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丁·伊登》不要做唯一清醒的人
戰爭前夜,馬丁·伊登即將踏上駛向美利堅的遠航船之前,他祝福了好友的婚禮,等待了離他而去的瑪格麗塔,和求他複合的伊蓮娜親吻、哭泣、咒罵,他看見年輕的自己穿著熟悉的外套從樓下走過,腳步有力精神昂揚,眼睛裡還滿是對世界的無盡探求和愛。馬丁·伊登追下樓去,然後在海灘邊醒來,看見世界還是一樣糟糕,隨即像一名水手一樣遊向了海洋。
-
《馬丁·伊登》生活的幻滅
首先,必須要感謝《馬丁·伊登》,讓我在觀看這部電影時重拾了久違的心潮澎湃感。這種感覺,是在多年以前我最初愛上電影時才會頻繁出現的激動和喜悅。想必每一個看過《馬丁·伊登》的觀眾,都很難不被它那油畫般的影像美所吸引。在此之前,在另一部義大利電影《幸福的拉扎羅》裡,我們也曾見過似曾相識的油畫質感。
-
影評|《馬丁·伊登》
2019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一部石破天驚的漫改電影《小丑》獲得金獅大獎,然而榮獲最佳男主角的卻是另外一部名不見經傳的義大利電影《馬丁·伊登》。
-
客廳|電影夜 《馬丁·伊登》
片名:《馬丁·伊登》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上映:2019.09.02(威尼斯電影節)類型:劇情片長:129分鐘地區:義大利/法國/德國「當那個男人在黃昏中,義無反顧的遊向大海時,所有的情感都潰敗於淚水。」那場黃昏在16mm膠片的呈現中,溫柔而強烈。
-
《馬丁·伊登》:打敗了小丑的男人
盧卡·馬裡內利憑藉電影《馬丁·伊登》拿下威尼斯影帝。但登上上流社會的頂峰之後忽然發現一切都是空虛,精神上的痛苦無法忍受也沒有辦法消除,最後他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馬丁·伊登》是用16mm膠片拍攝的,整部影片有一種唯美復古的氣質,營造了真實的上個世紀初的氛圍。
-
《馬丁·伊登》:毀滅,他說
成為了傳記作家和學者百年來爭論的焦點。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寫文章嘗試破解這個謎團,通過對一本小說(同樣也是一部電影)的解讀,或許能找到答案。 《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以個人經歷寫就的半自傳體小說,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對於中國讀者而言,《熱愛生命》《野性的呼喚》《海狼》等這些展現人性偉大光輝的小說來得更有名氣。
-
《馬丁·伊登》虛無的質感 / 毀滅的欲望
儘管我們知道這一版本馬丁·伊登的故事以20世紀義大利的那不勒斯為舞臺,但電影中並未出現明確的地理標識,我們也無法確定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這個故事的舞臺可以是義大利南部任何一座城市,這個故事可以發生於20世紀的任何一個時刻。
-
「推薦」10部跟大海有關的電影
、痛苦之源;它讓人浮想聯翩才思奔湧,卻又能讓一個人心懷恐懼甚至絕望崩潰……百年電影史,無數部電影都在圍繞著「海」這一元素打造著悲劇、喜劇故事,這足以證明了海的魅力。以下推薦10部電影,有讚美大海的,有借大海說事的,有關於大海的傳說與科幻,也有大海的暢想與詩情,這些電影足以表現人類對海的熱情了。
-
《馬丁·伊登》:從馬丁「得到」即「幻滅」的過程引發的哲思
由義大利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導演的電影《馬丁·伊登》改編自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傑克·倫敦的同名半自傳體小說。該片高度還原了原著,入圍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獲得第44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的站臺獎。影片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也是憑藉這部電影聲名鵲起,從此才真正開始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本片豆瓣得分8.0分。
-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
沒錯,兩個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社交圈子不同的人怎麼會走到一起,即便走到了一起,結局也往往以失敗和悲劇收場。以上是本人看電影《馬丁·伊登》的第一感觸。當然還有其二,它讓我想起了2017年家中自縊身亡的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貝寧。兩人在很多地方有其相似之處:首先兩人都出身平民;其次兩人的成就都沒有給自己帶來快樂;再次,他們的結局都是悲劇。
-
馬丁·伊登的顛覆
露絲的形象在馬丁的眼裡慢慢發生了變化,當馬丁認識到露絲對於真正的文學和藝術都是沒有悟性的,她的學歷只是虛假的擺設而已;她對真實的生活是什麼樣子更是一無所知。有一次,當馬丁偶然看到露絲吃東西時嘴唇上沾有櫻桃漬時,他突然意識到她也是一個凡人,不是個仙子。當露絲評價他投稿屢遭退稿是「賣不掉自己的貨」時,他因為她如此的評價和不能理解自己感到非常的痛苦,對露絲的好感也有所減弱。
-
他如何讓《馬丁·伊登》男主當上影帝?
《馬丁·伊登》是導演首次參賽威尼斯主競賽作品。為了影片拍攝,導演馬切羅對傑克倫敦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研究,紀錄片導演出身的經歷,讓他嘗試在虛構影片中放入大量影像資料,和16毫米膠片拍攝的畫面,一起營造了真實的上個世紀初的氛圍。
-
《馬丁·伊登》碎屑
馬丁·伊登是好書啊!很硬核的書,8年前左右讀時非常震撼,他自殺的同時,仿佛自己的部分心靈也隨之灰飛煙滅。媽的,說這話感覺自己好噁心,大意是指在看到自殺情節時有種心往下掉的沉溺窒息感。當初似乎是那種拼命求索的行動和精神讓我感同身受,當時正好我也在盡力追尋著什麼,像海綿一樣吸取所有可供選擇的水。現在說來,他最後的自殺除開當時的感受外,或許也預示著我如今的理解:繁華落儘是空虛。
-
《馬丁·伊登》我與馬丁有些相同的地方
我與馬丁: 晚上看了一部文藝電影《馬丁·伊登》,說的是一個小學都沒有畢業的水手馬丁·伊登,因為一次巧合認識了富家小姐,於是在對方的鼓勵之下,他開始借閱書籍,買書學習,靠自己自學,有了文學的啟蒙。馬丁過的很痛苦,他不再是以前那個侃侃而談的小夥子,束之高閣的活法是因為自己出名,卻又不肯和上流紳士們打情罵俏,拉好關係,他想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可惜現在已經不能,精神的空虛、無助導致了馬丁用絕望來麻痺自己,像是病入膏肓的人在垂死掙扎。
-
讀碟|義大利版的馬丁·伊登
義大利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把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小說《馬丁·伊登》改編成電影,會是什麼樣子呢?《馬丁·伊登》是一部半自傳小說,裡面有傑克·倫敦早期在美國奮鬥的影子,描述的是19世紀的生活,而皮耶特羅·馬切羅把故事背景設定在義大利,也許,他試圖講述義大利版的馬丁·伊登奮鬥史。
-
《馬丁·伊登》要那成功為什麼
這是一個改編自傑克·倫敦半自傳同名小說的電影,它難得地拍出了時代的質感。膠片拍攝讓電影畫面的顆粒感十足,非常懷舊。整個電影的色調也不明麗,總感覺有著一些陰鬱,而它正是一種文學的調子。男主演盧卡·馬裡內利非常傑出和有魅力,他演出了那種既屬於水手的,好像也屬於作家的,混同又矛盾的氣質,這幫助他獲得了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獎。
-
《馬丁·伊登》如果蓋茨比跑去寫小說,結局會好嗎?
他要和伊琳娜站在同樣的高度,去感受美與崇高。從一開始馬丁就清楚二人之間的差異,忍受著隨之即來的痛苦不安自卑。但這反而激發了他的鬥志,他要贏得她,徵服她。他的生命完全被轉變了。這種轉變和蓋茨比的不太一樣。
-
《馬丁·伊登》青春殘酷物語
傑克·倫敦1909年出版的半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或許有我們想要的答案:《馬丁·伊登》情節很簡單,一個來自底層的窮小子,拼命寫作,名利雙收,步入上流社會,但卻感到空虛、幻滅,最終跳海自殺:「當人生只能帶來痛苦和疲憊,死亡就做好準備以便你能在長眠中得到安慰。
-
《馬丁·伊登》人生的兩種悲劇
電影改編自傑克·倫敦的同名小說。你本來並不差,可是你漸漸被時下的世俗標準所蒙蔽,但你仍是善良的,從一而終,你從來沒有否定對自己的認知,你在恍惚中尋找原來的自我。你為了那個女孩的垂青,嘗試蛻變,在無盡的拒絕和落魄潦倒後,你仍保有初心,堅韌頑強,終於從一個水手變成了一個作家。
-
《馬丁·伊登》:從青春殘酷物語到白左樣板戲
傑克·倫敦1909年出版的半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或許有我們想要的答案: 《馬丁·伊登》初版封面 同名影片《馬丁·伊登》,今年摘得威尼斯電影節影帝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