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後,為何等待了14年才滅亡豐臣家?
關原之戰被認為是一場決定日本歸屬的戰鬥,通過這場戰鬥,德川家康消滅了以石田三成為首的反家康派,確立了自己在豐臣政權中獨一無二的地位,豐臣秀吉生前立下的規則也就此終結,在隨後一系列的運作中,德川家康被朝廷任命為徵夷大將軍,從豐臣政權中獨立而出。
嚴格來講,關原之戰只是確定了德川家康在豐臣政權的地位,並沒有達到能夠確定日本歸屬的地步。關原之戰時,無論是石田三成的西軍,還是德川家康的東軍,雙方都承認自己是豐臣家臣。關原之戰也並非是消滅豐臣家,反而是一場「清君側」的戰鬥。
關原之戰後,豐臣家依然保有權力,同時繼續住在大阪城,最終才引發滅亡豐臣家的大阪之戰。在德川家康成為徵夷大將軍前,一直都是豐臣家臣子,哪怕只是名義上。家康在擔任徵夷大將軍前,這個身份一直無法擺脫,這才是他經過2年努力,最終才從豐臣家獨立而出的原因。
擔任徵夷大將軍後,德川家和豐臣家平起平坐,並號令全日本的大名。但在當時,當時的人認為家康會把權力還給豐臣家,但隨著家康把將軍之位讓給兒子,自己以大御所身份掌握權力,讓世人明白家康已將徵夷大將軍變為世襲制。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家康正式開始纂奪豐臣政權權力,並逐步將其集中到德川幕府,而這個過程持續了14年,為何需要如此之久的時間呢?

在之前的篇章中,我們已經說過,豐臣秀吉為豐臣家留下了龐大的遺產,這些遺產中最讓人矚目的就是黃金9萬枚、白銀16萬枚。這筆黃金、白銀構成的重要遺產價值幾何呢?按照當時一枚「大判」價值10兩,可以購買30石大米,也就意味著這是一筆高達750萬石的驚人遺產。
豐臣秀吉除了留下財物外,仍有大名顧念太閤之情,繼續追隨豐臣家。這些大名對於豐臣家的延續十分上心,雖然接受德川幕府的領導,但也接受來自豐臣家的要求。這是德川家康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
為了能夠抗衡豐臣家,德川家康在經濟上採取了相應措施,增加自身的經濟實力。
首先,德川家康將日本的所有礦山收歸幕府管轄,最重要的就是技術進步,使得開採效率大幅提升,質量也較之前提高許多。按照日本方面的說法,當時日本的白銀出口已經佔據全世界的三分之一,這個數據是否為真值得商榷,但可以從側面證明日本的白銀開採大幅增加。
大幅進行白銀開採後,德川家康統一了日本錢幣鑄造,當時的人並沒有如此高明的經濟理論,但按照現在的普遍觀點,掌握一個國家的錢幣鑄造和發行,也就意味著控制了這個國家的經濟命脈。正是依靠對於貨幣的控制,德川幕府得以鞏固自己的政權。

除了控制貨幣外,德川家康還加入到對外貿易中,通過頒布「異國渡海朱印狀」,德川家康禁止其他大名參與海外貿易,自己則委託茶屋四郎次郎進行龐大的海外交易。當時的海外貿易雖然風險極高,但利潤同樣極為可觀,而且進行的都是壟斷貿易,財富快速向德川幕府聚集。
有了財富就需要流通,而流通依靠的是貨物而非貨幣,因此大規模的道路建設也就順理成章。由於德川家康的據點已經遷往江戶,因此他以江戶為中心,建立了五條重要的路上通道。當時的江戶並非真的是小漁村,而是一個建設達百年之久的城市,雖然規模不大,但早已成為一座繁華的都市。

真正進行大開發的反而是江戶的水上交通系統,一邊擴大江戶城的規模,同時建設路上交通,一邊開鑿河道系統,讓商船能夠自由往來。這個動作已經遠遠超過織田信長及豐臣秀吉,讓全日本的物流能夠互通有無。便利的交通系統有利於商業發展,憑此就能收取大量稅收,更重要的是大規模建設還能消耗其餘大名的財力,穩固德川幕府的統治。
也正是在德川家康時代,日本由豐臣秀吉時代的重商主義開始轉變為重農主義。他仿照豐臣秀吉的時期的「太閤檢地」,在全日本重新進行土地丈量,並登記農民信息,形成有效戶籍制度。這使得農民想要逃稅的難度大幅增加,而在徵收上,德川幕府對農民極為苛刻,只留下食用和生產部分的糧食,其餘全部徵走。
依靠這些措施,德川幕府在家康時代積累了大量財富。更重要的是,深受太閤恩惠的大名陸續病死,要不就已經被大幅削弱,失去外部支持的豐臣政權已然成為家康餐桌上的美食,等待家康下筷。這才是德川家康等待14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