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伊登》虛無的質感 / 毀滅的欲望

2020-10-12 kinok

PART1:虛無的質感

現在的時間和過去的時間
也許都存在於未來的時間,
而未來的時間又包容於過去的時間。
假若全部時間永遠存在
全部時間就再也都無法挽回。
過去可能存在的是一種抽象
只是在一個猜測的世界中,
保持著一種恆久的可能性。
過去可能存在和已經存在的
都指向一個始終存在的終點。
——T·S·艾略特《四個四重奏·焚毀的諾頓(一)》

《馬丁·伊登》改編自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同名著作,講述一個水手馬丁·伊登戀上富家小姐伊琳娜、立志成為作家……等等,這樣的故事我們聽過太多遍了,我不想再聽了。

但這並不是一部老調重彈的文學改編電影。這部電影在試圖以一種不斷向後回溯、最終於時空中迷失的方式,構建一個僅存在於電影中的失落國度。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部電影是混亂的。因為在觀看的過程中,我們無法根據以往的知識或經驗,以電影中的場面調度要素(布景、服裝、化妝、演出等)為坐標,判定電影在銀幕外世界中的具體方位。同時,導演也無心讓我們尋見這些坐標:活躍在影像間、具有不同時代烙印的眾多符碼,讓電影的方位無從判斷。

因此,我們會發現,在電影裡,我們身處於一個模糊的時空。儘管我們知道這一版本馬丁·伊登的故事以20世紀義大利的那不勒斯為舞臺,但電影中並未出現明確的地理標識,我們也無法確定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這個故事的舞臺可以是義大利南部任何一座城市,這個故事可以發生於20世紀的任何一個時刻。

而電影的影像風格:16mm膠片實拍與8mm影像檔案資料片段相混合,將膠片這一物質媒介獨特的視覺質感發揮到極致,為電影賦予獨具時代烙印的「靈韻」——

膠片自身特有的影調使電影每一幀都散發出幽藍的微光;主觀視角鏡頭、自然光線下的特寫鏡頭與躍動的顆粒為影像帶來近在咫尺的呼吸感;手持攝影街頭實拍與陳舊的影像檔案因材質上的接近,而混淆了虛實的邊界……

影像以其瑕疵和不穩定性,為遺失在過去的美好記憶賦予不可複製的物質化體驗,似乎斑駁又自帶光芒的往事觸手可及,似乎角色經歷的情感、傷痛也是我們經歷的一部分。因此,影像成為一種體驗的再現——當我們閱讀一部文學作品時,我們將自己的心理投射進入作品這種體驗的再現。

所以,我們可以把這部電影看成一個匿名讀者閱讀傑克·倫敦的《馬丁·伊登》過程。小說中的文字喚起他近半個世紀的經歷與記憶,作品也在邀請他以自己的感知和想像構建屬於他自己的《馬丁·伊登》。而攝影機,邀請我們進入其中,一個現實與虛構、文學與記憶交疊的,如夢境般的昨日世界。

這種風格化的影像也喚起我們對於新浪潮的記憶。但不同的是,《馬丁·伊登》並不是一部作者電影,而是一部「讀者電影」——電影不是站在作者的立場上,創造不同的「書寫」風格,將文字轉錄、還原為影像;而是藉助風格對個人閱讀體驗的還原,是以讀者個人化的視角對文學文本的召喚結構的回應。電影通過影像,對文本空白點、未定點進行補充,使之成為新的作品。

正因為如此,電影《馬丁·伊登》為一個問世百餘年、現在看來近乎「古典」的傳統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注入了現代靈魂。電影通過時空的失序、膠片的質感、影像檔案的介入,創造了一個建立在私人回憶上的、以「舊日」為意象的失落國度。在那裡,所有逝去的時間匯聚為抽象的過去,所有往事因虛構的力量成為永恆。

PART2:毀滅的欲望

凡是只存在於過去的,都會指向一個終點,那就是毀滅。

這種毀滅源自終究不可逆轉的社會趨勢,亦源於內心深處的自毀欲望。於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馬丁·伊登所追求的,不是愛,是狂熱的信仰:知識是他的教條,寫作是他的禮拜、他的禱告、他的證明。而他崇拜的神——伊琳娜,或者說貴族,只是將其視為一場遊戲,不理解、不信任、拒絕乃至拋棄。

於是馬丁·伊登以飛蛾撲火之態擁抱自己的愛、自己的信仰,不惜燃燒自己的生命。

是誰想出這種折磨呢?是愛。
愛是不熟悉的名字
它在編織火焰之衫的那雙手後面,
火焰使人無法忍耐
那衣衫絕非人力所能解開。
我們只是活著,只是悲嘆
不是讓這種火就是讓那種火把我們的生命耗完。
——T·S·艾略特《四個四重奏·小吉丁(四)》

於是他的信仰告訴他,社會達爾文主義——法西斯就是他的信條,相信個人的強力意志,相信強者越強、適者生存的進化法則,相信只要以筆為戈、對抗寰宇、永不停歇、永不妥協,他就能成為那個高貴的金髮野獸中的一員,成為真正的貴族——就像他的愛人一樣,耀眼、奪目,成為新世界的神。

但是他錯了。他的愛人將他拋棄、他的友人猝然而逝,他的愛、他的信仰,崩塌、毀滅、沉入深海。因此即使他獲得了成功、成為了神,即使他的信徒將要以他的教義發動一場改變世界的戰爭,對他來說也毫無意義,因為他已心如死灰。於是他拒絕戀人的愛,因為他只需要痛苦,痛苦,除此之外他已一無所有。於是他趕走了想要贖回愛的伊琳娜,因為他曾經視她為神,為她炙熱地活著,而今她卻以凡人之姿求得原諒。

那麼,迎接他的只有毀滅了——在他的戰爭開始之時,在這個永存於舊日的失落國度毀滅之時。不對,他的毀滅早已開始,始於他想要成為像伊琳娜一樣的人,像她一樣說話,像她一樣思考之時。

但馬丁·伊登是非毀滅不可的嗎?並不。因為——

我們將不停止探索
而我們一切探索的終點
將是到達我們出發的地方
並且是生平第一遭知道這地方。
當時間的終極猶待我們去發現的時候
穿過那未認識的,憶起的大門
就是過去曾經是我們的起點;
在最漫長的大河的源頭
有深藏的瀑布的飛湍聲
在蘋果林中有孩子們的歡笑聲,
這些你都不知道,因為你
並沒有去尋找
而只是聽到,隱約聽到,
在大海兩次潮汐之間的寂靜裡。
倏忽易逝的現在,這裡,現在,永遠——
一種極其簡單的狀態
(要求付出的代價卻不比任何東西少)
而一切終將安然無恙,
時間萬物也終將安然無恙
當火舌最後交織成牢固的火焰
烈火與玫瑰化為一體的時候。
——T·S·艾略特《四個四重奏·小吉丁(五)》

END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革幻 & Whaly2kStudio

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馬丁·伊登》:毀滅,他說
    《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以個人經歷寫就的半自傳體小說,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對於中國讀者而言,《熱愛生命》《野性的呼喚》《海狼》等這些展現人性偉大光輝的小說來得更有名氣。但從藝術成就上看,《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不折不扣的最高作。曾多次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皮耶特羅·馬切羅的《馬丁·伊登》是最新一部,在2019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男演員獎。
  • 《馬丁·伊登》世界本是虛無
    當你終於獲得了你想要的一切的時候,世界仿佛都是虛假的,你開始懷疑眼前的一切,你想要掙脫,但是發現你已經深陷其中,唯有毀滅才能帶來自由。想想,即便是成名後的馬丁,對於別人仍然是善良的,無論是家人,朋友,還是幫助過他的Maria,他都給好好地安頓了,讓他們過上了好生活,唯獨他自己,他救不了自己,一切也回不到從前了。
  • 客廳|電影夜 《馬丁·伊登》
    片名:《馬丁·伊登》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上映:2019.09.02(威尼斯電影節)類型:劇情片長:129分鐘地區:義大利/法國/德國「當那個男人在黃昏中,義無反顧的遊向大海時,所有的情感都潰敗於淚水。」那場黃昏在16mm膠片的呈現中,溫柔而強烈。
  • 馬丁·伊登的顛覆
    《馬丁·伊登》是以傑克·倫敦本人的真實生活經歷為背景而創作的,作者於 1907 年4 月的環球航行中開始寫作《馬丁·伊登》,一年後染上重病,不得已在澳大利亞停止航行並在雪梨的醫院進行休養
  • 《馬丁·伊登》如果蓋茨比跑去寫小說,結局會好嗎?
    先讓美國夢與至死方休的浪漫情懷結合,孕育出「了不起」的蓋茨比,再用涼薄的人情世態輕而易舉將其毀滅。20世紀最出名的愛情故事,莫過於此。·伊登》更像是記錄人格的成長、成熟與毀滅的過程。人們說「愛你就像愛生命」,「擁有了愛情就像擁有了希望」,那麼偉大過的愛情變質成俗不可耐的樣子,應該就是生命之光和欲望之火同時暗淡了吧。這不像蓋茨比或者郝思嘉愛上了幻想中的「金色天使」,又看到了天使的褪色。馬丁失去的是信仰,失去的是偶像,非對象。他還失去了渴望,他不再渴望認同,不再渴望愛情,他找到了一個滿眼是他的女孩兒,既不獨立也不懂文學。
  • 《馬丁·伊登》生活的幻滅
    首先,必須要感謝《馬丁·伊登》,讓我在觀看這部電影時重拾了久違的心潮澎湃感。這種感覺,是在多年以前我最初愛上電影時才會頻繁出現的激動和喜悅。想必每一個看過《馬丁·伊登》的觀眾,都很難不被它那油畫般的影像美所吸引。在此之前,在另一部義大利電影《幸福的拉扎羅》裡,我們也曾見過似曾相識的油畫質感。
  • 《馬丁·伊登》不要做唯一清醒的人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馬丁·伊登》對我都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復古朦朧的色調,油畫般細膩美妙的畫面,隨意自然的鏡頭運動,還有馬丁·伊登瑰麗又充滿鬥爭的一生,而更重要的是,作為一部傳記式電影,我透過馬丁·伊登的眼睛,看到了他所看到的世界。
  • 《馬丁·伊登》要那成功為什麼
    這是一個改編自傑克·倫敦半自傳同名小說的電影,它難得地拍出了時代的質感。膠片拍攝讓電影畫面的顆粒感十足,非常懷舊。整個電影的色調也不明麗,總感覺有著一些陰鬱,而它正是一種文學的調子。男主演盧卡·馬裡內利非常傑出和有魅力,他演出了那種既屬於水手的,好像也屬於作家的,混同又矛盾的氣質,這幫助他獲得了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獎。
  • 影評|《馬丁·伊登》
    一個窮困潦倒的青年水手馬丁·伊登陰差陽錯地結識了一位知書達禮的富家小姐,穿著簡樸卻又談吐不凡的馬丁·伊登令富家小姐一見傾心。然而懸殊的階級差異成為了橫亙在兩人之間的一道鴻溝,為了跨過這道鴻溝年輕的馬丁·伊登拼命努力地奮鬥,白天在碼頭搬磚,晚上在寄居的房子裡寫著小說。馬丁·伊登的投稿一篇又一篇地被拒絕,而富家小姐的耐心也逐漸被消磨。
  • 讀詩|普拉斯《七月裡的罌粟花》:人會產生自我毀滅的欲望
    「流過血的嘴唇」「血淋淋的小裙子」,色彩明豔、慘烈,猶如欲望和毀滅。我們還能從這首詩中意識到,詩人對罌粟花的複雜情感背後,好像有一種自我毀滅的欲望。她知道「有些煙味我不能聞」,並且認為鴉片及其容器是「令人作嘔」的,但還是表達了想要接近的願望。不過,詩人最後也透露出了其中的虛無:「它是無色的。」普拉斯這首詩表面上是在寫罌粟花,實則是在透露自己內心的隱秘情感。
  • 《馬丁·伊登》:打敗了小丑的男人
    盧卡·馬裡內利憑藉電影《馬丁·伊登》拿下威尼斯影帝。《馬丁·伊登》片長129分鐘(後臺回復「馬丁」獲取哦)當時很多人為華金叔鳴不平,但隨著《馬丁·伊登》被越來越多的影迷朋友看到。伊琳娜竟然回來找他,想和他重新在一起。曾經因為他沒有身份地位而毫不留情的拋棄他,現在又因為他的身份地位顯赫而回來。
  • 《馬丁·伊登》愛情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了一個人,世間文豪是不是都一往情深而走毀滅呢?
    窮小子愛上富家女的故事,以為又會很俗套的講成功勵志迎娶白富美的故事,可是《馬丁·伊登》卻不走尋常路,可是生活卻完全不一樣了,可以說人心變的都不一樣了,諂媚、附和、追隨等等的名人效應改變了馬丁·伊登,這個不理解他的世界,扭曲的人性擊潰了他所有的人生理想。
  • 《馬丁·伊登》:從馬丁「得到」即「幻滅」的過程引發的哲思
    《馬丁·伊登》講述主人公馬丁·伊登偶然見義勇為救了貴族家小少爺阿圖羅之後,為表示感謝被邀請到阿圖羅家中做客。在阿圖羅家中,他對阿圖羅美麗的妹妹伊蓮娜一見鍾情。為了能與這位年輕貌美、多才多藝的富家女子匹配,馬丁·伊登克服卑微出身等種種障礙,發憤圖強,夢想成為一名作家。但當他功成名就時,生活空虛、信仰崩塌,對生活失去了熱情。最終,馬丁·伊登選擇殞命大海。
  •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
    然而,電影裡的一些細節卻在提醒著我們另一些事情——馬丁·伊登在逐步接近那個上流社會群體之時,也在遠離自己身邊這個底層群體。這裡的遠離包含兩個層面:首先是他由於「不務正業」沒有收入而跟姐姐、姐夫產生的家庭矛盾。(注意,電影並沒有把姐姐、姐夫演成不通人情的勢利眼,相反,他們若真讓馬丁·伊登白吃白喝,那倒違反常理了!)
  • 欲望之下眾生平等
    隨著劇情的進展,還出現了許多畸形的欲望。前期的欲望都還比較常見,比如珠寶,金錢等;中後期則出現了炸彈客,搞破壞等危害性巨大的欲望,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千奇百怪的欲望,不一而足。值得一提的是,21~22話中出現的蝗蟲怪人(總感覺在致敬真),它是「正義」欲望的具現化,而隨著劇情的發展卻變得越發殘暴,正如劇中所言,過度的正義會滋生暴力。正所謂物極必反,好的欲望也有可能產生不好的實際情況。
  • 讀碟|義大利版的馬丁·伊登
    義大利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把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小說《馬丁·伊登》改編成電影,會是什麼樣子呢?《馬丁·伊登》是一部半自傳小說,裡面有傑克·倫敦早期在美國奮鬥的影子,描述的是19世紀的生活,而皮耶特羅·馬切羅把故事背景設定在義大利,也許,他試圖講述義大利版的馬丁·伊登奮鬥史。
  • 《奇愛博士》| 一場源於欲望的毀滅
    影片的基調是冷靜與癲狂的反差,科幻災難下對於核焦慮的映射,荒誕的情節背後更多的是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野心欲望與意識形態矛盾的展現。《奇愛博士》中的這個「奇愛博士」,是一個看似在政客長官中間不起眼的小老頭,其實是帶來死亡和毀滅的瘋狂化身,操縱影響著這個國家政治要員們。
  • 《馬丁·伊登》人生的兩種悲劇
    電影以馬丁·伊登一人的變化,牽引著劇情的發展,將難以捉摸的兩種心態和現實完美結合。影片也充滿了文藝氣息與古典氣質,還增加了復古式黑白膠片的場景,以及各種特寫和獨白,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舒適感,馬裡內利的演技亦是入木三分、層次鮮明,威尼斯影帝名副其實。
  • 他如何讓《馬丁·伊登》男主當上影帝?
    《馬丁·伊登》是導演首次參賽威尼斯主競賽作品。為了影片拍攝,導演馬切羅對傑克倫敦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研究,紀錄片導演出身的經歷,讓他嘗試在虛構影片中放入大量影像資料,和16毫米膠片拍攝的畫面,一起營造了真實的上個世紀初的氛圍。
  • 「亂倫」之戀,「欲望」之淵
    路易·馬勒被譽為法國的「電影詩人」,他擅長拍攝離經叛道之作,在劇作中挖掘出人性的欲望和乖張。如這部鐵叔和朱麗葉·比諾什主演的《烈火情人》。 一個國會內閣部長,本擁有幸福的家庭和完美的事業,卻因為危險的欲望而走上了自我毀滅之路。佛說,眾生從欲來,有情都是懷抱情慾,為欲望之城所困,並因為情慾動心而投胎再來,輪迴不已。《烈火情人》在描繪情慾關係之時,鏡頭所呈現的質感是如此大膽凌厲,卻又如此婉轉迂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