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不可一味的改變,要保持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

2020-12-24 騰訊網

社會上,好多人問:「文化多姿多彩,百花齊放才是好,還是少數民族有著自己獨特的風俗好?」

這個問題真的不太好回答,個人感覺文化還是各有特色比較好,特別是少數民族更應該保持自己獨特的風俗文化!

有些地方的特色、民族的文化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有些很有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也已經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是我們一代一代中華兒女經過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下來的,為什麼為了百花齊放就放棄自己手中的瑰寶,而去適應所謂的時代潮流?

流行的不一定就是適用的,保持地方特色原汁原味的曲藝文化才是最長遠的戰略考慮。我們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趨嚴攀附,去做一些改變傳統的事故,雖然有可能短期得到一些利益,但從長遠看是得不償失的。

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東西是丟不得的,因為它有可能就代表了整個民族的文化特色,是獨一無二的,也是不可能複製的!

我們社會受西方等各種文化的滲透,有些人的思想也發生了改變,文化產業也受到了很大的波及,在這個利益至上的年代,一切以利益為嚮導,文化導向也不可避免地摻雜了一些人為元素,我們不能為了眼前的一點點利益,就把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改變,因為那樣的影響是很深遠的,會影響到我們子孫後代的文化傳承,改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看法,從而扭曲了價值觀和人生觀!

有句話說得好「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魂靈,是民族力量的源泉」,少數民族更不應該放棄自己的傳統文化,應該把自己民族獨特的風格展現在世界的舞臺,讓更多的人和國家來認同我們國家的民族的文化,把一些高質量的民族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大家好,我是春風三千裡,以上為個人觀點,朋友們有什麼想法或看法,歡迎留言評論探討!

相關焦點

  • 彩雲之南看曲靖,爨文化發祥地的獨特民族文化風情!
    自古是「南蠻之地」,現在被認作是「邊疆的內地」,爨文化的發祥地,曲靖的民族風情是怎麼樣的?別說是外省人,在大多數曲靖人看來,自身及周邊的人,大都是漢族,在曲靖,感覺離少數民族很遠,曲靖是和民族不怎麼掛鏈得上,基本沒有什麼民族文化風情。
  • 最炫民族風!色彩紛呈的民族風格服裝設計
    sdfd 民族風格服裝設計在視覺上能給人以強烈的印象,能夠代表本地區的民族風情。民族風格服裝具有整體性、文化性和歷史性的特徵。而服裝的圖案造型種類也較為繁多,將形式美感與服裝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更有效地詮釋服裝的文化內涵。
  • SING女團定位圓文化,掀起電子民族風格的新潮流
    作為新新人類,「Z世代」是在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時代成長起來的,這是一個喜歡給自己貼標籤的群體,他們用標籤來區分不同的人,用人格文化來尋找同一種人,然而高度個性化逐漸形成小圈子和相對封閉的圈子文化。顯然,過往不再有效,如果你想和年輕人交流,你必須首先進入他們的圈子,真正了解他們的圈子文化。
  • 尊重民族音樂的傳統分類、保持該民族歌種特點
    我想,這正是因為李元慶先生從哈尼人內心的實際出發,並將此與自己的認知結合在一起,用哈尼人民自己的術語去表達哈尼民歌的稱謂,才形成了國內民族音樂學界以及哈尼族內部都認可的哈尼族民歌分類。分類的角度事物的屬性是多方面的,所以對某一事物可根據其某一方面或某幾個方面的屬性進行不同的分類李元慶先生為了準確理清民間歌曲的「民歌」與民間詩歌的「民歌」之關係,他從哈尼族民間歌曲的角度出發,又兼及民間詩歌的角度審視,以此用獨特的民族語言對哈尼族內部的民歌分類進行了學習梳理。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除圖案與色彩這樣直觀的外化語言,民族傳統服飾中精美的工藝手段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靈感啟發。用傳統技藝製作出來的服裝材料,蘊含樸實、原初、手工感之美,在眾多風格的服裝面料中脫顆而出,成為獨特的樣式。在利用這種面料設計服裝時,要將面料與服裝的風格、種類、舒適度結合起來考慮,才能體現出傳統工藝的美。如扎染、蠟染、手工印染、藍印花布、手工織布、拼布的原材料以純棉、棉麻混紡、絲綢為主,這類天然纖維面料,都適合春夏日常裝,以自然、綠色為設計理念,以簡潔輕鬆、生活實用為設計定位。
  • 繩文時代:日本民族與文化的起源
    這一系列的變化,使得日本先民被迫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他們從不穩定的遷徙狩獵生活,逐漸變為穩定的漁獵生活。自然環境與生活方式的雙重變化,最終催生出日本民族與文化的起源~繩文時代!即便當時的人改進了捕獵武器,甚至發明了投擲矛形武器,也無法改變這既定的事實。於是當時的日本先民,不得不改變自己獲取食物的方式。他們由之前的捕獵、採集,逐漸演變為漁獵、耕種為主要食物來源!
  • 數萬個苗族村落,獨特的文化,展現了民族風情
    當談到少數民族時,人們一定會認為苗族是一個特別的民族,苗族也是旅遊勝地,這裡有一千個苗族村莊,我相信很多人都去過這個有民族風俗的寨子,前胡的苗族寨子是一個很有民族特色的寨子,大部分賣的東西都是苗族自己做的,這一點仍然很特別。
  • 傳承、保護、記錄雲南特色民族文化 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2020...
    推介會現場推薦了包括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音像製品出版規劃項目、國家民族文字出版資金資助項目、雲南省民族文化「百項精品」工程等項目的成果。推介會現場此次推介會邀請了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雲南省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張永康;雲南民族大學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評審專家、原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楊德鋆以及最早的昆明外文書籍聚寶地——東方書店開創者王嗣順的女兒,原雲南省婦聯主任王潤裳三位嘉賓,與現場讀者分享璀璨奪目、多態多姿的雲南民族文化
  • 打卡中國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擁有特殊的全國唯二民族權利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或者聽說過,在貴州有一個獨特的民族,那就是貴州省從江縣的芭莎苗族,為什麼說他獨特,是因為這個民族竟然可以合法持槍!看景區遊玩攻略,瞬間就被吸引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中國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允許持槍的部落,女子超前衛的服飾文化,被美稱為「兩片瑤」,還有很多特殊的民俗民風。所以大家一致決定,去打卡瑤山古寨白褲瑤。
  • 中國民族唱法的沒落與新生
    民族唱法也是當時廣大勞動人民所喜愛的音樂形式。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老一代人在消失,退卻,新一代受過良好教育,對新的東西極度熱情的一代人成長成為社會的主力。年輕的人思想在改變,欣賞的歌曲形式也在改變。民族歌曲如果還一味的強調進入下裡巴人的世界,而沒有從下裡巴人調整到陽春白雪之中來,我認為,他的生存土壤就出現了問題。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頭飾文化,頭飾與成人禮、婚禮
    綜上所述,我國一些民族的青年男女,在其生理漸趨成熟,初步建立了社會性的異性關係,互相間傾慕相戀,進人了強烈的情感階段時,為獲取成年人的資格並參與成年人的社交活動,往往要經過多種考驗,按其社會的規範和習慣,來改變自己的服飾。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髮飾文化,南方民族和北方民族辮髮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下面,我們以南方民族和北方民族為例,對我國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少數民族的辮髮習俗加以介紹。先看南方。就南方近現代民族而言,藏族、羌族、門巴族、珞巴族、普米族、彝族、傣族、白族等許多民族都有辮髮習俗,這有著大量的民族學材料可引為證,無需一一盡述。但我們首先要指出的是,西南地區許多民族的髮辮有單辮。雙邊與多辮之分。單辮與雙辮的編結方法毫無異處,在形式上單辮是將發總攏於腦後編結一辮垂下 ,雙辮則是先將發中分,然後各編結一辮,垂於頭的兩側。至於多辮髮式系與單辮。
  • 傲慢與謙卑的對抗:日本茶道文化裡折射出的日本民族矛盾性格
    二、日本不斷學習中國茶文化,並融合自己民族特性,產生日本茶道中國隋唐時期,是中國的封建文化進入鼎盛的階段,也是日本學習中國文化最鼎盛的階段。六世紀末至七世紀初,日本省的太子為促進本國繁榮,派遣使節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制度和技術。而在聖德太子之後,日本派出十三批遣唐使出使唐朝。
  • 多民族文化和諧共生:從飲食風俗看43個民族居住的「西域之衝」
    ,其他民族佔0.32%。特色鮮明的青海飲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漢族飲食習俗漢族分布於青海各地,是青海人數最多的民族。在南方人仍保持主食大米的傳統,而北方人則喜食麵食,沒有形成統一的飲食習俗。漢族的傳統主食是白麵製品,有饅頭、餃子、麵條、烙餅、釀皮子等各種花樣,其食法同甘肅、陝西接近,口味偏酸辣。麵條多採用抻拉法,可寬可細。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姓名
    許多當代少數民族的姓氏,與古代民族幾乎找不出什麼關係。「現代少數民族的溯源很少有超過唐代的。」「大量唐以前的民族走完了自己的歷程,唐以後的民族在邊遠地區與漢族接觸較少而新發展起來」,因而他們的姓氏,有的受到漢族的影響,有的卻仍保持著鮮明的民族特色。關于姓氏的起源,國內外學者多認為圖騰是最早的源泉,即最初的姓氏來源于氏族、胞族、部落、民族或家族的圖騰名稱。這並不是說所有的姓都源於圖騰。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是全部應用傳統面料,還是傳統面料與現代面料混合使用,都要統一在明確的設計風格之下,必須將傳統面料與其他設計因素(如款式、版型、製作)相互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傳統面料的作用。為利用日本傳統印花布設計的服裝,純棉印花布料與簡潔、樸素的服裝風格協調一致; 為美洲民族風格印花面料的運用:為採用東歐傳統風格與中國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春夏服裝:為採用日本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服裝。
  • 唱響新時代「最炫民族風」——湖南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發展成就綜述
    作為全省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少數民族藝術盛會,湖南省少數民族文藝調演已經成為一個展示我省少數民族文化風採的品牌活動,也是我省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成就的集中展示。 湖南擁有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據全省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近年來,我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大力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唱響了一曲新時代的「最炫民族風」。
  • 淺析中國流行音樂中的民族音樂元素
    流行音樂[1]是一種以盈利為目的音樂類型,因其形態豐富、風格多樣而迅速被西方人們所喜愛。改革開放以來因為歐美文化的影響,我國流行音樂創作人也越來越多,但是其中不乏「口水歌」的出現。二、民族樂器元素在流行音樂中的運用我國對於樂器的創造要追溯到遠古時期,後經殷商的進一步創造而得到發展,和這些各具特色的樂器一起流傳下來的便是不同的演奏形式。在社會發展的今天,不應該一味的只去追求西方的音樂,而是應該將目光放在民族樂器的使用上。
  • 古希臘民族志裡的環境文化
    本書作者認為,古希臘的民族志著作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窗口,由此可瞥見古人的環境思想、假定與憂慮,以及人類與自然的整體性聯繫。她重點考察了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學者希羅多德和狄奧多羅斯的著作,令人信服地闡明了希臘之外的族群(如衣索比亞人和波斯人)之活動如何影響了當地的動物、植物、氣候和景觀,反過來,動物、植物、氣候和景觀也深刻地影響著本地族群。
  • 對話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民族影像志是中華傳統文化記憶的珍藏庫
    10月底,2018北京攝影周收官,千龍網記者對話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她向千龍網記者講述了自己眼中的中國民族影像志。 鄭茜,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副主任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