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士兵正在運輸軍需物資-1940年-彩色修復
說起來法棍這個梗不光是我們喜歡玩,西方人、尤其是英國人也喜歡玩,隨便去搜一下French meme或者Baguette meme就能出來很多西方梗。如果一定要讓中國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在某項事情上達成共識,那一定是乳髪。
這篇的話狗子和大家隨便扯扯法棍的由來,但一種食物文化的行程往往很難溯源,所以只能從有限的說法中去找。
首先,歷史界普遍認同法棍麵包出現在18世紀,然後在19世紀被大規模推廣,至少是出現在法國大革命之後
故事分成好幾個版本(來自英文/法文維基)我先說不靠譜的
法國在1920年內10月出了一項法令,禁止麵包店讓麵點師在晚上10點到凌晨4點工作,這是個比較聖母的法令,原意是為了保護工人正常作息的權利。但天亮之後法國人得買麵包當早點啊,4點之後再烤傳統圓麵包就來不及了,所以法國人就發明了易於快速烘焙的長條形麵包。
但很明顯,這不現實,下邊這照片攝於1910年,當時法國人籃子裡就已經是法棍了
下邊這張1887年的畫中也描繪到了法棍,所以1920的工作時間禁令說是不靠譜的。但現代法棍的法語詞baguette或許出現在1920年之後。
另一說是巴黎地鐵,說是地鐵建設的時候有大量來自於不同國家,不同信仰,不同種族的工人,而這群工人一言不合就幹架。當時吃圓麵包是需要用到餐刀的,因此鬥毆的時候往往會出現流血事件,所以後來法國當局就用易撕的法棍麵包替代了圓麵包。
但這個說法同樣不靠譜,因為巴黎地鐵動工已經是1898年了,法棍比這個出現的早。
流傳的比較廣的是拿破崙說,這個論點認為,拿破崙軍隊裡的廚子發明了法棍,因為這種長條形麵包方便士兵掛在褲腿上不妨礙行軍和戰鬥。
但這個我們用腦子想想就覺得不現實,這玩意綁腿上不但礙著走路,而且腿部的擺動也會把法棍給弄折咯。
相對比較靠譜一點的是維也納說,按照法語維基的說法,在1837年,奧地利的企業家奧古斯特·薩在巴黎黎塞留大街開了一家維也納麵包店,而其中就有長條形的維也納麵包,非常受到巴黎人的追捧,所以就流傳開。
但這個說法同樣有問題,至少雨果的《悲慘世界》中提到了「flûte de pain」這個詞,在19世紀這就是法棍麵包的意思,而悲慘世界在1810年代部分就提到了法棍,依照雨果這種對歷史非常講究的大佬而言,應該不會瞎謅。
那麼問題來了,法棍到底是怎麼來的?
不知道,沒有歷史學家能解釋的清這個問題,但在一本書《寫在法棍之前,法國麵包的歷史》一書中提到了個有趣的觀點
紅框裡頭是Cudgel(棍棒)麵包的脆皮部分佔全重比例高達45%,遠遠超過其他麵包。而法國人對香脆的外皮有著非常獨特的喜好,無論是麵包皮還是酥脆的烤肉外皮,亦或者是烤至焦黃的吐司外皮,對法國人來說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這或許能解釋為啥法棍能在法國流行起來。至少法棍符合了大多數法國人的口感需求,但真要具體追述到某個時代,無從考證。
恩...這是不是也能解釋法軍的特點?外面看起來很硬,但一口下去之後...裡面又軟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