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人的宿命,愛和友誼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將它撫平。——周國平
Would having faith do any harmPerhaps. I don't know. I don't know 34分鐘,寫盡純真、詩意與浪漫,它以一種不拘一格的方式,成為法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重要符號,更是藝術領域的一種精神象徵。
於1956年10月15日上映的《紅氣球》是法國著名導演艾爾伯特·拉摩裡斯(Albert Lamorisse)自編自導的一部奇幻短片,扮演主角的小男孩正是拉摩裡斯的兒子帕斯卡,這部影片的投資僅50萬法郎,短小樸素,無需巨星、不用大場面,甚至幾乎連臺詞都沒有,卻收穫了眾多極高的殊榮。
《紅氣球》(Le Ballon Rouge)於1956年,斬獲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最佳短片獎和路易德呂克獎。1957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項、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特別獎。2006年,侯孝賢導演了《紅氣球之旅》,意在向該片致敬。該片講述了在巴黎,一個男孩與一隻紅氣球的超現實之旅。《紅氣球》裡鮮豔調皮的紅氣球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二戰後百廢待興的巴黎。
一個有著柔軟金色頭髮的孤獨小男孩,在上學的路上撿到一隻漂泊在半空的紅氣球,小男孩從此有了一個快樂的玩伴。男孩牽著紅色的氣球,綿白的線被攥在手心,驕傲地如同攥住一個約定。
他將紅氣球高高舉起,在陰陰沉沉的天色下,飛快地跑過小巷,鞋子啪嗒啪嗒地敲在六十年代巴黎潮溼的石板路上。
小男孩帶著它上學、放學,穿越巴黎的大街小巷,紅氣球就像個淘氣又懂事的好朋友不離不棄主動跟隨在男孩身後,陪伴他,即使鬆手也不飛走。
紅氣球難以忽略的存在感,讓小男孩無法乘坐公交,他開始奔跑,鮮豔的紅色與沉悶的街道形成強烈反差,一路上人們不禁好奇地對這豔麗的顏色側目。
小男孩對氣球的喜愛,在成人眼中似乎不一樣,老師、家人,那些身邊親近的人都拒絕紅氣球。
當所有人以為紅氣球僅僅只是「氣球」的時候,導演拉摩裡斯調用了一個遠景的靜止鏡頭,單一背景的畫面中,紅氣球聚焦了觀眾的所有視線,被家人拒之窗外的紅氣球先是猶豫地飛向天空,隨後久久徘徊竟然又回到了窗前。
是的,紅氣球對男孩的愛惜產生了回應,它是一隻有靈性的氣球,它有自己的想法和好奇心。
你能為我的氣球撐傘嗎?小男孩牽著紅氣球,讓它在大人們的傘下躲雨,他把氣球小心地攏在傘下,在時不時的確認它沒有被淋溼之後繼續邁著近乎蹦躂的小步子,快速跟上大人們的大步調。
他一路小心翼翼的愛惜它。
紅氣球乖巧妙地躲避著老師和家長們的視線與捕捉,靜靜等待著小男孩的放學。而每段放學後的時光,都如此熠熠發光。
那是孤獨被愛撫慰之後的光芒吧。
霧靄中的巴黎,高聳逆光的建築給人以濃濃的困閉感.
在一個舊貨市場裡,小男孩停在一幅油畫前,注視著畫中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女孩,而紅氣球被一面穿衣鏡吸引,仔細打量著鏡中的自己,久久不願離去,仿佛在鏡子前顧影自憐。
他們在街道上相遇了小女孩和她的藍色氣球,相視一笑,依依不捨,太陽光灑在石板路上。
他們是彼此最親密的陪伴但又是那麼渴望同類。
紅氣球終究太引人注目,一群羨妒小男孩擁有紅氣球的頑童,伺機盜走紅氣球,小男孩雖然竭盡全力把它救了回來。
但他的失而復得觸怒了那群極具嫉妒之心的頑童,於是他們埋伏在大街小巷追搶紅氣球,男孩帶著氣球逃跑,穿越大街小巷一路狂奔,小男孩終究還是無路可走,紅氣球再次落入頑童手中。
在冰冷的巴黎街道,小男孩拼命往前跑,這一刻,像極了那些為了守護親人、朋友,守護心中的夢想而拼命往前奔跑的人。
頑童們相互爭搶拉扯著氣球,被綁住的紅氣球使勁後仰著,像一個被拉扯的殉道者。
他們把它當靶子,企圖用尖銳的石子、彈弓將它毀掉,被折磨得遍體鱗傷的紅氣球,在洩氣萎縮墜地的那一刻,仿佛扎破指尖時凝出的一滴血,撲入小男孩心口。
而它用最後一絲力氣掙扎,卻被不留情一腳踩爆踹扁,徹底斷了希望的念想。
他們殺死了一隻紅氣球。
夢逝,一個夢境黯然遠去的背影。
他們得意地犯錯,笑聲放肆尖利,吹口哨嘲弄一切孤獨的人,而成人無從指責。
小男孩怔怔地望著眼前爆裂乾癟的紅氣球,孤獨惆悵,而此刻,整個巴黎大街小巷的氣球都掙脫束縛,無數繽紛的氣球從街頭、窗口成群的卷過城市的上方,紛紛飛向孤獨的小男孩。
小男孩仰望著漫天的彩色氣球,此時嚴峻的天色驟然開朗,仿佛全世界的愛都在湧向他。
孤獨就像退去的潮水,漸行漸遠。
他緊緊抓攏所有的氣球,他堅信那些氣球就是紅氣球的化身,任由它們帶他越飛越高,自由的飛過巴黎上空,開啟一場浩大的夢想之旅.
不知多年以後,那個氣球、小男孩,以及最後悲傷又奇妙的結局,你是否還會記得?
每個人都有一個紅氣球,它可能是夢想,是感情,是信念,是任何一種執著。
希望你我牢牢捏住自己手中的「紅氣球」,至少不輕易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