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經典之作。一經出版,就引發了轟動。這本書以法國畫家保羅·高更的經歷為原型,描述了一位證券經紀人查理斯的追夢之旅。
整本小說的篇幅不長,一共只有約20.7萬字。可簡單的故事背後卻藏著發人深省的人生真相。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說說。
01生活的可能性不會因為人年歲的增長而變少,思維才是實現夢想道路上最大的障礙。
有人說,《月亮與六便士》是一本夢想之書。
因為它讓人篤定,即使身處生活的瑣碎中,被滿地的六便士束縛時,我們仍然可以抬頭仰望月亮,並且踏著月光前行,奔向真正的心之所向。
就像書裡的主角查理斯。他事業有成,是個很成功的證券經紀人;他的家庭也很美滿,有溫柔體貼的妻子,也有一雙可愛的兒女。可以說,查理斯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人生贏家了。
但他卻覺得不對勁。夢想不斷在召喚他。他想畫畫,想繪出自己理想中的畫作。無數次糾結之後,查理斯做出了選擇。他掙脫了普遍意義上的美滿生活,離開了妻兒,奔向了充滿荊棘和未知的實現夢想之路。
他一路奔跑,很辛苦,也把自己弄得渾身是傷。可他很快樂,還在最後畫出了自己心中最想畫出的圖畫,最後守著自己的作品安然離去。
表面上看,他捨棄了安穩的生活,很傻。可實際上,一直以來,安穩的生活都只是一種平靜的表象。查理斯曾經用盡全力維持安穩的生活,卻無法忍受不能實現夢想的折磨。
既然二者不可兼得,查理斯就做了取捨。最後,他和之前的安穩做了剝離,再通過自己的努力,擁抱了自己的夢想,獲得了心靈真正的安穩,也活出了屬於自己的精彩。
查理斯用自己的經歷向我們證明,所謂成功,並不是要迎合旁人眼裡的標準,而是取決於自己對未來的需求是否有實現。
查理斯實現了,所以很快樂。
我們也可以反思,自己現在的生活,是在迎合別人眼裡的幸福,還是真正滿足了我們內心幸福的需求。
如果滿足了內心幸福的需求,那就可以繼續保持現在的生活狀態。而如果我們只是在迎合旁人眼裡幸福的標準,我們就需要做出改變。
比如,我們可以先確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想清楚之後,就去努力追逐。畢竟,生活的可能性不會因為人年歲的增長而減少,相反,只要你想,夢想就一直在,實現的方法你也可以抓住。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並不需要向查理斯一樣,完全從原本的生活中剝離。畢竟查理斯是小說裡的人物。而小說為了凸顯矛盾的激烈,可能對人物經歷的規劃也會相對激烈。
因此,當我們回到生活中的時候,我們不一定立馬去做出什麼巔峰生活方式的大事。反而可以從小事著手。想在畫畫上有所成就,就開始重拾畫筆,每天留出一個小時時間在畫畫上;想要在寫作上出一定的成績,就開始把寫作這件事情融入每天的生活中,每天寫一點點,循序漸進,慢慢提升。
說白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轉變思維,相信自己不用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浮沉,相反我們可以有夢想,我們也有能力去實現。之後,再從一件件小事入手,持之以恆地去慢慢滲透改變。等到將來某一天,我們突然回頭看時,會驚訝地發現,我們已經在這條名為夢想的道路上,走了很遠了。
02不要高估人性,不要濫用善良。
《月亮與六便士》中有一個角色讓人又愛又恨。他就是老好人戴爾克。
他會主動接濟貧寒的畫家們,也在查理斯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了查理斯很多的幫助,甚至在查理斯病倒的時候,主動把查理斯接到家裡照顧。
戴爾克的善良讓人覺得很珍貴,可遺憾的是,他的善良並沒有得到溫柔的回報。
被接濟的畫家們看不起他,只在缺錢的時候給戴爾克一個好臉色。查理斯就更過分了,即使他受到了幫助,也依然看不起戴爾克。
戴爾克明知這些,卻不在意。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對別人好。他以為這樣做,會在自己問心無愧的同時,得到別人的感動和認可。
可殊不知人性不可高估,人心不可直視。而善良用錯了地方,就會讓自己反受其害。
你看,戴爾克所幫非人。於是,他的善良被踐踏。在查理斯生病期間,戴爾克和妻子勃朗什一起照顧戴爾克。結果勃朗什愛上了查理斯,查理斯接受了。兩人準備在一起生活。所以,勃朗什向戴爾克提出了離婚。
戴爾克無比痛苦,查理斯卻無動於衷。甚至,在查理斯看來,戴爾克整個人都很可笑,自己也不會因為對不起戴爾克而感到絲毫的愧疚。
可以說,戴爾克付出的善意沒有得到半分溫柔的回饋,反而被無情踐踏。
是善良錯了嗎?當然不是。
那錯的是什麼呢?很簡單,錯的是戴爾克對善良的理解。
在我看來,善良不只是一方善意的施予。相反,善良更意味著一種循環。從施予者出發,到接收者,滋潤接收者的內心之後,這種善意並不會就此終止,反而會延綿開來,滋養雙方,也會繼續流動到其他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可戴爾克給出去的善意,卻一直都是單方面的。他給出,但查理斯並不領情,甚至覺得他傻。愛和善意並沒有在兩個人之間流動起來。因此,這樣的善意施予,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而戴爾克正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付出善意,卻並沒有因此得到善的回饋。結果戴爾克送走了妻子勃朗什,自己也離開了傷心地,抱著悲傷的心情回到家鄉。
03人生最好的狀態是花未全開,月未圓。
白巖松曾說:「人生最好的狀態是花未全開,月未圓。因為等到花全開了,月圓滿了,離敗就不遠了。」
這和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表達的內容不謀而合。你看查理斯,他對繪出一副完美的畫作這件事情非常執著。
因此,他先是為生活做減法,不計後果地捨棄了曾經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事業、家庭,而在追夢的路上,他也一路披荊斬棘,身體受盡折磨和痛苦,最後終於成功。
可也許真的是月滿則虧吧,實現夢想的那一刻到來之後,查理斯緊繃的神經鬆了,身體也受不住了,最後守著自己的畫作,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誠然,這對查理斯來說,是一個最好的結局了。他做到了最想做的,哪怕身體痛苦,可精神非常富足。他覺得值得。
可對一般人而言,生活並不能像查理斯一樣,銳減到只有夢想。除了夢想,我們還有生活。而如果一個人一味執著,為了夢想拼盡全力,生活也勢必會被忽略。
這讓我想到了幾年前,32歲的海歸女博士于娟曾經生命的盡頭寫下關於自己的生命日記。她說自己的人生原本被實現夢想,也就是通過努力工作,買好車好房,過上好日子,佔據了大部分的篇幅。
為此,她忽略家庭,減少了很多陪伴父母和孩子的時間;她忽略身體,長時間熬夜加班,給了自己太大的壓力……
為了夢想,她錯過了太多,最後身體垮了。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說:「到這一刻,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說白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一方面傾注太多精力之後,難免對其他部分的投入就會減少。
因此,夢想雖然重要。但我們也要懂得注意有度。堅定逐夢,卻也不要太過強求,以至於錯過身邊本來就擁有的珍貴。
白巖松也在一次直播中提到自己關於人生的見解。他指出,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反而,求完美是把自己推向絕境。
所以,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也別讓壓力把自己擠壓到沒有一絲縫隙。努力朝夢想奔跑可以,但也要給自己喘息的空間,也接受那些不完美的東西。
畢竟,人生最好的狀態是花未全開,月未圓。
有縫隙,有空間,有奔頭,有未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