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義大利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導演的電影《馬丁·伊登》改編自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傑克·倫敦的同名半自傳體小說。該片高度還原了原著,入圍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獲得第44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的站臺獎。影片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也是憑藉這部電影聲名鵲起,從此才真正開始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本片豆瓣得分8.0分。
《馬丁·伊登》講述主人公馬丁·伊登偶然見義勇為救了貴族家小少爺阿圖羅之後,為表示感謝被邀請到阿圖羅家中做客。在阿圖羅家中,他對阿圖羅美麗的妹妹伊蓮娜一見鍾情。
為了能與這位年輕貌美、多才多藝的富家女子匹配,馬丁·伊登克服卑微出身等種種障礙,發憤圖強,夢想成為一名作家。但當他功成名就時,生活空虛、信仰崩塌,對生活失去了熱情。最終,馬丁·伊登選擇殞命大海。
影片的拍攝手法也極為特殊,原本擅長拍攝紀錄片的義大利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導演在影片中嘗試使用了16mm膠片拍攝和使用檔案資料影像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觀眾的觀賞美感。接下來我們就從故事內容、藝術手法、表達主題分析馬丁從「未得到」到得到,再從「得到」到「幻滅」的悲劇過程。而在第四部分我將分析下馬丁的故事帶給我們哪些哲思和啟發。
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過:
「人生有兩個悲劇,第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
①「未得到」時,生活是辛酸和苦澀的,但此時的馬丁對一切充滿渴望,包括愛情和夢想
影片的男主馬丁·伊登,出身貧寒,文化程度不高。原是一個水手,寄住在姐姐姐夫家,每日為了房租拌嘴爭吵,是最常見不過的底層青年,但他卻並不是被苦難壓彎腰的那種人,反而活得朝氣蓬勃。
一次偶然,馬丁無意中從小混混手裡救了阿圖羅,為表示感謝被邀請到阿圖羅家中做客。在阿圖羅家中,他遇到了舉止優雅大方,有文化涵養的富家小姐伊琳娜,也就是阿圖羅的妹妹。從見面的第一眼,他就愛上了她。她的樣貌、她的談吐、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讓他痴迷。
馬丁說:這是我生命中最美妙的一天,這是一種全新的經歷,我以前從未接觸過。
這種體驗,既來自於伊琳娜所帶來的愛情,也來源於她所處的上流社會所帶來的震撼和悸動。所以,他對伊琳娜的感情除了愛情中應有的欣賞與愛慕,更多了一層崇拜與敬仰。而越是崇拜,便越是自慚形穢,越是覺得對方談吐得體,便越是覺得自己粗鄙不堪。於是,他決定努力奮鬥,走進她的世界,能夠與她匹配。
馬丁對伊蓮娜說:
我開始讀書了,認真的把能讀的都讀了,我開始好好學習了。
……
我想成為像你這樣的人,像你一樣說話,像你一樣思考。
而伊琳娜對他青睞有加,互通心意後,兩個人走在了一起。伊琳娜幫他打開了一扇大門,使他找到自己的奮鬥目標。有了愛情的鼓勵,他在寫作事業上也更加奮發圖強。他一頭扎進了文學的世界裡,讀書、思考、觀察世界,每天廢寢忘食地寫作碼字……夢想著能夠成為一名偉大的作家。
開始寫作的時候,連基本語法都不甚熟練。雖然環境艱苦,時常付不起房租,嘔心瀝血寫出的文章被頻頻退稿,但他越挫越勇,對未來仍舊充滿了美好憧憬。但是好景不長,伊琳娜父母瘋狂反對兩個人的愛情,迫於兩個不同的家庭背景和階層,伊琳娜也沒等到馬丁事業獲得成功就離開了他。
在我看來,馬丁之所以擁有夢想並為之奮發圖強、廢寢忘食,主要歸功於他對伊蓮娜的愛情。伊蓮娜就如燈塔一般指引著馬丁前行的路。即便伊蓮娜放棄了和馬丁在一起的想法,馬丁仍然為了證明自己配得上她而不斷地努力寫作,奔向成功。
②「得到」後,對任何人和事失去渴望,渾渾噩噩度日,直到走向「幻滅」,將自己的生命投入大海
在他小學肄業的文化基礎上起步,在他立志於成為一名作家的雄心上跌倒,在他一遍又一遍被退稿的失望中煎熬,直至最後,所有的努力獲得了應有的回報。他成了出版商的寵兒,人們眼中的「偉大作家」。馬丁真的獲得了他渴望的成功。
成名之後,馬丁陷入了對自我的懷疑,對生存價值的質疑之中,失去了鬥志,活的行屍走肉,渾渾噩噩,再也不是當初朝氣蓬勃的樣子。
即便功成名就之後,曾經毫不留情棄他而去的伊琳娜現在又主動投懷送抱。雖然馬丁依舊愛他,但沒有人比他更清楚,伊琳娜能回來,也僅僅只是因為他現在成功了而已。所以,他第一反應是緊緊的抱著她,很快他就苦笑,發怒、歇斯底裡……
這時的他,可以選擇欺騙自己,再續前緣,但已經看透伊琳娜的本性,看透生活的真相之後,馬丁早已經喪失了對生活的所有熱情。在我看來,馬丁和伊琳娜的愛情就像是個美好的夢。馬丁依靠這個夢一路走來,到頭來才發現苦追的夢原來是一場空,夢中的佳人美妙至極,但靈魂卻空無一物,膚淺至極。
當他名利雙收,他不再知道自己苦苦奮鬥的到底是什麼,無法為自己躁動不安的心靈找到歸宿。馬丁已經不知道活著到底是為什麼了。最後的最後,馬丁大步朝前,頭也不回的走向大海,決定以死亡結束生命的時候,對觀眾來說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小結:在「得到」之前,馬丁身無長物,但卻朝氣蓬勃,對萬事萬物都有熱情;而在「得到」之後,他有錢有名,身邊人來人往,但卻活的無比孤獨,對生活徹底喪失了希望。最終,走向了「幻滅」。我們不難看出,馬丁前後的對比,判若兩人。所以,我們不要一味地追求成功,而要學會享受追求成功的過程。
①整部電影全片使用16mm的膠片拍攝,呈現出油畫般的美感
想必每一個看過《馬丁·伊登》的觀眾,都很難不被它那油畫般的影像美所吸引。16毫米膠片拍攝的影片總是帶有這種迷人的粗糙感,顆粒感的畫質和獨特的色調,出來的效果絕美,質感一級棒。仿佛是時光在畫面上留下的烙印,使觀眾迅速墜入導演的影像世界裡難以自拔。皮耶特羅•馬切羅,這位拍攝紀錄片起家的義大利導演將這部虛構人物傳記拍出了不少紀錄片的意味。
《馬丁·伊登》的影像,更接近於20世紀初的印象派,朦朧且浪漫。這層朦朧的美感經常被用來描寫中遠景鏡頭裡的平原、鄉村和大海,也被用來表現那不勒斯那市井氣息濃鬱的市井街巷。
在我看來,導演皮埃特羅·馬切羅運用這種拍攝手法,將那些不時插入的回憶與想像,更是用這種朦朧感把它們變成夢境,使它們看上去亦真亦幻。
②影片創造性地使用了許多檔案資料影像,呈現出時代背景下的年代感
除了我們所能見到的正常拍攝的影像之外,在展現馬丁讀書、思考、寫作的過程中插入了不少陳舊的歷史檔案記錄素材,這些影像穿越了時代,從現實中潛入影像,從而賦予影像體驗上的真實感。這些年代久遠的畫面記錄了行走在大街小鎮上的普通人,鏡頭對準了他們的臉孔和身姿,透過表情和服飾還原出逼真的年代感。
比如,殘疾的貧民窟小男孩觀看煙花,在廢墟邊跳舞的人群、送愛人離開的女人的眼淚……
這些影像,也能看出馬丁寫作的大致方向,他既看得到底層人民的苦楚,也看得到底層人民生活中的詩意。
影片創造性的使用了許多檔案資料影像,其中一些人物肖像的速寫不僅有效地烘託出時代背景,還能充當敘事轉場的功能,既和全片的膠片拍攝相得益彰,充滿了藝術感,影像本身也具有著象徵意義。
小結:影片全片運用的的膠片拍攝和使用檔案資料影像相得益彰,互相融合,不僅充分表現出影片的時代感和真實感,更增強了影片的藝術感,給觀眾賞心悅目的體驗。
故事改編自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創作的半自傳體長篇小說,導演將這個美國加州故事移植到義大利。然而,劇本裡並沒有突出年代背景和發生低調,觀眾在這種融合紀實和虛構的敘事中體驗到一種時空模糊的趣味感。這絕對要歸因於這個故事的普世意義,無論是發生在哪個時代背景,都有可能找到最現實的落腳點。
新浪娛樂曾經採訪皮耶特羅·馬切羅導演,並問他影片的出發起點是什麼?他是這樣回答的:
馬丁·伊登的主題很典型也很普遍,和其它一些古老話題一樣,雖然已經是過去年代的事情,但是某種意義上卻永遠不會過時。我們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消費主義、自戀主義、個人主義盛行,我在馬丁·伊登和麥可·傑克遜身上看不到有什麼本質區別,後者也是來自郊區,努力達到了成功的巔峰,然後完全與現實世界和日常生活失去接觸,最後迷失了自我。影片就是要講述這樣一個普世的永遠不會過時的主題。
在我看來,從表面上來看,這是一個出身低微、小學未肄業的水手憑藉自己的努力奮鬥逐步成為頂級作家的過程,但同時也可以看作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努力改變自身而獲得成功的故事。這種屢見不鮮的奮鬥主題看過很多了,但是這個人物的成功卻是悲劇的,因為他最終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理想遭遇幻滅。
皮耶特羅·馬切羅以此說明這個故事的普世性價值: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代。
小結:拋來主人公悲劇的下場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年輕人通過自己努力奮鬥獲得了自己曾經想要的一切。影片的表達主題就是無論處於什麼時代,無論生活在什麼地點,只要努力奮鬥,只要不斷的學習知識,就可以成功,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①擁有目標,並堅持到底才是通往成功的前提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所謂志,就是指—個人為自己確立的人生目標。確定了人生的目標,才可能選擇生活的道路,進而才能夠掌握、控制自己的人生。馬丁在伊琳娜的指引下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奮鬥目標,也就是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偉大的作家。
有了夢想之後的馬丁,廢寢忘食的讀書和碼字,觀察生活、思考人生,無論環境多麼糟糕,他始終沒有放棄。馬丁追逐夢想的過程可以說成是一個男人的成功奮鬥史,可以說他的事業和經濟都是很成功的。而成功的原因主要是他擁有夢想,而且為了夢想不斷地努力奮鬥。
總之,一個人所想成功,首先要有夢想,只有這樣他才會在遇到困難和阻礙、悲傷氣餒、受到別人質疑時,依然一點點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在夢想的指引下不斷奮鬥,堅持到底,只有堅持下來了,那些曾經的夢想才會變成可能,那些細小的努力都會變成成功後的喜悅。
②要熱愛生活,擁有樂觀的人生態度
由於原生家庭的緣故,造成了馬丁比較悲觀的人生態度。當他獲得了曾經夢寐以求的成功,卻發現這早已不是他想要的成功。伊蓮娜因為他的成功而試圖重新挽回他的愛,他的理智和尊嚴卻告訴他必須用斥罵讓對方滾回去,但窗戶背後的眼神還是出賣了他,他依然愛著伊蓮娜,但是他已經不敢再接納那個曾經背棄了他的人。
但是,試想一下,故事完全可以這樣結尾:年輕的窮小子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後,終於成為了著名作家,用自己文字和思想影響著世界。而此時的他,拒絕了再次回心轉意來找他的伊琳娜,而選擇和那個在他奮鬥中一直陪伴他的女人結婚了,他們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我想成功不是錯,成功後走向自我毀滅的馬丁是人生態度的出了問題。所以,我們要學著用積極的人生態度看待人生的潮起潮落。我們努力過,所以我們成功了,我們資格去享受成功後的每一個喜悅。要學會接受身邊的正能量,享受人生,享受幸福。
③不要過於迷戀愛情,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伴侶一同生活
影片中馬丁和伊蓮娜的愛情幻滅,主要因為兩個人身份階層的巨大差異,以及由此巨大差異所帶來的整整一套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迥然不同。他們固然彼此吸引,但在吸引背後,他們的身邊總有巨大的斥力將他們分開。讓馬丁最後放棄伊蓮娜的,甚至還不是階級差異之下的財富和身份鴻溝,而是伊蓮娜從未真正相信過馬丁能靠他的方式獲得成功。無論怎麼努力,她都無法理解馬丁的世界。
這段愛情古典且溫柔,從始至終都只是一個人試圖向另一個人表明真心,證明自己。而另一個人始終無法理解和相信。
我想愛而不得就是愛情最可悲的地方。所以,建議年輕人在選擇伴侶上一定要慎重,不要只單純相信感覺和激情,不要被愛情衝過頭疼。要冷靜下來分析下兩個人的家庭背景、文化層次以及三觀是否一致,最起碼溝通和理解要順暢,以此來選擇伴侶更多了些穩定長久 的可能。
馬丁·伊登一生都善良、正直、誠實、勇敢,而且自由。但馬丁·伊登的故事,講述的都是人生的幻滅。他費盡半生去看清這個世界的真相,然後發現這個世界的真相令他痛苦和作嘔。他唯一的解脫方式,是擁抱大海,與這個世界作別。
《馬丁·伊登》這個故事以悲劇結尾,但他為了理想努力奮鬥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所以,當你對未來、對夢想、對自己產生懷疑時,可以看看這部電影,因為鹹魚也有翻身的的一天。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