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經典,給自己一方安靜的天地,大家好,我是安久。
教師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教師在社會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教育,更是一個關鍵問題。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重要作用。擁有弟子三千人的孔子,更是所有人的老師。在今天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就一起來讀讀孔子的一首詩,看看你能否讀懂。
孔子在道德、政治、歷史等方面,都有不容忽視的作用。但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教育方面,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被尊稱為「大成至聖先師」。更是提出了因材施教、學以致用等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們更為熟悉的可能是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論,其中的哲理值得我們學習。就如孔子寫作的這首詩一樣,對於生命的感嘆,需要細細感悟。
《曳杖歌》先秦·孔子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這首詩非常簡短,只有三句,短短15字,但是能夠真的讀懂的人可不多,這需要人生閱歷。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首詩到底講了什麼,為什麼叫「曳杖歌」?在《禮記·檀弓上》中有相關記載: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孔子這一天早早地就起床了,背著手,拖著手杖,悠閒地走到門口,開口吟唱了這首詩歌。
此詩的意思是:泰山快要崩塌了嗎?那我又該瞻仰什麼?房梁快要斷了嗎?那我又該住在哪兒?賢能的人快要逝去了嗎?那我又該效仿誰?
這樣看此詩很理解,畢竟很簡短,意思也很通俗。這是對於生命的無奈感嘆,是對於人生的無力。令人不容忽視的是,孔子作此詩後,便一病不起,在七天之後就離世了。這首詩就更令人好奇,到底在怎樣的情況下,孔子才能這麼準確地感受到生命的即將消失?
在《孔子家語·終記解》和《史記·孔子世家》等書中,都有關於這件事情的相關記載。我們可以知道一個大概的情況,孔子吟唱這首詩歌時已經有了一種預感,這個預感來源於自己的夢。這是一個不好的夢,因為孔子夢到自己正在被祭奠。這讓孔子感到了生命的危機,當時72歲的孔子早已身患病痛,他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世了。聖人孔子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也不免留戀人生,長歌當哭,孔子也只能無奈地面對即將終結的人生。這首詩情感真摯,比喻恰當,令讀者動容。但也不是人人都能讀懂,沒有經歷過人生的年輕人,是無法體會到那種悲劇感的。
而這首詩最令我印象深刻、有所感觸的地方,是我明白了孔子之所以為孔子,是因為他活著活得清醒;快去世時,也清楚明白,沒有糊塗地離開。這一點也是昭示世人的部分,這首詩,你讀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