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評分日本電影《如父如子》中,我們看到了陪伴與理解的重要

2021-01-08 鴨梨電影

孩子與父母親之間的關係在歷史長河中一直都是被人們所廣泛討論的,而且也有很多的電影選擇了這個作為自己的題材,來講述一系列的感人故事,今天的我要為大家帶來的一部影片就是日本電影史上評分非常高的《如父如子》。

這部電影是由書籍改編的,一度被網民認為是非常值得看的一部日本電影,而且大家都覺得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日本電影粉絲的話,那麼一定是要看過這部電影的。

其實影片的故事是非常簡單的,而且故事的設定也是從現實生活中出發的,也正是這種非常平實的故事才會引起大家的共鳴。

故事講述了兩個家庭,他們因為護士的失誤而抱錯了彼此的孩子,但是兩個家庭的生活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其中一個家庭是非常典型的精英家庭,而另一個家庭則是一個普通工人家庭,電影通過對兩個家庭教育孩子方式的對比,而揭露了當前社會上的一些問題。

在精英家庭生活的孩子,從小就接受到了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和課外學習,基本上他是沒有自己的時間的,也沒有時間去體會童年的樂趣,而這一切,只是他的父親為了讓他能夠比同齡的孩子更加優秀。

而生活在工人家庭的孩子則過得是完全相反的日子,他從小到大都是無憂無慮的生長,也許看起來行為舉止沒有那麼的規範,但是性格卻是非常的開朗。

當兩個家庭知道自己孩子抱錯之後,他們對於孩子的撫養權和是否交換孩子產生了深刻的討論。

其實,作為兩個孩子而言,他們都不想離開自己的家庭,但是精英家庭的父親,卻在影片的開始,覺得自己並不想去接受這個沒有繼承自己優秀基因的孩子,從而也在影片的過程中,給這位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但是作為孩子的父親,其實他還是非常寵愛自己的孩子,畢竟二人之間的養育之情和這麼多年的相處,也不是說忘記就可以忘記的。

當然,影片的結局還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場景,兩個孩子都沒有進行家庭的交換,而精英家庭中,父親與孩子的矛盾也在一次談話中得到了順利的解決。

在這部影片裡面,它討論了在當前社會中父母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而強加給孩子的,令人有些不堪重負的填鴨式的教育,也在裡面揭露了這種教育讓孩子喪失快樂童年的殘酷現實。

同時影片也討論了在一段親密關係的相處中,陪伴解決與代替解決這兩種方式的重要性。

其實在我看來,作為一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物質其實是他所需求的一部分,但是精神上了呵護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時候過多的物質給予如果不能夠完全全滿足對方的需求的話,也會產生好心做壞事的結果。

所以說,在人和人相處之中,無論說是戀人還是親人,我們都應該去更多的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去學會感知對方的真實需求。

相關焦點

  • 豆瓣評分8.9《如父如子》:多陪伴,少點遺憾
    01《如父如子》一書給你答案!這是一本日本文學小說,也是一本關於親情的書籍。這本書豆瓣評分8.9分,1.8萬人讀過,3.4萬人想讀,15743人參與評分,主要講述了父子親情與血緣之間的關係問題。本書在2013年拍成同名電影《如父如子》,獲得第66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是日本電影大師是枝裕和的經典代表作品。
  • 《如父如子》,一部為人父前必看的電影,道出親情陪伴的重要性
    《如父如子》改編自導演是枝裕和自己的同名小說,用他獨有的細膩給觀眾描繪出了我們東方家庭中父子關係普遍存在的問題。《如父如子》於2013年上映,在豆瓣上的評分為8.6分,曾榮獲第66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和同年日本電影學院獎多項提名,影片娓娓道來的故事和人物細膩的情感也令電影節上眾影人感動不已。
  • 電影《如父如子》的故事,說明長久的陪伴勝過真切血緣
    養了6年的兒子突然有一天發現,這個兒子並不是自己的親兒子,遇到這樣的事情,我想每個人心裡都是崩潰的,這樣的事情在電影或者電視劇裡經常見到,每次看到都會感覺這又是一個很狗血的故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是否真的存在這樣的故事嗎?這個還真不知道,也沒聽說過有這方面的統計。
  • 《如父如子》: 血緣關係or情感羈絆,我們該如何抉擇
    日本電影總是用小人物平凡卻溫情的故事打動人心,在其中,我尤為喜歡&34;式的溫情,在寒冷的冬夜,安靜的觀賞完,讓人覺得溫暖十足。從《如父如子》、《海街日記》到《小偷家族》,都往往用平淡瑣碎的敘事來講述人之常情。
  • 《如父如母》不如《如父如子》,豆瓣評分差太遠,細微之處見真情
    兩部家庭劇從標題到劇情都幾乎一樣,最後的評分卻不在一個檔次,巴西劇情電影《如父如母》兩代人之間恆久的愛恨交織,所有人都擺脫不了父母的影響,越是想逃開越是否認越是不停被裹挾著走上老一輩曾走過的路。日本家庭劇情電影《如父如子》,一部教你如何為人父親的電影。
  • 《如父如子》:先為人子,再為人父
    三年過去了,我從開始的不適應,到現在樂在其中,不知不覺中竟然完成了身份的轉變。對此我不禁有了一個疑惑:從孕育了小生命的那一刻起,我們開始被稱為父母,但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才真的成為了父母呢?小說《如父如子》用一個戲劇化的故事,給了我這個答案:先為人子,再為人父母。《如父如子》的主人公良多是一個職場精英,他有一個溫柔的妻子和一個乖巧的兒子。
  • 娓娓道來的真實生活——《如父如子》
    最近看了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先看了小說,又補了電影。是枝裕和的作品,是一種娓娓道來又觸動人心的感覺,是被平淡的日常生活的溫情底下那道暗湧擊中內心的感覺。《如父如子》,初見這個名字,我只能淺薄的直譯,「既像父親又像兒子」?暗自猜想應該講述的是某位父親成長的故事吧。
  • 《如父如子》:難離難捨想抱緊些,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如父如子》如今的時代,過分溫柔是要吃虧的。——《如父如子》01當意識到孩子也在注視著自己時,那一瞬間,便懂得了什麼是如父如子。相比中文譯名,日語裡的《そして父になる》顯得更直白貼切。父母也是第一次做別人的父母,有的人天生就可以做好這個角色,有的人卻需要慢慢學習。
  • 強烈推薦經典家庭電影---《如父如子》
  • [獨家影評]《如父如子》:批判物質社會的親情淡漠
    《如父如子》海報《如父如子》在編劇獎上大有作為片名:《如父如子》(日本)導演: 是枝裕和編劇: 是枝裕和主演: 福山雅治/尾野真千子/真木陽子/利利-弗蘭克/風吹淳/國村隼/樹木希林/夏八木勳類型: 劇情評分:8分觀影反應:在結尾字幕剛出現的一剎那,就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 《如父如子》:親情能否抵得上長久的陪伴,考驗父親的決心和智慧
    是枝裕和是日本大師級導演,電影與小津安二郎一樣聚焦於家庭瑣事,是枝裕和很善於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親情和友情是他電影中最常出現的主題,《如父如子》就是這樣一部感情色彩濃烈的作品。丟失孩子在世界上多有發生,有時候是因為貧窮,有時候是因為意外,《如父如子》便是因為醫院護士的「不小心」導致兩個家庭錯抱了對方的孩子,這並不是有意為之,卻對兩個家庭提出了嚴峻的考驗,究竟親情能否抵得上長久的陪伴,考驗著父親的決心和智慧,也決定兩個家庭將以何種方式面對人生
  • 《如父如子》:一個俗套的故事,隱喻著親情中時間與血緣深刻含義
    電影《如父如子》是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電影獲得66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提名,並獲得電影節評審團獎,豆瓣評分8.6分。是枝裕和對於家庭溫情的刻畫可謂精妙絕倫,而這部《如父如子》把他的一貫家庭溫情描述,展現的淋漓盡致。
  • 電影賞析 | 《如父如子》:一個父親的成長
    本月電影賞析《如父如子》,跟隨著晶晶的述說,帶我們走進如父如子的世界——《如父如子》,編劇和導演都是:是枝裕和。關於父與子的電影,有很多:《美麗人生》裡為保護兒子編造謊言的溫柔的猶太父親;《千裡走單騎》裡壓抑自己情感和愛的父子;《當幸福來敲門》裡永遠懷揣希望和夢想的黑人父親威爾史密斯;《大魚》裡生前從未被懂得的講述自己奇幻經歷的父親……跟這些電影比起來,其實《如父如子》在情節設定上,完全沒有新意。
  • 如父如子,亦父亦子
    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近年來隨著上影節影響力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優秀影片開始參與進來,讓這場盛宴變得越發高大上。而今年上影節最具話題的莫過於主競賽單元「金爵獎」評委會主席姜文和日本影片《小偷家族》,姜文,不必說,自帶話題,到哪兒都是焦點,而電影《小偷家族》則剛拿下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這次是在國內首映。
  • 《如父如子》讀後感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如父如子》,想說幾句。這本書講了日本的一個普通三口之家,在某一天突然得知自己養了六年的兒子不是親生的之後,一系列心理反應和所採取的行動。更重要的一點是,這本書講了一個「父親」成長為「父親」的過程。
  • 電影《如父如子》
    《如父如子》的故事,可以說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所有電影裡最「狗血」的:多年前,由於在醫院生產後抱錯了孩子,一個都市中產家庭與另一個開雜貨鋪的小市民家庭發生了劇烈的交錯。這類故事表面上充滿戲劇張力,但往往由於太過「平常」和「庸俗」(可參考國內一些法制尋親類節目),反而顯得有點突兀,至少與我們熟悉的、風格近乎平淡的是枝裕和有些不搭。 但是枝裕和畢竟不是人間慘劇製造商,也不是靠煽情賺取眼淚的國產大片導演,甚至在我看來,故事本身的悲與喜,在他那裡並不重要,如何像抹掉窗戶玻璃上的落灰一樣抹掉現實的表象,看清生活內部的真相,才是他一貫的做派。
  •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席勒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電影《如父如子》,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標題。「像父親,像兒子」,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於是,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來欣賞這部豆瓣8.6分的佳作。但很顯然,這部電影探討的中心議題是父子關係。長期以來,在亞洲文化中,父親被定義成在外打拼事業的角色,母親的職責是相夫教子,撫養和教育孩子主要由母親來承擔。
  • 《如父如子》:然後,成為父親
    他導演的電影就像是一篇和雅的小說,他撰寫的小說就像一幀幀流動的電影。對親人之間的羈絆,是枝裕和有著非常細膩的解讀。平靜的敘述下藏著一波波暗湧,殘酷中有溫情,溫情中有遺憾,他總能把情感尺度拿捏得恰到好處。故事架構有一點狗血,講了關於抱錯小孩的兩個家庭的故事。在父子關係中,到底血緣更重要還是陪伴更重要。故事裡的人在糾結,讀故事的人也在糾結。
  • 《如父如子》親子關係的核心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そして父になる》,中譯名叫《如父如子》。《如父如子》的導演是枝裕和,在講述起這部電影的時候曾經表達過,他說這部電影比起其他的作品我投入了許多自己的日常感情在意識到變成了這樣無法面對的生活相處之後,我感到非常的震驚,就像電影當中的兩個爸爸一樣,一個是典型的城市中產,算是精英了,他對他那個孩子做出的一種教養的方式,和另外一個爸爸可以說是出身平民階層。他又對他自己三個孩子做出了另一種的教養方式。
  • 我拍不是電影,我講的是整個人生——關於《如父如子》的啟示錄
    在整個亞洲電影的譜系中,日本電影獨樹一幟,先後出現了不少足以描述為卓越的電影大師,詭譎的黑澤明,冷靜溫潤的小津安二郎,還有那個如花火般狂烈的北野武。每每重溫這些在千萬張銀幕上流轉了大半個世紀的光影故事,總會看到,這些講故事的人是如何自如的在冷靜和狂暴中穿梭,克制克制和粗暴中徘徊,溫情和崩潰中遊走。人性如此複雜,生活如此不留情面,而時代又是如此的光怪陸離。可他們自顧自說,從容不迫。電影本身並不有趣,一幀一幀毫無樂趣可言,可傑出的日本電影人卻在這種枯燥中完成對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傳承,這可能才是他們在電影這種年輕的藝術中找到的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