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可汗》印度影史第三,講述一個穆斯林怎麼在美國上訪

2021-01-08 清攸影訊

電影的魅力不僅在於帶來多少歡笑,更多的是它所映射出的觸動。

文/清攸影訊

印度電影對小編來說,這段時間一直在追,它的魅力在於直擊社會的矛盾,犀利的剖析出現存的問題,小編認為印度電影拍的都很有勇氣,哪怕是掀起種族鬥爭也要勇敢去揭露。當第一次看到《我的名字叫可汗》這部電影的時候,映入眼帘的是熟悉的寶萊塢男影星,本來是有點興趣的,可看介紹是發生在美國,就有點感覺是不是缺點印度本國的特色,本著是想著打發時間,沒想到看完以後,竟然留下了感動的眼淚,通俗地講,這是一個穆斯林的美國上訪之路。

影片的最開始,我以為這個電影是要講一個自閉小孩的成長曆程,在影片的中間,我以為這個電影準備表達一個自閉症男人成功的故事,後來又以為是要拍一個自閉男人找尋真愛的愛情故事,到了最後,我才發現這個電影也想表達宗教和信仰。然後最後的最後,我終於意識到,編劇還想告訴我們,堅持的人總會成功的道理,影片講述可汗的上訪之路可謂歷經波折,這千辛萬苦、百般磨難的情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秋菊打官司的坎坷路,還有馮小剛導演作品《我不是潘金蓮》中李雪蓮的上訪之路。

如果你是沒有信仰的人,如果你對伊斯蘭存在一些誤解,如果你想單純的愛一個人,如果你遇到了人生難以逾越的痛苦,我想請你看一下這部電影。關於信仰,關於愛情,關於執著,這部電影的主題很簡單,風格有些印度,但是內容很感人。前半部分你會笑,後半部分你會哭,結束的時候你會感動。以前我對伊斯蘭教存在牴觸情緒,認為他們攻擊性太強,但是看完這部電影,看到男主角的禮拜,古蘭經的經文直達小編的內心,非常震撼。

這類電影的動人之處,不在於請了多少著名的影星或者耗費多少投資,也不依靠什麼國家大義,就是單靠一些細微的舉動及鍥而不捨的執著,讓我們看到一個平凡人所爆發出的力量,也許你剛開始理解不了一句話對可汗影響有多大,男主角為了信仰、為了心中那一片淨土,所付出的努力。繼美國911事件以後,美國將伊斯蘭渲染成極端恐怖主義者,讓美國本土對其也產生芥蒂,西方各個國家也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穆斯林,其實這部電影更像是一部訴說穆斯林的內心獨白,不失為一部好電影。

相關焦點

  • 《我的名字叫可汗》:印度阿甘為愛上訪
    《我的名字叫可汗》是一部與911事件相關的電影,有人稱之為「印度阿甘上訪記」,算是提煉出了精髓。男主可汗是自閉症患者,一位印度穆斯林。他移居美國後,愛上了同是印度人的美麗單親媽媽曼迪婭,並組建了家庭。他們的幸福生活剛剛開始,便發生了911慘劇,穆斯林引發全社會的仇視和報復。和他感情很好的繼子因為他受牽連,在和一幫少年的爭鬥中喪命。曼迪婭將仇恨轉向了可汗,跟他說除非他能見到美國總統並說一句「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否則永不相見。可汗歷經磨難,終於奇蹟般見到了剛上任的美國總統,也為絕大多數穆斯林正了名,並和曼迪婭重歸於好。
  • 《我的名字叫可汗》登陸中國 講述穆斯林9·11後的遭遇
    新華網新德裡11月30日電 (記者毛曉曉)由印度寶萊塢知名青年導演卡蘭·喬哈爾執導和監製、印度影帝沙魯克·汗和著名女星卡喬爾·德夫甘主演的影片《我的名字叫可汗》於11月30日在中國公映,由於近年來鮮有印度電影在中國公映,這部影片上映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
  • 《我的名字叫可汗》:找總統死磕的穆斯林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印度片《我的名字叫可汗》,由於敏感題材劍指美國9·11後遺症,年初入圍柏林電影節非競賽單元時,曾令筆者期待。幸虧國內引進,才目睹其廬山真面目。故事走向乍看老套,比如男主角如何一鳴驚人,母親死後如何失落痛哭,如何在美國偶遇心上人,還帶愛人去觀城市美景,煽情與抒情恰到好處,旖旎與浪漫無限放大,並適當插入喜劇,調節氛圍。後面呢?「兒子被殺→被捕→受折磨→舉報恐怖分子→被刺→見到總統」,都在反思9·11後穆斯林宗族如何在美國遭遇歧視,因而浪漫喜劇全少了,悲痛失落增加了,印度愛國情緒則烘託到了顛峰!
  • 《我的名字叫可汗》咖喱味的「雨人」+「阿甘」
    曾在網絡上口碑大好的《我的名字叫可汗》本周登陸國內院線,這是繼《生化危機4》《哈利·波特》後又一部開啟新年檔的外片,同時也是新年檔裡不那麼娛樂、不那麼狂歡的一種內心選擇。   美國食材 印度料理  《我的名字叫可汗》以沙魯克·罕扮演的主角Khan引出全片,開場電影感十足,低角度的攝影營造出一種壓抑的心理需求,以凌亂跳躍、線索繁雜的剪輯突出了人物的孤立與不安,但在此之後,銀幕就順利被沙魯克·罕全面接手,全片95%的鏡頭都是他的中景和面部特寫。
  • 很慶幸沒有錯過這部印度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
    將一系列充滿儀式感和英雄氣的故事放在一個自閉症者身上這種架構方式很大程度使得《我的名字叫可汗》更加感人和勵志
  • 印度大使館免費觀影 《我的名字叫可汗》,催淚神作
  • 我的名字叫好人——《我的名字叫可汗》觀後感
    可汗當面指責穆斯林激進分子 堅持做一個好人 可汗的人生很坎坷,先是要克服自閉症疾患,後最後,可汗的事跡為所有穆斯林樹立了典範,呈現了一個真正虔誠的穆斯林應該如何在當今的環境下,繼續自己的信仰事業,如果升華到更大的人生主題,可汗的事跡就是告訴人們,即便遭遇挫折,也不要放棄堅持做一個好人的信仰,這一點甚至適合無神論者。因此,影片關於穆斯林的這段內容,不該狹隘的解讀成為穆斯林喊冤,如我之前所說,可汗也未曾以受害人的姿態抱怨過,當然,在看了這樣感人的影片後,許多人一定會拋下對穆斯林的成見。
  • 周末影院 《我的名字叫可汗》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伊斯蘭
    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精彩片段剪輯
  • 周末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
    《我的名字叫可汗》更多了宗教的成分,比起「印度版阿甘」,更準確的說法可能是「穆斯林阿甘」。        可汗來到美國後遇上了美麗的單親媽媽,並與這位印度教女子結婚,擁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看可汗追求女主的過程,很有意思。他不善言辭,只是重複一些簡單的話,木訥卻又深情。
  • 印度靚湯感動觀眾 《我的名字叫可汗》獲84分
    電影網訊(圖/韓華偉 文/第五鐵峰)《我的名字叫可汗》作為近年來唯一被引進的印度電影,雖然在前有《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後有華語賀歲大片的夾擊下上映,但依舊吸引了很多內地觀眾的興趣。
  • 好電影推薦 :《我的名字叫可汗》
    劇情:《我的名字叫可汗》是印度導演卡倫·喬哈爾執導的悲情電影,由沙魯克·罕,卡卓爾等主演,該影片於2010年11月30日 在中國上映。這部影片講述了患輕度自閉症的男主角可汗,在母親去世後來到美國,認識了美麗的單親媽媽曼迪婭並結婚的故事。911事件發生後,美國爆發了反伊斯蘭教的風潮,頻頻發生歧視、辱罵、毆打甚至殺害普通穆斯林的事件。
  • 印度阿甘走遍美國 《我的名字叫可汗》曝光海報
    印度阿甘走遍美國 《我的名字叫可汗》曝光海報 《我的名字叫可汗》中文版海報
  • 心靈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
  • 《我的名字叫可汗》「寶萊塢三大汗」之一沙魯克·汗主演
    電影是由沙魯克·汗主演的,印度男演員裡,除了阿米爾·汗和薩爾曼·汗以外,我最喜歡的一個演員。對於大部分印度人來說,沙魯克·汗如同一個「印度夢」。他雙親早逝,出身平凡,憑藉自身努力成為了寶萊塢近20年來最具影響和代表性的人物。
  • 《我的名字叫可汗》觀影沙龍
    《我的名字叫可汗》講述的是信奉伊斯蘭教的裡茲瓦•罕(Khan)從小患有自閉症,不善於語言表達,從小由於行為特殊被受欺負,但是他的母親從來不覺得他有病
  • 寶萊塢之王姓「可汗」 入美被當恐怖分子盤查
    《我的名字叫可汗》海報。網易娛樂11月25日報導 好萊塢浪漫愛情片《我的名字叫可汗》即將於11月30日全國公映,影片講述的是男主角可汗一家因穆斯林姓氏,911後的遭遇。可汗為挽回愛人、走遍美國上訪華盛頓首府的故事。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男主角的扮演者、被譽為「寶萊塢之王」的沙魯克‧可汗(Shahrukh Khan)竟在宣傳該片時遇到了和影片男主角類似的遭遇,被當作恐怖分子遭到美國警方盤查。
  • 一周一影 |《我的名字叫可汗》:純善的印度阿甘
    作為一名為穆斯林,無需為他的身份道歉。這是此部電影的主旨。患有自閉症的男主角可汗,像湯姆·漢克多年前塑造的阿甘一角,努力不懈,誠懇善良,又像「雨人」般聰穎過人,他聞「音」識人,辛苦追來的終生伴侶,先是她的聲音打動了他,聲音,傳遞著真、善、美。他從不說謊,故能分辨何為謊言。
  • 我的名字叫可汗 My Name Is Khan ▏周末薦影
    聲明 有人雜誌整理 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的名字叫可汗 My Name Is Khan導演: 卡倫·喬哈爾編劇: Shibani Bathija類型: 劇情 / 愛情製片國家/地區: 印度語言: 北印度語 / 烏爾都語 / 英語上映日期: 2010-11-30(中國大陸) / 2010-02-12(印度)片長: 165 分鐘又名: 阿漢正傳(港) / 我的名字叫罕 / 我叫可汗 / Khan
  • 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份子
    《我的名字叫可汗》和最近很夯的《摔跤吧!
  • 【佳片推薦】我的名字叫可汗 My Name Is Khan (2010)
    Khan的K不發音,這個詞發音為「汗」,「可汗」是錯誤的翻譯。②在美國城市中,卡倫不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清真寺拍攝,在一些地方,他儘管向當地政府作出了不會拍攝誤導性影片的承諾,還是屢屢被禁止進入清真寺拍攝。③裡茲瓦恩·罕在片中起初表現出不喜歡黃色,但是在影片後段,他卻舉起了一個黃色的寫有「repair almost anything」的標語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