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一個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故事。說的是朱元璋當了明代的開國皇帝後,每天山珍海味、美酒佳餚,總覺無味,只想吃他當年當和尚時雲遊病倒在破廟,肚飢口乾,一位討飯婆子做給他喝的「鮮美無比」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於是,皇后馬娘娘傳旨找來當年做湯的討飯婆子,照當年老樣用剩飯、剩菜、黑鍋巴、白菜幫煮了一碗湯。朱元璋一看,竟是殘羹剩飯,火冒三丈, 正要發作,認出討飯婆子,只得舀了一匙倒進嘴裡,鹹、酸、苦、辣、焦、 糊、餿、臭樣樣味道都有,就是沒有香和鮮。但為了顧全面子,只得強忍著 喝了下去,然後,佯堆笑臉說:「真是珍珠翡翠白玉湯,好喝!好喝!」
朱元璋當年淪落他鄉,饑渴交加,對一頓殘羹剩飯感到好吃極了,以至終生不忘;當了皇帝以後,天天吃山珍海味,卻總覺著乏味。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做感覺的適應。即在同一刺激物對感覺器官的持續作用下而引起的感受性變化的現象。感覺的適應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任何感覺都會有適應性變化,味覺的適應現象也很明顯。皇帝吃山珍海味不 覺得香,同老病號不覺得藥湯子苦,小孩子不覺得糖甜一樣,是一種味覺適 應現象。古人說:「人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 臭。」這是嗅覺的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