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電影夜 《馬丁·伊登》

2021-03-03 Sunsettin客廳

片名:《馬丁·伊登》

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

上映:2019.09.02(威尼斯電影節)

類型:劇情

片長:129分鐘

地區:義大利/法國/德國

「當那個男人在黃昏中,義無反顧的遊向大海時,所有的情感都潰敗於淚水。」

那場黃昏在16mm膠片的呈現中,溫柔而強烈。濃鬱的古典氣質將我們精準的帶回了屬於電影的昨天。而那好似無意間混入其中的8mm膠片所呈現的帆船,又為全片賦上了朦朧的詩意。畫面的美就像主人公馬丁對美的追求一樣,無可厚非。

該作改編自傑克·倫敦的同名半自傳小說,一位空白,敏感又熱烈的水手在愛情的驅使下,成為了文學的信徒,在求知的路上他逐漸接近了愛情,同時也越來越清晰的了解了社會,但最終迎來的卻是幻滅,而清醒便是這一切的原罪。馬丁憑藉寫作躍升於垂涎已久的上層階級,也向愛人和其所代表的階層證明了自己。可在文學艱澀的給養中,他越來越清醒,以至於他看清了愛人的平庸和社會的虛偽,從「無知」到「有知」的轉變帶來公平的詛咒。當他的作品受人趨之若鶩時,那些所謂優越者的空洞便愈加明顯,此時沒人在意他寫了什麼,而只在乎這作品是否出自馬丁之手。可馬丁又恰是一個複雜的生命,與文學相伴自下而上的歷經了社會的各個階層,直到觸及了那些原本遙遠角色的膚淺,而他對於美的追求是近乎純粹的,撕裂中他陷入了虛無,於是他用一個精美的壞橘子嘲諷了所有人,這著實讓人憶起現實中與之十分契合的故事—姜文《讓子彈飛》。馬丁在電影伊始,這樣形容了一幅畫作「我剛在看這幅畫,遠看很美,但近看就只剩下一個個色塊了。」而這也預兆似的刻畫了他如今周遭的世界。文人的苦難赫然立於眼前,每個獨立思想的痛苦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形狀。永遠處於混亂的世界折磨著永遠不得滿足的靈魂,最終他帶著高傲的靈光擁抱毀滅。

關於選擇安逸的愚昧還是痛苦的清醒,雖已不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且似乎永遠都無法得出結論,可它每一次走入思緒時,都能帶來頃刻間的停頓,這便是我們無數次討論這類話題的意義。不必再多言,《馬丁·伊登》的內核也遠不僅限於此。就讓我們在電影中再次享受片刻的遲疑。

相關焦點

  • 影評|《馬丁·伊登》
    2019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一部石破天驚的漫改電影《小丑》獲得金獅大獎,然而榮獲最佳男主角的卻是另外一部名不見經傳的義大利電影《馬丁·伊登》。
  • 《馬丁·伊登》:毀滅,他說
    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寫文章嘗試破解這個謎團,通過對一本小說(同樣也是一部電影)的解讀,或許能找到答案。 《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以個人經歷寫就的半自傳體小說,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對於中國讀者而言,《熱愛生命》《野性的呼喚》《海狼》等這些展現人性偉大光輝的小說來得更有名氣。但從藝術成就上看,《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不折不扣的最高作。
  • 《馬丁·伊登》生活的幻滅
    首先,必須要感謝《馬丁·伊登》,讓我在觀看這部電影時重拾了久違的心潮澎湃感。這種感覺,是在多年以前我最初愛上電影時才會頻繁出現的激動和喜悅。想必每一個看過《馬丁·伊登》的觀眾,都很難不被它那油畫般的影像美所吸引。在此之前,在另一部義大利電影《幸福的拉扎羅》裡,我們也曾見過似曾相識的油畫質感。
  • 《馬丁·伊登》不要做唯一清醒的人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馬丁·伊登》對我都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復古朦朧的色調,油畫般細膩美妙的畫面,隨意自然的鏡頭運動,還有馬丁·伊登瑰麗又充滿鬥爭的一生,而更重要的是,作為一部傳記式電影,我透過馬丁·伊登的眼睛,看到了他所看到的世界。
  • 《馬丁·伊登》虛無的質感 / 毀滅的欲望
    儘管我們知道這一版本馬丁·伊登的故事以20世紀義大利的那不勒斯為舞臺,但電影中並未出現明確的地理標識,我們也無法確定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這個故事的舞臺可以是義大利南部任何一座城市,這個故事可以發生於20世紀的任何一個時刻。
  • 《馬丁·伊登》要那成功為什麼
    這是一個改編自傑克·倫敦半自傳同名小說的電影,它難得地拍出了時代的質感。膠片拍攝讓電影畫面的顆粒感十足,非常懷舊。整個電影的色調也不明麗,總感覺有著一些陰鬱,而它正是一種文學的調子。男主演盧卡·馬裡內利非常傑出和有魅力,他演出了那種既屬於水手的,好像也屬於作家的,混同又矛盾的氣質,這幫助他獲得了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獎。
  • 他如何讓《馬丁·伊登》男主當上影帝?
    20年後,我們一起決定將它改編成電影,並且完全改變了故事的時間地點。我們選擇義大利,因為我們沒有傑克·倫敦的文化背景,無法用合適的風格去實現,於是將馬丁·伊登放到了義大利。  娛理:設定一個時代故事本身就很困難,為了很好的還原這個時代,您都做了哪些工作?
  • 《馬丁·伊登》:打敗了小丑的男人
    《小丑》是去年一大熱門電影,在威尼斯電影節上,一舉拿下了最高獎項金獅獎(官方競賽單元中地最佳影片)。盧卡·馬裡內利憑藉電影《馬丁·伊登》拿下威尼斯影帝。《馬丁·伊登》片長129分鐘(後臺回復「馬丁」獲取哦)
  • 《馬丁·伊登》人生的兩種悲劇
    電影改編自傑克·倫敦的同名小說。你本來並不差,可是你漸漸被時下的世俗標準所蒙蔽,但你仍是善良的,從一而終,你從來沒有否定對自己的認知,你在恍惚中尋找原來的自我。你為了那個女孩的垂青,嘗試蛻變,在無盡的拒絕和落魄潦倒後,你仍保有初心,堅韌頑強,終於從一個水手變成了一個作家。
  • 馬丁·伊登的顛覆
    《馬丁·伊登》是以傑克·倫敦本人的真實生活經歷為背景而創作的,作者於 1907 年4 月的環球航行中開始寫作《馬丁·伊登》,一年後染上重病,不得已在澳大利亞停止航行並在雪梨的醫院進行休養
  •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
    以上是本人看電影《馬丁·伊登》的第一感觸。當然還有其二,它讓我想起了2017年家中自縊身亡的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貝寧。兩人在很多地方有其相似之處:首先兩人都出身平民;其次兩人的成就都沒有給自己帶來快樂;再次,他們的結局都是悲劇。
  • 《馬丁·伊登》碎屑
    馬丁·伊登是好書啊!很硬核的書,8年前左右讀時非常震撼,他自殺的同時,仿佛自己的部分心靈也隨之灰飛煙滅。媽的,說這話感覺自己好噁心,大意是指在看到自殺情節時有種心往下掉的沉溺窒息感。當初似乎是那種拼命求索的行動和精神讓我感同身受,當時正好我也在盡力追尋著什麼,像海綿一樣吸取所有可供選擇的水。現在說來,他最後的自殺除開當時的感受外,或許也預示著我如今的理解:繁華落儘是空虛。
  • 《馬丁·伊登》如果蓋茨比跑去寫小說,結局會好嗎?
    就算你對「現實主義」望之卻步,就算你對傑克·倫敦不感興趣,你也會想看這部電影的,因為它回到了那個老套、經典、又永不過時的主題:什麼是偉大的愛情。馬丁·伊登在伊琳娜身上察覺到了神性。他原本是個連房租都交不起的水手,書只念到小學,從來不相信宗教或來世。而現在,他在她的眼睛裡,看到了永生的靈魂。
  • 讀碟|義大利版的馬丁·伊登
    義大利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把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小說《馬丁·伊登》改編成電影,會是什麼樣子呢?《馬丁·伊登》是一部半自傳小說,裡面有傑克·倫敦早期在美國奮鬥的影子,描述的是19世紀的生活,而皮耶特羅·馬切羅把故事背景設定在義大利,也許,他試圖講述義大利版的馬丁·伊登奮鬥史。
  • 《馬丁·伊登》整部電影的基調是痛苦、孤獨和焦躁
    《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的小說,寫一位工人出身作家的成長經歷。聽說可以算是傑克·倫敦的代表著了,於是把原著載下來,準備馬上就看。傑克·倫敦筆下的馬丁.伊登是一位英國工人,但這部義大利電影把小說移植到義大利,我們看到的是義大利的人物,義大利的社會背景,聽到的是義大利語,不少還是那不勒斯方言。
  • 《馬丁·伊登》:從馬丁「得到」即「幻滅」的過程引發的哲思
    由義大利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導演的電影《馬丁·伊登》改編自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傑克·倫敦的同名半自傳體小說。該片高度還原了原著,入圍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獲得第44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的站臺獎。影片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也是憑藉這部電影聲名鵲起,從此才真正開始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本片豆瓣得分8.0分。
  • 《馬丁·伊登》馬丁伊登
    極少看到類紀錄片形式拍的這麼好的人物電影。散文一樣又神不散得敘述一位為愛情而學習並開始寫作的才子,最後看透了所有而赴海往生。導演和演員絕對是世界頂級的從業人員!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努力也有辦法讓我們前往70、80年代的義大利,不知道是現在保存下來的實景還是搭建出來的景,加插著紀錄片一樣影片,讓我們感受到了那時的溫暖氣息,雖然貧窮卻極具生命力。
  • 《馬丁·伊登》青春殘酷物語
    傑克·倫敦1909年出版的半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或許有我們想要的答案:《馬丁·伊登》情節很簡單,一個來自底層的窮小子,拼命寫作,名利雙收,步入上流社會,但卻感到空虛、幻滅,最終跳海自殺:「當人生只能帶來痛苦和疲憊,死亡就做好準備以便你能在長眠中得到安慰。
  • 《馬丁·伊登》:從青春殘酷物語到白左樣板戲
    傑克·倫敦1909年出版的半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或許有我們想要的答案: 《馬丁·伊登》初版封面 同名影片《馬丁·伊登》,今年摘得威尼斯電影節影帝桂冠:
  • 《馬丁·伊登》愛情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了一個人,世間文豪是不是都一往情深而走毀滅呢?
    窮小子愛上富家女的故事,以為又會很俗套的講成功勵志迎娶白富美的故事,可是《馬丁·伊登》卻不走尋常路,可是生活卻完全不一樣了,可以說人心變的都不一樣了,諂媚、附和、追隨等等的名人效應改變了馬丁·伊登,這個不理解他的世界,扭曲的人性擊潰了他所有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