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職探啊哈 ,一起探討職場成長。
「我帶的新同事,終於辭職了。」閨蜜,外貿公司銷售總監助理,深吸一口薄荷檸檬水,如釋重負地說。
「你不是跟她關係不錯嗎?怎麼有種幸災樂禍的感覺?」
她抿抿嘴,打開了話匣子:「這位同事是客戶推薦的親戚,95後小妹妹,剛大學畢業。我們有共同的愛好,聊得來,能一起吃喝玩樂。業餘時間,很喜歡她。可是跟她共事,真心累!作為她的師傅,我把她負責的所有工作由淺入深、非常詳細地講解和示範。要知道,我當初入職時壓根就沒人帶,都是自己摸索,犯錯也很常見。可是沒見過她這麼犯錯的,一張單據,同一個地方,很可能就是一個合同號都能錯好幾次。每次錯了,她又立馬說『哎呀,我太笨了,太粗心了!姐,對不起!』一臉無辜樣,我又不敢說重了,只能再教一次,看著她做好筆記。然而,一切都白費,照錯不誤!她來了,我的工作計劃常常被打亂,還提心弔膽擔心沒檢查出她犯的錯誤,給老大帶來麻煩。現在她走了,工作歸到我這裡,我反而工作更輕鬆,心情舒暢呀!」
「她有跟你說為什麼辭職嗎?」
「認為不適合這個行業,準備轉行。」
「辭職吧,可能我真不適合這裡。」我相信大部分的職場新人都有過類似的想法。如果犯錯就辭職,就像鴕鳥遇到危險時,下意識的把腦袋扎進沙堆裡,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了就是安全的,是不想面對問題、不想承擔責任的一種弱勢價值觀表現。
為什麼會出現犯錯後偏向選擇逃避的行為呢?它的危害是什麼?
閨蜜同事道歉很積極,是一種自我防禦保護行為,利用主動道歉避免他人進一步苛責。但是道歉道得再漂亮,拿出手的工作結果並沒有改進,繼續犯同樣的錯誤。可以看出她沒有針對問題在行為上有所改進,具體原因可能是不知道怎麼做,或者想做好但是一直拖延未行動。犯錯,道歉,再犯錯,再道歉,如此這般一次又一次的惡性循環,不僅不會讓別人覺得你態度很好,反而會讓別人認為你態度不端正、學習力低,對你信任度大打折扣。
最終她還是離職了。遇到了不想面對的重複犯錯,內心感覺自己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了,於是選擇否定——自己不適合,轉移注意力——換一個工作環境來逃避。與心理防禦機制的表現相符。
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這是一種消極性的防衛,以逃避性和消極性的方法去減輕自己在挫折或衝突時感受的痛苦。比如假裝聽不見或聽不見,假裝不知道,當做沒發生一樣。表現為「轉移注意力」、「拖延」、「否定」等。
「一切防禦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英國心理分析學家唐納德·梅爾澤(Donald Meltzer)
假如你正在執行節食減肥,碰上周末部門聚餐,計劃就吃點素食。餓了幾天,像難民一樣的你,看著同事大塊朵頤,內心就動搖了——吃飽了,才更有力氣減,一次破例也不會影響整體計劃。於是你喝了一口肉湯,又吃了一塊牛肉、一節排骨、一個雞腿……
你動搖自己的方式很狡猾——並沒有選擇直接放棄節食計劃,而是選擇削弱自身的良好判斷力。它的演變如下:
同事聚餐是辛苦工作的補償一次破例能帶來力量堅持減肥計劃節食這種方式根本不適合我,算了吧而逃避的效果是臨時的、短暫的,它很少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使我們錯過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開頭的職場小白,如果不承擔一時的壓力,保持原有狀態一直逃避,可能會越來越沒自信,甚至影響心理健康。
羅振宇說:成長是主觀世界遇到客觀世界之間的那條溝,掉進去了叫挫折,爬出去了叫成長。
犯錯很正常,每個人在職場中都難免犯錯,也許是嚴重的錯誤,也許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差錯。不管什麼樣的錯誤,只有把錯誤這個坑填好了才能走好眼前的路。
怎麼填這個坑,我們可以分3步走。
1、思痛:承認錯誤,記住錯誤帶來的痛楚
既然錯了,不如錯得乾脆,錯得堅決,勇敢承認自己犯錯了。客觀記錄我和同事花了多少時間去補救,預估一下如果沒有被補救,可能帶來多大的經濟損失,可能給領導和公司帶來什麼樣的困境。
犯錯後,我們把重心從「自我」否定的笨、粗心跳轉出來後,關注「事情」本身,才能騰出空間來思量錯誤是怎麼產生的。才能理性地記住這次錯誤帶來的傷痛,有信心爬出深坑。
我認識到,每個人都會犯錯, 也都有缺點。區分人的最重要的標準之一是看他們如何對待錯誤或缺點。《原則》作者 瑞·達利歐(Ray Dalio)
2、復盤,直面錯誤,從「錯誤」裡找「寶藏」
當我們認識到了錯誤,從心裏面去接受已經犯錯的客觀事實,接下來就行動——進行復盤。
聯想創始人柳傳志:一段時間的工作之後停下來,花些時間把所有的工作梳理一遍,看清楚方向,也想清楚這是不是正確的路徑,對下次做有幫助,自然這次的經驗教訓他就吸收了。
聯想創始人柳傳志總結了4個復盤環節,分別是:回顧目標,評估結果,分析原因,總結規律。我們在做經驗總結的時候可以增加兩個環節,6個環節就是:回顧目標,記錄經過,評估結果,分析原因,總結規律,溝通分享。
不管應用PDCA、魚骨圖分析或和其他工具,我們既要對標原始目標,也要回顧記錄事件發生的詳細細節,因為問題往往就出在習以為常的細節中。
開頭我閨蜜的同事,錯誤常常出在合同號、發票號等文件編碼這些細小的地方。她就要回想當時是怎麼忘記更新合同號或者什麼原因寫錯發票號,是不熟悉文件編輯要點?還是同時進行多項工作,搞混亂了?只有準確分析出錯原因後,才能找到對應的工作方法技巧。如果要點記不住,她可以列印出文件模板,在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作特殊標記。跟銀行填表臺上的模板一樣,做的時候就可以一一對應檢查,以防漏掉要點。如果是同時進行多項工作,資料混合搞錯了,那就可以學習資料整理歸類的技能、清單工作法,養成一次只做一件事的習慣。
職場工作復盤過程中,常常被忽略的還有加強溝通分享。如果出錯的工作是多人協作的,要與其他小夥伴溝通了解他們的工作細節,讓自己對整個項目有整體的認知,學習如何有效對接合作。如果是獨立操作工作,則可以跟有經驗的同事請教,問問他們平時都是怎麼處理類似工作的。還要及時跟上級溝通,把自己對錯誤的認認知是什麼、怎麼總結的、有什麼優化的方案、過程中哪位同事給予了幫助等等告訴領導。最後綜合大家的意見建議,整理成工作手冊。
馬雲:研究失敗比讀MBA管用。
整個過程下來,領導和同事看你是一個勇於承擔、積極上進、懂得感恩的人,不僅因為一次錯誤刷新了形象,還為建立職場人脈打下基礎。
3、精進,翻篇原諒自己,嘗新、試錯和打磨
人們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會犯各種錯誤,但重要的是,不要因為一次犯錯,就讓人生如履薄冰,要找到錯誤的解決方案,並花時間反思自己,然後保持信心,再次前行。
直面錯誤之後,趕緊翻篇,繼續接受新工作,不要讓自責的情緒一直控制著你,主動去承擔更多的工作,去嘗新、試錯。對,就是要勇於接受新任務、敢於試錯,領導願意給你承擔的任務,至多是你能跳一跳就夠得著的難度。
如果哪天領導給了一項超出你職責範圍之內的工作,也可以巧妙降低犯錯的機率。例如讓你做一個重來也沒有接觸過的方案。
接受任務時,可以跟領導說:「這項工作我沒有接觸過,可能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處理好,大概一周能做出一個初級的版本方案大綱。」先表明自己對這個目任務的陌生程度,接著告訴老闆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態度。
方案製作的過程中,大膽跟同事、領導尋求資源幫扶。主動跟領導匯報工作進度,最好是能爭取定期每日或每周一對一溝通,保持新項目推進的節奏感。千萬不要想著給領導一個驚喜,一個人埋頭苦幹,最後很可能方向走偏,給出一個驚嚇。
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中說:當我們在提高自己的時候,我們才最像人類。堅持對每個項目都認真復盤,發現疏漏點,挖掘優化點,及時、迅速、有效地按照訂立的改進計劃對自己的薄弱項進行一定的改善。
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不要擔心你會經常犯錯誤,錯誤就是你可以學習的地方,真正的問題是你怎樣從錯誤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