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有很多的經典,其中《金剛經》是人們常度的一部經文之一,更是作為幾大經典之首,金剛比喻般若智慧如同金剛利劍,能夠破除塵世間的一切迷幻,解除所有的煩惱和偏見。
《金剛經》裡面講的是般若智慧,什麼是般若智慧呢?就是出世間法的智慧,是佛陀一生講法之中,花費了22年的時間去詮釋什麼是般若智慧。為什麼佛陀如此看重般若智慧呢?
這個是因為佛陀在開悟之後看到世間上面一切惡,都是因為眾生的愚昧無明,唯有智慧明利,才能破除愚昧無明,智慧就好像是暗室中的一盞明燈,能讓人講室內的一切看得一清二楚。因此佛陀說過「誤讀為盲,般若主導」,可見智慧在佛教中的重要性。
作為般若核心的《金剛經》,這3句經文,越讀越開悟,讓你獲得無量福報。
第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什麼是相?就是娑婆世界中固定的物質的外表形態,並非是物質的本質,所以在這個世界中看到的東西都是虛妄的,不真實的。這個是因為人身體結構的緣故,就只能看到這樣的表面形態,也就是說娑婆世界裡面的眼睛,你就只能看到娑婆世界的東西,要想看到其他世界的東西,那麼你就必須要相應的具備那樣的眼睛。
那麼這個眼睛究竟是怎麼來?就是通過你進入空相之後,脫離娑婆世界的物質限制,那個時候你就可以看透事物的本質。比如人看到水的表現是柔軟不可捉摸,甚至可以在獲得加熱之下沸騰,人的觀念一下子就給定入了這樣的認知中。
一旦水發生了變化的時候,比如被植物吸收到體內之後,就不會再認為形態就是水了,但是佛陀看水卻是能夠透過水看到本質,無論是這個水的外表如何的變化,他都能看看到這個水的真實形態,因此他不會為世間的一切所迷。而那些容易變化的外表,就是「相」。它本身就是虛妄,不過是因緣促就它的外表罷了。
第二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心指的是清淨心,佛陀是在告訴人們不要將自己的心在任何的事物上面停留,因為這句話和「相」是息息相關的,要知道有相就是一種虛妄,那麼你的心在這樣虛妄中停留的時候,就容易被帶動。雖然能夠獲得,但卻是非常的短暫的,就讓產生一種求不得的疲憊感。
佛教中講究是空,一切都是空的。所以寺院中也叫做空門。既然講究空那麼如何降伏其心就和關鍵了,有人想強制的讓自己不要去動妄念,實際上這個在修行前期可以這樣去做,但是到了一定的修為之後,如果還帶著這樣的觀念,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壓下一個妄念又生出另外一個妄念,你也是壓制,它越要去攀援。既然如此,何不「一念不生」?到這時候你方能體驗到什麼是清淨心。
第三句:」應作如是觀「
這個話詮釋的是人的有為之法,怎麼樣才能做到無為?那就是應作如是觀。這個世界的眾生都是在有為的境界中,而人的一切苦都是這個因為人做什麼事都是不斷的產生念頭。
當我們念頭中想著如何的時候,自己的行為非得要去那樣做的時候,就是佛陀常說到的欲望,它來源於人的內心,如果不按照內心想法去實行的時候,欲望就無法得到滿足,這些恰恰就會人的妄念,都是有為之法。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這些想法都是虛妄、都是泡影,只有將這個妄念放下,或者是不去想它,人的內心才能清淨下來,這個時候才能五蘊都空下來,這就是「應作如是觀」的根本。
這三句經典佛語可以說是金剛經中非常重要的話,可以單獨理解也可以一切理解,但是都脫離不開一個「空」字。願大家六時吉祥,感恩閱讀和分享,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