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伊登》:毀滅,他說

2020-10-12 把噗

1916年11月22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格倫埃倫牧場,一位作家被發現死在家中。他側身躺在臥室地板上,表現出明顯的中毒症狀。不遠處的桌上留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緩解尿毒症疼痛的嗎啡劑量。但凡明眼人都能看出,這個劑量顯然過量了。

這位作家不是別人,正是傑克·倫敦。當時在全世界都有超高知名度,遙遠的亞洲也不例外。傑克倫敦到底是意外服藥過量,還是故意自殺?成為了傳記作家和學者百年來爭論的焦點。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寫文章嘗試破解這個謎團,通過對一本小說(同樣也是一部電影)的解讀,或許能找到答案。

《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以個人經歷寫就的半自傳體小說,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對於中國讀者而言,《熱愛生命》《野性的呼喚》《海狼》等這些展現人性偉大光輝的小說來得更有名氣。但從藝術成就上看,《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不折不扣的最高作。曾多次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皮耶特羅·馬切羅的《馬丁·伊登》是最新一部,在2019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男演員獎。

《馬丁·伊登》講述同名主人公馬丁·伊登在拯救了中產階級的年輕後裔阿圖羅之後,被邀請到男孩家中做客。他遇到了阿圖羅美麗的妹妹埃琳娜,並一見鍾情。為了追求這位文質彬彬的年輕女子,馬丁·伊登克服卑微出身代表的種種障礙,夢想成為一名作家。在年老的知識分子魯斯·布裡森登的影響下,馬丁·伊登投身於社會主義革命,使他與埃琳娜及其所代表的資產階級世界發生衝突。理想破滅後,馬丁·伊登選擇殞命大海。

如果了解過傑克·倫敦的一生,可以發現《馬丁·伊登》的故事與傑克·倫敦人生經歷有很大的重合。傑克·倫敦同樣生於底層,十歲便開始打工挑起家庭的重擔。在經歷過人生的大風大浪之後,傑克·倫敦找到了文學這劑良藥,希望藉此養活自己和家人。他把每天寫1000字作為自己的紀律,在生命最後的16年出版了50多本書和數百篇文章,不斷用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告訴人們活著的意義。

可以說,傑克·倫敦的一生就是奮鬥與拼搏的一生:從美國的底層社會一路爬升到上流社會,成為知名的作家,收穫金錢和美譽。但是,如同馬丁·伊登,功成名就並沒有給傑克·倫敦帶來安寧,他曾一度對人生感到幻滅,日日以醉酒麻痺自己,這也導致他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患上尿毒症,只能通過注射嗎啡緩解疼痛。他曾在一次採訪中透露,與自己在小說中呈現的用於拼搏、樂觀向上的主人公不同,他自己其實是一位悲觀主義者。

「我經常懷疑自己。在這裡,我擁有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女人的愛,我有美麗的孩子,我有很多很多錢,我有作家的名聲,我有很多男人為我工作,我有一個美麗的牧場——但我仍然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我以冷靜、科學的眼光看待事物,一切都顯得幾乎沒有希望;經過多年的勞動和發展,人類的境況一如既往的糟糕……我看到上層階級僱傭了一大群殺人犯來控制工人,如果他們企圖剝奪資本家的權利,他們就要把他們打回去。這就是為什麼我是個悲觀主義者。我從歷史和自然規律的角度看問題。」

這幾乎像是馬丁·伊登在結束生命之前給世人留下的遺言,他的一生完美詮釋了王爾德的名言,「人的一生只有倆大悲劇,一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二是得到了。」傑克·倫敦與自己筆下的馬丁·伊登於是形成互為重疊的鏡像,傑克·倫敦到底是自殺,還是意外服藥過量?到此似乎有了答案,循著馬丁·伊登的路徑,傑克·倫敦選擇結束自己痛苦的生命。 還是王爾德的名言,「生活模仿了藝術」。

馬丁·伊登的幻滅有其他原因。埃琳娜原先是他的女神,高高在上,無可企及。當馬丁·伊登逐漸通過自學成為知名作家之後,發現自己對埃琳娜的愛原來只是建構的幻想。小說中有一段內心獨白,能揭示馬丁·伊登前後心態的轉變——「如今他明白了,他沒有真正愛過她。他愛的是一個理想化的露絲,一個他臆想出來的神仙中人,一個在他的愛情詩裡的熠熠發光的精靈。而那個真正的資產階級的露絲,她那一身的資產階級的弱點,她那種不可救藥的資產階級褊狹心理,他可從來沒有愛過。」

階級的不同、身份的差異,讓馬丁·伊登逐漸產生了破滅之感。馬丁·伊登慢慢遠離了生活,沉溺在理論和美之中,從而導致悲劇。當他名利雙收,他不再知道自己苦苦奮鬥的到底是什麼,無法為自己躁動不安的心靈找到歸宿。馬丁·伊登尋找的是最後的結果:活著到底是為何,而不是過程:體驗奮鬥的過程。於是他自我懷疑了,消逝在茫茫的大海中。傑克·倫敦將馬丁·伊登的一生寫成了底層人民在美國黃金時代初期奮鬥拼搏的個人史。馬丁·伊登之所以自殺,是因為他受到了歐洲文化個人主義的影響,理想與現實之間產生撕裂,從而走向毀滅。

如果讀過原著小說,會發現皮耶特羅·馬切羅的改編忠實又有新意,電影幾乎完整呈現了小說的故事精華。皮耶特羅·馬切羅在參訪中談到,原著小長達600頁(義大利語版),最開始,他們將其寫成三百頁的初稿,然後再一步步變成兩百五、兩百、一百頁,最後劇本終稿只有50頁。這種大刀闊斧的縮減自然無法保留原著小說的全貌,但我們仍然能看出電影對原著小說的忠實性。

皮耶特羅·馬切羅根據自己的從影背景做了改動,比如講故事的發生地從美國的加利福尼亞搬到了義大利的那不勒斯,畢竟相較於美國的文化,義大利籍的導演對自己的國家和人民顯然更為熟悉。與此同時,小說的故事原本設置在19世紀,但在電影中,時空向後挪動,這是一個二十世紀的故事,但又沒有明確地設定具體年代。馬丁·伊登失去了他的美國背景,單純變為活在某個社會時空中的抽象個體。當整個故事脫離原初時代背景,傑克倫敦所要闡釋的道理便很難被還原。

皮耶特羅·馬切羅只能在電影中保留了奮鬥主題,但他沒能為該主題找到合理的素材和說明。皮耶特羅·馬切羅以此說明這個故事的普世性價值: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代。

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的來頭並不大。憑藉《馬丁·伊登》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後,皮耶特羅·馬切羅才真正開始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在此之前,皮耶特羅·馬切羅只是被小眾影迷知悉的紀錄片導演。他曾有兩部評價甚高的紀錄長片:《狼的嘴》和《遺失與美好》,採用新穎的虛實混雜的散文電影手法。其中《狼的嘴》獲得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遺失與美好》入圍洛迦諾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被選入Cinema Scope的年度十佳。

一種混雜的藝術:從早期的檔案式的短片,慢慢發展成融合各種藝術類型的長紀錄片,再到建構宏大敘事的劇情長片,皮耶特羅·馬切羅一步步實現著自己的藝術野心。皮耶特羅·馬切羅的電影畫面唯美、構圖精緻,表現了他對繪畫的熱愛。畫家原先是他想從事的第一職業,電影只是第二選擇,後來他發現自己的繪畫天賦不高,才改行拍電影。

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談論電影為何是一種不純的藝術(《電影作為絕對不純的藝術》)。皮耶特羅·馬切羅對此應該會有同感,他認為每種藝術都有它獨特的表達形式,電影有它自己的語法規則,通過鏡頭的組合講述故事,電影永遠無法達到小說的高度。「電影不是純粹的藝術形式,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它從不同的源泉中汲取,是一個集體藝術形式。」 這樣也就不奇怪,皮耶特羅·馬切羅會從先鋒紀錄片走向傳統、嚴謹的史詩敘事,它們都實現著影像同一種功能:綜合的藝術。

拍紀錄片的經歷給皮耶特羅·馬切羅帶來諸多助益,首先能靈活應對拍攝時遭遇的突發情況,其次可以將紀錄片的手法運用到電影中。皮耶特羅·馬切羅在《馬丁·伊登》中大量使用手持特寫長鏡頭和凌厲的剪輯,這是法國新浪潮的風格,帶有20世紀70年代的復古審美風格。除了我們所能見到的正常拍攝的影像之外,皮耶特羅·馬切羅還在其中插入了私人資料,這些影像穿越了時代,從現實中潛入影像,從而賦予影像體驗上的真實感。

在皮耶特羅·馬切羅腦海中,將《馬丁·伊登》轉化成影像的念頭並非近來才有的事。早在20多年前,皮耶特羅·馬切羅便由朋友毛裡齊奧·布拉奇(本片的聯合編劇之一)推薦讀了《馬丁·伊登》。 20年過去,兩人走到了一起,決定將《馬丁·伊登》改編為電影。他曾表示,「自己是一個工匠,而不是一個藝術家。」這在數碼獨霸的當今時代,是非常難得的認識。義大利電影在經歷過上世紀中葉的輝煌後,正陷入青黃不接的困境,不過這個局面正在改變。一批富有創造力的年輕導演不斷湧現,皮耶特羅·馬切羅是其中之一。皮耶特羅·馬切羅還將帶來怎樣的驚喜,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馬丁·伊登》虛無的質感 / 毀滅的欲望
    所以,我們可以把這部電影看成一個匿名讀者閱讀傑克·倫敦的《馬丁·伊登》過程。小說中的文字喚起他近半個世紀的經歷與記憶,作品也在邀請他以自己的感知和想像構建屬於他自己的《馬丁·伊登》。而攝影機,邀請我們進入其中,一個現實與虛構、文學與記憶交疊的,如夢境般的昨日世界。
  • 《馬丁·伊登》不要做唯一清醒的人
    戰爭前夜,馬丁·伊登即將踏上駛向美利堅的遠航船之前,他祝福了好友的婚禮,等待了離他而去的瑪格麗塔,和求他複合的伊蓮娜親吻、哭泣、咒罵,他看見年輕的自己穿著熟悉的外套從樓下走過,腳步有力精神昂揚,眼睛裡還滿是對世界的無盡探求和愛。馬丁·伊登追下樓去,然後在海灘邊醒來,看見世界還是一樣糟糕,隨即像一名水手一樣遊向了海洋。
  • 馬丁·伊登的顛覆
    有一次,當馬丁偶然看到露絲吃東西時嘴唇上沾有櫻桃漬時,他突然意識到她也是一個凡人,不是個仙子。當露絲評價他投稿屢遭退稿是「賣不掉自己的貨」時,他因為她如此的評價和不能理解自己感到非常的痛苦,對露絲的好感也有所減弱。最後當露絲根據父母的意思要和他重敘舊情,他心如死水,冷冰冰地拒絕了她。他意識到原來他愛的一向是理想化的露絲,是自己想像出來的人,他的愛情就這樣幻滅,整個世界也跟著毀滅了。
  • 《馬丁·伊登》:打敗了小丑的男人
    結束這一天的時候,他說:「這是我生命中最為美妙的一天,這是一種全新的經歷,我以前從未接觸過。」可以說他的寫作能力在旅程中是不斷地被錘鍊的,他還會在給伊琳娜的信上附上自己寫的詩。他擁有創作的熱情,這種熱情在激勵他成為世人的眼睛,讓他們認識這個世界。
  • 《馬丁·伊登》如果蓋茨比跑去寫小說,結局會好嗎?
    馬丁·伊登在伊琳娜身上察覺到了神性。他原本是個連房租都交不起的水手,書只念到小學,從來不相信宗教或來世。而現在,他在她的眼睛裡,看到了永生的靈魂。》講的是騎士夢、英雄夢、美國夢,那麼《馬丁·伊登》更像是記錄人格的成長、成熟與毀滅的過程。
  • 影評|《馬丁·伊登》
    多年以後,馬丁·伊登終於成為一名全國知名的暢銷書作家,上流社會也隨之為他敞開大門,他所有的問題一下子都不是問題了。整個社會為馬丁·伊登毫不吝嗇地送上令人羨慕的財富和地位,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會成為引起轟動的暢銷作品 ,出版商就像蒼蠅一樣盯著這位超級明星。然而馬丁·伊登的這些暢銷作品正是當年他四處碰壁時所創作的,當年無人問津的馬丁·伊登和現在受到追捧的馬丁·伊登並沒有什麼兩樣。
  • 他如何讓《馬丁·伊登》男主當上影帝?
    《馬丁·伊登》是導演首次參賽威尼斯主競賽作品。為了影片拍攝,導演馬切羅對傑克倫敦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研究,紀錄片導演出身的經歷,讓他嘗試在虛構影片中放入大量影像資料,和16毫米膠片拍攝的畫面,一起營造了真實的上個世紀初的氛圍。
  • 客廳|電影夜 《馬丁·伊登》
    片名:《馬丁·伊登》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上映:2019.09.02(威尼斯電影節)類型:劇情片長:129分鐘地區:義大利/法國/德國「當那個男人在黃昏中,義無反顧的遊向大海時,所有的情感都潰敗於淚水。」那場黃昏在16mm膠片的呈現中,溫柔而強烈。
  • 《馬丁·伊登》愛情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了一個人,世間文豪是不是都一往情深而走毀滅呢?
    窮小子愛上富家女的故事,以為又會很俗套的講成功勵志迎娶白富美的故事,可是《馬丁·伊登》卻不走尋常路,一個屬於大海的水手,在經歷了囊中羞澀窮的叮噹響、尊嚴被人人踩踏的生活之後,一次次被退稿被勸說放棄(這其中也包括他的愛人)之後,終於作品被別認可,也了有名的作家。
  • 《馬丁·伊登》生活的幻滅
    他成了出版商的寵兒,人們眼中的「偉大作家」。但他的成功絕不是一個感人的勵志故事,而更像是一種苦澀的諷刺。在馬丁·伊登的生活裡,處處都是這樣的諷刺。就比如他在集會上的演講明明是在反對共產主義,卻被報紙添油加醋地描繪成了一個共產主義者而遭到唾棄。他如實地用友人的名字出版了友人的詩集,卻被認為是一種巧妙的致敬式的炒作。
  •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
    電影中的主人公馬丁·伊登是個水手,可想而知他那一身髒兮兮的水手服,加上一身的煤油味了……如果非得從這種人身上找到什麼優點,那就是他身體壯,力氣大了。自此,馬丁·伊登的目標由開始的「像上流人一樣的思考」變成了「為自己的生活而創作」。或者說,他從發掘知識、上流社會美的過程中,繼而發現了生活的美,以至於他想要成為一名作家,把它們記錄下來。
  • 《馬丁·伊登》:從馬丁「得到」即「幻滅」的過程引發的哲思
    《馬丁·伊登》講述主人公馬丁·伊登偶然見義勇為救了貴族家小少爺阿圖羅之後,為表示感謝被邀請到阿圖羅家中做客。在阿圖羅家中,他對阿圖羅美麗的妹妹伊蓮娜一見鍾情。為了能與這位年輕貌美、多才多藝的富家女子匹配,馬丁·伊登克服卑微出身等種種障礙,發憤圖強,夢想成為一名作家。但當他功成名就時,生活空虛、信仰崩塌,對生活失去了熱情。最終,馬丁·伊登選擇殞命大海。
  • 《馬丁·伊登》要那成功為什麼
    男主演盧卡·馬裡內利非常傑出和有魅力,他演出了那種既屬於水手的,好像也屬於作家的,混同又矛盾的氣質,這幫助他獲得了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獎。在電影中,馬丁·伊登一開始是脾氣暴躁、自慚形穢和小心翼翼的,而當他追求愛情而不得,以及終於追求到了自己的寫作理想時,他則表現出了一種沉浸般的、灼燒自己的感覺,這終於把他的生命燒盡。
  • 《馬丁·伊登》人生的兩種悲劇
    在小有名氣後,你看盡上流的醜態,你發現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已經不復存在,你開始注意到最初的那個渺小的自己,你懷戀他,尋找他,只是你再也回不去了。電影以馬丁·伊登一人的變化,牽引著劇情的發展,將難以捉摸的兩種心態和現實完美結合。
  • 《馬丁·伊登》青春殘酷物語
    傑克·倫敦1909年出版的半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或許有我們想要的答案:《馬丁·伊登》情節很簡單,一個來自底層的窮小子,拼命寫作,名利雙收,步入上流社會,但卻感到空虛、幻滅,最終跳海自殺:「當人生只能帶來痛苦和疲憊,死亡就做好準備以便你能在長眠中得到安慰。
  • 《馬丁·伊登》碎屑
    馬丁·伊登是好書啊!很硬核的書,8年前左右讀時非常震撼,他自殺的同時,仿佛自己的部分心靈也隨之灰飛煙滅。媽的,說這話感覺自己好噁心,大意是指在看到自殺情節時有種心往下掉的沉溺窒息感。當初似乎是那種拼命求索的行動和精神讓我感同身受,當時正好我也在盡力追尋著什麼,像海綿一樣吸取所有可供選擇的水。現在說來,他最後的自殺除開當時的感受外,或許也預示著我如今的理解:繁華落儘是空虛。
  • 《馬丁·伊登》:從青春殘酷物語到白左樣板戲
    傑克·倫敦1909年出版的半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或許有我們想要的答案: 《馬丁·伊登》初版封面 同名影片《馬丁·伊登》,今年摘得威尼斯電影節影帝桂冠:
  • 讀碟|義大利版的馬丁·伊登
    義大利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把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小說《馬丁·伊登》改編成電影,會是什麼樣子呢?《馬丁·伊登》是一部半自傳小說,裡面有傑克·倫敦早期在美國奮鬥的影子,描述的是19世紀的生活,而皮耶特羅·馬切羅把故事背景設定在義大利,也許,他試圖講述義大利版的馬丁·伊登奮鬥史。
  • 《馬丁·伊登》節選
    「想當初,我沒有工作,我餓著肚子,可是跟如今一模一樣,也是這麼一個人,這麼一個藝術家,這麼一個馬丁·伊登,那時候,你為什麼不放膽幹呢?…你知道,我沒有變,然而我一下子表面上身價十倍了,使我不由得時常對自己肯定地說,我真的變了。我現在包在骨頭上的肉還是過去的那些,還是那十個手指、十個腳趾。我還是老樣子。我沒有增添什麼新的力量,也沒有養成什麼新的美德。我的頭腦還是過去的那個。
  • 傑克·倫敦與《馬丁·伊登》:「高貴的野蠻人」丨鳳凰書評
    1876年1月12日,傑克·倫敦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破產的農民家庭,直至1916年自殺離世時,他為後人留下的作品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強的首推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 在傑克·倫敦誕辰145周年之際,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楊靖與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青年學者馬千惠,分別從野蠻人形象與作家理想、愛情經歷與異域夢想的角度出發,重新解讀《馬丁·伊登》的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