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魅力不僅在於帶來多少歡笑,更多的是它所映射出的觸動。
文/清攸影訊
印度電影對小編來說,這段時間一直在追,它的魅力在於直擊社會的矛盾,犀利的剖析出現存的問題,小編認為印度電影拍的都很有勇氣,哪怕是掀起種族鬥爭也要勇敢去揭露。當第一次看到《我的名字叫可汗》這部電影的時候,映入眼帘的是熟悉的寶萊塢男影星,本來是有點興趣的,可看介紹是發生在美國,就有點感覺是不是缺點印度本國的特色,本著是想著打發時間,沒想到看完以後,竟然留下了感動的眼淚,通俗地講,這是一個穆斯林的美國上訪之路。
影片的最開始,我以為這個電影是要講一個自閉小孩的成長曆程,在影片的中間,我以為這個電影準備表達一個自閉症男人成功的故事,後來又以為是要拍一個自閉男人找尋真愛的愛情故事,到了最後,我才發現這個電影也想表達宗教和信仰。然後最後的最後,我終於意識到,編劇還想告訴我們,堅持的人總會成功的道理,影片講述可汗的上訪之路可謂歷經波折,這千辛萬苦、百般磨難的情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秋菊打官司的坎坷路,還有馮小剛導演作品《我不是潘金蓮》中李雪蓮的上訪之路。
如果你是沒有信仰的人,如果你對伊斯蘭存在一些誤解,如果你想單純的愛一個人,如果你遇到了人生難以逾越的痛苦,我想請你看一下這部電影。關於信仰,關於愛情,關於執著,這部電影的主題很簡單,風格有些印度,但是內容很感人。前半部分你會笑,後半部分你會哭,結束的時候你會感動。以前我對伊斯蘭教存在牴觸情緒,認為他們攻擊性太強,但是看完這部電影,看到男主角的禮拜,古蘭經的經文直達小編的內心,非常震撼。
這類電影的動人之處,不在於請了多少著名的影星或者耗費多少投資,也不依靠什麼國家大義,就是單靠一些細微的舉動及鍥而不捨的執著,讓我們看到一個平凡人所爆發出的力量,也許你剛開始理解不了一句話對可汗影響有多大,男主角為了信仰、為了心中那一片淨土,所付出的努力。繼美國911事件以後,美國將伊斯蘭渲染成極端恐怖主義者,讓美國本土對其也產生芥蒂,西方各個國家也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穆斯林,其實這部電影更像是一部訴說穆斯林的內心獨白,不失為一部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