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組一等獎 | 我叫朱安

2021-02-08 採尺書廬

朱安,魯迅的原配夫人,兩個年輕人在根本都不認識的情況下,由雙方父母作主,定下了決定朱安一生命運,並給魯迅和朱安帶來痛苦終生的婚姻大事。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孤獨地去世了,身邊沒有一個人。

許廣平,筆名景宋。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成為魯迅的學生。1927年1月,魯迅到中山大學任教,許任助教和廣州話翻譯,與魯迅在白雲路租房同居;10月與魯迅到上海正式同居。1929年,生子周海嬰。

我叫朱安。

生於紹興,紹興的小鄉水清葉綠,彎彎曲曲的街巷藏得住一女子的心事,樸素卻無言,它將一年四季都掖入舊色的小窗裡。紹興是一方好水土。

我叫朱安,得名為安,許是父母藉此希望我一生安寧,尋得個好人家,相夫教子。祖上為官,後因禍不慎入獄,於是家道半途中落,改道從商。鄉人都說我生得大方,仍然是有大家閨秀之氣。我不語,坐於舊窗的背面,望著樹葉忽地從枝椏上隨風脫落,落入塵土中結束了它安寧的一生。

門外傳來響動,些許聽得人們說話的聲音,語氣都像是急切而欣喜。終於門開了,我望著母親。

「安兒,母親替你擇了個人家。」

聽說那男子姓周,我與其素未謀面。年底就要完婚,我透過小窗,看著風裡搖動的樹,我是也要像一片葉子般,飄去周家了麼。

自古婚姻,父母之命,要我出嫁,我無分毫怨言,不過是生活中必經之路罷,都是命。周家是個書香門第,他是江南水師學堂的學生。鄉人又說,這是一樁不可多得的姻緣。

婚期近了,小窗外的天空也更加明媚了一分。

突然傳來消息,他要推了婚期去日本留學。母親有些著急,日子都近了,哪有這樣的任性?我拉住母親,前去送別他,那才是我們第一次見面。

他叫周樹人,面相有些嚴肅和削瘦。他見到我來,沒有過多的神情,一切都很自然,仿佛我已是他妻。我想他定是不厭我的,畢竟我也能算上半個周家人。

他說:「我要去日本念書。」我點頭,能去進修學問自是極好。

他停了一會,又說:「現在不時興舊派作風了,放腳識字,都是可以的。」

我沒聽明白,三寸小腳卻在此刻有點無處站放。

他肯定不是嫌棄,我聽婆婆說,他是新興青年,思想更先進。可我一女子,進學堂識字是萬萬不可,自古以來,女子無才便是德,哪有女人家入學堂的道理,傳出去豈不叫人笑話。三寸小腳是女子的優雅,是祖宗世世輩輩的規矩,母親說女子生一副大腳粗鄙不堪,似野人,朱家的女兒要懂禮儀。我已年過二十,比樹人年長,不可如此不懂事。

「朱安,」周樹人上車,臉上的一絲笑意好像是硬擠出來的一樣,「好名,一生安寧。」

我以為他笑是因為他喜歡這個名字,我又點頭,攙扶著周家老太太。他走前再看我一眼,或者是看他母親,我不知道。他沒再說話,許是放心。

這一別,我便將自己當成了周家人。

本就要過門了,若不是樹人留洋,我也是光明正大的周家媳婦。

這婚期擱便擱罷,他總要回來的。

我每日照顧樹人母親,盡心盡力,年年如一日。周家老太太很喜歡我,常握著我的手絮絮地念叨周樹人的種種,我聽的出來,她也很思念兒子。我也知道,她早已認定了我這個周家人。我們都在等那個人回來,給我一個名分。

沒成想一日晃一日,窗外那顆樹,葉子是落了又長,長了又落,一去五個年頭了,周樹人始終不見音信。

娘娘也急,她差人給周樹人打了好幾封電報催他回來完婚。樹人先是回幾封,儘是推脫搪塞,後面幾封電報直接不見回音。

老太太見我臉色難看,怕周樹人動了逃避的心思,一氣之下直接對打電報的人說,

「你與樹人說我病重,要他速歸。」

果然,樹人收到電報很快就回到了紹興。

等待他的,不是需要盡孝的母親,是一場大婚。

樹人不喜歡小腳女子,他臨行前囑我放腳,我卻五年間從未鬆開纏腳布。我收到嫁衣,靜靜地捧著望著那對如船般的繡花鞋。

女子為奪人歡心,會說假話,也會用拙劣之伎欲蓋彌彰。

光緒三十二年農曆六月初六,大婚。

銅鏡裡的女子施了粉黛,著了紅裳,上了花轎,只聽得蓋頭外的世界喧喧嚷嚷。嗩吶響,不喜卻嘈雜。

下花轎時,我的腳懸空無處安放,我雖已不是年輕歲數,卻也是第一回嫁人。仍像個小姑娘般怯生生的。

忽地,如船的鞋子落了。

繡花鞋裡的棉花散落出來,堵住了世界一切歡喜的聲音。

這寂靜就是在嘲笑我可悲的把戲,纏著布的小腳懸在空中,我右眼皮突地一跳。

兇兆。

很快眾人反應過來,穿鞋的穿鞋,奏樂的奏樂,越是大聲得刻意越是令我感到難以呼吸。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

夫妻對拜。

從下花轎那一刻起,不真實的感覺便掐住我的脖頸,洞房夜如此的寂靜更是像要扼死我。

我坐得麻了,不聞周樹人的動靜,外面的蟋蟀和蟬鳴倒是一聲比一聲地熄了。

蓋頭外是沉默寡言的世界,翻書的他,頭上裝著一條假辮子,坐的離我很遠。

我小心地開口,紅裳還在身上,門窗上的喜字顯得格外刺眼。

他沒說話,巋然不動,只是翻書。

書才是他的新娘。我突然明白,我是周家人終究是個錯覺,我不過是飄過周家窗前的落葉。

一夜無言,燈苗殘喘著接待了窗外的天明。

不幾日,他又藉口去日本,匆匆離開了家。

新式青年就是這樣拋下新妻的麼……我和周母都是他口中的「舊式思想的人」,不懂先進也不理解這個世界即將改變的樣子。我不明白,太不明白,新舊思想註定是楚河漢界水火不容麼?祖宗的規矩說改就改的麼?舊式的人就是這般不堪的麼?

沒人給我回答,我只站在窗前望著,窗梗隔了我與世界。

一九一一,清朝亡了。

世道果然像樹人曾經說的那樣,變了,人們哄著鬧著剪掉辮子,女人也走進學堂去了。

亂了亂了,天下亂了。

樹人已經回國一年多,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奔走於公務,盼他回家的燈油常是燒到乾枯。

我盡心伺候娘娘,於周家而言,一個媳婦是名號,一個女兒倒像是真的。

先生很快又去了北平。獨守空房六年,我熄了燈火,不用盼他,倒是解脫。

夜裡,我挨在枕頭上想到自己空殼般的婚姻,陪葬的青春,更難以抹去的是無後的罪過。娘娘想要個孫子,我心裡如同明鏡。

我攥緊被子,一夜噩夢。

一九一九年,先生回來接我和娘娘去北京,與二弟三弟兩家人合住在八道灣的四合院裡。二弟三弟都有子,常在後院跑鬧,嘻嘻哈哈地,頑皮可愛。我倚在門旁,羨豔之情劃破我成婚十三年的悲哀。

先生有了這個大家後,終於學會回家了。油燈也不必夜夜留著,他獨住一屋,自己找得到路。

鳥兒換了一個籠子,從紹興小籠換到了八道灣大籠,都是困住,飛不出去。

我上街,三寸金蓮行走不快,但看到世人真的和以往很不一樣。

偶爾聽見人們說「周樹人周樹人」云云,也能在報上見到先生的肖像。樹人學識淵博,又懂新思想,定也是個風光人物。

聽到這些,往往想直起腰來,作為他的妻,當驕傲才是。

直不起,我的背後壓著「舊式思想」「包辦婚姻」兩座大山。

更何況,樹人從不愛我。

我終於也費勁地試圖學習漢字,不是為了與新思想新時代和解。我是一個目光短淺的女子,只想能稍微融入一點先生的世界。

周作人熱心,見我常鬱悶,會找話和我交談,我藉機向他詢問漢字的學習。

作人明白我的心裡,他說:「大姐不必過於苦楚,這日子本就是一天趕一天,新思想的人活一日與舊思想人活一日,本質上沒有任何不同。哥哥自結婚以來十幾年,日子也並非好過,他也有鬱悶,但他是新文化的領導人,他有使命……大姐能明白吧。」

樹人自也有他的苦楚。

「大姐有這般上進之心,社會定不會拋棄你們。」

我點頭,從此更加勤勉識字。

一日,樹人去了學校,我到他的屋裡收拾。他的文件書籍都攤放著,我不識字,他應該是放心,所以情書也擺在明面上。

數張書信,費勁讀得一些「愛」「想你」「思念」的字眼。原來也不是日日繁忙,他也有閒心思念女子。

這是我從未有過的寵幸,他離家數次,常常是一去好幾年,他思念過我嗎?

我心裡有答案,不必自欺欺人。

很快,先生思念的女子上門來了。

小姑娘叫許廣平。年紀不大,皮膚不白,倒是活力四射。我頭一回見到樹人眼裡影射那樣溫柔的光。

我第一次褪了怯懦,淡淡地笑著端來茶水,招呼許廣平坐。

外面的世界我做不了主,但在八道灣,我才是女主人。

廣平始終是女孩子,看我的眼神複雜難言,但又苦於身份是客,只能強笑。我也笑,不過兩個女人的戰爭麼,你已贏得先生的心,我安守一個名分罷了。

他們聊的應該是些學問,又說到革命,我不懂,只能離開。

拐角處,就聽見屋裡傳來小姑娘的撒嬌聲,她的聲音好聽,不似我這老婦。

我聽見先生說我的名字。

她是母親送給我的一份禮物,我自當好好供養。母親也需要人陪……

我突然心絞,這是先生說的話。

小腳慌慌地走遠。先生患肺癆,日日夜夜咳嗽難停,我心疼他照顧他,可以繞兩條街三條街去為他買藥買他愛吃的小糕。

他說菜鹹了我便少放鹽,他說想喝粥我便倒掉飯再煮,他想喝湯便有湯,他……我只當「愛情」是長廂廝守柴米油鹽,我只當「愛情」是那盞夜燈是有家可回。他不愛舊式女子,我依舊陪伴他十來年,沒有怨言。細水流長遇到石頭不是愛情,是蝴蝶找到停歇的花朵才是愛情。

果然我是舊人吧。

我和許廣平之間根本沒有戰爭,因為從一開始,我便沒有成為她對手的資格。

風吹著樹枝互相捶打,葉子拼命掙扎。

世事無味。

我飄蕩在日子中。

作人與先生反目,先生便搬走。八道灣容不得我,回紹興娘家又不行,便懇求先生帶我一併走。

我一生的清高自持,朱家女子的閨秀之氣,儘儘輸給了周樹人。

搬去胡同裡,只有我與先生,「也許日子要好一點……他與我相互依靠。」我四十餘了,還做著痴人的夢。

他最後走了,去了上海,和許廣平。

這就是結局吧,我推開窗子,想起先生剛搬來時為新居寫的文章:

「我的後院裡,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如果我也是一棵棗樹,是不是就比「朱安」這個名字更容易出現在先生的墨水裡。

晃晃度日,都說人的一生浮浮沉沉,會看到繁花勝景也會看到老樹幹枯。可我這一生啊,便是只看盡孤獨。

我以為我是一隻蝸牛,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的。

可是現在我沒有辦法了,我沒有力氣爬了。我早該明白待他再好,也是無用。

一九三六年,我收到許廣平的來信: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周樹人逝。告朱安大姐知,悼念。

                                                             許廣平

   

字很少,我也認得,一生堅強,苦難也從不落淚。第一次我哭得這樣撕心,一個人坐在院子裡嚎啕。周樹人逝了,我這一生守著的空殼也算是結束了。他未曾愛過我一分一毫,可他在我心裡永遠有著一席之地。那個紹興老巷裡對婚姻充滿期待的少女,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我哭他的離開,也哭自己一世的悲哀。

想起曾經樹人留洋日本前對我說:「朱安,好名字,一生安寧。」原來他笑並不因為喜歡這個名字,而是譏諷和嘲笑,是註定我這一生坎坷,獨吞荊棘。舊社會的人啊,這世道怎容不得我。

我終也要走了,我臥榻望著窗外的小樹,葉子在風聲中拼命掙扎,還是落了。我沒有飄入周家,只是被風拽下,最後落入塵土,結束我這無人知曉孤獨的一生。

我叫朱安,一生難安的安。

中國古代的禮和法,都把包辦子女、卑幼的婚事作為父母、尊長的特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成立的要件。發端於奴隸制社會的「六禮」, 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為包辦婚姻提供了禮制上的根據。歷代封建王朝的法律都有關於主婚權的規定。《唐律疏議》·戶婚規定以父母和其他法定尊長為子女、卑幼的主婚人。明洪武二年(1369)令:「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無者從餘親主婚。」

現在法律規定: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幹涉。

文字來源:劉心星

圖片來源:網絡

文本校對:

網絡編輯:Yaaa

本期責編:艫韽

後期審核:鷹

相關焦點

  • 她叫朱安,一生無愛無性,一世欠安!
    她叫朱安,一世欠安。
  • 有一種渣女叫朱安
    女權更是為朱安抱不平,說魯迅多壞……但在我看來,渣的明明是朱安。很多人為朱安抱屈,好像朱安多麼賢良淑德,多麼好的一個人,因為嫁給魯迅,一輩子很苦……但事實上呢?讓我們來看看事實。三弟周建人在《魯迅故家的敗落》的口述,有差不多的說辭:母親極愛我大哥,也了解我大哥,為什麼不給他找一個好媳婦呢,為什麼要使他終身不幸呢?又為什麼要使我的表姊,特別是琴表姊,如此不幸呢?那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她相信謙嬸的話,認為朱安一定勝過她所有的侄女、甥女。周建人這裡說的琴表姐是誰?就是他小舅父的女兒琴姑,魯老太太曾經想讓她嫁給魯迅。
  • 朱安
    原來,朱安為討新郎喜歡,因此穿了雙大鞋,裡面塞了很多棉花,沒想到剛上場就敗露了。一陣忙亂之後,鞋又重新穿上了。姑娘終於從轎子裡走了出來。她身材不高,人顯得瘦小,一套新裝穿在身上,顯得有些不合身。在族人的簇擁和司儀的叫喊聲中,頭蓋被揭去了。周樹人這才第一次打量他的新娘。姑娘的面色黃白,尖下頦,薄薄的嘴唇使嘴顯得略大,寬寬的前額顯得微禿。
  • 朱安:我是一個人孤單的抗爭!
    發送關鍵字「短故事」獲取約稿函和參考文章;發送關鍵字「資源」獲取3000份寫作電子書大禮包;一個女人在他丈夫活著的時候被丈夫稱作「母親的太太」、「母親送給我的禮物
  • 朱安: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要保存保存我啊
    提到魯迅夫人,多數人只知道許廣平女士,卻不知在魯迅身後還有一個叫朱安的女人。朱安雖然是魯迅的妻子,但卻有名無實,她為魯迅空守了41年,最後孤獨地長眠於北京西直門外保福寺處。朱安與魯迅是同鄉,祖上曾做過知縣一類的官。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朱安,雖然識字不多,但是懂得禮儀、性格溫和、待人厚道。
  • 元配妻子朱安:我和魯迅形同陌路!
    魯迅的母親,一個封建社會的婦人,秉著女人應該在家裡服侍丈夫和婆婆的本分這樣的觀點,不經過魯迅先生的同意就給朱家下了聘禮,要娶的是朱家的大女兒朱安。如果按照封建社會的審美標準,朱安真的是極佳的兒媳婦人選,不識字但是識大體,溫順,會做飯做家務。
  • 朱安:我已經沒有退路可言,周先生沒讓我另嫁他人,我應該原諒他
    他不忍心這麼做,但他心裡已經跟母親打定了這樣的主意:「結婚前一切我聽你作主,結婚後一切我自己作主,那時你們可得聽我。」估計事後魯瑞心裡有一萬個問號在質問魯迅:「你說啊,你不說出來,我怎麼知道?你不說我就當你默認了。」
  • 人因垂老漸知秋:魯迅原配朱安的寂寞身後事
    她被魯迅巨大的聲名所困,卻常年悽清度日,以至喊出了「我也是魯迅的遺物,你們也要保存保存我啊」的話語,最後孤寂離世。學者陳漱渝梳理了朱安逝世前後的一些事件,有同情憐憫而相助的人,也有為了利益糾葛鬧上門的人,這件件小事,並如今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 從魯迅原配朱安的一封信說起!
    點上方藍字「老事舊人」免費關注看精彩文章〓 第 1403 期  〓許廣平和周作人衝突的全部緣由,就在於周作人把許廣平叫〝我自愧無能,慨然允諾…〞〝到廿八年冬季,家用不足,婆婆周老太函商許女士,請每月酌加二十元,未果。以後,婆婆的花費,悉由周作人先生承擔,銀錢之外,米麵煤炭,水果糕點,常有送來,應有盡有,房屋亦請人修過。卅一年五月起,又每月給我五十元零花錢。卅二年三月,我婆母去世,一切喪葬費用,俱由周作人先生承擔(註:一萬五千多現大洋)。〞
  • 深情歲月:李夢霽《魯迅妻子朱安:一生欠安》(上)朗誦 路芳
    朱安和魯迅◆ ◆ ◆﹣點擊下方音頻收聽節目﹣《魯迅妻子朱安:一生欠安》魯迅成親在即,他卻要留洋日本,耽擱婚期。臨別,我隨周家人送行。他對我說,「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朱安牆角蝸牛仍在奮力上爬,夜緩緩地淡了。我想起那年渡口,他對我說,家有一女即是安。彼時的他,舉手投足都是文弱書生氣,不似如今,稜角分明。我心內有點憎恨起日本來,是日本之行讓他改變。
  • 魯迅與朱安:你有你的苦,我有我的痛,一段思想不匹配的婚姻
    「有一次,我告訴她,日本有一種東西很好吃,她說是的,是的,她也吃過的。其實這種東西不但紹興沒有,就是全中國也沒有,她怎麼能吃到?這樣,談不下去了。更感動的是,朱安是以小腳走路,更加的疼痛。如此漫長的路程只因魯迅無意間的一句話,而朱安卻堅持下來了。朱安辛辛苦苦的去買了糕點回來,魯迅表現的非常淡然,只回了句,好。
  • 黑魯迅,別拿朱安說事,他們都是包辦婚姻的受害者
    那個時代女子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做主,而且都是早婚——實在不知道朱安為什麼長到二十多歲還沒訂婚。那個時代二十多歲的女子早有孩子了。魯迅(那時候還叫周樹人,說魯迅大家會更容易接受一點)那年十八歲,在南京一間新派學堂念書。魯迅原來祖上做過官,因受科考案牽連家道中落,日子過的一般。
  • 魯迅1936年去世時,原配朱安的一句話,道出多少賢惠女人的苦楚!
    與她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大多數的女人並沒有任何的不同之處,如果不是因為她的丈夫,可能今天的我們根本就沒有聽到過她的名字,她就是朱安,而她的丈夫叫魯迅。朱安是魯迅的原配夫人,他們兩人是屬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魯迅並不知情的前提之下,就已經確定了朱安是魯迅的老婆。
  • 1936年,魯迅深夜而亡,獨守空房41年的朱安,說了句著名怨言
    提到在我們童年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我想說的是:魯迅先生。這個近現代史上的鬥士,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在他的筆下,塑造了阿貴,孔乙己,祥林嫂,閏土,這一個個底層的小人物,身上充滿了故事。我最佩服魯迅的是,他所有的文章,放在少年時期來讀,都無法懂得其中的深意。因此,每當魯迅的文章出現在閱讀理解之中,我感覺頭都大了。
  • 朱安:晚年欠債4000元,因常吃稀飯鹹菜暴瘦,為生計求日本人
    這樣的場面,朱安在登報決定賣魯迅遺物後,已經見到多次了。也正因此,她心裡才對此非常牴觸。許廣平此次請來探情況的兩位代表,都是魯迅的學生,一個叫唐弢,一個叫劉哲民。也只有他們,才會在這種特殊的情勢下冒著生命危險、穿越層層封鎖線自上海來到北平。朱安沒有上過學,但當時的她也知道,在這種情況下要千裡迢迢趕來北平,定是不容易的。
  • 李夢霽:朱安,一生欠安
    眾所周知的,自古以來(其實是從建這個公號開始)我就沒有發過任何廣告,也從不接受商業合作,並且也從未推送過其他人的文章。原因之一,是寫作的初衷和目的我一直秉持著,而且秉持得輕鬆且快樂;二是雖然我只是一個小號,關注者不多,但讀者粘度之高是讓我一直覺得很牛逼的地方,我得對你們負責。但這次推送了李夢霽的這篇《朱安,一生欠安》,並且附加了購買二維碼,主要原因有下面幾點。
  • 朱安的不幸,不能全怪魯迅冷漠,她自己也有責任
    BY百合1如果給魯迅一塊橡皮,讓他擦去生命中最不想關聯的人,我想,他可能會擦去他的妻子朱安吧。  魯迅把朱安稱作「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但是,魯迅從未憎惡過母親,他知道母親別無選擇,只能給他娶個朱安這樣的女子為妻。
  • 魯迅原配朱安,一生欠安
    朱安光緒三十二年六月初六,我的大喜之日。五年後,我又見到他。嶙峋得清冷而倨傲。月色悽寒。蓋頭久久沒掀,燈花大抵瘦了,他坐在太師椅上,翻書,不語。我瞥見牆角的一隻蝸牛,一點點向上爬,很慢,仿佛時間。五年前,父母之命,我便成了周家的媳婦,年底完婚。他是江南水師學堂的學生,書香門第,祖父是京官,犯了錯,鋃鐺入獄,家道也便中落。我家為商,我長他三歲,似是一樁好姻緣。成親在即,他卻要留洋日本,耽擱婚期。臨別,我隨周家人送行。他對我說:「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周家無女,從那時起,我就自認是周家的人。讓他安心,讓家安寧,是我畢生所願。
  • 魯迅去世,朱安叫許廣平「許妹」、並邀請她同住,許廣平沒有答應
    她們便是:魯迅的母親、魯迅的原配妻子朱安和魯迅的同居女朋友許廣平。因為,魯迅去世後,朱安給許廣平寫了一封信,在信中稱呼許廣平為「許妹」,希望許廣平可以帶著孩子來和自己會合。可對於朱安的惦記,許廣平並不是很想搭理。於是,許廣平託魯迅的弟弟傳話給朱安,告訴她自己不能北上。那麼,朱安為何要聯繫許廣平呢?許廣平又為何要拒絕呢?
  • 朱安一生守活寡,她卻得到了魯迅全部的愛,許廣平她憑什麼?
    魯迅在遇到許廣平前已經結婚了,他的結髮妻子叫朱安。用魯迅的話來說,朱安就是他的母親硬塞給他的一個禮物。因為年幼喪父,魯迅從小看著母親為了他們幾個孩子含辛如苦,所以他對母親十分的敬重,在他看來,只要母親開心,他寧願放棄愛情,所以他雖心有不滿不甘,但還是接受了無愛的婚姻。