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伊登》不要做唯一清醒的人

2020-10-12 小曠

戰爭前夜,馬丁·伊登即將踏上駛向美利堅的遠航船之前,他祝福了好友的婚禮,等待了離他而去的瑪格麗塔,和求他複合的伊蓮娜親吻、哭泣、咒罵,他看見年輕的自己穿著熟悉的外套從樓下走過,腳步有力精神昂揚,眼睛裡還滿是對世界的無盡探求和愛。

馬丁·伊登追下樓去,然後在海灘邊醒來,看見世界還是一樣糟糕,隨即像一名水手一樣遊向了海洋。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馬丁·伊登》對我都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復古朦朧的色調,油畫般細膩美妙的畫面,隨意自然的鏡頭運動,還有馬丁·伊登瑰麗又充滿鬥爭的一生,而更重要的是,作為一部傳記式電影,我透過馬丁·伊登的眼睛,看到了他所看到的世界。

從影片一開始,電影中就出現裡大量對準人群的粗糙又充滿真實的鏡頭,毫不避諱的特寫對準了他們的面孔、眼睛,而像這樣的鏡頭,從始至終都貫穿在整部影片裡,不管是第一次坐在伊蓮娜餐廳共進晚餐時有些搖晃的四顧,還是成名後坐在汽車後車廂裡望向窗外不停掠過的人群的臉龐,都代入了直觀而強烈的情感,這就是馬丁·伊登的眼睛,同時也給觀者們傳遞著強烈的訊息——這是一雙觀察世界的眼睛。

馬丁·伊登第一次真正的看到世界,從遇見伊蓮娜開始。伊蓮娜是一個有錢人家的金絲雀,從小接受高等教育,會彈鋼琴、喜歡畫畫,手裡捧著一本波德萊爾的《惡之花》,而馬丁·伊登呢,小學最後一年輟學,11歲就開始出海當水手,寄居在姐姐家裡身無分文,但馬丁·伊登依然無法遏制的愛上了伊蓮娜,也愛上了她身後的另一個世界,那個和滿是泥濘不同的、關心人類、愉悅靈魂的世界。

如果說伊蓮娜和愛情是改變它人生的第一個拐點,那布裡斯頓就是第二個。一個憤世嫉俗的怪老頭,愛喝酒能抽菸,貓頭鷹似的鼻子和眼睛總能敏銳的識破所有當權者和革命者薄弱的一面,他讓馬丁·伊登把溫軟的帷幔撕開,看到了另一個銳化的世界。

馬丁·伊登在布裡斯頓身上學到的是「質疑一切」,而事實證明,一切也確實值得懷疑。坐在奢華舒適的餐廳裡侃侃而談的上流人士,只知道裹身於激進的洪流盲目叫喊的底層發洩者,他的眼睛看到的一切都在告訴他,這個世界是割裂的,混亂的,清醒永遠孤獨,永遠不屬於人民。

也許正因為此,他才會在成名前稱自己是作家,在成名後叫自己水手、小流氓。

成名後的馬丁·伊登坐在汽車了,看見路邊的人們因為異見而相互攻訐,把知識扔進火焰,把它當做點菸的工具或者取暖的火堆,他就穿行在這樣的世界裡。而這個世界在他衝出伊蓮娜家的餐廳,在他聽聞布裡斯頓自殺的那個時刻開始,就已經開始將他包裹在內。

從影片結構上講,導演也把馬丁·伊登的人生割裂的劈成了兩半,一半是成名前的馬丁·伊登,像一名即將渴死之人一樣拼命吮吸著文明的乳汁,堅守著自己的信念,開闢自身蒙昧世界的道路。

一半是成名後的馬丁·伊登,蒼白、癲狂、憂心忡忡,像是一個被世界遺棄的孤兒。

而這兩半之間,絲毫沒有任何過渡,只有一段看起來非常古早的片段,片段裡一艘航行的船逐漸沉沒在海洋裡,充滿了象徵意味,也許在這個時候影片就在告訴觀眾,早在馬丁·伊登自我毀滅的二十多年前,他的精神就已經沉沒在了海洋裡。

這就是馬丁·伊登的眼睛看到的一切,當然也有美好,姐姐甘冒風險的救濟,瑪利亞大媽和她兩個孩子無私心的關愛,但這依然沒有能夠拯救他,他太清醒了,這個世界在他眼裡也太過割裂了,最重要的是,他無能為力。

大海或許是一名水手最好的歸宿。

相關焦點

  • 《馬丁·伊登》生活的幻滅
    他不信自己寫的那些文章,也無法再愛那個他一直所愛的人。伊蓮娜因為他的成功而試圖重新挽回他的愛,他的理智和尊嚴卻告訴他必須用斥罵讓對方滾回去,但窗戶背後的眼神還是出賣了他,他依然愛著伊蓮娜,但是他已經不敢再接納那個曾經背棄了他的人。最諷刺的一點,則是在馬丁·伊登自己身上的變化。
  • 《馬丁·伊登》碎屑
    馬丁·伊登是好書啊!很硬核的書,8年前左右讀時非常震撼,他自殺的同時,仿佛自己的部分心靈也隨之灰飛煙滅。媽的,說這話感覺自己好噁心,大意是指在看到自殺情節時有種心往下掉的沉溺窒息感。當初似乎是那種拼命求索的行動和精神讓我感同身受,當時正好我也在盡力追尋著什麼,像海綿一樣吸取所有可供選擇的水。現在說來,他最後的自殺除開當時的感受外,或許也預示著我如今的理解:繁華落儘是空虛。
  • 客廳|電影夜 《馬丁·伊登》
    片名:《馬丁·伊登》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上映:2019.09.02(威尼斯電影節)類型:劇情片長:129分鐘地區:義大利/法國/德國「當那個男人在黃昏中,義無反顧的遊向大海時,所有的情感都潰敗於淚水。」那場黃昏在16mm膠片的呈現中,溫柔而強烈。
  •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
    ·伊登決定盡一切努力去學習,以便有朝一日能像這些有素養的人一樣思考。他要達到這一目標的唯一途徑,便是掌握知識。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之後的事你我都能想到:這位寄宿在自己姐姐、姐夫家的窮小子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包括湊錢買書,包括面對身邊人的嘲笑,包括承受被學校拒絕等等。然而,即便如此,卻沒有一個人能阻擋的了這個對知識如饑似渴的青年的步伐!
  • 影評|《馬丁·伊登》
    一個窮困潦倒的青年水手馬丁·伊登陰差陽錯地結識了一位知書達禮的富家小姐,穿著簡樸卻又談吐不凡的馬丁·伊登令富家小姐一見傾心。整個社會為馬丁·伊登毫不吝嗇地送上令人羨慕的財富和地位,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會成為引起轟動的暢銷作品 ,出版商就像蒼蠅一樣盯著這位超級明星。然而馬丁·伊登的這些暢銷作品正是當年他四處碰壁時所創作的,當年無人問津的馬丁·伊登和現在受到追捧的馬丁·伊登並沒有什麼兩樣。
  • 《馬丁·伊登》:毀滅,他說
    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寫文章嘗試破解這個謎團,通過對一本小說(同樣也是一部電影)的解讀,或許能找到答案。 《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以個人經歷寫就的半自傳體小說,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對於中國讀者而言,《熱愛生命》《野性的呼喚》《海狼》等這些展現人性偉大光輝的小說來得更有名氣。但從藝術成就上看,《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不折不扣的最高作。
  • 《馬丁·伊登》青春殘酷物語
    傑克·倫敦1909年出版的半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或許有我們想要的答案:《馬丁·伊登》情節很簡單,一個來自底層的窮小子,拼命寫作,名利雙收,步入上流社會,但卻感到空虛、幻滅,最終跳海自殺:「當人生只能帶來痛苦和疲憊,死亡就做好準備以便你能在長眠中得到安慰。
  • 馬丁·伊登的顛覆
    《馬丁·伊登》是以傑克·倫敦本人的真實生活經歷為背景而創作的,作者於 1907 年4 月的環球航行中開始寫作《馬丁·伊登》,一年後染上重病,不得已在澳大利亞停止航行並在雪梨的醫院進行休養
  • 《馬丁·伊登》:從青春殘酷物語到白左樣板戲
    傑克·倫敦1909年出版的半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或許有我們想要的答案: 《馬丁·伊登》初版封面 同名影片《馬丁·伊登》,今年摘得威尼斯電影節影帝桂冠:
  • 《馬丁·伊登》:從馬丁「得到」即「幻滅」的過程引發的哲思
    ①「未得到」時,生活是辛酸和苦澀的,但此時的馬丁對一切充滿渴望,包括愛情和夢想影片的男主馬丁·伊登,出身貧寒,文化程度不高。原是一個水手,寄住在姐姐姐夫家,每日為了房租拌嘴爭吵,是最常見不過的底層青年,但他卻並不是被苦難壓彎腰的那種人,反而活得朝氣蓬勃。
  • 《馬丁·伊登》:打敗了小丑的男人
    當時很多人為華金叔鳴不平,但隨著《馬丁·伊登》被越來越多的影迷朋友看到。但因為本片是義大利的製作團隊,所以在導演對這部作品做了非常全面深入地研究之後,對原著做了忠實而相對成功的改編,將故事的大背景從美國挪到了義大利的那不勒斯。
  • 他如何讓《馬丁·伊登》男主當上影帝?
    《馬丁·伊登》是導演首次參賽威尼斯主競賽作品。為了影片拍攝,導演馬切羅對傑克倫敦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研究,紀錄片導演出身的經歷,讓他嘗試在虛構影片中放入大量影像資料,和16毫米膠片拍攝的畫面,一起營造了真實的上個世紀初的氛圍。
  • 《馬丁·伊登》要那成功為什麼
    在電影中,馬丁·伊登一開始是脾氣暴躁、自慚形穢和小心翼翼的,而當他追求愛情而不得,以及終於追求到了自己的寫作理想時,他則表現出了一種沉浸般的、灼燒自己的感覺,這終於把他的生命燒盡。劇中的女演員不算漂亮,可是她非常優雅,使人相信她正是馬丁·伊登愛著的貴族溫柔女性。原著的結尾,可憐的馬丁·伊登覺得生活就是一場噩夢,於是他選擇了死於海中。
  • 讀碟|義大利版的馬丁·伊登
    義大利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把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小說《馬丁·伊登》改編成電影,會是什麼樣子呢?《馬丁·伊登》是一部半自傳小說,裡面有傑克·倫敦早期在美國奮鬥的影子,描述的是19世紀的生活,而皮耶特羅·馬切羅把故事背景設定在義大利,也許,他試圖講述義大利版的馬丁·伊登奮鬥史。
  • 《馬丁·伊登》虛無的質感 / 毀滅的欲望
    儘管我們知道這一版本馬丁·伊登的故事以20世紀義大利的那不勒斯為舞臺,但電影中並未出現明確的地理標識,我們也無法確定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這個故事的舞臺可以是義大利南部任何一座城市,這個故事可以發生於20世紀的任何一個時刻。
  • 《馬丁·伊登》如果蓋茨比跑去寫小說,結局會好嗎?
    不過在1909年,比菲茨傑拉德早16年,另一位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就已經寫下了這樣一個窮小子愛上富家女的故事,《馬丁·伊登》。馬丁·伊登在伊琳娜身上察覺到了神性。他原本是個連房租都交不起的水手,書只念到小學,從來不相信宗教或來世。而現在,他在她的眼睛裡,看到了永生的靈魂。
  • 餘生,做一個「頭腦清醒」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不應該這樣做,卻依然去做了,而這樣的人看似是清醒的,其實清醒的背後卻是糊塗。因為當一個人真正清醒的話,就會堅定地去做一件事,而不是前腳做了決定,後腳反悔了。03 真正聰明的人,時刻頭腦清醒可現實中,那些真正聰明的人,都是頭腦清醒的人。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從不受外在的影響。
  • 《馬丁·伊登》人生的兩種悲劇
    電影以馬丁·伊登一人的變化,牽引著劇情的發展,將難以捉摸的兩種心態和現實完美結合。影片也充滿了文藝氣息與古典氣質,還增加了復古式黑白膠片的場景,以及各種特寫和獨白,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舒適感,馬裡內利的演技亦是入木三分、層次鮮明,威尼斯影帝名副其實。
  • 傑克·倫敦與《馬丁·伊登》:「高貴的野蠻人」丨鳳凰書評
    1876年1月12日,傑克·倫敦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破產的農民家庭,直至1916年自殺離世時,他為後人留下的作品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強的首推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 在傑克·倫敦誕辰145周年之際,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楊靖與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青年學者馬千惠,分別從野蠻人形象與作家理想、愛情經歷與異域夢想的角度出發,重新解讀《馬丁·伊登》的文學價值。
  • 《馬丁·伊登》:固執有時是一種美德,鑽牛角尖是一條出路
    《馬丁·伊登》是長篇小說家傑克·倫敦寫的半自傳小說,2019年搬上大銀幕。影片講述青年水手馬丁·伊登受到富家小姐伊蓮娜啟發,走進文學的世界。馬丁憑著熱情去閱讀,定下目標成為作家,靠著堅持熬過現實的磨難,最終逆襲走進上流社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