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戰壕中的人」,還原一戰期間普通士兵的戰地日常

2021-03-02 第一財經

本文字數:2741,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許雲峰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戰爭面前,人類的命運也不外如是。

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承平日久,對戰爭很難有多少感覺。從影視中獲得的感受也不那麼可靠,即便是《拯救大兵瑞恩》《集結號》等良心之作,也只能算部分還原了戰爭,雖然導演和演員極力渲染戰爭的可怕和殘酷,但終究知道這不過是做戲而已,而我們只是觀眾。

▲1916年,兩名德國飛行員跟著一名騎著自行車的男孩前往埃塞克斯郡,尋找墜毀的戰鬥機。

只有親歷者,才能真正感受戰爭的殘酷。遺憾的是,通常我們讀到的軍事史、戰爭史,乃至描述某一場戰爭的書籍,往往著墨於戰役的成敗、戰事的進展以及軍事技術之類的問題,對參與戰爭的主人公——普通士兵的生活與心態鮮有描述,即便有也多是作為襯託。

這些著作中,政治家、軍事家是主角,廣大士兵往往只作為參戰或傷亡的統計數字記載在史冊上,至於他們在一場戰爭,甚至數年連續作戰期間的生活經歷、心理感受,以及面對隨時死亡的勇氣和恐懼、在戰爭中激發出的人性和戰友情誼等,遺憾地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歷史遺忘。

法國學者雅克·梅耶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士兵的日常生活》,僅書名就足以昭示這是一部立意新穎的史學著作。書中描述的是那些沒有特權、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普通士兵的戰地生活,作者從親身經歷出發,同時援引了許多戰友的書信、感想和回憶錄,為讀者展現一幅幅真實而悲慘的戰時生活場景。

作者在「前言」部分即開宗明義地提出一個頗具挑戰性的話題:「士兵們真的曾經有過日常生活嗎?」事實上,在戰爭期間,「死亡的危險隨時降臨,死亡的可能性不勝枚舉,以至於討論『士兵們的日常死亡』倒是很正常的事」。

不過,在長達四年的時間裡,士兵們並不是時刻處於作戰狀態,他們也需要在後備陣地休整或在鄉村待命。重要的是,他們並不只是作戰的工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作為人的基本特徵和基本需要並不因戰爭而消除。

梅耶的描述重點則放在步兵身上,因為步兵不僅佔了軍隊的絕大部分,而且死亡率最高,作戰和生活條件最為艱苦。他們的日常生活讓人震驚。如果說那也能叫做「生活」的話,充其量是一種非人的生活。

如作者所說:「戰士們每天過的日子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書中多次出現「地獄」這個詞,把士兵生存的環境比作地獄,將士兵從戰場向後方轉移說成是從一個地獄走向另一個地獄。

死神隨時會降臨,炸彈不時把人炸得血肉橫飛,士兵的周圍遍布死屍,觸目皆是各種奇形怪狀的屍體——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沒有了頭顱——死屍散發的惡臭瀰漫於空氣中,令人窒息、令人作嘔。

士兵們不得不時常喝浸泡著死屍的池水,頭枕著死屍睡覺(因天黑和太困而未能辨認出是死屍);從死人身上搜尋可用、可食的物品;行軍中在泥漿裡踩出一具具死屍更是司空見慣,有時被死屍絆倒,與之躺在了一起。

更可怕的是,成群的蛆蟲在戰壕上方噬食著屍體,發出陣陣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響,突然間就如雨點般灑落在蜷縮於戰壕中的士兵身上……這一切給人的精神折磨實在令人難以忍受。

倖存者時刻想著,什麼時候死神會來召喚自己,自己死後會是什麼樣。也有人神經已經麻木,企盼能儘早離開這個悲慘世界。

據統計,在1914~1918這4年中,大約800萬法國人應徵入伍,實際參戰的士兵超過400萬,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在前線犧牲。一戰爆發前的1913年,法國本土人口為4100萬,可以想見當時法國的青年男子都難逃此役,當然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上戰場的主要是來自鄉下的年輕人。

書中稱,在1916年之前,農民階層就成了戰壕裡的主力軍,「戰壕裡的土地作業讓他們想起自己的出身」。

除了打仗和到後方休整外,士兵平時多棲息在戰壕裡,因此需要挖掘戰壕。挖戰壕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有時因缺少工具,士兵不得不用手去挖,雙手挖得血肉模糊。

有一首詩寫道:「一定要走進這初冬的戰壕,才知道從前的日子多麼好。戰壕裡的生活處處糟糕,整天陷在爛泥裡,腳上好像黏糨糊,無處可逃,只有泥漿裡的窩棚,那裡連狗都嫌棄。」

至於士兵的形象,書中這樣描述:「他們看起來就像一群真正的拾破爛的人,這群身上滿是泥漿的『拾荒者』,頭髮蓬亂,飢腸轆轆,焦躁不安,臉上戴著防毒面具,頭上頂著風雪帽,身穿軍大衣和沾滿油汙的雨衣,披著羊皮依然瑟縮不已。背包、帳篷布、方鏟、鎬頭、廚具、彈殼、武器、軍用水壺、挎包和所有的『兵士裝備』加重了他們的負擔。這群乞丐、腳夫、衣衫襤褸的人,他們也只是在心裡跟自己說說這些苦難。」

士兵的食物有麵包、儘是筋的牛肉、硬如石頭的麵餅,還有糖、咖啡、酒等,綠色蔬菜和維生素則是奢求。由於運送食品的車時常在路上遭到敵人炮火的襲擊,麵包掉到泥漿裡,咖啡和湯被灑一地。但這是茫然無望的士兵唯一能獲得的食物,所以他們並不會抱怨。

除了飢餓和口渴,讓他們感到難受的還有睡眠。夜間必須輪班站崗,因而無法保證正常的睡眠時間,短暫的睡眠還時常被警報或爆炸聲驚醒。只要夜間相對平靜一些,哪怕是躺在又髒又臭的隨便什麼地方,即使有老鼠相伴,也稱得上是至高無上的享受。

然而,即便士兵的日常生活如此悲慘,卻依然不乏「縷縷光明」。收到親人寄來的信件和包裹是最快樂的時刻,分享著來自家鄉的各種美食,相互傳遞著家鄉的消息。他們苦中尋樂,在戰爭間隙看書、打牌、喝咖啡、抓蝨子、寫家信、用炮彈殼製作手工藝品、撰寫小報自娛自樂。

士兵們在朝夕相處後形成了深厚而感人的情誼。戰爭把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人聯繫在一起,消除了以往的衝突和誤解,增進了彼此的理解。這種融合產生了一種新的人物類型,即「戰壕中的人」。

他們在同甘苦共患難中建立起相互依賴和相互信任的精神支柱,這使他們增強了忍受非人生活的耐力。印象深刻的是,當一個士兵即將死去,只要有一口氣在,都會將自己積攢下來的財物分給戰友,並希望活下來的戰友帶去自己對家人的思念。在戰爭氛圍中,捨己為人、重情義而輕生命的偉大人性,讀來讓人感慨萬千。

實際上,戰爭進行一段時間後,打仗似乎成了士兵們的慣性。到1916年,他們不再是為了阿爾薩斯而戰,也不是為了毀滅德國,更不是為了祖國。他們打仗是因為他們誠實,因為慣性,因為被逼無奈。

他們戰鬥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還有,是因為當第一個令人喪氣的冬天過去、最初的激情退卻之後,他們已經在第二年學會了忍耐。完成了任務讓他們感到滿足,戰勝困難讓他們感到驕傲。

遺憾的是,在對戰爭的遺忘這點上,法國人與其他國家的人並沒有什麼兩樣。1964年春天,一位參加過一戰的法國老兵給一家軍報投書:就在前不久,我想到這個國家有三分之一的人已經忘記了那場戰爭,或者他們根本就沒見過,也不知道那場戰爭究竟是什麼,一想到這裡我心中的憤慨就難以平復。事實上,如果沒有親身參加過那場戰爭,又怎能想像這段令人難忘的經歷呢?那些沒有用血肉之軀經歷過它的人,根本沒有資格談論它。

戰爭遠比想像的更殘酷,了解它,並非是要我們記住仇恨,而是通過真實的歷史來展示其殘酷性,警示後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法】雅克·梅耶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指環王》導演全彩修復真實影像,一戰中的英德士兵竟如此惺惺相惜,百年前膠片道出真相
    對那些被一戰永遠改變了命運的人們,大導演彼得·傑克遜以一部紀錄片,獻上了他的懷念和敬意。本周,為紀念一戰結束一百周年而製作的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在全國藝聯專線正式上映。曾執導《指環王》三部曲的導演彼得·傑克遜帶領製作團隊,將百年前的真實影像進行全彩修復,以英國老兵口述史為旁白,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日常復活在大銀幕上。
  • 打仗保命要挖好戰壕,挖戰壕有什麼講究?二戰士兵挖戰壕有多快?
    當時無論是的哪國的士兵,在打仗過程中一旦有空就要挖土,以國軍為例,在紀錄片《遠徵軍回憶錄》裡,士兵回憶挖戰壕的工作苦不堪言,長官要求:打仗前要先挖土,淺的要挖深,深的要挖通,挖通後要加固,等加固完了軍隊也該開拔了,去下一個地方繼續挖。戰壕成為陸地戰爭的主要戰術,其實是19世紀戰爭形態變化的產物。
  • 這些大開眼界的彩色的一戰照片, 瞬間回到100年前的那場戰爭.
    這是最近又被公布出來的一系列少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彩色照片... 大多來自1917年 (一戰的第四年) 的法國.... 攝影師沒有怎麼去前線,所以表現的大多是一些後方的情景.... 一戰的彩色照片現存的不多, 就來回到100年前的那場戰爭....
  • 《戰地1》玩膩了?這五款一戰遊戲也值得一玩
    當遊戲發布首段預告片時,這段融合了雙翼飛機、戰馬、坦克與毒氣戰等一戰元素的暴力蒙太奇剪輯幾乎震翻全場,鮮豔的色調讓人幾乎忘記了畫面冷峻的前兩部《戰地》。此刻我們又重新回溯了一段不曾審視的歷史。  正是一戰,這個在現今遊戲裡依然罕見的歷史題材,讓《戰地1》成為人人側目的原因。但稀少不代表沒有,一些遊戲作品在此背景下展開敘事或互動。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壕裡老鼠成災,看戰士們如何上演捕鼠記
    【圖1】一戰期間,法國士兵正在戰壕裡展示他們抓到的老鼠,這只是他們「奮戰」了15分鐘的成果。左邊一名戰士抱著的小獵犬也加入了捕鼠大賽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參戰國的士兵不僅要對付敵人,還要面對一個來自動物界的敵人——它就是老鼠。
  • 藝術新片《他們已不再變老》 定檔11月11日 為你還原最真實的一戰 (內附11月11日排期)
    《他們已不再變老》聚焦一戰西線戰場全過程。其中的主體內容——歐洲戰區戰士們日常戰壕生活,以及索姆河戰役,這次通過新技術手段,被轉製成了這部彩色記錄影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線主要分為東線,西線和南線。字幕翻譯:鞋子跟腳已經凍在一起,我們沒辦法將鞋脫下來不過,戰壕的日常也不全是打打殺殺。休戰期間,戰場上大家一起聚會。多才多藝的士兵還能輪番助興。
  •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聖誕節,交戰國士兵走出戰壕,踢了一場足球賽
    聖誕節是西方人紀念耶穌基督誕辰設立的節日,在他們心中,聖誕節的地位就相當於我們中國人的農曆新年一樣,因此,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都跟這一天有關。12月24日晚上,這場大戰才剛剛進行了百天,但是當時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都沒有料到戰事會持續如此之長的時間,他們還想著能回家過聖誕節。但殘酷的事實是:他們必須在戰壕裡度過1914年的聖誕節了。西線戰場的夜晚,零星的炮彈爆炸和射擊的聲音不時響起,但與以往的戰地之夜不同,24日的夜裡,對峙的英德兩軍的戰壕裡不約而同的傳出那一首聖誕歌合唱。
  • 【老照片】一戰中不可思議的停火 聖誕當天死敵間踢起了足球
    通過閱讀以「一戰」為主題的歷史教科書,人們可以窺探到一個小細節,到了1914年12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就像是個絞肉機。衝突兩方的士兵都身心俱疲,他們厭倦了戰鬥,厭倦了看到朋友甚至是敵人在戰爭中死去,厭倦了等待著自己的死亡。他們疲憊不堪、幻想破滅、醉生夢死,很多人很快就在戰爭的「毒藥」中死去,那足球又能帶來什麼影響呢?
  • 評測丨「戰地風雲1」:感受一戰的殘酷
    那定然是《戰地風雲1》。無論是《戰地風雲》系列還是其他射擊遊戲系列,在題材上都很少涉及一戰,並非一戰題材不如二戰那麼吸引人,只是在那場現代化武器尚未成熟的年代,戰場上比較缺少玩家熟知的武器以及那些耳熟能詳的戰役。
  • 一戰風雲錄:100年前,戰地攝影師冒死拍攝索姆河戰役真實戰場
    ——一戰士兵愛德華•林奇(Edward Lynch)1916年7月1日,索姆河戰役打響了第一槍,這場持續141天的戰鬥是一戰期間規模最大的戰役,也是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之一。這場戰役爆發在法國北部的索姆河上遊,周圍是一片泥濘的土地、燒焦的樹木和帶刺的鐵絲網。
  • 在遊戲中體驗世界大戰的殘酷 那些以一戰為背景的佳作
    引擎打造,背景設定在了一戰的戰場,將為玩家們帶來具有冒險感的戰役劇情,以及極具史詩感的多人體驗。官方表示,《戰地1》當中會有一些FPS歷史上遊戲規模最大,充滿變化的戰鬥。遊戲中包含武器的自定義,各種宏大的破壞場面,還會提供刺激的騎馬戰,坦克戰,空戰等等。除此之外,《戰地1》近戰也非常刺激,遊戲加入了鐵鏟,釘頭錘等。
  • 戰壕小調——電影《他們不再變老》中的詩與歌(一)
    戰壕小調——電影《他們不再變老》(They Shall Not Grow Old)中的詩與歌(一)嘉嘉1984經公眾號「嘉言1984」授權轉載承蒙諸君厚愛,上一篇文章竟有上千名朋友閱讀,從現在的這篇文章開始,給大家聊一聊電影They Shall Not Grow Old(《他們不再變老》)中的配樂,聽一聽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壕裡飄蕩出的普通士兵的歌聲
  • 戰壕中的大提琴
    1914年戰爭爆發時,假日大提琴被一些英法士兵帶上了前線,在戰壕裡演奏,故此得名戰壕大提琴。他試奏後,頗為驚喜地發現,雖然其音色和音量,不如標準大提琴那麼圓潤洪亮,但卻有自己的獨特魅力,聲音更為柔和,性格內向,在伊瑟利斯的手下,這獨特的簡易版樂器洗去時間的灰塵,開始歌唱,就像一百年前,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壕中,奏響每個英國人都會唱的愛國歌謠,帕裡的《耶路撒冷》,「我們將建起耶路撒冷城,英格蘭的土地永遠蒼翠。」
  • 《他們已不再變老》定檔11月11日,還原最真實一戰
    2019年11月11日,由《指環王》、《霍比特人》系列導演彼得∙傑克遜親自執導,豆瓣9.0的高口碑史詩級戰爭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將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這部電影不僅隆重紀念一戰結束101周年,更是用技術和情懷實現了一次歷史性的顛覆。
  • 全彩還原一戰影像,「被浪費的人生」不再變老
    時間最終證明,這場戰爭最後終結了的是那些血氣方剛年輕人們的生命。歷史記載,6500 萬人走上了一戰戰場,1600 萬人喪生,超過一百萬英法士兵死在硝煙瀰漫的前線。在片中,老兵們回憶了自己當年參軍時的情景。
  • 戰壕小調——電影《他們不再變老》(They Shall Not Grow Old)中的詩與歌(一)
    聽一聽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壕裡飄蕩出的普通士兵的歌聲。的確如此,導演彼得·傑克遜(Peter Jackson)在首映式就說過:「這部電影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故事,不是歷史故事,甚至可能並不完全準確;但這是那些參加一戰的戰士們的回憶——他們將當年的士兵是怎樣的印象留給世人。」      接下來讓我們開始欣賞這部電影中音樂吧!
  • 一戰士兵毀容成為怪物,而她給了他們一張新的臉和作為人的尊嚴
    大面積的燒傷,兔唇,這些原本會讓人帶著「不合群」的面容過一生的病症,得到了很大改善。公交車上的大幅整容醫院廣告,幾乎讓人忘了它最開始的出發點:治癒面部的畸形或傷疤。 日常中用到的很多技術,都是為了戰爭而生的。而一戰的殘酷,就是整容手術的「催化劑」。
  • 一戰中各種武器粉墨登場,火焰炮的使用,給士兵們留下心理陰影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一個實驗場,由於這次戰爭是第一次大規模的熱武器戰爭,而對於戰爭的傷害,各個國家的人類並不知曉,因此在一戰中使用了很多新的武器,比如坦克、毒氣、火焰噴射器等等,有些在後來的戰爭中被明確禁止,比如毒氣就是屬於化學武器,有誰使用的話就是人類的公敵。
  • 戰壕中的四星期:一位小提琴家的戰爭回憶(上)
    但僅僅參戰一個多月就因傷退役,戰後他寫下了短篇回憶錄《戰壕中的四星期:一位小提琴家的戰爭回憶》(FOUR WEEKS IN THE TRENCHES:THE WAR STORY OF A VIOLINIST),記錄了不少關於一戰初期奧匈帝國軍隊以及加裡西亞會戰的見聞與隨想。在此將其中主要情節翻譯並分享給大家。
  • 現代戰爭中,戰壕和胸牆這類土木防禦工事還有實際用途嗎?
    ,現代戰爭電影裡就很少有士兵蹲戰壕的鏡頭。奠邊府應該是有蹲戰壕的。美國人拍的韓戰相關應該也有。▲ISIS士兵在戰壕中▲2014年頓巴斯戰爭期間,烏克蘭士兵在戰壕中。所以就變成了只要一方有充足的重武器,另外一方就不得不離開平地上的戰壕。穿越了現代化的觀瞄手段,和指揮水平回一戰,用當時戰線上大口徑火炮的密度,就足以讓戰壕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