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文/記者 譚心怡 圖/記者 林銘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帶領團隊7天完成廈門市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PCR實驗室改造,5天完成32間負壓病房改造,平均每天休息時間5小時——在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背後,是林錦清作為廈門中恆信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一名施工員的堅守與付出,更承載著一名廈門勞動者看似平凡實則不平凡的使命與責任。
【人物名片】
林錦清
廈門中恆信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施工員,曾榮獲2019年度廈門市勞動模範。
林錦清。(速寫/黃嶸)
心聲>>
面對疫情,我雖不能像醫護人員一樣奮戰在抗疫第一線,但能夠利用我所學的專業知識為醫護人員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工作環境,防止交叉感染,為廈門抗疫盡綿薄之力,作為一名工程建設者,我深感榮幸。
▲林錦清(左)和同事討論施工圖。
涉疫改造重任在肩像一個不停轉的陀螺
「由於新冠疫情不斷升級,公司承接了醫院用於開展核酸檢測的PCR實驗室改造項目,困難當前,我們要立即投入這場防控阻擊戰。」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寧德老家過年的林錦清接到了一通來自公司的緊急召回電話。
接到命令後,隔天一早,林錦清就火速駕車回廈。當天下午3點不到,連家都沒回,戴著安全帽的林錦清就出現在了施工現場,帶領工人們開始了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改造任務。
「擼起袖子加油幹」,這是林錦清和他的施工班組在PCR實驗室改造項目施工中的生動寫照。時值春節,天寒地凍,而施工現場在林錦清的指揮之下,卻是一幅熱火朝天的景象——這是絕不能輸的一仗!
就在PCR實驗室改造項目進行到第三天時,林錦清又接到了公司的新任務:用7天時間改造32間負壓病房。原來,為加強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應對能力,廈大附屬第一醫院決定將杏林分院一號樓的九層、十層普通肺科病房改造為用於病患隔離集中診療的負壓傳染病房。
常規需耗時兩個月才可能完成的改造工程,現在只給了7天的工期,又時值春節假期。面對這樣的特殊情況,公司緊急動員並召集泉州、漳州等地區共計100多名工人回廈開始準備現場施工。
「正常是按照工序一步一步完成,但當時考慮到時間緊迫,我們便商量將所有工序摻雜在一起,多點開花,交叉施工。」林錦清說,為了順利完成改造,工地上採用了24小時「不打烊」的輪班制。每天早晨7點40分,早班工人們到達工地時,林錦清就已經早早來到工地開始現場勘查情況。而到了晚班工人替崗時,他仍堅守在工地,最晚的一次甚至凌晨5點才回家。
搭腳手架、卸貨、搬運……項目上的活,只要他有空,他都會上去搭把手。作為現場施工的總負責人,林錦清就像是一個不停旋轉的陀螺,工地上哪裡需要他,他就在哪裡出現。「施工總是會遇上形形色色的問題,及時溝通並解決問題,對整個項目的推進尤其重要。」回憶起自己當時和工人們一起不分晝夜泡在工地上的情景,林錦清始終覺得這是他的職責所在。
重重困難悉數破解5天完成兩個月工程量
何為負壓病房?通過送風淨化裝置和排風淨化裝置,使得病房內的氣壓低於病房外的氣壓,這樣病房外的新鮮空氣可以流進病房,但病房內被患者汙染過的空氣卻不會洩漏出去。傳統病房改造成負壓病房,解決「負壓」問題是重中之重。
1月31日晚上,施工第一天,第一間負壓病房的改造就遇到了問題。「當時病房內的排、送風管道做好了,但檢測時負壓值卻怎麼也達不到要求。」林錦清皺起眉頭回憶道,從吃完晚飯後,他和技術部負責人不斷對房內的負壓值進行調試,六七個小時過去,直至凌晨,負壓數值依然沒有變化。
回家躺在床上,林錦清腦海裡還始終縈繞著一個疑問——明明是嚴格按照圖紙和標準進行施工,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第二天一早,林錦清號召大家共同探討,通過不斷對比圖紙,分析各項原因,反覆重演施工過程,終於揪出了一個被忽略的細節——房間內水管附近存在的孔洞,可能就是負壓值始終不達標的關鍵。
原因找到了,剩下的就是去解決它。林錦清是個急性子,立馬爬上改造病房內的腳手架,開始對各處可能漏風的管道孔洞逐一排查,果然找出了問題孔洞。很快,工人們將孔洞一一填補後,負壓調試一次成功,林錦清放開緊緊攥住壓差表的手,長出了一口氣。
第一間負壓病房改造成功的消息傳出,整個項目部士氣如虹。在林錦清的指揮下,大家都卯足了勁全面展開工作。眼看著一間一間負壓病房改造陸續告捷,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改造也接近尾聲。
最終,由林錦清帶領的施工團隊僅用5天,便完成了常規要兩個月的工程量——32間負壓病房改造;與此同時,林錦清負責的PCR實驗室改造項目也傳來了完工的喜訊。
在國內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時期,在林錦清和全體施工班組的共同努力下,這兩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超預期、超標準地畫上了句號,為廈門抗疫工作構築了堅實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