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家住成都青白江區城廂鎮的沈大哥在家人陪伴下,再次來到青白江區人民醫院集團心血管內科複查。醫生根據他最近半個月的恢復情況,對口服的藥物進行調整。誰都想不到,如今這個能走路、會說話的患者,2個月前突發心跳驟停,並持續昏迷了七八天,在鬼門關走了一圈後,54歲的沈大哥重新站了起來。這,源自一場緊急的、不輕言放棄的生命接力。
第一棒:鎮衛生院
120救護車上持續做心肺復甦
10月12日上午,剛過7點,正在急診科值班的青白江區人民醫院集團城廂第一醫院(城廂鎮公立中心衛生院)內科醫生向雄偉接到120急救中心通知:有急診患者!
向雄偉隨即和值班護士、救護車駕駛員趕往城廂鎮。幾分鐘後,抵達患者沈大哥家中。
「我們到的時候,患者坐在地上,背靠著床,已經處於無意識、呼之不應的狀態。一檢查,沒有動脈搏動,也聽不到心音。」向雄偉說,結合家屬所說,患者有心血管疾病病史,5個月前曾做了心臟支架手術,當即判斷是心梗,「我們馬上做心肺復甦。」
一邊向雄偉將患者從坐立姿態變為平放,持續進行胸外按壓,球囊進行輔助通氣,一邊合力用擔架將患者轉移到救護車上,持續用急救藥物。「我們也馬上跟青白江區人民醫院聯繫,這邊有個心梗的病人馬上送過去。」向雄偉說。
清晨的青白江區街頭,車輛不多,救護車響著急促的警報聲,徑直往5公裡外的區人民醫院開。一路上,向雄偉不敢停手,努力在疾馳的救護車上平衡身體,保持著胸外按壓的幅度和頻率。「在救護車上,患者的心跳偶爾恢復那麼一兩下。」向雄偉說,他和護士換著手,一直不間斷地做心肺復甦。
第二棒:急診科
緊急搶救後患者恢復呼吸心跳
7點19分,沈大哥經綠色通道,被送入青白江區人民醫院急診科搶救室。急診科的劉東林、溫瑞、薛丹、卿凌4名醫護人員,接過了搶救接力的第二棒。
↑城廂鎮中心衛生院急診科。
「來的時候,患者已經沒有呼吸心跳了,我們急救團隊馬上接手,氣管插管、建立靜脈通道,靜推腎上腺素。經過搶救之後,心跳恢復了。」青白江區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溫瑞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當時,重症監護室的韓青城醫生參與了會診搶救,城廂鎮中心衛生院的兩位醫護人員也沒有離開,一直協助搶救。
「7點23分,患者心跳恢復了,但是30分的時候又出現了室顫,我們馬上除顫,大約在39分(患者)被轉入了重症監護室。」
第三棒:重症監護室
亞低溫+高壓氧治療 患者醒過來了
儘管恢復了自主心律,但沈大哥陷入了持續的昏迷中。
「剛進重症監護室的時候,狀況真的不好。」青白江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張邦國說,患者頻發抽搐,擔心心跳驟停的時間裡,已經對患者的腦部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我們給他翻身、吸痰,稍微刺激,就發作抽搐。」張邦國說,院外發生心跳呼吸驟停的患者,成功救回的概率不高,但家屬和醫護人員都始終抱著再試一試的念頭,「想再給病人一次機會。」
在ICU治療過程中,考慮到患者有心臟疾病病史,要排除心梗這個原發性疾病的可能性,於是主管醫生韓青城與張邦國討論後,請心血管內科副主任杜海林為沈大哥會診,並為其進行了急診冠狀動脈造影。「還好,檢查顯示沒有再次梗塞。」張邦國說。
為了儘可能減少腦部損傷,醫生對沈大哥進行「亞低溫治療」,即在充分的鎮定鎮靜下,用物理方法將患者體溫降低到預期水平,降低腦氧耗,維持正常腦血流和細胞代謝能量,減輕乳酸堆積和降低顱內壓力。
機械通氣、抗感染、營養支持,持續配合高壓氧治療,眼科及耳鼻咽喉科、康復醫學科等科室專家進行多學科會診,對治療方案進行精細調整……昏迷後第11天,沈大哥睜開了眼睛;第14天,可以做出醫生指令的動作。
10月30日,沈大哥轉入康復醫學科繼續治療,並於11月8日順利出院。
女兒:
爸爸現在生活能自理
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2個多月,回憶起10月12日早上的一幕,沈大哥的女兒小沈還心有餘悸。
小沈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爸爸是一名裝修工人,5月份時曾因胸悶住院,當時心血管有部分堵塞,醫生會診後,做了微創支架植入。
10月12日早上6點多,小沈爸爸和往常一樣早早起床,煮了早飯,刷著抖音,和媽媽聊天,還說起周末生日,家裡人要一起聚一聚。隨後,爸爸上廁所,時間比往常久,出來後就說有些胸悶,不舒服。小沈媽媽說扶他回房間,結果剛走到床沿,爸爸就倒了下去。
從120急救醫護人員趕到,說爸爸已經沒有心跳,到送入青白江區人民醫院ICU,中間不到1個小時,但小沈覺得度過了人生中最漫長的一段時間,「咋個到醫院的,搶救了好久,都不記得了,就記得醫生出來說心跳恢復了。」
小沈說,爸爸昏迷的第7天,恰好是他的生日,那時爸爸的病情還處於隨時可能病危的狀態,醫護人員考慮到特殊情況,破例同意小沈在重症監護室外的走廊,隔著玻璃,捧著小蛋糕,給爸爸唱了首生日歌。萬幸的是,第二天,小沈爸爸的病情沒有再惡化,並逐漸好轉。
沈大哥要出院了,小沈給醫護人員送來了錦旗和感謝信。
↑小沈和爸爸、媽媽一起給醫護人員送錦旗。
↑小沈寫給韓醫生的感謝信。
↑小沈寫給ICU醫務人員的感謝信。
小沈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爸爸住院期間,所有醫護人員都十分照顧。在病情最危險那幾天,韓醫生一有空就坐在爸爸病床前觀察。拔管後,為了防止出現肺部感染,韓醫生時刻關注爸爸的情況,即使爸爸咳嗽時吐了韓醫生一臉痰,他也絲毫沒有在意。「張醫生和心內科杜醫生也是,要麼上班前來看一看,要麼下班的時候來一趟。」小沈說,這些都是其他醫護人員告訴她的。
「爸爸要出院了,醫生才給我說,像爸爸這種情況,他當醫生這麼多年,救回來的只有七八個,而且要麼智力受損,要麼行動能力受損,爸爸是恢復得最好的一個。」小沈說,格外感動於醫護人員的用心。
小沈說,如今爸爸恢復得很好,除了短期記憶丟失,能走路、會說話,生活上也能自理。出院時瘦成皮包骨頭,經過兩個月休養,也長胖了些。
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 攝影報導 部分圖片由青白江區人民醫院集團提供
編輯 彭疆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