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學背景: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 5.2.1 平行線是在學生已基本了解的基礎上的進一
步學習,它是幾何的基礎知識,為平行線的性質、判定及應用的學習打下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此 重點: 本節教學的重點是平行線的畫法和表示法。 難點: 本節教學的難點是用推平行線的方法畫平行線
教育目標的確定應建立在學生的學習基礎上,而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應該包括:學習數學基礎知識;形成一定的數學能力.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知識技能目標:進一步認識平行線的概念;用符號表示平行線;會用兩
種方法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及其平行公理。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對平行線的進一步認識,再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來,
進一步體驗數學語言的優美與精練,培養數學的學習興趣。
情感態度目標: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和成功,培養與
他人交流的能力,增加合作交流的的意識。
二.教法學法:引導——類比法
1.採用創設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綜合運用探究式、啟發式等幾種方法進行教學.
2.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採用分層嘗試教學模式組織教學.
3.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直觀地展示平行線的定義要求、表示方法及其畫法,充分注意初一學生思維的特點,降低認知難度,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並在解決重點、難點方面能起到輔助作用.
三、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5 師生互動溫故知新10 小組合作拓展應用25 引導小結鞏固提高4 布置作業分層訓練1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5
出示一組有關平行線的圖片,看一看它們有什麼共同之處? 設計意圖: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家喻戶曉的電視廣告
為本堂課的引入,目的是抓住七年級學生情緒易變、起伏較大的心理特點,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學習當中,同時也增強了課堂學習的氣氛。
並由此引出平行線的定義。同時出兩道判斷題:
(1)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是平行線。
(2)在同一平面內,兩條不相交的線段是平行線。
設計意圖:平行線的內容在小學階段雖已有接觸,但是十分膚淺。本節
課則是平行線知識的螺旋上升。所以先直接給出平行線的概念,強調概念中三個關鍵詞語: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兩條直線.再通過舉反例來加深對平行線定義的理解。
師生互動溫故知新
找一找,教室裡面有平行線嗎?看誰觀察的最仔細!
設計意圖:
1、在學生所舉的實例中幾乎都是線段平行,教師先否定再強
調平行線的定義。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應用能力。讓學生充分經歷從客觀實際到幾何圖形的抽象過程。
平行線的表示:
我們通常用「//」表示平行,AB ∥ CD,讀作: 「AB 平行於 CD」 m ∥ n 讀作: 「 m平行於n 」 你會找平行線嗎?出示一個立方體,找出所有的平行線 設計意圖:1、再一次強調平行線的定義。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學會正確使用平行符號。
小組合作拓展應用
生活與數學:利用平行線來測量立定跳遠的成績
設計意圖:數學源於生活。通過學生的生活場景進行數學探究,允許學
生相互交流,使小組中的每個成員彼此都是學習的夥伴,他們通過學習交流,互相討論、溝通乃至思維碰撞、集思廣益、突破創新,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你會畫平行線嗎?
已知直線AB和直線外一點P,過點P畫一條直線和已知直線AB平行。 你能藉助三角尺和直尺畫出平行線嗎? 想一想
經過直線外一點P能畫幾條直線和已知直線AB平行呢?
結論:一般地,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 設計意圖:1、通過先前對立定跳遠測成績的探究,接著類比到通過畫垂
線來畫平行線,這樣比較自然,而且很容易得到平行公理. 2、對於用推平行線來畫平行線的方法,教師應注重規範的畫法,強調一放二靠三推四畫的四字要決。
引導小結鞏固提高 看誰回答得又對又快!
1、在同一個平面內, 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
在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是 .
2、找出圖中各對互相平行的直線。
3、同一平面內互不重合的三條直線的交點個數可能是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學好數學的唯一方法就是做數學。通過練習鞏固新知,應用
新知。讓學生主動去探究、交流,並獲得方法。允許學生互相討論、溝通乃至思維碰撞、集思廣益、突破創新,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布置作業分層訓練 暢所欲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請談一談體會和收穫。
2、利用所學的平行知識,設計一幅優美的圖案,並配上恰當的
說明詞。
設計意圖:
1、通過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結合教學目標,歸納出本節課的
知識要點、難點、重點, 讓學生在歸納中獲取知識,從而起到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鞏固,深化的作用。
2、通過分層次練習,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一定的收穫,體現新課程理念「使不同的人學到不同的數學」。
四、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說明:
1、關於教與學方法的選擇:
在設計中始終關注:如何精心組織活動,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探索、交流和創新。
2、關於評價:在活動中注重運用態勢、語言對學生進行即興評價,在評價表的設計中安排多維評價: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數學思維能力與發展水平、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設計力求自然、合理
從數學知識結構和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發,以完善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為目標,充分體現數學思維的合理性、自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