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

2020-10-12 星期五文藝

星期五言:灰姑娘與王子、水手與公主的故事套路在西方已經被用爛了,即便是看過感動的掉淚的人都知道,那是假的!那麼,現實中的水手與公主相遇會怎樣呢?我想大家都深喑這樣一個道理:門當戶對。沒錯,兩個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社交圈子不同的人怎麼會走到一起,即便走到了一起,結局也往往以失敗和悲劇收場。

以上是本人看電影《馬丁·伊登》的第一感觸。當然還有其二,它讓我想起了2017年家中自縊身亡的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貝寧。兩人在很多地方有其相似之處:首先兩人都出身平民;其次兩人的成就都沒有給自己帶來快樂;再次,他們的結局都是悲劇。

帶著以上兩大感觸,我們來聊聊這部2019年出品,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大受好評的義大利電影吧。

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

電影中的主人公馬丁·伊登是個水手,可想而知他那一身髒兮兮的水手服,加上一身的煤油味了……如果非得從這種人身上找到什麼優點,那就是他身體壯,力氣大了。

這種體格如果加上馬丁·伊登善良、好打不平的為人,好運便找上門來了——他在一次偶然中幫助一位被別人欺負的富家小子解了圍。

就這樣,他人生第一次看到了上流社會的「美」,這個美,本人認為,包括那一家人彬彬有禮的素養,包括那富有文化、文學、文藝氣質的大房子,當然,也包括那個讓她一見鍾情的富家女孩兒!

於是,馬丁·伊登決定盡一切努力去學習,以便有朝一日能像這些有素養的人一樣思考。他要達到這一目標的唯一途徑,便是掌握知識。

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

之後的事你我都能想到:這位寄宿在自己姐姐、姐夫家的窮小子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包括湊錢買書,包括面對身邊人的嘲笑,包括承受被學校拒絕等等。然而,即便如此,卻沒有一個人能阻擋的了這個對知識如饑似渴的青年的步伐!

事情講到這,似乎我們從此片裡看到了一切商業勵志片該走的套路,我們的主人公也似乎在一步步向自己的目標邁進著,一切都那麼的積極樂觀,充滿希望。然而,電影裡的一些細節卻在提醒著我們另一些事情——馬丁·伊登在逐步接近那個上流社會群體之時,也在遠離自己身邊這個底層群體。這裡的遠離包含兩個層面:

首先是他由於「不務正業」沒有收入而跟姐姐、姐夫產生的家庭矛盾。(注意,電影並沒有把姐姐、姐夫演成不通人情的勢利眼,相反,他們若真讓馬丁·伊登白吃白喝,那倒違反常理了!)

其次是他在有了些許知識後,放開發現了多少上流社會的美不說,他倒是先覺察到了一絲沒文化沒知識的人的醜了,看看他對自己前女友的眼神便知!(我認為導演在很多地方的戲份設置都在暗示這一概念,包括他後來對上流社會的鄙視也是隨著他知識和思想的增長演變而產生)

好在馬丁·伊登還有一腔對生活的熱情,好在他那積極進取的心讓他能抵擋住一切負面情緒,讓他還是個精神肉體都很健康的青年。

當然,這一切積極的東西也要歸功於「愛情」,歸功於那個馬丁·伊登心裡惦記著的女孩兒。

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

要知道,對於一個長年漂流在外,靠體力幹活的單身漢來說,家裡有一個自己惦記的人跟沒有自己惦記的人對其造成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看看馬丁·伊登跟他那船員夥伴的狀態就知——

當後者對生活沒了寄託,他的思想也就被生活掏空了,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賺錢、花錢、打發時間;

而馬丁·伊登非但在不停地學習,還在不停地思考、規劃自己,他甚至萌生了當一名作家、用文字來記錄自己生活的想法。

自此,馬丁·伊登的目標由開始的「像上流人一樣的思考」變成了「為自己的生活而創作」。或者說,他從發掘知識、上流社會美的過程中,繼而發現了生活的美,以至於他想要成為一名作家,把它們記錄下來。

當然,這時的情人也好,愛情也罷,對馬丁·伊登都是一種信仰,或者再說直白一點就是距離產生美。那麼,當馬丁·伊登回到現實中,愛情會如願以償嗎?

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

正如前文所述的那個有了一點知識便發現那些文盲粗俗醜陋的馬丁·伊登一樣,上流社會的人同樣在馬丁·伊登身上也發現了粗俗醜陋。只不過那些所謂的紳士風度、涵養掩蓋了這類人的鄙視之情罷了。當然這是有底線的,對於一個貴族家庭,若自己的女兒真愛上了一個髒兮兮的水手,那就不成體統了!

當馬丁·伊登再次回到家鄉那不勒斯跟自己女友走得越發之近時,後者的父母自然成了兩人的絆腳石。注意,也正是這一檔口,那個後來成為馬丁·伊登摯友加導師的布雷斯頓出現了。隨之馬丁伊登開始有了階級意識和意識形態導向——他開始把自己所處的階層與那些上流階層劃分開來,開始在乎別人對自己的侮辱與歧視了。

自此,純真的愛情開始走向終點,知識也在馬丁·伊登身上產生出了毒性!而這種毒性真正凸顯出來的時候,便是馬丁·伊登投到出版社的稿子被接受,並得到報酬之時。

剛巧,這時,那位跟馬丁·伊登近乎分手了的富家女友又出現了。這看似愛情的重合,然而,味道卻變了!至少在電影劇情設置角度來看,像是這場愛情重合是建立在某種物質的底線之上,是馬丁·伊登作家的身份得到了公認與回報後,使得愛情峰迴路轉。

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註定

那位詩人布雷斯頓的出現幾乎顛覆了馬丁·伊登的價值觀,我們與其說他是馬丁伊登的摯友、導師,倒不如說他是一面能照出馬丁·伊登最終結局的鏡子。他激進、玩世不恭、叛逆、才思奔湧,卻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終於,布雷斯頓最終走向了自殺的悲劇。

詩人死前的一場戲很有意思——馬丁·伊登坐在病臥在床的布雷斯頓身旁,看到桌子上的一本《聖經》,他伸手試圖翻閱那本書,布雷斯頓一把擋住了他。隨後,我們知道,布雷斯頓用那書裡藏著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說這本聖經之書象徵著知識與信仰的話,那麼無疑導演在提醒我們:知識與信仰對某些人是非常危險的,它們是穿腸毒藥,是釀成悲劇的導火索。

回到電影中來——布雷斯頓死後,電影的整個色調、情調、基調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那個昔日熱情、憂鬱、多愁善感、有血有肉的水手馬丁已經徹底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功成名就、滿臉蒼白、嬉皮邋遢甚至讓人作嘔的大作家馬丁。

它如同一具喪屍,最終走向毀滅。而那些曾經愛過他的人,不管是富家女孩兒,還是大字不識幾個的貧民女孩兒,再或是他的好友、經紀人、出版商,都無法扭轉那個已經註定的悲劇。

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馬丁·伊登》全片從頭到尾有節奏地貫穿了一些類似於老照片、偽紀錄片式的影像,這些影像與故事主線所形成的空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反差,它們跟主線故事沒有太直接的聯繫,如果說另一個主空間是現實發生的事,那這個空間便代表了馬丁·伊登的內心世界。這個世界包含了回憶、純真、快樂、貧窮等等,而這些情緒進而跟義大利的歷史捆綁到了一起。

自然,馬丁·伊登是這部電影的主角,但他同時也是帶觀眾入戲的主觀視角。因此,我在看這部電影時,是故事聆聽與情緒感受並進的,這有賴於電影兩個空間的存在。而那些老影像伴隨著那些義大利老流行歌曲,更讓這部電影萌生了一種懷舊與傷感。

在電影中段,馬丁·伊登喜獲稿酬後,布雷斯頓曾勸他回歸自己的水手生涯……臨了,他面朝著大海,猶豫許久,終於,朝著太陽的方向,遊向了大海的深處。電影結束。

這些片段讓我聯想到了《海上鋼琴師》中那個一生沒下到陸地,最終與船共存亡的「1900」。沒錯,馬丁·伊登在陸地上經歷的悲劇不就是海上鋼琴師在船上沒有經歷的嗎,馬丁·伊登遊向的不正是鋼琴師不願離開的地方嗎!如果說那輪太陽就是那艘船,那麼,等待他的即可能是天堂,又可能是墳墓。

而載著他向前行駛的大海,即可能是知識,又可能是穿腸毒藥!

文:星期五編輯:Mr.Friday圖片:網絡\視頻截圖

關注【星期五文藝】,解讀經典電影

相關焦點

  • 《馬丁·伊登》不要做唯一清醒的人
    戰爭前夜,馬丁·伊登即將踏上駛向美利堅的遠航船之前,他祝福了好友的婚禮,等待了離他而去的瑪格麗塔,和求他複合的伊蓮娜親吻、哭泣、咒罵,他看見年輕的自己穿著熟悉的外套從樓下走過,腳步有力精神昂揚,眼睛裡還滿是對世界的無盡探求和愛。馬丁·伊登追下樓去,然後在海灘邊醒來,看見世界還是一樣糟糕,隨即像一名水手一樣遊向了海洋。
  • 《馬丁·伊登》碎屑
    馬丁·伊登是好書啊!很硬核的書,8年前左右讀時非常震撼,他自殺的同時,仿佛自己的部分心靈也隨之灰飛煙滅。媽的,說這話感覺自己好噁心,大意是指在看到自殺情節時有種心往下掉的沉溺窒息感。當初似乎是那種拼命求索的行動和精神讓我感同身受,當時正好我也在盡力追尋著什麼,像海綿一樣吸取所有可供選擇的水。現在說來,他最後的自殺除開當時的感受外,或許也預示著我如今的理解:繁華落儘是空虛。
  • 《馬丁·伊登》生活的幻滅
    但《馬丁·伊登》還是與《幸福的拉扎羅》不盡相同。《幸福的拉扎羅》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接近於中世紀般的古樸和肅穆,而《馬丁·伊登》的影像,更接近於20世紀初的印象派,朦朧且浪漫。但他的成功絕不是一個感人的勵志故事,而更像是一種苦澀的諷刺。在馬丁·伊登的生活裡,處處都是這樣的諷刺。就比如他在集會上的演講明明是在反對共產主義,卻被報紙添油加醋地描繪成了一個共產主義者而遭到唾棄。他如實地用友人的名字出版了友人的詩集,卻被認為是一種巧妙的致敬式的炒作。他抑揚頓挫地在講座上道出自己的肺腑之言,卻引來哄堂大笑——人們都認為他在表現自己的幽默。
  • 《馬丁·伊登》:毀滅,他說
    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寫文章嘗試破解這個謎團,通過對一本小說(同樣也是一部電影)的解讀,或許能找到答案。 《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以個人經歷寫就的半自傳體小說,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對於中國讀者而言,《熱愛生命》《野性的呼喚》《海狼》等這些展現人性偉大光輝的小說來得更有名氣。但從藝術成就上看,《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不折不扣的最高作。
  • 《馬丁·伊登》虛無的質感 / 毀滅的欲望
    因為在觀看的過程中,我們無法根據以往的知識或經驗,以電影中的場面調度要素(布景、服裝、化妝、演出等)為坐標,判定電影在銀幕外世界中的具體方位。同時,導演也無心讓我們尋見這些坐標:活躍在影像間、具有不同時代烙印的眾多符碼,讓電影的方位無從判斷。因此,我們會發現,在電影裡,我們身處於一個模糊的時空。
  • 影評|《馬丁·伊登》
    一個窮困潦倒的青年水手馬丁·伊登陰差陽錯地結識了一位知書達禮的富家小姐,穿著簡樸卻又談吐不凡的馬丁·伊登令富家小姐一見傾心。整個社會為馬丁·伊登毫不吝嗇地送上令人羨慕的財富和地位,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會成為引起轟動的暢銷作品 ,出版商就像蒼蠅一樣盯著這位超級明星。然而馬丁·伊登的這些暢銷作品正是當年他四處碰壁時所創作的,當年無人問津的馬丁·伊登和現在受到追捧的馬丁·伊登並沒有什麼兩樣。
  • 傑克·倫敦與《馬丁·伊登》:「高貴的野蠻人」丨鳳凰書評
    1876年1月12日,傑克·倫敦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破產的農民家庭,直至1916年自殺離世時,他為後人留下的作品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強的首推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 在傑克·倫敦誕辰145周年之際,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楊靖與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青年學者馬千惠,分別從野蠻人形象與作家理想、愛情經歷與異域夢想的角度出發,重新解讀《馬丁·伊登》的文學價值。
  • 《馬丁·伊登》如果蓋茨比跑去寫小說,結局會好嗎?
    不過在1909年,比菲茨傑拉德早16年,另一位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就已經寫下了這樣一個窮小子愛上富家女的故事,《馬丁·伊登》。·伊登》更像是記錄人格的成長、成熟與毀滅的過程。愛上一個人,獲得了強大的動力,是普遍現象。將愛情的力量在一個人身上發揮到極致,便成就了一個人格的形成。對伊琳娜的愛,就馬丁而言,具有啟蒙性質,是充滿不確定的世界中,唯一確定的支點。
  • 攝影基礎知識,七種簡單的人像布光知識
    今天在學習人像布光的方法時無意中看到了外國攝影師Daniel Inskeep和Rachel Gulotta的人像布光教程,這個教程詳細的介紹了七個非常基礎的人像布光方法,我覺得對大家拍人像非常有幫助,所以就把教程弄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下。
  • 《馬丁·伊登》:從馬丁「得到」即「幻滅」的過程引發的哲思
    ①「未得到」時,生活是辛酸和苦澀的,但此時的馬丁對一切充滿渴望,包括愛情和夢想影片的男主馬丁·伊登,出身貧寒,文化程度不高。原是一個水手,寄住在姐姐姐夫家,每日為了房租拌嘴爭吵,是最常見不過的底層青年,但他卻並不是被苦難壓彎腰的那種人,反而活得朝氣蓬勃。
  • 他如何讓《馬丁·伊登》男主當上影帝?
    皮耶特羅·馬切羅:馬雅可夫斯基曾經嘗試將《馬丁·伊登》做改編,也有過一個美國版本、一個俄羅斯和義大利電視系列劇。這是一個共通的題材,講述一個男孩如何通過文化來救贖自己,最後又成為工業文化的受害者。是的,老作品我都看過了,很難說喜歡或者不喜歡,因為他們的故事是設定在另一個時間和時代。不過俄羅斯電視劇中的男演員特別棒。
  • 《馬丁·伊登》:打敗了小丑的男人
    當時很多人為華金叔鳴不平,但隨著《馬丁·伊登》被越來越多的影迷朋友看到。針對時代背景徹底更換,以及為什麼去拍攝這部電影,導演在採訪中也有回答:馬丁·伊登的主題很典型也很普遍,和其他一些古老話題一樣,雖然已經是過去年代的事情,但是某種意義上永遠也不會過時。
  • 讀碟|義大利版的馬丁·伊登
    義大利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把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小說《馬丁·伊登》改編成電影,會是什麼樣子呢?《馬丁·伊登》是一部半自傳小說,裡面有傑克·倫敦早期在美國奮鬥的影子,描述的是19世紀的生活,而皮耶特羅·馬切羅把故事背景設定在義大利,也許,他試圖講述義大利版的馬丁·伊登奮鬥史。
  • 馬丁·伊登的顛覆
    《馬丁·伊登》是以傑克·倫敦本人的真實生活經歷為背景而創作的,作者於 1907 年4 月的環球航行中開始寫作《馬丁·伊登》,一年後染上重病,不得已在澳大利亞停止航行並在雪梨的醫院進行休養
  • 《馬丁·伊登》要那成功為什麼
    整個電影的色調也不明麗,總感覺有著一些陰鬱,而它正是一種文學的調子。男主演盧卡·馬裡內利非常傑出和有魅力,他演出了那種既屬於水手的,好像也屬於作家的,混同又矛盾的氣質,這幫助他獲得了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獎。
  • 《馬丁·伊登》我與馬丁有些相同的地方
    ·伊登》,說的是一個小學都沒有畢業的水手馬丁·伊登,因為一次巧合認識了富家小姐,於是在對方的鼓勵之下,他開始借閱書籍,買書學習,靠自己自學,有了文學的啟蒙。馬丁的愛情是猶如刀割的,他想娶名門千金,最終因為自己的嫉世憤俗,看不慣上流社會一些人的噁心嘴臉,在一次聚宴中激動起來,這次失態徹底被千金小姐劃清界限,貧富之間始終存在著隔閡,彼此的觀念和追求總是天差地遠。千金拋棄他而去,另一個窮人家的少女卻一直對他一往情深,陪伴左右,可這樣的愛卻讓馬丁感到愧疚。
  • 拍攝人像的一些實用技巧.
    筆者拍攝人像照片都有一段時間,所以筆者希望在這篇文章分享拍攝人像的心得,下列器材列是筆者拍攝人像攜帶之器材供參考。人像裁位方面筆者拍攝人像時的裁位主要分為五種,以下照片是一些例子全身NIKON D800,155mm,F4,1/125s,iso-1600拍攝時天色已轉暗,所以使用了閃光燈和softbox,光線從右方照到左方,較暗的背景,大家拍攝時可以於頭上留多一點空間,不然可能會有太大壓迫感
  • 人像攝影中的構圖知識
    基本的構圖方式可幫助大家獲取總結性的攝影知識,這樣拍攝者在拍攝人像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自己獨特的洞察力,更巧妙地選擇不同的構圖方式,進而拍攝出更新穎的人物畫面。1. 搭配前景與背景前景和背景在畫面中分別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前景能夠增加畫面的遠近感,賦予畫面深度,從而更好地突出人物在畫面中的立體效果。背景可以襯託人物,營造氛圍,深化主題。
  • 《馬丁·伊登》人生的兩種悲劇
    電影以馬丁·伊登一人的變化,牽引著劇情的發展,將難以捉摸的兩種心態和現實完美結合。影片也充滿了文藝氣息與古典氣質,還增加了復古式黑白膠片的場景,以及各種特寫和獨白,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舒適感,馬裡內利的演技亦是入木三分、層次鮮明,威尼斯影帝名副其實。
  • 《馬丁·伊登》:固執有時是一種美德,鑽牛角尖是一條出路
    《馬丁·伊登》是長篇小說家傑克·倫敦寫的半自傳小說,2019年搬上大銀幕。影片講述青年水手馬丁·伊登受到富家小姐伊蓮娜啟發,走進文學的世界。馬丁憑著熱情去閱讀,定下目標成為作家,靠著堅持熬過現實的磨難,最終逆襲走進上流社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