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和角色觸及觀眾「痛點」

2021-01-08 人民網娛樂頻道

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和角色觸及觀眾「痛點」

▲賈靜雯與溫升豪在劇中飾演夫妻,兩人原本育有一兒一女,但兒子在無差別殺人事件中遇害,從此改變了這個家庭。

吳慷仁飾演為加害者辯護的律師,並希望幫助加害者的家人能夠走出生活陰影。

新版《倚天屠龍記》播出後,網友關注點從劇集漸漸外延,諸多討論裡不少人堅持賈靜雯版「趙敏」是歷年最美。可對賈靜雯來說,那畢竟是16年前的劇了,如何證明現在的自己演技依舊在線,需要新的作品。

眼下豆瓣評分高達9.3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她交出來的最新「演技證明」。在討論作品深刻立意的同時,賈靜雯變化也讓人驚喜。近年憑藉綜藝節目維持知名度、立起漂亮媽咪人設的她,在劇中複雜多面,工作場合她是下屬害怕的女魔頭,私生活也不怎麼樣:處理不好女兒還有丈夫的關係,一切「惡」循環從大兒子被人槍殺那天開始。

《我們與惡的距離》已播出4集,已經有人說出了「金鐘獎預訂」的評價,衝著賈靜雯這次表現,《倚天屠龍記》後十多年再拍臺劇就摘下「視後」榮譽並非不可能。

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陳慧

被故事吸引:受害者母親人設展開不同以往

《我們與惡的距離》2018年開始製作,拍攝期就備受關注,畢竟幕前幕後都是業內看好的明星。先說幕後,金牌編劇呂蒔媛上一部作品《誰先愛上他的》被譽為2018年影視圈「黑馬」。而幕前皆是觀眾緣跟演技都被認可的演員,男主角吳慷仁此前憑著高分作品《一把青》當了「金鐘視帝」,男二號溫升豪演過《敗犬女王》這樣的熱門劇,也多次提名金鐘獎提名。但最令人期待,還是賈靜雯15年來首度重返臺劇螢屏。

相比錄製真人秀的短平快製作周期,已是三女之母的賈靜雯為什麼願意花這麼多時間拍電視劇?她曾回應,稱看到劇本時就被故事深深吸引,心理大概跟劇裡律師王赦追問李曉明殺人動機時所說一樣:「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再遇到有人再做出類似你犯過的罪。」

《我們與惡的距離》眼下受到網友一致推崇,因為它跟一般刑事罪案劇的展開很是不一樣。

故事由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切入:大學生李曉明突然間在電影院裡開槍殺人,但與別的罪案劇不一樣的展開是,編劇並沒有帶著觀眾重新走一遍加害者的犯罪之路,而是將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為加害者辯護的律師等聯繫在一起,將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家庭教育等諸多社會議題拋上臺前,來試圖探討人性「善與惡」間的距離。

另一個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賈靜雯飾演的女主角宋喬安身上。一般故事展開裡,痛失愛子對女性的打擊是巨大的,崩潰無助是這類角色普遍讓人認同的地方。宋喬安很不一樣,她雖然是受害者家屬,是被殺男孩的媽媽,但前四集她大多以職場「無敵女魔頭」的模樣出現。

身為電視臺焦點節目的內容總裁,宋喬安對下屬嚴苛,有人就算在編輯臺破了羊水,沒聽到她說可以離開都不敢交接工作,聽她罵人明明沒有髒字卻很是戳心:「(說)對不起可以解決你腦袋的障礙嗎?」

身處高位意味著要有解決一切問題的能力。劇中幼兒園疑似劫持事件裡,所有人都找不到精神科專家出鏡回應,宋喬安用人情牌外加做一系列專題的辦法,說服了正好是精神科醫生的妹夫到電視臺做節目。有曾經做過新聞編導工作的網友在豆瓣留言稱,就衝著宋喬安跟下屬這些職場戲份,《我們與惡的距離》就足夠五星好評。

而在家人這裡,她不跋扈但也好不到哪去,「你就是個冰箱。」是老公劉昭國(溫升豪飾)對宋喬安的點評,在女兒眼裡她就是個渾身酒氣、說得出做不到的晦氣媽媽,氣極之時甚至說出了「你為什麼不跟哥哥一起死掉」的話。只有在沒人的深夜,這位職場女強人才會卸掉盔甲,用酒精麻醉自己,不至於喝到酩酊大醉,但透過賈靜雯麻木、空洞的眼神,能感知宋喬安內心最深處的絕望與悔恨。

在第四集末尾要不要清理已故兒子房間的爭執中,宋喬安與老公的爭執,才讓觀眾真正懂得這個人物。不收拾屋子、不踏進屋子,宋喬安才可以假裝一切如常,也可以暫時原諒自己當初為了接工作電話、又一時懶散喝完咖啡才回電影院,從而失去了保護兒子的機會。最後宋喬安終於崩潰大哭,觀眾也看哭了,有人直言「比悲傷更悲傷的是假裝沒那麼悲傷。」正是因為賈靜雯層層遞進的表演,為觀眾提供了靠近宋喬安的機會,是她幫大家剝掉了人物的一層層外衣。

窩在浴缸裡看劇本對臺詞

後半段應該還有演技爆發

《我們與惡的距離》已播完四集,面對編劇拋出的這個問題,每個主演和觀眾都會有深深思考。劇中律師王赦苦苦追尋李曉明殺人動機,剛開始並不被宋喬安理解,她大聲質問:「如果殺人犯和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受害者算什麼?」

考慮到故事源自真實案例,必須要提及的就是2016年發生在臺北市的「小燈泡」案。當年2月28日,年僅三歲的「小燈泡」妹妹在和媽媽街邊散步時,遭遇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的男子猛烈砍殺,最終不治身亡,社會震驚之餘網友紛紛請求將兇手立即處死。讓人意外的是,小燈泡母親的態度卻是,堅決不處死兇手。她向媒體表示:與其立即處死一個罪犯,不如好好了解這個人,是怎麼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接下來可以期待一下,宋喬安對待加害者的態度會否轉變,她能否跨越過去的苦痛,與自己與家人達成和解,重新投入新的生活,應該是劇集後半段賈靜雯演技的另一個爆發點。

對於這部新作,賈靜雯不敢掉以輕心,仔仔細細地揣摩人物言談舉止。有人覺得她的職場裝扮得體妝容精緻,跟《都挺好》的宋明玉差不多。面對網友疑問「就算事情過去了兩年,畢竟也是喪子的媽媽。怎麼會那麼漂亮?」賈靜雯有過解釋,她認為宋喬安是一個全副武裝自己的女人,不願意把悲傷外露,「怎麼可能素顏讓大家看到她的脆弱呢」。

這幾年真人秀看下來,大家都對賈靜雯的真實性格多少還是了解一些,她是愛講道理不愛發脾氣的漂亮媽媽,《媽媽是超人》裡就算咘咘、Bo妞幹了什麼「壞事」,她都沉得住氣耐心對待,在老公面前不會刻意撒嬌,卻不乏小女人一面。

《我們與惡的距離》出演內心死灰的冰山美人,對她來說確實是新鮮體驗,為此賈靜雯做了一番調整:「宋喬安失去孩子之後,開始封閉自己、埋首於工作療傷,對周遭人也十分冷漠,這跟我真實個性反差比較大,我是一個比較樂於關懷分享的人,所以一開始接到劇本花了一段時間去調適,最常窩在家裡廁所的浴缸裡看劇本對臺詞,因為那個密閉空間是屬於我自己的,讓我能夠快速的切換進入到把自己變得比較封閉的狀態。」(陳慧)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

相關焦點

  • 從《誰先愛上他的》到《我們與惡的距離》金鐘編劇呂蒔媛再創高分...
    延續HBO一貫劇情緊湊、高能情節的風格,《我們與惡的距離》筆觸真實社會案件,一開場就撕開生活中的遮羞布,把社會的黑暗剝開攤在眾人面前,希望能夠從根本上剖析惡性案件出現的原因。震撼真實的畫面和難得一見的題材,使得該劇一經播出,便迅速走紅引發熱議。《我們與惡的距離》由這場隨機殺人事件,延伸出行兇者、受害者、辯護律師等多個家庭間,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都太遠了
    2019年3月24日,由呂蒔媛編劇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註:以下簡稱《與惡》)首播,隨即引發收視熱潮,豆瓣評分高達9.5,騰訊視頻自6月24日上線至今已累積1.3億次播放量。《與惡》的故事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的社會熱點開始,繼而牽出了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律師、思覺失調症患者等各個群體複雜的處境與心態。《與惡》是編劇先行,這在臺灣影視界是一個特例。
  • 別處看戲 | 無法置身事外的劇場觀眾──故事工廠《我們與惡的距離》 劇場版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改編為話劇演出,運用劇場的論壇特性以探討社會議題。全劇通過手機投票方式在演出過程裡與觀眾互動,由觀眾決定劇情發展,恰恰呼應了現實社會中群眾面對「惡」時所拿捏的距離與態度。《我們與惡的距離》,應思悅阻止記者拍攝發病的應思聰,柯曉東攝影)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2019年春季創下收視佳績。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這是 HBO 和臺灣公視聯合推出的一部劇集,賈靜雯、金鐘視帝吳慷仁主演,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與惡》把人性中的善與惡,痛苦與矛盾撕開,由此觀測了「惡」的形成機制及其複雜性。足夠真實,也足夠殘忍。
  • 劇透|「垂死」的臺劇否極泰來《我們與惡的距離》成年度華語神劇
    反響空前 兩岸網絡點擊率突破1億《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一宗發生在幾年前的「無差別殺人案」為引子,講述痛失愛子的宋喬安(賈靜雯飾)和殺人兇手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吳慷仁飾)出於各自的目的,重新找尋案件真相,從而改變了更多人的命運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後簡稱《我們與惡》)的討論無處不在。 看這部劇時,想起那部曾經拿過奧斯卡小金人的電影《Crash》,故事以車禍事故為由頭,講的卻不是撞車,而是人與人、種族與種族之間衝撞。《我們與惡》也同樣通過一個極端事件,力求解構人性深處的善與惡。 正如尼採的那句: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在與黑夜鬥爭的時候,你也會被染黑。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前段時間發現網上可以看《我們與惡的距離》了,說起來當時還在考試周呢,還是決定花兩天時間看這部臺劇。看完後我在豆瓣給它評了十分。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無法用上帝的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一樁九死二十一傷的隨機殺人案牽連三個家庭的悲與痛,對這樁罪案的後果作出了冷靜而深刻的全景式描繪。這三個家庭分別是兇手李曉明的家庭、被兇手奪去兒子生命的新聞總監宋喬安的家庭以及兇手的辯護律師王赦的家庭。這部華語片在2019年3月24日上映,一共分為十集。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已經有9.5分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戳中華人痛點,真相永遠比想像中的慘烈
    2019年1月28日李勝利夜店被爆出亞洲最大「吸毒」、「迷奸」、「行賄」事件,事發地點距離我們1000多公裡……2019年3月15日紐西蘭發生嚴重槍擊事件,事發地點距離我們10000多公裡;2019年4月21日斯裡蘭卡先後發生9次爆炸,事發地點距離我們5000多公裡;然而這並不是我們與惡的真實距離。
  • 賈靜雯陳妤演《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成亮點網友痛批太惡毒!
    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昨播出第5、6集,第6集收視率1.84,總收視人口78萬人。收視最高點落在賈靜雯與溫升豪接受婚姻諮商後,兩人試著回到兒子當年被殺害的戲院現場,她淚崩大喊:「我過不去。」她分享心情:「我看播出時心情繼續崩潰,喬安最難過去的,是她的錐心之痛,無法形容。」
  • 《我們與惡的距離》:罪案背後的世相、人心和廢死爭議
    以往我們更多是在美劇中看到這樣的臺詞,卻鮮有華語電視劇觸及罪犯的人權議題。僅此一點,就使得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具備了獨特的價值。當然,這部豆瓣9.4分作品的價值不止於此。《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由一起隨機殺人案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的故事,這當中包括,因孩子罹難瀕臨破碎的受害者家庭,因兒子殺人而消極避世的加害者家庭,幫死刑犯辯護而受到輿論譴責的律師,同時,作為對照,還刻畫了一個搖搖欲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最先出場的是吳慷仁飾演的人權律師王赦。他不僅僅是「邪惡律師」、「人權悍將」,也是能讓人感到生存之重的現實中的人。
  • 我們與惡的距離該如何丈量?
    2019年,一部口碑爆棚、豆瓣評分高達9.4分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囊括了許多深刻的社會問題,反思了更為深刻的人性議題。這部劇以一場無差別殺人案為觸點,觸發了觀者對自身價值觀的重新考量,引發人們的思考:換個社會角色,要如何對待真相,如何面對過錯與傷害。
  •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4!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 (2019)導演: 林君陽編劇: 呂蒔媛主演: 賈靜雯
  • 《我們與惡的距離》:親屬的死亡教育
    實在沒劇看,發生去年的寶藏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居然落下了,於是又熬了幾個夜終於看完了~該劇是以「 無差別行兇 」 議題龐大卻沒有失焦,每部分都有條不紊地既牽動觀眾的心,又留有思考空間,當之無愧是年度不可不看的臺劇啊(還好我沒錯過!其實《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後引發的思考熱議角度有很多,不過陳女士我對劇中的親人死亡議題更感興趣。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我們與善的距離一樣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一釐米,一米,一公裡?其實我相信多數人都沒辦法給出一個精確的可量化的公式。其實,仔細想了又想,筆者突然意識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善的距離是等長的。極惡與極善王涉被噴糞的這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即便劇情彼時尚未展開,但是實際上,我們知道,這一定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情,因此,召喚來民眾最憤怒的聲討。
  • 電視劇篇|《我們與惡的距離》
    主演陣容還有金鐘影帝吳慷仁、溫升豪等人,絕對的大製作和豪華卡司。整部劇的故事圍繞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展開,由各方人物的登場牽扯出了幾個家庭的複雜糾葛和激烈的社會議題。這是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她沉溺於喪子之痛,情緒崩潰,疏離家人,在工作上劍走偏鋒,以惡制惡,完全沒有察覺到自己「病」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完整而真實的復刻了觀眾所在的現實社會
    最近,HBO與臺灣公視聯合推出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豆瓣上狂砍9.5分,成為權力的遊戲終季之外討論最多的劇集。作為一部的現實題材作品,它如此貪婪,將網絡暴力,精神疾病犯罪,醫患關係,法律程序正義,吃人血饅頭的失範媒體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吞入腹中,完整而真實的復刻了觀眾所在的現實社會,竟沒一絲陌生感。
  • 《我們與惡的距離》:偶像劇演員們演譯出的人性拷問
    近日,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溫升豪、周採詩、曾沛慈等參演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一季迎來了收官。這部在豆瓣中獲得了9.4分高分的電視劇講述了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的幾個家庭間的故事,充分展現了不同身份、不同立場下的人性本質,同時也是對所有人內心的一次拷問。值得一提的是,此劇的主要演員都是被大陸觀眾熟悉的臺灣偶像劇演員,他們在這部劇中的表演,讓觀眾有很強的代入感。
  • 現象級口碑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背後的故事,你了解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9.4超高分現象級口碑劇持續引爆社會熱議微博話題閱讀量3.5億次騰訊視頻播放量2.1億次《我們與惡的距離》著 者:呂蒔媛、公共電視 出 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官方授權,完整十集原創劇本×主創訪談×深度導讀賈靜雯等主演千字長文講述幕後故事,剖白表演體會內附百張精美劇照,隨時重溫名場面名臺詞名人推薦:我非常喜歡一個劇,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有一句臺詞很打動我,他說「看見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見的才要去相信
  • 看薦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十月六日的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上,《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組收穫了6項大獎。從戲劇節目獎,戲劇節目編劇獎到豆瓣9.4的高分再到各個網絡平臺上的如潮好評,這部劇打破了近年來國產劇涉及深刻題材便會「高開低走「」的魔咒,在收視一路走高的同時也收穫了口碑。算著日子2019年也快要結束了,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這部「2019年度臺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