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碟|義大利版的馬丁·伊登

2020-12-27 新民晚報

義大利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把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小說《馬丁·伊登》改編成電影,會是什麼樣子呢?《馬丁·伊登》是一部半自傳小說,裡面有傑克·倫敦早期在美國奮鬥的影子,描述的是19世紀的生活,而皮耶特羅·馬切羅把故事背景設定在義大利,也許,他試圖講述義大利版的馬丁·伊登奮鬥史。這足以引起我們的興趣。

馬丁確實在為改變自己的命運奮鬥著。他是一個在海上漂泊的水手,文化程度不高,連小學也沒有畢業,同時,身無分文,寄居在姐姐家,算是社會底層人士。但是遇到富家小姐伊琳娜,她借給他書看,其中有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的詩集,他還到舊書鋪一口氣買了十本書,在大海上航行的時候,如饑似渴地閱讀。他在給伊琳娜的信中寫道:「我就像一個貪婪的漁夫,把陌生的詞彙記在本子上,然後把它們變成我的朋友,我的玩伴,一有機會,就用這些詞描述我眼前的景象。」他開始寫詩。由於船的發動機嚴重受損,被解除勞動合同後,他到處找工作,在鑄造廠當過苦力,最後還是失業。當看到報上一個徵稿啟事,他萌發當一個作家的念頭。於是,不斷寫作,投稿,退稿,和姐夫關係弄僵,不得不在鄉下租房創作。在幾乎絕望之時,有一天,他終於收到了小說被錄用的通知。從此,一發不可收,漸漸地成為知名作家。

不可否認,馬丁的奮鬥跟愛情有關,他和伊琳娜算是一見鍾情。伊琳娜美麗、有教養,會彈琴,會畫畫。馬丁讀書、寫作,全是為了伊琳娜,他想成為她那樣的人,像她一樣說話,像她一樣思考。但他們因出生、地位、身份不同,一開始就出現不同的看法,後來他們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深。伊琳娜認為,馬丁必須受教育,學完課程。在馬丁因入學面試基礎知識太差被拒、立志寫作後,伊琳娜堅稱,馬丁應該掌握謀生的技能,並為他介紹坐辦公室的工作,馬丁並不願意。由於他的經歷,所寫的小說,都是反映窮苦人受苦的生活,伊琳娜覺得,他寫得太粗糙,作品裡太多死亡,太多痛苦。馬丁在寫作的同時,還閱讀哲學書,比如斯賓塞的著作,接受了社會進化論的理論,崇尚個人主義,而伊琳娜一家信奉的是自由主義。伊琳娜的母親看不起剛剛學會閱讀就想寫小說的馬丁,阻撓女兒和他的交往。在一次聚會上,馬丁和他們爭論,憤而出走,伊琳娜也和他斷了關係。

影片前一個半小時,可以說是馬丁的奮鬥歷程,後半個小時,展現的是他成名後的沉淪、頹廢、空虛和幻滅。在一個新書發布會上,馬丁有點惱怒:「我寫的東西,以前沒人喜歡,現在滿大街都是;那些以前不喜歡我作品的人,現在卻熱衷於追捧我。」當伊琳娜跑來乞求原諒,希望贖回背叛的愛時,馬丁無情地說:「我厭惡生活,曾活得如此炙熱,現在卻心如死灰。如果我還有渴望,我會擁有你,但很確定,現在我絲毫沒有渴望。」他不要生活,不要愛情,不要寫作,在電影末尾的夕照裡,投入絢爛的大海,消殞了自身,這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馬丁的扮演者盧卡·馬裡內利前後判若兩人的表演,很是精彩,他因此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應該是實至名歸。

這部電影,用16毫米膠片拍攝,畫面精美,具有顆粒般的質感,但手持攝影,晃動中又帶來一種飄忽感。導演據說是拍攝紀錄片出身,電影中大量穿插老舊的檔案、資料片段,增加了懷舊感,比如馬丁小時候和姐姐的跳舞畫面;有時,這些片段,又是人物的心理意識投射,比如馬丁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比如自殺前的馬丁看到過去馬丁的背影;這些片段,可以是馬丁讀哲學書時,對內容的形象詮釋,也可以是馬丁寫小說時,對內容的形象呈現。這些片段,具有不同色彩,有時是藍色,有時是褐色。豐富的導演手法,讓一部名著改編電影,擁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令人讚嘆。(劉偉馨)

相關焦點

  • 《馬丁·伊登》:毀滅,他說
    為了追求這位文質彬彬的年輕女子,馬丁·伊登克服卑微出身代表的種種障礙,夢想成為一名作家。在年老的知識分子魯斯·布裡森登的影響下,馬丁·伊登投身於社會主義革命,使他與埃琳娜及其所代表的資產階級世界發生衝突。理想破滅後,馬丁·伊登選擇殞命大海。 如果了解過傑克·倫敦的一生,可以發現《馬丁·伊登》的故事與傑克·倫敦人生經歷有很大的重合。
  • 影評|《馬丁·伊登》
    2019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一部石破天驚的漫改電影《小丑》獲得金獅大獎,然而榮獲最佳男主角的卻是另外一部名不見經傳的義大利電影《馬丁·伊登》。
  • 《馬丁·伊登》生活的幻滅
    首先,必須要感謝《馬丁·伊登》,讓我在觀看這部電影時重拾了久違的心潮澎湃感。這種感覺,是在多年以前我最初愛上電影時才會頻繁出現的激動和喜悅。想必每一個看過《馬丁·伊登》的觀眾,都很難不被它那油畫般的影像美所吸引。在此之前,在另一部義大利電影《幸福的拉扎羅》裡,我們也曾見過似曾相識的油畫質感。
  • 他如何讓《馬丁·伊登》男主當上影帝?
    同名小說《馬丁·伊登》是作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說前半部分有著很強的自傳性質。原著小說中充滿意識流敘事,改編難度極大,一直以來少有導演敢於嘗試。  義大利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是近年來引人注目的作者型創作者,2010年參賽柏林的《狼的嘴》獲得最佳紀錄片和泰迪熊獎,2015年《遺失與美好》參賽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也深受好評。
  • 《馬丁·伊登》:從馬丁「得到」即「幻滅」的過程引發的哲思
    由義大利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導演的電影《馬丁·伊登》改編自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傑克·倫敦的同名半自傳體小說。該片高度還原了原著,入圍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獲得第44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的站臺獎。影片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也是憑藉這部電影聲名鵲起,從此才真正開始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本片豆瓣得分8.0分。
  • 《馬丁·伊登》整部電影的基調是痛苦、孤獨和焦躁
    《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的小說,寫一位工人出身作家的成長經歷。聽說可以算是傑克·倫敦的代表著了,於是把原著載下來,準備馬上就看。傑克·倫敦筆下的馬丁.伊登是一位英國工人,但這部義大利電影把小說移植到義大利,我們看到的是義大利的人物,義大利的社會背景,聽到的是義大利語,不少還是那不勒斯方言。
  • 《馬丁·伊登》虛無的質感 / 毀滅的欲望
    儘管我們知道這一版本馬丁·伊登的故事以20世紀義大利的那不勒斯為舞臺,但電影中並未出現明確的地理標識,我們也無法確定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這個故事的舞臺可以是義大利南部任何一座城市,這個故事可以發生於20世紀的任何一個時刻。
  • 《馬丁·伊登》:打敗了小丑的男人
    盧卡·馬裡內利憑藉電影《馬丁·伊登》拿下威尼斯影帝。《馬丁·伊登》片長129分鐘(後臺回復「馬丁」獲取哦)當時很多人為華金叔鳴不平,但隨著《馬丁·伊登》被越來越多的影迷朋友看到。但因為本片是義大利的製作團隊,所以在導演對這部作品做了非常全面深入地研究之後,對原著做了忠實而相對成功的改編,將故事的大背景從美國挪到了義大利的那不勒斯。
  •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
    帶著以上兩大感觸,我們來聊聊這部2019年出品,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大受好評的義大利電影吧。那麼,當馬丁·伊登回到現實中,愛情會如願以償嗎?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正如前文所述的那個有了一點知識便發現那些文盲粗俗醜陋的馬丁·伊登一樣,上流社會的人同樣在馬丁·伊登身上也發現了粗俗醜陋。只不過那些所謂的紳士風度、涵養掩蓋了這類人的鄙視之情罷了。
  • 劇情片《馬丁·伊登》發布日本版海報,主題「絕望的青春」
    由皮耶特羅·馬切羅執導,馬克·萊昂納蒂、盧卡·馬裡內利等主演的劇情片《馬丁·伊登》發布日本版海報。「絕望的青春」的主題下,盧卡·馬裡內利叼著煙望向遠處,眼神渙散。
  • 《馬丁·伊登》曝日版海報 馬裡內利詮釋絕望青春
    1905電影網訊由皮耶特羅·馬切羅執導,馬克·萊昂納蒂、盧卡·馬裡內利等主演的劇情片《馬丁·伊登》發布日本版海報。
  • 客廳|電影夜 《馬丁·伊登》
    片名:《馬丁·伊登》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上映:2019.09.02(威尼斯電影節)類型:劇情片長:129分鐘地區:義大利/法國/德國「當那個男人在黃昏中,義無反顧的遊向大海時,所有的情感都潰敗於淚水。」那場黃昏在16mm膠片的呈現中,溫柔而強烈。
  • 《馬丁·伊登》馬丁伊登
    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努力也有辦法讓我們前往70、80年代的義大利,不知道是現在保存下來的實景還是搭建出來的景,加插著紀錄片一樣影片,讓我們感受到了那時的溫暖氣息,雖然貧窮卻極具生命力。影像的較不類型化,充滿了澀味的溫潤,滿屏蓬勃的生命氣息。
  • 《馬丁·伊登》如果蓋茨比跑去寫小說,結局會好嗎?
    不過在1909年,比菲茨傑拉德早16年,另一位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就已經寫下了這樣一個窮小子愛上富家女的故事,《馬丁·伊登》。▼如果把[馬丁·伊登]分為上下兩個部分,那麼上半部分是浪漫的,下半部分是現實的。先是愛情。
  • 馬丁·伊登的顛覆
    《馬丁·伊登》是以傑克·倫敦本人的真實生活經歷為背景而創作的,作者於 1907 年4 月的環球航行中開始寫作《馬丁·伊登》,一年後染上重病,不得已在澳大利亞停止航行並在雪梨的醫院進行休養
  • 《馬丁·伊登》不要做唯一清醒的人
    戰爭前夜,馬丁·伊登即將踏上駛向美利堅的遠航船之前,他祝福了好友的婚禮,等待了離他而去的瑪格麗塔,和求他複合的伊蓮娜親吻、哭泣、咒罵,他看見年輕的自己穿著熟悉的外套從樓下走過,腳步有力精神昂揚,眼睛裡還滿是對世界的無盡探求和愛。馬丁·伊登追下樓去,然後在海灘邊醒來,看見世界還是一樣糟糕,隨即像一名水手一樣遊向了海洋。
  • 《馬丁·伊登》碎屑
    馬丁·伊登是好書啊!很硬核的書,8年前左右讀時非常震撼,他自殺的同時,仿佛自己的部分心靈也隨之灰飛煙滅。媽的,說這話感覺自己好噁心,大意是指在看到自殺情節時有種心往下掉的沉溺窒息感。當初似乎是那種拼命求索的行動和精神讓我感同身受,當時正好我也在盡力追尋著什麼,像海綿一樣吸取所有可供選擇的水。現在說來,他最後的自殺除開當時的感受外,或許也預示著我如今的理解:繁華落儘是空虛。
  • 《馬丁·伊登》要那成功為什麼
    在電影中,馬丁·伊登一開始是脾氣暴躁、自慚形穢和小心翼翼的,而當他追求愛情而不得,以及終於追求到了自己的寫作理想時,他則表現出了一種沉浸般的、灼燒自己的感覺,這終於把他的生命燒盡。劇中的女演員不算漂亮,可是她非常優雅,使人相信她正是馬丁·伊登愛著的貴族溫柔女性。原著的結尾,可憐的馬丁·伊登覺得生活就是一場噩夢,於是他選擇了死於海中。
  • 《馬丁·伊登》人生的兩種悲劇
    電影以馬丁·伊登一人的變化,牽引著劇情的發展,將難以捉摸的兩種心態和現實完美結合。影片也充滿了文藝氣息與古典氣質,還增加了復古式黑白膠片的場景,以及各種特寫和獨白,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舒適感,馬裡內利的演技亦是入木三分、層次鮮明,威尼斯影帝名副其實。
  • 《馬丁·伊登》青春殘酷物語
    傑克·倫敦1909年出版的半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或許有我們想要的答案:《馬丁·伊登》情節很簡單,一個來自底層的窮小子,拼命寫作,名利雙收,步入上流社會,但卻感到空虛、幻滅,最終跳海自殺:「當人生只能帶來痛苦和疲憊,死亡就做好準備以便你能在長眠中得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