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研究免費分享丨《巴赫與上帝》

2021-02-08 兔子古典音樂


 

歡迎關注古典音樂書單,我們不僅推薦最新的音樂圖書,也分享一些絕版書、外文書和樂譜的電子版。關注公眾號即可收到索取圖書的二維碼,如果是老朋友,直接給公眾號留言也可以收到索取圖書的二維碼。歡迎大家索取圖書的同時,給我分享您的音樂資料,互通有無!我們的一切分享完全免費!請大家也將得到的資料用於自己的學習和私下分享。也歡迎轉發下面的圖片給你需要的朋友、到朋友圈、微信群。


媒體推薦:

1、In this excellent and provocative study the author aims to show the religious explanatory power that lays behind any understanding of Bachs music ... The book is very well documented and the analysis therein (both from a musicology standpoint and a religious studies perspective) is coherent overall ... an excellent addition to the critical studies into the religious meaning of Bachs music. (Ronald Charle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Religious Studies at Sain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

2、Michael marissen sets out to be thorough and honest (p. xv) as he investigates religious meaning in Johann Sebastian Bachs music. His scholarship is scrupulous, and thus he successfully achieves this goal. His meticulous arguments are convincing, and his use of sources ― for example relying on books that existed in Bachs own library ― grounds the subject in its context. (Robinson McClellan, Interpretation: A Journal of Bible and Theology)

3、[A] splendid title ... It brings to mind two approximately equal figures engaged in a complicated dialogue, like Jefferson and Adams, or Siskel and Ebert. (Alex Ross, The New Yorker) 


讀者評價:

1、Marissen makes the excellent argument that you cannot separate the music of Bach from Bach's spirituality and fully understand its aesthetic. At the same time, one cannot determine the true personal nature of Bach's spiritual thought, try as we have with the clues we have been left. Many in the past have taught that to be properly understood, Bach's music should be approached from a purely musical standpoint apart from any spirituality, or as absolute music: music for music's sake. While Bach's music is a marvel on any level, its full realization is incomplete when the door is shut on the "foolishness" of the Holy. 

2、Here is something rare..., a scholarly book that is very easy to read and full of clearly expressed views on a subject most of us who are admirers of Bach's music have never thought about. The introduction is especially compelling.

作品介紹:Bach & God explores the religious character of Bach's vocal and instrumental music in seven interrelated essays. Noted musicologist Michael Marissen offers wide-ranging interpretive insights from careful biblical and theological scrutiny of the librettos. Yet he also shows how Bach's pitches, rhythms, and tone colors can make contributions to a work's plausible meanings that go beyond setting texts in an aesthetically satisfying manner. In some of Bach's vocal repertory, the music puts a "spin " on the words in a way that turns out to be explainable as orthodox Lutheran in its orientation. In a few of Bach's vocal works, his otherwise puzzlingly fierce musical settings serve to underscore now unrecognized or unacknowledged verbal polemics, most unsettlingly so in the case of his church cantatas that express contempt for Jews and Judaism. Finally, even Bach's secular instrumental music, particularly the late collections of "abstract " learned counterpoint, can powerfully project certain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Lutheran theology. Bach's music is inexhaustible, and Bach & God suggests that through close contextual study there is always more to discover and learn.


作者介紹:Michael Marissen is Daniel Underhill Professor Emeritus of Music at Swarthmore College, where he taught from 1989 to 2014. He has also been a visiting professor on the graduate faculties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His publications include The Social and Religious Designs of J. S. Bach's Brandenburg Concertos (Princeton, 1995), Lutheranism, anti-Judaism, and Bach's St. John Passion (Oxford, 1998), An Introduction to Bach Studies (co-author Daniel Melamed; Oxford, 1998), Bach's Oratorios (Oxford, 2008), Tainted Glory in Handel's Messiah (Yale, 2014), and essays in Lutheran Quarterly, 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 The Huffington Post, and The New York Times.

往期華格納:1、西方音樂調性體系瓦解的標誌丨華格納歌劇《特裡斯與伊索爾德》「悲劇」性研究;2、如何理解華格納的「整體藝術」思想?什麼是他的「未來的藝術作品」?3、叔本華思想與華格納音樂的結晶丨楊燕迪解讀《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上);4、華格納=莎士比亞+貝多芬丨楊燕迪解讀《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下);5、跟華格納學如何向朋友借錢丨「皮厚如城牆」的華格納教我的十件事!6、「所謂愛就是『承認別人同時也要認識自己』」丨華格納《前奏曲與愛之死》;7、「有了《卡門》,我們可以向華格納理想的迷霧告別了!」 8、古典派的勃拉姆斯與未來派的華格納;9、為何華格納要聽現場丨由《女武神騎行》所想到的;10、如何理解華格納的「整體藝術」思想?什麼是他的「未來的藝術作品」?11、華格納導論丨其人其事;12、在生命中,音樂始終是我們最初和最後的愛丨蒂勒曼指揮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13、我為何迷上華格納的音樂?14、極簡語言解說華格納的音樂是什麼?15、你更喜歡勃拉姆斯還是華格納呢?15、你更喜歡勃拉姆斯還是華格納呢?16、華格納導賞①丨歌劇創作歷程概述;17、作曲家華格納解析;18、中文字幕華格納歌劇丨斯泰因指揮《紐倫堡的名歌手》(第一幕);19、中文字幕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丨斯泰因指揮第二幕;20、中文字幕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丨斯泰因指揮第三幕;21、楊燕迪丨論華格納;22、《牛津音樂大詞典》裡的華格納丨「未來音樂」是什麼?23、酷愛華格納的徐志摩與豐子愷;24、郭沫若、鬱達夫筆下的華格納;25、聆聽華格納並非想像的那樣困難丨先聽《羅恩格林》,然後《湯豪舍》;26、他是「富有藝術創造力的德意志精神的最後代表」丨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

相關焦點

  • 巴赫是巴赫,就像上帝是上帝
    巴赫用對位法寫出的復調音樂,讓幾個不同意義的聲部和諧地存在於一首曲子,幾乎是對世界規則的一個音樂性闡釋。我們暫時不去糾結,為何巴赫一生如此著迷於對復調音樂的開拓,而只是欣賞他的音樂,那麼,我們就會和這個世界達成和解,相信存在於這個世界本身便是一件單純而美好的事情。也就是,我們仿佛找到了某個答案,我們和世界其他存在一樣是屬靈的。
  • 「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樣」
    「上帝」般的存在,快來看看名人們怎麼秒變迷弟迷妹,竭盡畢生所能讚美他們的偶像!▽「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樣」古諾(法國作曲家,宗教音樂改革者)▽「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 貝多芬▽「在巴赫的音樂裡,我聽得見上帝的存在」
  • 巴赫《賦格的藝術》
    該作的第二版本在巴赫逝後的1751年出版,其中包括了14首賦格曲和4首卡農,巴赫音樂權威研究專家Christoph Wolff指出:「這部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一部音樂作品裡,儘可能地深度發掘復調音樂對位法所有可能。」
  • 當上帝會通過巴赫的音樂來裝飾靈魂,使它更加美麗!
    在編寫的過程中,巴哈希望能夠表現他對樂曲研究最純熟的一面,同時證明他的音樂技法之源w傳統的聖詠合唱曲,是永不枯竭的。音樂歷程的冒險和心靈層面的探索,是巴哈音樂永不分離的兩個主題。早在西元前七世紀,耶穌降世之前,先知依撒意亞曾對上帝呼喊:「啊!望你衝破諸天降下。」 巴哈寫的這曲耶誕節聖歌Vom Himmel hoch (我從天上來 ),正是對依撒意亞呼喊的回音。
  • 巴赫生日談其音樂作品的演奏
    巴赫屬於宗教,在教徒眼中是頭頂 光環上帝派來人間的使者,在學者和眾多音樂愛好者眼中他是「豐碑」是「西方音樂之父」。🎂巴赫334年生日快樂「不要勸說別人聆聽巴赫。」巴赫鋼琴組曲的藝術風格研究發現巴赫,在一個寂靜的夜晚布索尼讓巴赫從天上降到了地上道理們都讓一下,我只想要巴赫!
  • 《巴赫:音樂年譜》
    我們的分享永久免費!所以大家也不要拿去牟利!!!如有侵權,第一時間告知!歡迎大家點擊文末廣告支持我們繼續分享。請在一周內索取!過期可能失效!PS:我們的申請不需要轉發朋友圈,也不需要轉發任何微信群。 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音樂不再總是歌頌上帝,也開始歌唱平凡的生命。
  • 古爾德的巴赫給我們哪些啟發丨他的巴赫,只能聆聽,不能複製.
    他通過短促有力的觸鍵控制住每個音符的泛音,使得音符飽滿而有彈性;他以訓練有素的手指,使各音符、各聲部有機而美秒地連接起來,使人感受到音樂內在的流動和朝氣蓬勃的精神;他對於複雜和聲的掌控技術在全世界是屈指可數的;在他的賦格演奏中,由於他對聲部的敏銳分析,對樂譜的徹底研究
  • 史懷哲丨終點是巴赫!
    日常的很多時候,他都隨意使用經院學者們的研究方式和術語,一如巴赫所採用的音樂形式都未經其時代檢驗過一樣。的確,巴赫不單單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更是一位眾所周知的名人,他受益於數代音樂發展的滋養。當我們追溯這個在德國音樂生活中佔據獨一無二地位的家族的歷史時,得到的感覺是,所有事情的出現,都意味著一個無以復加的輝煌時刻的到來。
  • 上帝的作品 | 巴赫《賦格的藝術》
    巴赫的《賦格的藝術》以及他諸多的作品,看起來並不像是為了聆聽者創作的(他的大多數作品無法愉悅當世的聽者,以至於有生之年從未被真正視為作曲家),而更像是一種學術和研究,一種力圖趨近完美的自我實現。 《賦格的藝術》在巴赫去世的幾個月後出版,定價為4塔勒,卻一份也沒有賣出。
  • 巴赫與宗教(中)丨音樂「是一種精神和諧的最初體驗」!
    不論是賦格曲還是眾讚歌前奏曲,還是託卡塔……巴赫通過他的管見琴音樂旨在表現人的衰老和死亡的種種假想和對主宰生與死的主的基督信仰,正如巴赫在其《管風琴手冊》(《Dragelbüchlein》)一書的扉頁上所寫的:「僅為崇奉至高上帝——使至親從中受到教益。巴赫的鋼琴音樂,其動機無論是為了教學目的還是為了奉獻與君王,實質上還是對上帝的讚頌。
  • 巴赫的音樂到底是宗教的還是世俗的?
    巴赫在音樂史上的重要地位今天已經毋庸置疑,最初人們多認同其音樂的宗教性,隨其聲名顯赫,研究深入,爭議愈多,即如巴赫的鍵盤樂曲,人們就一再提出世俗性這一特點。如王思特對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上下兩卷的前奏曲和賦歌曲進行了主題性格歸類,發現這些音樂分別表現了優美的歌唱,活躍的舞蹈,威武的英雄性,莊嚴,從容,深情,傷感等思想情感和人民生活場景;因此認為巴赫的音樂語言中充滿了活潑、果斷,詼諧的世俗性,表現了人類的喜怒哀樂;反對人們一貫認為的巴赫「音樂是上帝的恩賜,只能用來頌揚上帝」的觀點;並指出巴赫的音樂在宗教的外衣下反映了人文主義內涵。
  • 巴赫平均律中的神學精神
    推薦大家閱讀本文,本文稍微有一點空,但作為紀念沒問題未來我們也會推薦更多巴赫研究一起聽巴赫一、巴赫平均律創作概況(一)巴赫音樂特點簡介 巴赫是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歐洲發生的這一事件對同路得一樣身為德國人的巴赫影響很大,他不但加入了路德新教,而且作為一名虔誠的教徒,在其音樂創作中無時無刻不體現出他對上帝的敬畏之情。路得曾說過:「上帝的話語與音樂是最密切的結合」。巴赫恰是把這兩者結合的最好的藝術家。上帝在巴赫心中是神聖的,在他的音樂中我們常會聽到上帝的福音,作為一名有信仰的人,巴赫的音樂是為上帝的榮耀而寫的。
  • 巴赫鍵盤音樂在鋼琴和大鍵琴上的區別丨《英國組曲》的感受
    )、音樂欣賞與讀書群等,並可長期獲贈鋼琴與音樂電子書(如:免費贈書丨《欣森鋼琴演奏家作品指南》;免費贈書丨楊燕迪推薦巴赫《哥德堡變奏曲》研究)。有一種說法是他們覺得很難在鋼琴上將巴赫的音樂表現出來。以前我對此甚不理解。 後來看了圖蕾克的一張DVD。其中她很強調巴赫音樂的「放之四海之樂器而皆準」的特性。她在大鍵琴和鋼琴上演示了巴赫和蕭邦的音樂,以此來說明巴赫的音樂可以在多種樂器上演奏,而蕭邦的音樂是為鋼琴特製的,在其他樂器上是很難表現出來的。對此我當時深信不疑。
  • 宓多裡談巴赫(上)丨「對於巴赫的研究與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在我大約兩歲的時候,我媽媽發現我能哼出她在幾天前練習的巴赫旋律,在那時我就和巴赫結下了緣分。至今為止我一直都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和演奏巴赫,彰顯他的音樂的豐富和博大。     多年來,我體會到對於巴赫的研究與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 每天一首巴赫丨細說巴赫的古鋼琴協奏曲丨格倫·古爾德演奏巴赫《第七鋼琴協奏曲》(BWV1058)
    據傳這些作品是巴赫到達萊比錫居住後不久創作而成的,時間大約在1730-1733年間。不過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顯示,這些古鋼琴協奏曲並不是巴赫全新的創作,而是作曲家在其原先創作的一些其他器樂協奏曲的基礎上改寫而成。
  • 影片《巴赫靈感》與通神性的藝術家巴赫
    巴赫作為一名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復調音樂是巴赫最喜歡的敘事方式,因此復調也是巴赫常用的創作手法。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音樂不再總是歌頌上帝,也開始歌唱平凡的生命。
  • 巴赫以外,我又愛上了他的音樂
    巴赫鋼琴組曲的藝術風格研究發現巴赫,在一個寂靜的夜晚布索尼讓巴赫從天上降到了地上道理們都讓一下,我只想要巴赫!巴赫——他本身不就是個奇蹟嗎?不應該聆聽巴赫,而是用心感受巴赫。巴赫研究丨蘭多夫斯卡談《十二平均律》樂迷必讀丨巴赫為什麼生前不受人喜歡?
  • 巴赫音樂作品演奏指南
    正是巴赫的復調音樂作品與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甚至近現代主義時期不同的音樂風格和創作方式,形成其特有的演奏方式,這更是值得我們深度揣摩研究的。因此,本文從巴赫音樂演奏風格、力度、觸鍵、踏板的運用、指法等幾個重要發麵加以論述。
  • 聖樂與靈性丨聆聽巴赫音樂所不可缺少的宗教知識背景
    對巴赫來說,信仰就是「神在我們裡面運行,改變了我們,使我們從上帝中永生」(《約翰福音》第1章第12節)。事實上,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巴赫對於上帝福音的信仰,就根本無法進入他的音樂世界,就難以欣賞他那些充滿戲劇性和詩意性的復調音樂作品。
  • 巴赫鋼琴復調作品演奏要點
    有評論家是這樣評論的:「沒有研究過巴赫,就不能理解歐洲音樂;沒有深入的研究過巴赫的復調作品,一個嚴謹的作曲家、鋼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專業。」他的鋼琴復調作品成為現在學習鋼琴的必修課目,幾乎貫穿鋼琴學習的始終。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大部分是為了生活而創作,巴赫雖然也是為了生活而創作,但他本身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同時接受早期啟蒙思想的影響,因此與其他音樂家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