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一部只有34分鐘,短小而清新的小電影《紅氣球》在法國上映。
著名導演,法國人艾爾伯特·拉摩裡斯,是這部電影的創造者。
雖然短小樸素,沒有巨星、不賣大場面,甚至連臺詞都幾乎沒有,這部電影卻收穫了許多極高的殊榮,如1957年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項、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特別獎、1956年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最佳短片獎和1956年路易德呂克獎。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部短片
影片講述了是以一個法國小男孩巴斯蒂安為主角,是一次充滿天真與童趣的「氣球傳奇」。
紅氣球仿佛是小男孩飼養的寵物,時時刻刻跟在他的身後,讓他每天單調的校園生活變得絢麗多彩。
然而,紅氣球卻被一群嫉妒巴斯蒂安的搗蛋鬼們搶走了,巴斯蒂安竭盡全力也無法阻止氣球破裂漏氣的事實。
正當他呆呆地望著乾癟的氣球不知所措時,整個巴黎的所有五顏六色的氣球紛紛飛向滿懷惆悵的巴斯蒂安。
他重新露出了燦爛的笑容,緊緊地抓著這麼多氣球,任憑它們把自己帶到空中,自由地在巴黎廣闊的天空中翱翔。
以上是影片的主要內容,故事簡單主題卻很是深刻,紅氣球是這個孤獨的小男孩唯一的朋友,但似乎更象徵著一種童心,這種天真的童心被周圍人嫉妒著排斥著打壓著。
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那份最想保護的純真的東西,可走著走著似乎卻發現都被磨滅了...令人開心的是導演並沒有傳達這種悲觀情緒,而在最後讓小男孩被全城的氣球帶到空中,不停的飛,自由的飛,單純的飛。
導演可能想告訴我們,我們其實也可以「飛」。
影片中最為吸引人的形象應該是學校中的老師,從剛開始看到氣球的疑惑好奇到後來被氣球耍的團團轉。一個看似嚴肅的形象用紅氣球的簡單襯託出他內在的複雜卑劣。
當然小男孩的主人公形象不可忽略,一個天真爛漫卻又很孤獨的孩子,當他與氣球玩捉迷藏的時候更加凸顯了他以往內心的空虛,其實他和其他孩子一樣渴望玩樂。
但他同時又是一個很無畏的孩子,當他和其他孩子爭搶氣球時,那種最淳樸的勇氣促使他帶著氣球奔跑在街頭巷尾。
我們似乎總在以那位老師的形象存在於世,壓抑著內心的美好,何時可以真正放肆一下,做個簡單的孩子?
該片作為一部三十多分鐘的短片對白幾乎沒有,但背景音樂卻得到了充分運用,片頭曲和片尾曲作為影片音樂的主旋律,以高音調傳達出一種飄浮感,與氣球的感覺很是搭配;
在老師被氣球跟在大街上的情節中,極具跳躍節奏感的音樂增加了喜劇效果;
在紅氣球被打破逐漸萎縮的過程中一切聲音都消失了,只有一個單純的長鏡頭記錄了這一過程,抓住了觀眾的眼球。
短片中不可忽略的當然是長鏡頭的運用,大量的長鏡頭語言增加了影片的真實性,甚至看著看著會去想:「這是不是一部紀錄片?」
但紅氣球的強大生命力又打斷了這種想法,在影片前半部分冷色調的背景下,紅氣球的紅色被充分突出,被壓抑的放肆更加引人注目。
後半部分隨著爭搶氣球的激烈,影片色調也越來越暖,在影片最後可以明顯對比出天空由灰暗變得清澈明亮。
導演在影片中的細節刻畫同樣不可忽略。在影片中有一段是小男孩帶著紅氣球去到了雜貨市場,小男孩因一副畫有小女孩畫駐足,不僅為接下來小女孩的出現作了鋪墊同時也烘託了小男孩內心對友情的渴望,同時小男孩身後的紅氣球對鏡子好奇起來。
紅氣球看著鏡子中的自己和男孩一樣形單影隻,更加加深了和男孩的關係。在紅氣球第一次被搶走時,在扔石頭打氣球的眾多孩子中有一個小男孩舉起彈弓暗示了紅氣球最終的命運...
有評價說小男孩被所有的氣球帶走後沒再多看一眼壞掉的紅氣球,有點可惜,我覺得不然,不看正代表了小男孩是個孩子,只是個孩子。
當他被眾多氣球帶入空中時我想到是,那個壞掉的氣球躺在平地上,望著天空中的男孩默默說到:「這是我能送給你的最後的禮物了,你喜歡嗎?」
我是新新,一個為電影而生的搬運工!
喜歡新新的朋友也可關注「新新說大片」,本人會陸續推薦更多精彩的電影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