
12月28日,裕仁在東京皇宮舉行「朝見儀式」,自首相以下,共計300多名官員出席。儀式上,裕仁發表登基敕語:
「朕賴皇祖皇宗之威靈,繼承萬世一系之皇位,總攬帝國統治之大權,以行踐祚之式,率由舊章、聿修先德,但求祖宗之遺緒不墜。」⑥
這個彰顯野心的敕語,似乎已在背離「昭和」二字的原意——「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圖:身穿袞服的裕仁
裕仁即位時,日本正處在明治維新後,國力最為強盛的時期,其整個即位儀式,從準備到完成,歷時整整兩年。這樣的即位盛典,未來再難重現。
民主政體下的天皇即位
二戰後,隨著「和平憲法」頒布,《皇室典範》也被修正。有關天皇即位的規定僅有一條:
「第二十四條 皇位繼承之時,舉行即位儀式。」⑦
這意味著,在「象徵天皇制」下,新天皇不必再大費周章地前往京都即位,一切儀式在東京即可完成。不過天皇即位時所用「高御座」,要從京都御所運往東京皇宮。
圖:天皇即位所用的「高御座」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駕崩,皇太子明仁按照新的《皇室典範》,繼承皇位。明仁處理的第一件公務,就是有關即位儀式的:
以國家儀式舉行繼承劍璽等禮儀;
以國家儀式舉行印位後朝見的禮儀;
暫時以現在的東宮御所為新天皇的寢宮,並稱為赤坂御所,等等。⑧
當天,明仁即在皇宮的「松之間」踐祚,在德仁、文仁等部分皇族的見證下,舉行「劍璽繼承儀式」。近侍依次將寶劍、神璽等放在明仁面前的白色臺案上,前後歷時只有4分鐘。
圖:明仁踐祚,繼承神器
明仁的即位儀式在11月12日舉行,參加者除內閣官員、兩院議員外,還有來自158個國家的首腦或代表,共2500多人,其中代表中國的是副總理吳學謙。
時任中國駐日大使的楊振亞,也受邀參加了儀式。他回憶,儀式上,
「明仁天皇首先致辭,表示要遵守日本國憲法,努力完成作為日本國和日本國民整體象徵的任務,並祝願國民幸福。接著,海部俊樹首相致賀辭,並面向天皇、皇后,舉雙手三呼『萬歲』,日本參加者均起立隨同歡呼,以示祝賀 。」⑨
不同於其父裕仁即位敕語中感激「皇祖皇宗之威靈」,明仁的致辭重申,即使是天皇,地位也在憲法之下,履行著憲法賦予的職責。
隨後,明仁也主持了大嘗祭。只是由於昭和天皇在戰後發表《人間宣言》,承認天皇也是普通人,而非人間的神,大嘗祭原有的象徵意義不復存在,變為一個簡單的祈福活動。
圖:明仁主持大嘗祭
德仁的即位儀式,可能比明仁更為簡略。5月1日當天,舉行「劍璽繼承儀式」,接受八坂瓊曲玉、草薙劍(使用複製品)和天皇玉璽,然後舉行即位儀式,接見首相等政府官員及國民代表。儀式結束後,德仁將首次作為天皇,對全國民眾發表談話。
按照日本傳統,德仁主持的大嘗祭將於11月舉行。目前日本政府已將大嘗祭定位為「官方的皇室活動」,其費用從皇室的公務活動費中扣除。⑩
即位儀式之後,日本的「平成時代」宣布結束,正式進入「令和時代」。
圖:明仁夫婦在退位儀式上
①蔣立峰:《日本天皇列傳》,東方出版社1991年,第195—198頁。
②王秀文:《「大嘗祭」的文化背景及其含義》,《日本學刊》1990年第3期。
③《日本歷史 1》,中央公論社1985年,第94頁,轉引自王秀文《天皇即位儀式及其內涵》,《外國問題研究》1990年第4期。
④黃琴唐點校:《日本六法全書》,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2頁。
⑤⑥(日)禰津正志:《天皇裕仁和他的時代》,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年,第38頁。
⑦姜建強:《大皇宮:日本天皇家史》,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68頁。
⑧(日)吉田伸彌:《日本新天皇》,春風文藝出版社1992年,第3頁。
⑨楊振亞:《憶明仁天皇即位盛典》,《世界知識》2002年第15期。
⑩王珊寧:《日本皇子不滿政府用國費辦儀式 被懟:你無權幹政》,人民日報海外網2018年11月30日。
關於巴黎聖母院和圓明園,有三件事必須說清楚
張獻忠具體是怎樣「屠蜀」的?
抵制皇權暴政的東林黨,是鮮見的歷史亮光
不要被「中醫是幾千年經驗的積累」所惑
「杯酒釋兵權」不可信,宋太祖也玩殘酷的權力遊戲
劉備與諸葛亮,是如何壓榨蜀國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